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

一、引言

2007年11月29日,中国最负盛名的国际化企业之一的海尔集团下属的海尔电脑营销和销售中心整体迁入,落户毗邻众多电子卖场的新中关大厦。回顾这几年的发展,海尔集团曾经几进几出电脑市场,屡败屡战,直至2006年,在其领军人物高以成的带领下,广泛引进方正、同方、TCL、紫光、联想等公司的优秀人才,弥补了家电出身的品牌进入电脑领域的弱势,笔记本及台式机出货节节攀升。在历经波折之后,海尔电脑终于找到了起跳的关键拐点,2008年发力的重点是寻求更大规模化和国际化以及单独上市。迁入,既是出于地域上的接近性考虑,更是出于对人才需求的考虑。毋庸置疑,将成为海尔电脑下一步国际化的重要支点。

进入WTO以后,中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抓住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人才。海尔电脑迁移的案例引起了我们对国际化人才储备与人才视野的探讨和思考。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天下无贼》里这句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台词,真实地道出了知识经济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曾说过:微软公司最大的资产在于想象力。即微软公司的成功在于拥有一群具有卓越想象力的人才。人才,特别是国际化的人才是当前全球经济竞争环境下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海尔电脑总经理高以成在海尔电脑乔迁的当天表示,海尔电脑之所以迁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人才,因为在能够找到一流的相关人才。

所谓国际化人才,是既具备全球的视野、先进的知识,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他们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保证和核心优势。国际化人才储备,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其二是引进国际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提速,从政府到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关键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我国人才战略也具有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导向。但人才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持续的驱动力源泉和不断提升的战略实施过程,在这两方面社会的认识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

二、我国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实施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的驱动力导向误区。当前很多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讨具有片面性,一些观点认为,企业是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储备的关键,企业应该重视人才引进、人事管理和人才培养。另一些观点则强调,良好的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环境才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土壤。其实,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的实现有赖于企业和城市共同承担。两者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为国际化的人才成长提供了给养。

从微观角度看,企业首先要明确自身独特的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将企业战略与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进行人才资源规划。在明确了人才战略之后,进一步完善人才招聘、评估、培训、提拔、激励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先规划,后规定,从而实现企业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与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储备措施的统一。

相对而言,城市对于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的贡献则是宏观层面的。这种影响可以用PEST 宏观环境分析模型来分析说明:

政治环境(P:Political Factors)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人才政策是吸引国际化人才的前提条件,它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社会平台。早在2006年1月9日,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发展工作的关键任务。

经济环境(E:Economic Factors)一个城市的经济环境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占有社会资源的水平。经济环境发达的城市由于具有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优越性,必将拉动人才资源向城市聚集。显而易见,由于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人才的流动总是呈现出由发展程度较低的城市向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梯度演进的规律。

社会文化环境(S:Social Factors)一个城市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城市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XX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宽容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多种文化并存和国际文化的充分交流,为吸引国际化人才扎根、形成国际化人才的汇集创造条件。中国唐代的都城长安,在历史上就曾是一个各民族融合的“国际化大都市”,当时各国前往长安的学者和商人络绎不绝,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与汇集。带动长安大量国际化人才储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盛唐时期建立起的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和首屈一指的城市综合实力,这些使得人才跨国域的聚集水到渠成。

技术环境(T:Technological Factors)创新是企业发展、城市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我们必须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转变观念,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创新体制,集中力量突破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批关键性技术”。鼓励创新的技术环境将大大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流动,降低信息和知识交易成本,进而推动智力资本的流入。

误区二: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实施的目的和模式误区。对于企业来说,国际化人才储备的目的是为企业“走出去”或“走进来”的战略服务,讲究的是国际化人才与企业发展的适应性。因此,无论是满足国际化需求的本土人才或是引进的海外高级人才,只要能够符合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需要,都可以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

然而一些城市在国际化人才储备的过程中,追求人才国际化目标本身成为战略的目的。一些地区甚至启动海外人才引进战略数量考核指标,简单地将目标实施替代战略实施目的,导致政府财政压力的加大,引进后的人才由于没有合适的企业施展才能而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

国际化人才储备进程,政府引导是一个主要方面,但需要两个互动的配合。第一个互动是“政府——社会——企业”的互动。目前存在的政府直接推动企业的国际化人才储备模式,容易导致政府管制与政府行为错位,不利于企业自觉与企业自为。事实上,国外的人才智力输出大多是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社会参与不仅意味着成本优势,还意味着“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过程的形成。第二个互动是“经济——文化——综合环境”的互动。经济是基础,但经济发展不能促进文化繁荣与环境改善,就如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即使人均GDP水平高,也难以成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汇集的中心。因此,经济国际化导向必须转化为文化国际化导向与综合环境的国际化导向,这样才能全面、可持续地缔造一个持久的人才国际化环境,形成“政府——社会——企业”与“经济——文化——综合环境”共同推动国际化人才储备的进程。

三、企业与城市互动的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

国际化的人才战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城市间的互动式发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的发展面临两种挑战:其一是如何牢牢控制关键人才和关键技术,不断培养和选拔合适的人才,保持企业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其二是要紧紧盯住同行业发展的动向,保持和跟进本行业技术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步伐。也正是这两种挑战推动了企业高端人才在关键领域上同行业间的合作、交流与人员间的流动,最终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载体的高端人才的聚集和企业总部的迁移,从而逐渐影响到城市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反过

来,城市对人才的国际化进程的作用也不是被动的,而是可以通过政府的主动引导,社会环境的积极培养,形成以城市为导向的人才拉动效应。(图1)描述了企业、城市与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的关系。

综上所述,实现有效的国际化的人才选拔、培养和储备是企业和城市共同的责任。这一战略的实现要从四个方面的“互动”入手。

(1)国际化人才教育和素质培养的互动。就是要抛弃简单地以引进外资为导向,以企业为主题的国际化人才储备的单一化思维,实施城市人才国际化的“多点”战略。“多点”主要指以企业、高校、研究院所、政府和社会民间团体共同参与的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据点”,逐步实现企业、高校、研究院所、政府与社会团体互动的格局,实现“点点”,逐步形成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的“线性”布局与“网状”结构,提高城市人才国际化水平的密度与深度。

(2)国际化人才流动的互动。这种互动一方面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完整的岗位需求规划、人员招聘、岗位轮换等一系列人才流动机制;另一方面,实现人才利用全球化的目标,必须有一个开放的有利于人才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的人才市场环境,通过企业内部与外部社会间人才流动的对接,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市场渠道,吸引开发国际化人才。

(3)国际化人才竞争环境的互动。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内良性的竞争环境和激励机制是人才扎根成长的土壤。良好的社会竞争环境能够营造起人才公平发展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激励他们的创新热情,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促进高级人才国际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国际化人才管理的互动。国际化人才管理包括人才评价、人才选拔、人才激励、人才流动、人才权益保障等内容。当前国际的竞争,不仅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还包括人才背后的体制竞争,在企业的管理者积极响应国际化人才管理的同时,政府部门也要积极推进社会人事制度与国际接轨,培养一个文化认同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吸引人力资本由个体流动走向群体集聚、由群体集聚趋向整体融合、由粗放管理转向集约发展。

培养和储备国际化人才是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以企业与城市互动的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企业和城市责任,更凝聚了社会经济发展腾飞的梦想。

国内外知名学者齐聚大中华巅峰论剑经济全球化

人才国际化

本报记者胡溪XX 通讯员吕玮

培养走出中国的国际人才

大中华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2007国际人才高峰论坛特邀嘉宾黄世再专访

在中国目前正在进行迅猛的全球化的转型时期,人才国际化无疑成为我们与国际接轨的踏板。伴随着继高交会、文博会之后的又一国家级、国际性盛会——2007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顺利举行,XX,这座走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列的城市,同时,也是中国高学历、高新技术人才聚集的城市之一,开始关注和审视城市“人”的发展,探讨和展望人才的国际化。

在2007国际人才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后,论坛特邀嘉宾大中华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黄世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从知名企业家的角度,就中国经济发展全球化后中国人力资源、企业人才管理和培养、海外人才引进以及中国人才未来发展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其语言犀利、见解独到,观点中饱含中国企业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培养人才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培养创新人才是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的战略任务

记者:“人才”对参与经济全球化后的中国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中国人才走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黄世再:X备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古往今来,人才从来是一个国家制胜的根本所在,对正趋于高速成长期的中国更是如此。进入21世纪,尤其是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迅速全球化,人才越来越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说上世纪,中国发展是以经济为中心,那么进入21世纪,中国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就要以教育、人才为中心。拥有优秀人才,拥有尖子人才,成为一个国家实现强国梦的必由之路。

全世界的人才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单向流动,而中国的人才也已成为发达国家争夺的重要目标。面对加入全球化的挑战,我国必须建立自己的人才高地,培养创新人才,这是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的战略任务。

记者:那如何化解加入经济全球化后国际人才对我国人力资源的冲击?

黄世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新一轮社会财富积累的核心,中国要立身于强国之林,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根本上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要加快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努力形成人力资源优势,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持。必须转变传统观念,破格使用人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营造良好环境,鼓励专才创业;加大科教投入,培养创新人才;要破除教条主义,必须不拘一格选人才;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平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

人才是XX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此次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为什么会选择在XX,选择在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召开?

黄世再:XX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在改革开放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同时毗邻港澳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另外,XX汇聚了众多来自国内外的高新技术人才、高端管理人才,在XX探讨人才的国际化发展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现实意义。

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作为XX新的城市坐标,同时也作为中心区首席商务综合体,在商务硬件设施的建设,商务服务和商务管理上,都具备国际超一流水平,可以为国际性商务会议、展览提供最好的服务保障。同时,作为在XX发展起来的品牌企业,大中华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发展,我们很荣幸参与此次国际人才高峰论坛的举办。

记者:人才,对XX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黄世再:XX发展20多年来,每年有十几万大学生来深就业,这就是XX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就如同XX的血液,没有血液,XX的经济是腾飞不起来的,人才对XX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聘请国际人才培养中国人才

记者:那你认为国际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黄世再:当然,国际人才首先是要具备全面的知识涵养和必备的专业知识,这些是职业技能基础,在这我想强调的是国际化人才的道德素质,国际化人才必须以德为先,以德为本,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从大局、整体的利益出发,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起到表率作用。因此,我时常强调,国际化人才要树立“大爱”的远大志向,热爱社会,有责任感。我的梦想、我的工作动力就是“服务社会”。

记者:在引用国际人才,培养中国的国际人才方面,你认为中国企业应该怎么做?

黄世再:培养中国国际人才第一步就是“引进”,我们首先把中国的管理纳入到国际化的水平,把好的人才和对我们的文化核心价值认同感比较强的人才挖到中国来,并且整合起来,这是第一步。中国企业引进国外高端管理人才,实现企业的创收后,更重要的是学习和利用他们的管理经验,培养中国人才,培养走向国际的中国人才。

以大中华自身为例,在公司培养国际化人才战略上,公司从国外聘请少量的国际性人才进行管理,利用他们的工作经验,他们的管理方法,对公司本土员工进行培训,花少量代价换来更多的人才,非常值得。

现代企业竞争是人才制度的竞争

记者: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你怎样理解人才与企业的关系?

黄世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小至一个企业,大至一个国家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因素。国内外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如何留住人才不让资源流失都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大潮中脱颖而出并赢得先机,是各大企业正面临的人才战略。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事管理制度的竞争。如果有一套好的人事管理制度,即使暂时没有人才,人才也会被吸引而来。反之,如果没有一套好的人事管理制度,即使有了人才,人才也会因“挖角”而流失。

根据系统论原理,结构决定功能,同样的“人”,同样的“事”,不同的组合方式,就会造成不同的组织功能,造成企业竞争力与战斗力的不一。同样是三个“和尚”如果组合得好,不但不会没水吃,反而有可能有水卖!企业内的人事管理制度,究其实质就是要把同样的那些人与同样的那些事进行不同的组合,使“人”与“事”能密切相连,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与竞争力。

记者:那如何建立你所描述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

黄世再:过去一些企业缺乏创新型人才及相应的创新机制,使得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了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方式转变。加快企业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

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大中华将尽力创造中国人才走向世界的平台

记者:请您具体谈一下大中华国际集团在人才管理和人才培养上是怎么做的?特别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

黄世再: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选对人,用好人,留住人,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一项非常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大中华的人才战略就是让“想干事的有机会,干成事的有地位”。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针对“大中华”特有的用人机制,公司引入了以全员竞争为内容的中层干部竞聘制、目标考核末位淘汰制、全员劳动合同制等一系列竞争机制。这些竞争机制的导入,增强了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也让想干事的人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干成事的人有了更多的机会,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大中华”全体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立岗创优的积极性。

今年伊始,我们开始在全球X围内广纳贤才,将人才战略落到实处,开创民营企业的先河,在集团率先成立了品牌事业部,全面负责集团的品牌建设,推动集团的国际化战略。在实施人才战略的进程中,首次与高等学府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大学品牌战略研究所入驻大中华国际集团有力地证明了集团在引进人才、运用人才方面的创新。

记者:我知道,大中华国际集团一直关注中国大学生的培养和就业问题,请问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大中华有何鼓励性措施?

黄世再:在关注大学生方面,大中华提供了总计300万元人民币的捐款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该项目以特困优秀大学生为帮扶对象,提供经济资助、成才支持和就业服务三方面帮助的社会公益事业,该项目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同时,大中华国际集团配合开展一系列活动帮助特困大学生真正实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与大部分企业招聘强调工作经验不同的是,大中华国际集团招聘了很多刚出社会的大学生,在他们入职之初,大中华会对他们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使他们在职业技能上、心理上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大学生有自己的梦想,同时,也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大中华将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实现梦想的平台。

人才是企业培养出来的,大中华培养人才有自己的心得,就是激励员工勤勉上进,树立远大的目标。有多大的梦想,大中华就为他提供多大的舞台。我们正X开双臂,真诚地欢迎众多的有识之士加盟大中华,携手共创更为灿烂辉煌的明天。

精彩语录

如果说上世纪,中国发展是以经济为中心,那么进入21世纪,中国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就要以教育、人才为中心。

XX发展20多年来,每年有十多万大学生来深就业,这就是XX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引进国外高端管理人才,实现企业的创收后,更重要的是学习和利用他们的管理经验,培养中国人才,培养走向国际的中国人才。

热爱社会,有责任感,国际化人才要树立“大爱”的远大志向。

人才是企业培养出来,大中华培养人才有自己的心得,就是激励员工勤勉上进,树立远大的目标。有多大的梦想,大中华就为他提供多大的舞台。

我的梦想、我的工作动力就是“服务社会”。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

中国还需要大量中端甚至低端人才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人的问题,现在都说“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一切的事情最后归结到人的问题,竞争力最后是人的竞争力,国家和企业的问题最后是人的问题,是人才的问题,中国的发展确实要依赖于人才的培养和人的发展。

就目前的发展阶段来说,中国不仅仅需要高端的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的中端甚至相对低端的人才。我们现在刚刚发展到了一个初期的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从这个意义上,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今后一二十年都可能是一个多元的、广谱的产业结构,既有开始发展出高端的产业,又有大量的低端产业,包括服务业。

中国的人才结构发展大概要注重这么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高端人才与中端人才同时发展,第二是制造业的人才和服务业的人才同时发展,同时兼顾。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的制造业还有长期的道路可走,要清楚中国一时半会走不到像美国那样拥有80%的服务业,我们人口的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阶段,制造业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制造业是人才最紧缺的,从技工开始,工程师也紧缺。制造业人才的解决程度比服务业的人才解决程度更迫切,已经开始影响中国制造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现在很多的地方真正劳动成本提高不是因为蓝领工人的价格的提高,也不是因为管理价格提高使成本不断提高,这是我们最近这几年知道的事情,现在开始发生工程师稀缺的问题。因此服务业虽然重要,但是中国的制造业的人才也仍然重要,从一个企业来说怎么去挖掘、培养和保有制造业的人才,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技工在紧缺,中端人才在紧缺。从管理来看也需要大量的中端管理人才。不光是管整个集团的,还要有管工厂的管理人才,这是中端的管理人才。这也说明我们需要一种广谱的人才结构。

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

合理化人性管理形成集体智慧

在全球竞争当中,竞争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组织里面的人才,“人财”,人就是财富。这一个趋势带来的不仅是一场脑力的竞争,也将是一种能力的抢夺战。脑力的抢夺战是一种在未来变动环境中谁能够迅速取得优秀的人才,激发脑力形成团体的竞争。

形成集体智慧,就是合理化的人性管理,什么叫合理化的人性管理?事实上合理化有非常多的共识可以谈,而且人性的管理更是可以谈的。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塑造环境使得他们自己可以管理自己。

那怎么做?就是要关怀员工,透过真诚的对话,激发每一位XX对公司的创意与激情,激情是很重要的,发挥团体的智慧力量,成就团队的利益。这样的话这个企业就能够得到发展。

第二个,爱,爱是大爱,所谓的大爱是关心人、关心地球、关心明天。你想让你的企业核心价值放在这里,你可以有信心。

第三个,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但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追求这种完美,要追求这个完美就要有激情。

对爱的追求形成“情感素质”,是指关怀,所有的产品都是要有感性的素质。我们领导有了这三个素质就可以把这三个素质传达给我们的员工。

我们怎么能够做到呢?就是要有内向的修炼,就是使人愿意相信,利他才能利己,为他人的利益着想你才能够获得最多。

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尊重人,真诚地对话,尊重文化、XX、地域之间的差异。杰出人财聚集,企业自然可以持续发展,共建和谐世界,及提升人类的进步与幸福。所以经营者要燃烧自己以热力感染所有的人,使得每一个人都燃烧起来。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官史蒂芬·美兰达

全世界都在出现领导力补给断层

根据2005年德尔塔咨询公司的经济学家情报部的报告,来自44个国家200多个高级执行人员当中有2/3已经注意到他们的领导力补给已经很不足。而该公司2007年10月的调查报告显示,90%的高层管理人员表示他们面临的挑战对他们企业产生了严重或者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最大的威胁就是现有的领导能力和现有的或者新兴的业务无法实现匹配。这样的关注并不只是在美国或者是中国发生,实际上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一些工业化发达国家,比如日本、德国、法国、英国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发展的视野当中已经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而中国面临的人口和经济学上的趋势也显示,我们同样面临人才的断裂,在中国有13亿人口,在过去的30年当中我们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年增长率达到了7%,现在世界上顶尖的公司中90%都在中国有投资。我想你一定也会同意我的观点,虽然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是仍不能培训足够多的中国员工具备这种高层管理人员的这种素质。

实际上根据麦肯锡全球学会的调查研究,中国在2003-2008年培养出来的1510万大学生当中只有120万人胜任全球管理人员的职位。因此,这120万位中国学生

他们就会成为非常抢手而且非常昂贵的人力资源产品,他们的工资估计每年要提升9-14%。根据万宝盛华中国公司的统计,中国的员工流失率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出25%,最近我们做了一次研究,来调查研究中国的员工那些位于21-30岁之间的员工他们愿意工作多久才换新的工作,结果并不是特别好。其中有22%的人期望能够在第二年跳槽,73%的人曾经有过辞职的经历,24%的人虽然很年轻,却已经做过3个或者更多的工作。而在中国的高级执行人员他们的流动率也很高,根据调查显示他们的平均任期是1-2年。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

在开放环境下实施全球人才培养战略

人才是民族振兴、国家昌盛、人类进步的关键。在人才培养面向世界或者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开放的环境下培养人才。中国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举措,概况说有以下七点。

第一是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加强素质教育的重点,一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二是坚持健康第一,加强青少年的体育,增强青少年的体质。三是培养模式的变化,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青少年的兴趣和潜能,同时对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和普通高中招考制度进行改革。

第二大举措是出国留学。这个具有极高前瞻性和胆略识见的决定,正是我们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最根本受益的一个最大举措。

第三个措施就是通过国际合作培养一流的人才,最近在外专局、发改委、财政部、外交部、科技部、中科院、社科院等部委的合作下,中国又掀起了第二拨公派留学的高潮。

第四,积极推进不出国门的中外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教育体系中最为开放的国家之一。目前为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一千多个,覆盖全国的广大区域,成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方式。

第五,适应全球化的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使受教育者就全球化进行优化,中国小学三年级开始开学外语的课程。中国良好的基础教育和大学本科的教育,以及研究生的教育,使中国学生成为国外知名大学最受欢迎的、最大的留学生群体之一。与此同时,

中国也把吸引海外留学生、成为世界重要的海外留学目的地国,作为一个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举措。

第六是构建促进人才培养合作化的渠道,中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建立密切的关系,与主要的国家建立部级磋商合作机制,搭建中国和国外合作的稳定的制度性和机制性保证。

第七,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培养人才的基础,西部地区的两极攻坚目标即将实现,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将达到98%。我国也是世界九个人口大国中,全民教育增长最快的几个国家之一。

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

人才培养与时俱进实现各国互利共赢

从当今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个角度来谈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交流,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要与时俱进,现在人才必须能够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现在全世界共同的伟大事业就是和平发展合作,我们的人才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高尚的视野,就要和这个时代潮流相适应。如果只是仅仅看着自己的名和利,这就很难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是我想强调的第一点。

第二点,必须贯彻为民的思想。“执政为民”难就难在变成行动。变成行动靠什么?靠人才,就要把人才培养成真正为人民搞发明创造,为人民提供创造性的劳动,这很重要的。比如说中国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富得很快,但是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广大的农民、我们广大的困难群体。中国的人口众多,这是了不起的资源,但是中国也还有几千万残疾人也需要关心,也需要有一批人才能够给他们提供创造性的帮助。我觉得就是不要忘记人民群众。

第三点,和当前的形势和时代特征有关系,就是要把热爱祖国和热爱全世界人类的进步事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才的知识是没有国界的,但是人才有祖国。一个特别让我们中国人、中国青年感到自豪和幸福的事情,就是我们祖国的根本利益和全世界的根本利益是完全相关的,我们愿意力所能及地给其他国家的人民一些帮助,也欢迎外国朋友来参与我们的建设给我们帮助。我们提倡的就是互利共赢。

我们应该发展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大学平等,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可以强调,各个大学各有长处,在学术上在竞争上也要强调平等意识,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和相互学习的意识。

我们一定要培养人才,也要相互学习,形成一个团队,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共同为中国人民服务,为世界人民服务。这样会效果大得多、效果好得多。总而言之,要与时俱进,要使在新时代的人才交流更加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的大方向,更加能够为自己国家的人民和其他国家的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季允石

努力为国际人才流动提供政策保障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为我们人才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的时代条件下,人才资源在起着最重要的战略作用,中国国际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慧资源和智慧程度的培育和提升、高度稳定。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能力,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谁能够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谁就能够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我们必须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的资源,做好自主培养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的机制。召开本次论坛的目的就是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力资源发展对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促进人才与经济资本的国际流动,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中国人才国际化水平。积极有效地促进全球X围的人才竞争,国家外国专家局作为中国引进国外智力的主管部门,将努力为国际人才流动提供全面的政策保障,积极为海外人才来华发展提供公平的国际化环境和平台。

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内外知名专家汇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XX,将围绕国际人才供需现状与前景预测,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最新趋势,国际合作中的人才合作,国际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等热点课题展开深入地研讨。

我们相信,本次论坛必将对中国企业充分利用海外人才智力资源,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供可值得借鉴的新的理念和成功经验。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温元凯

更多地为穷人做事为他们创造财富

中国第一代富豪的出生统计很有意思,统计来统计去发现农民出身的富豪最多。我以为知识分子最多,结果发现中国的亿万富豪农民出身最多。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生产力被解放了,我在XX工作很有体会,土地分给农民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做贸易的成为商户,愿意开工厂的成为民营企业家,农民的生产力在中国是最早解放的。当年的城里人还稀罕铁饭碗,在国营企业打一份工,我们过来的人都有这个体会。

中国富豪的学历统计也很有意思的,读过小学的28人,中学197人,大学379人,硕士64人,博士15人,留学44人,我们发现读过大学的学历很有水分的,有一半以上的老板是有了钱补的学位,他们创业的时候没有读过大学。这样一统计很显然了,中国的富人大部分没有读过大学,这对我们是莫大的挑战和讽刺。

创业年龄的统计很有意思,30岁以下占大部分,25岁有1/3。创业资本的统计,我认为很有意思。10万块以下的占2/3,1万块以下的占1/3,我还总结了1千块以下的创业者,几百块的创业者有31个。

我为什么要统计这些数据呢?我认为不仅要研究富人,还要研究财富的对立面贫困,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穷人?除了生理残缺的残疾人不算,他们大部分和两个字有关,就是愚昧。治穷首先要治愚。

我希望更多地为穷人做事,为他们创造财富,我相信我们这个国际人才高峰论坛应该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怎么样来启迪穷人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成为富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样中国将来才会能够更加富强。

XX大学商学院院长赵曙明

全球性领导者应当具备全球性思维

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大步涌入,使中国很多的产业“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最近美国一家公司名为“全球最佳领导力发展企业”的研究,对300家全球著名的公司领导力进行调查分析,全球优秀企业为了更好地应对日益多元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正竭尽全力培养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领导人,以满足越来越明显的全球化领导人的短缺。

究竟什么是全球性胜任领导者呢?我个人认为能够使用国际语言交流,了解全球市场运行的规律,具有全球视野和运作能力,并且取得较好业绩的人才,可称之为全球胜任力的领导者。所以从全球胜任力的领导者来说,我觉得应该有四项基本胜任的特征。第一是有国际化的视野,勇于开拓创新;第二是具有国际化知识结构,熟悉国际惯例;第三是有国际交往的能力,能够适应经济竞争的需要;第四是要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全球胜任力领导的开发应该注重对具有潜力的领导者进行全球观念和文化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改变自己原有的视野较窄的单一的地区性的领导的观念,逐步确立全球性的思维方式。所以,我觉得开发全球性的领导者的关键,除了语言、专业文化和其他方面,关键的问题是诚信度、创造力、执行力、学习、适应、创新。很多的企业和学者都把诚信放在首位,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场以“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为主题的国际人才高峰论坛,成为2007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国际化”亮点之一。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人力资源专家汇聚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各种精彩观点同台碰撞,探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高中国人才国际化的水平,应对世界人才的竞争。

人才国际化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的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4 1\从第一资源到战略资源: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部署人才强国战略,明确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主要是从制度的层面,营造一个好的社会氛围。 2\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根本性资源: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一个人他的高成就动机越强,他就越容易成功。一个国家高成就动机的人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兴旺发达。 3\人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核心资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 4\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思想: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我国人才的发展的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终极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国际化素质政策要求 新时代新机遇: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的历史使命 1、人才是引领发展的战略思想,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2、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根本性资源 3、人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核心资源 4、树立人才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思想 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新时代新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提升的相关政策 1995年11月1日人事部发布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人核培发〔1995〕131号)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相关内容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基地,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认证认可制度,提高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 2015年8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5号《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201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规划》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主要目标: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内容的理论教育更加深入2\党性教育更加扎实 3\专业化能力培训更加精准4\知识培训更加有效5\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改革更加深化 重要指标: ★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5年内参加党校、干部学院以及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累计3个月或者550学时以上的培训。科级以下干部每年参加培训累计不少于12天或者90学时。不同类别干部每年达到一定的调训率、参训率和人均脱产培训、网络培训学时数。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2至3年到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至少接受1次系统理论教育和严格党性教育,5年内累计不少于2个月;一般每年参加1次1周左右的专业

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会计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着力培养一批符合会计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的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强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会计行业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会计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内的会计标准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趋同与等效,会计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国际会计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并影响国际会计标准的制定,不断提高我国会计话语权和影响力,更好地为我国经济走出去服务,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应当加快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二、目标任务 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会计国际化要求,按照“服务大局、内外兼顾、培用结合、统筹协调”的原则,力争用五年时间,着力打造一支国际视野开阔、实务经验丰富、专业能力突出、英语应用娴熟的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更好地服务我国会计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在企业会计准则领域先行先试,待积累经验后再扩大到其他会计领域。 三、组织领导 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由财政部会计司组织领导;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受财政部会计司委托,具体负责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的组织实施;国家会计学院承担具体培养工作。 四、人才选拔 (一)选拔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3.政治素质高,服从大局,维护国家利益; 4.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 5.具有充足时间、精力参与相关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活动; 6.具有一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实务经验和会计理论基础,在某一个或几个专业领域具有一定见解; 7.沟通能力强,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进行专业讨论; 8.获得本人所在单位的同意和支持。 最近5年内因执业活动违法、违纪受过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或因直接过失给本单位造成不利后果或不良影响的,不得参加选拔。本人所在单位最近5年内存在严重违反会计法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行为,且与本人执业活动或职权范围有直接关系的,不得参加选拔。

国际化高级人才培训班学习总结

学习总结 一宁诺学习 宁诺学习共有99人,为方便管理,分三个班级,每班33人。刚开学便进行了一次英语水平考试,目的是每班学生要按英语水平再分成快慢两个班进行英语学习。所有的学员对此次考试都很重视,也都很紧张,因为这也是一次对大家的考评。1 天后考试结果出来,我考进了快班,这给我增添了很大的信心,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活跃。 宁诺的学习以专业课为主线,其中穿插着英语能力的培训。专业课学习了财务会计、高级销售管理与客户导向思维、供应链管理、企业并购管理、经营策略及国际并购、大数据及市场创新等七个方面的概要知识,英语能力培训包括英文呈现、写作及基础知识。教课语言为英语,老师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印度、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主要是为了适应不同英语口音。每一门课程都有考核,考核的形式包括考试、写英文报告、英文呈现等,其中以英文呈现为主。通过四个月的学习,自己有如下的几个心得: 1 完善了知识架构:自己原来是学铁道车辆专业的,主要是以专业技术知识为主。通过这次七个专业课的学习,使自己对车辆专业以外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完善了自己的知识架构。例如,会计学讲了一些很通用也很重要的概念,如资产负债表、益损表及现金流等以前只是听说但没有接触的东西。另外着重讲述了管理会计的职能,对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以前对财务知识知之甚少,通过学习,扩展了知识面,使自己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待问题,拓宽了视野。

2 国际化视野培养:课程安排了大量的国际案例,包括阿尔斯通、庞巴迪、克诺尔等业内国际知名公司的相关案例。例如,在高级营销管理与客户导向思维课中,引入了美国Acela 快线的一个案例,其中涉及了法国阿尔斯通和加拿大庞巴迪两大公司。两大公司同时为该项目提供产品,但由于种种原因,通车后总是出现问题,此时,两大公司相互指责推诿,总是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最终引起了当地政府及居民的不满。无论哪个公司赢得了官司,也会最终失去客户的信赖。通过大量理论及国际案例的学习,能够站在全球化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并能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3 了解各国文化差异:任课教师来自不同国家,对自己国家的一些文化都作了简要的说明。例如,德国老师Dirk在与我们交流时说,在德国,我们从来不喝热水,只喝冷水。就早餐的牛奶都是凉的。而你们中国人就不同,认为热的对身体更好一些。在德国,在无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机动车都是让行人的,而在中国,人得躲机动车。这些都是一些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我去德国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亲历,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差异。还有一个例子是,课程中安排了一次该校国际生与我们进行的一次模拟谈判,时间为一整天,并且中午要求与被抽到一组的国际生一起用餐,以相互了解各自的文化。谈判内容为一国际知名酒店想在上海建连锁店时,与中国当地产生一些文化上及经营理念上的冲突,需进行谈判。我们组有四个成员,其中两个为国际生,一个来自泰国,一位来自西班牙。谈判对象的四个成员中除我们学员外,一个来自巴西但生活在澳大利亚,另一个来自奥地利。由于每一队的谈判人员中均有两名

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视野国际化人才 2013-09-30 09:1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我有话说有8人参与作者:四川大学校长、院士谢和平 一个国家的视野,能够决定他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一所大学的视野,能够决定他施教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人的视野,能够决定他的事业和成就,更能决定他人生的高度。 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为大学培养国际化人才,无论是对于学生而言,还是对于大学而言,都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更是一种追求。 培养拥有全球视野的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 考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我们发现,伴随着世界的全球化、多级化,高等教育的发展日益呈现鲜明的国际化趋势。一流大学普遍把国际化程度作为自身学术实力和办学水平的体现,把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一流大学必须面向国际、参与竞争,一流大学理应活跃在国际高等教育、科研和学术前沿,彰显强劲的国际影响力。全球视野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世界竞争力和国际化眼界的人才作为自身办学目标,引领学科发展前沿的科研平台、科研机构、科研队伍,广泛的国际交流、密切的国际合作,原发性学术思想频频引发国际关注,原创性学术成果时时引领世界发展的进程和方向,这些,应当是一流大学高度国际化的具体体现。 高度国际化使一流大学成为世界的学术分享及文化交流的中心,这在大力推进留学生教育,提高学生国际交往能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美国在读研究生中,外国学生约占40%;哈佛大学的留学生来自100多个国家,普林斯顿大学的留

学生来自50多个国家。其他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也是如此:在英国最受国际学生欢迎的前10所大学中,国际学生的比例都达到23%以上,最高的达68%。在2007—2008年间,在英国学习的国际学生中各类研究生就达到167490人,而在英国学习的国际学生中的本科生数量也与此相当。牛津大学的留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4,来自130个国家;剑桥大学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超过60%。正因为如此,师资队伍的全球化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指标,配备国际化的师资力量,不仅有助于学生国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更为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英国的大学教师中,大约有20%是外籍人士,牛津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中外籍人士高达40%。 世界上短期内快速崛起的大学都是把自己置于全球化的平台上,按照国际一流大学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规划自己,都是在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全面合作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例如:印度理工学院从建校开始就以国际高水平理工学院为目标,按照MIT的模式进行建设,在世界范围内招聘优秀教师,与MIT、加州理工等9所美国顶尖的理工大学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与柏林工业大学等6所德国顶尖理工大学开展研究生合作培养,与Intel、摩托罗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海军办公室等联合开展科研、建实验室,利用国际优质资源,短期内得到迅速发展。成立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更是通过大力引进世界一流学术人才、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制度、效仿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在短短的20年中跻身世界50强,创造出跨越式发展的奇迹。 中国大学须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国际化人才[1]

责任与梦想——企业与城市互动的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
一、引言 2007 年 11 月 29 日,中国最负盛名的国际化企业之一的海尔集团下属的海尔电脑营销和 销售中心整体迁入北京,落户毗邻众多电子卖场的新中关大厦。回顾这几年的发展,海尔集 团曾经几进几出电脑市场,屡败屡战,直至 2006 年,在其领军人物高以成的带领下,广泛 引进方正、同方、TCL、紫光、联想等公司的优秀人才,弥补了家电出身的品牌进入电脑领 域的弱势,笔记本及台式机出货节节攀升。在历经波折之后,海尔电脑终于找到了起跳的关 键拐点,2008 年发力的重点是寻求更大规模化和国际化以及单独上市。迁入北京,既是出 于地域上的接近性考虑,更是出于对人才需求的考虑。毋庸置疑,北京将成为海尔电脑下一 步国际化的重要支点。 进入 WTO 以后,中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抓住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和产 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最大限度地发挥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国际 化人才。海尔电脑迁移北京的案例引起了我们对国际化人才储备与人才视野的探讨和思考。 “21 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天下无贼》里这句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台词,真实地 道出了知识经济时代最鲜明的特征。 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曾说过: 微软公司最大的资 产在于想象力。即微软公司的成功在于拥有一群具有卓越想象力的人才。人才,特别是国际 化的人才是当前全球经济竞争环境下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海尔电脑总经理高以成在海 尔电脑乔迁的当天表示,海尔电脑之所以迁移北京,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人才,因为在北 京能够找到一流的相关人才。 所谓国际化人才,是既具备全球的视野、先进的知识,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沟通能 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 他们是企业参与国际 竞争与合作的重要保证和核心优势。国际化人才储备,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本土人才 的国际化;其二是引进国际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提速,从政府到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关 键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我国人才战略也具有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导向。但 人才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持续的驱动力源泉和不断提升的战略实施过程, 在这两方面社会 的认识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 二、我国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实施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的驱动力导向误区。当前很多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讨 具有片面性, 一些观点认为,企业是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储备的关键,企业应该重视人才引 进、人事管理和人才培养。另一些观点则强调,良好的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环境才是吸引 人才、留住人才的土壤。其实,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的实现有赖于企 业和城市共同承担。两者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为国际化的人才成长提供了给养。 从微观角度看,企业首先要明确自身独特的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将企业战略与本企业 的人力资源战略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进行人才资源规划。在明确了人才战略之后,进一步 完善人才招聘、评估、培训、提拔、激励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先规划,后规定,从 而实现企业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与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储备措施的统一。 相对而言, 城市对于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的贡献则是宏观层面的。 这种影响可以用 PEST 宏观环境分析模型来分析说明: 政治环境(P: Political Factors) 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 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人才政策是吸引国际化人才的前提条件,它 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社会平台。早在 2006 年 1 月 9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 技大会上讲话时指出: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发展工作的关键任务。 经济环境(E: Economic Factors)一个城市的经济环境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和

如何构建吸引国际化人才的企业文化

如何构建吸引国际化人才的企业文化 内容摘要: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无形财富,对吸引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企业文化对吸引国际化人才的作用及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吸引国际化人才的企业文化构建策略。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企业文化精神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企业由传统的以资本、技术为核心的竞争逐渐转向以国际化人才为先导的软实力竞争。占领人才高地,吸引具有全球思维、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是企业竞争制胜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实现企业目标关键因素的企业文化,无疑是企业吸引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 企业文化对吸引国际化人才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吸引国际化人才的精神源泉 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伦理规范和组织素养。在吸引国际化人才的薪酬、福利待遇、工作条件、晋升、激励、发展空间等诸多因素中,企业文化对于吸引国际化人才尤为重要。国际化人才是全球化发展进程中造就出来的高端人才,具备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良好沟通的能力,能够实现和完成全球化要求的跨文化管理任务。相对于物质需要而言,国际化人才更期望社会地位、声誉及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需求的满足。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体现了以价值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精神、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人才的潜移默化作用比物质激励更有效、更持久、更具吸引力,能够满足国际化人才的精神需求,调动他们的精神力量,使其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充分发挥人才巨大的潜能。吸引国际化人才的是企业文化构建的施展才华、追求事业上更大成功的人生舞台以及应有的尊重。 (二)企业文化营造吸引国际化人才的和谐环境 企业环境包括企业文化环境和客观工作环境两个范畴。企业文化营造重视人力资源,把人才当作“社会人”、“决策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力,调动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文化氛围,形成满足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和谐企业环境。内部环境宽松,人际关系真诚、融洽,氛围温馨,心情愉悦,人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让国际化人才获得与其贡献相适宜的成长和发挥作用的

国际化人才

一、引言 2007年11月29日,中国最负盛名的国际化企业之一的海尔集团下属的海尔电脑营销和销售中心整体迁入北京,落户毗邻众多电子卖场的新中关大厦。回顾这几年的发展,海尔集团曾经几进几出电脑市场,屡败屡战,直至2006年,在其领军人物高以成的带领下,广泛引进方正、同方、TCL、紫光、联想等公司的优秀人才,弥补了家电出身的品牌进入电脑领域的弱势,笔记本及台式机出货节节攀升。在历经波折之后,海尔电脑终于找到了起跳的关键拐点,2008年发力的重点是寻求更大规模化和国际化以及单独上市。迁入北京,既是出于地域上的接近性考虑,更是出于对人才需求的考虑。毋庸置疑,北京将成为海尔电脑下一步国际化的重要支点。 进入WTO以后,中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抓住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人才。海尔电脑迁移北京的案例引起了我们对国际化人才储备与人才视野的探讨和思考。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天下无贼》里这句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台词,真实地道出了知识经济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曾说过:微软公司最大的资产在于想象力。即微软公司的成功在于拥有一群具有卓越想象力的人才。人才,特别是国际化的人才是当前全球经济竞争环境下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海尔电脑总经理高以成在海尔电脑乔迁的当天表示,海尔电脑之所以迁移北京,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人才,因为在北京能够找到一流的相关人才。 所谓国际化人才,是既具备全球的视野、先进的知识,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他们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保证和核心优势。国际化人才储备,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其二是引进国际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提速,从政府到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关键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我国人才战略也具有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导向。但人才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持续的驱动力源泉和不断提升的战略实施过程,在这两方面社会的认识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 二、我国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实施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的驱动力导向误区。当前很多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讨具有片面性,一些观点认为,企业是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储备的关键,企业应该重视人才引进、人事管理和人才培养。另一些观点则强调,良好的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环境才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土壤。其实,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的实现有赖于企业和城市共同承担。两者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为国际化的人才成长提供了给养。 从微观角度看,企业首先要明确自身独特的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将企业战略与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进行人才资源规划。在明确了人才战略之后,进一步完善人才招聘、评估、培训、提拔、激励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先规划,后规定,从而实现企业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与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储备措施的统一。 相对而言,城市对于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的贡献则是宏观层面的。这种影响可以用PEST 宏观环境分析模型来分析说明: 政治环境(P: Political Factors)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人才政策是吸引国际化人才的前提条件,它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社会平台。早在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发展工作的关键任务。 经济环境(E: Economic Factors)一个城市的经济环境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