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学习报告
题目: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摘要:自从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提出“世界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际上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几经修订,但基本含义没有改变:第一,在生产层面,确保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符合需求的食物;第二,在供给层面,最大限度地稳定食物供应;第三,在需求层面,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食物。

长期以来,中国是否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争论。

引言:一、居安思危,唤起人们增强粮食安全的意识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80%的中国人民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粮食仅为210公斤。

在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组织粮食合理分配和流通。

到1984年,扭转了长期粮食短缺局面,人均粮食达到390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1996年以后,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大丰收。

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粮食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这一时期的粮食安全质量进一步提高,由数量上的满足,向品种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发展,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56.7%和67.7%,下降到2002年的37.7%和46.2%,基本达到了小康要求。

但在粮食供求稳定的形势下,也一度出现“粮食多了”的杂音,动摇了粮食基础地位,淡薄了粮食安全意识。

在粮食连续丰收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居安思危,正视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因素。

其一,粮食种植面积减少。

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中,全国共减少农田13580万亩,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刚刚恢复到15.8亿亩,仍低于16亿亩的安全警戒线。

其二,我国人多、地少,淡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繁,制约着粮食的持续增产。

其三,世界粮食生产下降,库存减少,供求紧张。

当今世界,粮食出口国仅有美国、欧盟、加拿大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而粮食进口国多达100多个,致使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紧张。

二、立足国内,自力更生,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
立足国内,是由我国国情、粮情和粮食商品特殊性决定的。

依靠大量进口粮食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既不现实,又不经济,更不可靠。

具体地说:其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又是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大国,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其二,世界粮食贸易量有限,每年只有2.3亿吨左右,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势必挤占其他粮食进口国家的份额,势必
带动粮价上涨,影响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其三,依靠进口粮食必然受制于人,造成政治经济上的被动。

其四,增产粮食,是主产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限制国内粮食生产,大量进口粮食,势必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这个问题历史教训很深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既是绝对必要的,又是完全可能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依靠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持怀疑态度。

1994年9月,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他认为,到了21世纪初,中国可能大量进口粮食,买光世界上2亿多吨的贸易粮食。

十几年的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布朗先生的论调。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方针,之所以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和农业问题,把解决粮食问题视为重大政治、经济和战略问题,并建立了粮食问题各级政府首长负责制。

二是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如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实行最低收购价等。

三是加大对农业投资力度,扶持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防治病虫害等。

四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袁隆平现在研究的第三期超级水稻正在向亩产900公斤攻关,实现这一目标,平均一亩可增产150公斤,如果推广一亿亩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可以养活一亿多人口。

三、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力,粮食生产持续提高。

但绝不能因此而放松农业生产,忽视粮食工作。

要针对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问题和粮食生增产的潜力,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依法保护耕地,遏制粮食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趋势。

耕地资源是增产粮食的基础。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粮田不足1.3亩。

1999年到2006年的七年间,全国粮食耕地由16.97亿亩降到15.72亿亩,每年平均减少1788万亩。

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严格控制非法占地,确保总量动态平衡,使全国粮食耕地面积保持在16亿亩警戒线以上。

2.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粮食综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在继续抓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旱涝保收基本田,把主产区建设成稳定的优质商品粮基地。

要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粮食品种为中心,引导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食生产,适应人民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是增加资金投入。

一方面,要抓住国家投资向农业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国债资金和基本建设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
则下,引导、鼓励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加快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引进种源和先进适用技术。

3.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增产的科技含量,这是优化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为此,对优质粮食品种要实施科技攻关,力争在品种选育、病虫害综合防治、粮食加工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研成果,并认真做好利用、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

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把增产增收显著的重大实用科学技术及时推广运用到粮食生产中去。

四、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粮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因此,保障供应,稳定市场,确保粮食安全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

计划经济时期,在粮食短缺的形势下,国家靠统购统销、合理分配手段实现粮食安全;进入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强化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有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搞活粮食流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的特点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自身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消极因素,甚至有干扰破坏粮食供求的弊端,尤其是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多元化粮食主体经营的激烈竞争,增大了粮食购销市场的不稳定的因素。

同时,还要看到,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粮食生产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致使粮食供求中紧缺与过剩交替出现。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粮食市场多次紧缺与过剩,都是依靠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和政策干预,缓解了矛盾,稳定了市场。

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竞争带来的波动,解决“卖难”、“买难”,保护产区农民利益,稳定市场粮价和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健全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储备粮是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调控手段。

目前,中央储备粮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规模基本到位,制度比较健全。

为适应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新形势,必须加快地方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五、实施“节约粮食”工程,积极开发“无形粮田”
节约粮食,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这些年来,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以及粮食的比价不合理,节约粮食的社会风气日渐淡薄,不爱惜粮食和浪费粮食现象处处可见。

据有关专家调查测算,我国每年损失浪费粮食几百亿公斤,令人触目惊心。

据原内贸部对22个省574个县1400多处的调查,粮食产后综合损失率18.1%,约826亿公斤,其中有些是难以避免的,有些则可以减少或挽回一部分。

如果能从浪费的粮食中挽回20%,一年即可增收165亿公斤,相当于全国一年增产的粮食,是不动一锄一镰的大丰收。

为此,建议实施“节粮工程”,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减少粮食收获、运输、储存、收购、销售和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并形成节粮惜
粮的社会风气。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这是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话。

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

中国历史上,就有"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明成祖朱元璋的"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帝王之道,以及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政治哲学都表明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

粮食也始终以一种潜移默化、化大象为无形的方式左右着古代中国政治。

粮食问题几乎是所有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太平天国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就是典型的代表。

粮食以一种独有的隐喻讲述着真实的历史,任何政治家都难以逃脱粮食的政治。

研究方法与过程:由于灾害等多种原因,今年中国粮食产量跌破9000亿斤,主要粮食品种也出现了价格上扬的情况。

有分析称,中国的粮食供求关系2004年将出现“拐点”。

这一新的变化引人注目。

在素有粮价“晴雨表”之称的中国粮食第一市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李经谋说,连续三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在逐年增加,到今年,总缺口已经达到800亿斤到1000亿斤左右。

主要表现是普通粮食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缺口日益增大的是品质高的粮食品种。

就中国来说,转基因玉米正在中国市场逐步推广。

转基因大豆和大豆油正在被13亿中国人“消费”,这是美国的农民、跨国粮食寡头和美国的上层精英最希望看到的景象,而他们瞄准的下一个目标玉米,则正在“沦陷”。

保守估计,从去年以来,流入中国的美国转基因玉米已超过100万吨。

转基因玉米正在中国市场逐步推广。

转基因技术首先由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以及杜邦公司等发明,他们通过推广此技术来获取高额的回报,即收取专利费和知识产权费用,并推销一系列与转基因技术相关的附带产品,如农药、化肥等。

最近几年的世界粮食危机与国际粮价高涨让孟山都等公司大发横财,赚取了巨额垄断利润。

其次,玉米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多,供应正出现短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这种“强烈”一方面体现在肉类消费在人们饮食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体现在玉米食用油在人们消费中的支出越来越大。

现在,国内猪肉价格不断上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饲料尤其是玉米价格在飙升。

其次,玉米食用油尤其是玉米胚芽油正越来越多的推向市场。

当前玉米胚芽油的价格不菲,因为很多粒玉米才能生产出一滴油,所以只有富人才有这种消费能力,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高档食用油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而这无疑会要求更多的玉米供应。

就目前中国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每年充足的粮食储备可以确保国内的口粮供应,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应该慎行。

同时,中国应该进行转基因技术的研发,未雨绸缪,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如此庞大的人口来如何解决吃饭问题?这
是每一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只有在该项技术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才不会受制于人。

其次,应该严格限制生物乙醇计划的推广和应用。

生物乙醇计划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财政收入,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又属于环保产业,可谓一举多得,这也不难理解地方政府如此热衷的原因。

结果: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城市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将是偏紧的。

结论:“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说,“要实现产需总量的大体平衡,近中期内中国粮食面积需要稳定在16亿亩左右。

因此,必须要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侵占行为。


不久前结束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这表明,中国对耕地减少等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隐患,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新华网
腾讯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