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母语习得

第一讲 母语习得
第一讲 母语习得

第一节第一语言获得

语言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当然也是语言学、特别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语言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根据所学习的目标语言的顺序,可以分为第一语言学习、第二语言学习等;根据所学习的目标语言是否母语,可以分为母语学习(母语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因此母语学习又可分为标准语学习和方言学习)、本国的外族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等;根据所学习的目标语言是口语还是书面语,又可分为口语学习和书面语学习等;根据学习者是否有语言障碍,可以分为一般语言学习和特殊人的语言学习,如盲、聋、失语症等人的语言康复等。只有对这些各种各样的语言学习类型进行研究,才能对人类的语言学习能力有较为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得到语言学习的理论和规律;也只有在这样的语言学习理论和语言规律的指导下,才能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本书主要讨论第一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关的问题。本节讨论第一语言学习。

一、第一语言获得理论

第一语言学习是指人类个体生下来所学习的第一种语言。由于第一语言多是母语,所以第一语言学习常称为母语学习。许多学者认为,第一语言是儿童自然而然学会的,所以第一语言学习又称为第一语言获得或第一语言习得。第一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因此又称为第一语言发展。

比较其他语言学习,第一语言学习是最为成功的语言学习。儿童的智力比较低下,也没有学习语言的经验,没有正规的语言教师、教材和课堂,但是一般说来,没有语言学习障碍的儿童,大都能在四五年的时间里学会用地道的母语进行日常交际。这种语言学习成绩是任何成年人都无法企及的。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对儿童学习语言的这种神奇现象非常重视,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关于第一语言获得的理论。这些理论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一)后天环境论

后天环境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他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习惯,否定或轻视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及其先天因素的影响。早期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的语言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是对成人语言的简单模仿。儿童生下来时大脑只是一张白纸,他听到成人的说话便受到了语言刺激,然后就模仿成人的话语。通过不断地刺激和模仿,儿童就学会了母语。

这种机械模仿说虽然比较合乎一般的外行人的看法,但是,却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一些话语儿童并不模仿,为什么儿童可以说出他从不可能听到的一些话语。如儿童常说的一些可笑的话就不一定是他从成人那里听到过的。为了克服机械模仿说的缺陷,人们又提出了“强化说”和“选择性模仿说”。

强化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他认为,当儿童对成人语言模仿正确时,就会受到鼓励,从而使正确的语言行为得到强化;如果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不正确,就不会受到鼓励,因而得不到强化。儿童就是在不断地强化中学会语言的。但是,许多研究发现,父母对于儿童的意义表达非常重视,但是并不太注意儿童语言形式上的正误;有时父母的强化对于儿童的语言学习并不一定发挥作用。这说明强化说还是一种不尽人意的理论。

选择性模仿说认为,儿童并不是对成人话语进行机械模仿的,而是有选择性的。当儿童对某种语言现象具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时,才会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模仿;而且模仿也不仅限于具体的语句模仿,儿童还会对语句的结构进行模仿,并依照这种结构造出新的句子。选择性模仿说比机械模仿说前进了一大步,指出了模仿的条件和模仿与新话语产生的关系。但是仅用模仿来解释儿童语言的发展,仍然是有偏颇的。

(二)先天决定论

先天决定论同后天环境论恰巧针锋相对,认为第一语言获得不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而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乔姆斯基的“先天能力说”和伦内伯格的“自然成熟说”。

乔姆斯基极力反对行为主义的模仿说、特别是斯金纳的强化说。他认为,语言是由无限多个句子构成的,句子的无限性决定了儿童不可能对一个语言的所有

句子都进行模仿;但是儿童却可以听懂或说出他从未听到过的句子。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儿童是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的这种经典性理论。

乔姆斯基认为,对儿童语言发展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儿童生来就具有一个语言学习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这个装置具有一套抽象的全人类共有的语法系统和类似于语言学家一样的语言分析能力。当儿童接触一定数量的成人语言之后,就会利用LAD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并从中概括出各种具体语言(如英语、法语等)的语法规则;这些语法规则作为一些具体的语言参数,赋值到与生俱来的抽象的全人类共有的语法系统上,就像是给方程中的未知数代入具体的数值一样。这样儿童就学会了各种具体的语言。

伦内伯格是从另外的角度来强调语言学习能力的先天性的。他从多个方面比较了儿童生理发育和语言发展的同步关系,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同生理的发育一样,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比如儿童生下来时不会走路,但已具有了走路的可能性,后天的生理发育一旦成熟,儿童就会自然而然地走路。儿童生下来时也已经具有了语言能力,这种能力在后天的逐渐发育中成熟。许多生理发育都有一个发展的关键期或临界期,当过了发展的关键期或临界期之后,即使具有发展的条件,也不能再发展起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或临界期是几岁,学术界意见尚不一致,但是人们一般都承认它的存在。例如在印度发现的从小在狼群中长大的两个孩子,当她们回到人类社会以后,虽经专家细心教育,因过了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而再也不能学会语言。

乔姆斯基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儿童的语言学习并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充满创造的过程,并把第一语言获得同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联系在一起考察,是富于启发意义的。但是,他所说的LAD只是一种假设,人们还难以在大脑中找到它的踪迹。伦内伯格的理论使我们看到了先天因素和生理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影响,但是他只是揭示了语言发展的生物学基础,而仅靠此来解释儿童的语言发展,显然是不够的。

(三)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是以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说为基础的。皮亚杰认为,语言学习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种,儿童并没有先天的独立于认知能力的之外语言学习能力,语言的发展是受认知能力的发展制约的,是儿童的主体

因素与可贵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过程。

在皮亚杰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开始用认知的发展过程来解释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许多研究发现,语言的发展确实与认知发展的有关,比如,一般说来,认知难度较低的语言现象总是比认知难度较高的语言现象先发展。但是,这种理论只承认认知发展对语言发展的影响,而忽视或否认语言发展对认知的影响,也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

现在的一批学者,综合前人研究之长,又提出了一新的理论,社会交往说就是其中的一种。社会交往说既承认儿童具有先天的语言学习能力,也不否认认知因素对儿童语言的影响,并且还批判地继承了行为主义的一些合理的思想。他们发现,成人同儿童交谈,所使用的言语同成人之间的交谈很不一样,这种“儿向言语”同儿童的语言发展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没有语言交流,儿童也不能获得语言。比如有一对聋哑夫妇的孩子,各方面都很正常,但因身体原因不能让孩子到户外活动,只能让他对着电视学习语言,不过,这种单向的非交流式的学习最终还是失败了,这孩子跟着父母学会了聋哑手指语,而没有学会自然语言。

迄今为止,人们对儿童语言获得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学说纷呈,有时是针锋相对。但是有一点似乎是较为明朗的,即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先天的和后天的、生理的和心理的、主体的和环境的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虽然现在离解决这一问题的时间还相当遥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交往说是一种处于发展完善中的很有希望的理论。

二、儿童语言的发展

语言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照理研究第一语言的获得,即要研究口语的获得,也应研究书面语的获得。但是,世界上的语言有很多是没有书面语的,而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能成功地获得书面母语,再加之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的书面语获得的成果相当有限,因此,这里主要是讨论儿童的口语发展。

儿童语言的发展大约可以粗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一岁之前是语言准备阶段;一岁至学龄前是语言的发展阶段;此后是语言的完善阶段。下面对这些阶段作梗概性的介绍。

(一)准备阶段

婴儿出世便踏上了学习语言的征程。在0~1岁期间他的与语言有关系的生理器官和心理素质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话语,并开始说出单词句。大约在四个月时,婴儿已经能发出母语中的一些音素,具有了母语语流模式的雏型;并开始出现了用声音与成人交流的萌芽。大约到了六七个月时,语言已开始有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婴儿已能理解一些最简单的话语,例如“灯灯呢?”“再见。”“笑一个。”之类。到一岁前后,儿童开始说出单词句,如“妈妈”“爸爸”“打”等。到了此期,语言发展的准备阶段宣告完成,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发展阶段

在此阶段,儿童一开始说出的话语与目标语言有较大的不同,大约在二岁半以后,儿童语言的特殊成分逐渐减少,并在目标语言的框架框架发展,语感开始建立。这一阶段的内容特别丰富,需要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四个方面分别阐述。

1.语音的发展

在一岁前,婴儿已能发出很多种声音,其中有一些非母语的音。但是到了此期,非母语的音逐渐减少,而且此前一些会发的母语中的音也发不出来了。这一方面表明母语对儿童发音产生了较大影响,另一方面也使人看到在此之前儿童所发的音,即使是所发的母语中有的音,也只是声音而不是语音。所以,当声音同意义结合构成词语时,或者说当声音变为语音时,原来一些会发的音此时也发不出来了。

雅可布逊的研究指出,儿童音位的发展与人类语音的普遍性有关,即儿童把声音当做语音来学习和使用时,他先掌握的是人类语言中共有的音位,后掌握某具体语言中的特殊音位。例如:[a][o][i][p][m]等元音和辅音是人类语言中共有的,因此所有语言社团的儿童在获得音位时,总是先掌握这类音;而像汉语的送气音、卷舌音、边音,法语和俄语的颤音等,则是汉语、法语、俄语等所特有

的,所以学习得些语言的儿童掌握这些音都比较晚。雅氏的说法已得到了大量事实的验证。由于儿童掌握语音的先后顺序与语音的普遍性有关,所以,语音共性的研究对于刻画儿童语音发展的先后顺序很有帮助,反过来,对于儿童语音发展的顺序的研究,也会对语音共性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雅氏还令人信服地揭示出语音习得与失语症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语音习得的先后顺序同失语症病人失去语音的顺序恰好呈逆相关,即失语症病人先失去的音,正是在儿童期后习得的音;而他们后失去的音又正是在儿童期先习得的音。这样以来,就把语音共性、儿童语音习得顺序和失语症病人患病的程度三者联系起来,某一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可以为其他方面的研究所借鉴。

一般说来,儿童到四岁左右,母语的音位系统已基本掌握。以后的任务就是发展与语用关系密切的韵律了。

2.词汇的发展

儿童开始掌握的都是一些常用词和词的常用义。词汇量随着语言的发展与日俱增。儿童在三岁前大约已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四岁时约为1,600个词,五岁时达到2,500个左右,六岁时词汇量已有3,000~3,500个。尽管各个研究者所得到的数据有些出入,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3~4岁和4~5岁是词汇量飞跃发展的时期。

对汉族儿童的研究表明:3岁儿童的日常言语中已有各种词汇类型;3~5

岁以实词的增长速度为最快,5岁以后虚词增长的速度加快,这说明5岁是儿童言语能力朝着连贯、简练进展的转折点,也是语言质量提高的关键时期。

儿童对词义的掌握是人们非常感兴趣也是认识最分歧的问题。较为流行的看法是:儿童一开始并没有把一个词的义素像成人那样掌握得很好。有时他所掌握的义素少于成人,从而造成词义的过分概括,比如他一开始可能把所有的四条腿的动物都叫“狗狗”,因为他此时尚没有掌握狗区别于其他四条腿的动物的义素;有时他所掌握的义素又多于成人,从而造成词义所指过于狭窄,比如他一开始可能只把自己家的那只小花猫叫“猫猫”,而不把其他的白猫、黑猫等叫“猫猫”。词义的过分概括称为“泛化”,词义的过于狭窄称为“窄化”。

儿童对于词义的学习,受到他最先把该词义同某事物联系的深刻影响。比如,当他首先把麻雀叫做“鸟”,那么,麻雀就被他当做“鸟”的原形,从而影响到

他对其他鸟的认识。当他再学习“鸡”“鸭”“燕子”“老鹰”之类的词时,就要看它们与麻雀的相似程度而认为哪些属于鸟哪些不属于鸟。为什么西方人把知更鸟看作鸟的典型而汉族人则往往把麻雀而不是把知更鸟看作鸟的典型,就在于汉族儿童在学习“鸟”这个词时,首先是把它与麻雀联系在一起的,而西方儿童则是首先把“鸟”同知更鸟联系在一起的。这可以解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对事物的分类和归类上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大约不把下棋、打桥牌看作体育活动,也是这一原因造成的。

3.语法的发展

儿童的语法发展一般认为要经历独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和复杂句四个较大的阶段。独词句又称单词句,是儿童语言发生时的最初语言形式。儿童说出的是一个词,而其实表达的是一个句子的内容。这时的句子对语境的依赖性特别大,同一个独词句的意思在特定的语境中有所不同。比如儿童说“妈妈”,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表达的意思是“叫妈妈抱”、“让妈妈给拿东西吃”、“要把发现的新奇事物告诉妈妈”、“碰到了危险向妈妈呼救”……要理解儿童话语的真正含义,必须借助于特定的语境因素。

儿童大约到一岁半开始进入双词句阶段。儿童的双词句有些与成人的由两个词构成的语言单位相同,如“爸爸抱”“妈妈吃”“不要”等;但是也有很多是与成人不同的,如“这花花”“妈妈糖糖”“狗狗没”等。有人认为儿童此期的语法并不是成人语句的简缩,而是遵循轴心语法。所谓轴心语法,是把双词句中的词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轴心词,它的位置固定,要么在另一个词的前面,要么在其后面;轴心词出现的频率高,词的范围较小。一类称为开放词,它的位置不固定,既可以在另一个词的前面出现,也可以在其后面出现;开放词出现的频率低,词的范围广泛。轴心词和开放词的配列主要有以下四种:

A轴心词+开放词

B开放词+轴心词

C开放词+开放词

D开放词+φ形式

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一理论并不很合适:第一,它难以说明儿童怎样由此进入到成人的语法结构的;第二,与很多事实不符,人们发现,所谓的轴心词也可

以单独使用,而且其位置也不那么固定;第三,只强调了语法而忽视了语义。现在人们比较相信,双词句的配列主要是以语义角色关系为基础的,儿童在此基础上选择某种语序,比如,把施事放在受事之前,把领有者放在领有物之前等。这种被人称为“语义关系说”的理论,考虑到了儿童早期话语的意义,得到了早期语言普遍性的验证,并可以解释儿童怎样由此发展到成人的语法结构的。

电报句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在儿童两岁左右时开始出现超出双词的句子,这种句子较少使用关联词语,较少修饰成分,有点像打电报用的语言,所以称为电报句。电报句是对双词句的扩展,已具有成人语句的雏形,但也有许多特殊的组合方式,如“爸爸牛奶拿”(爸爸拿牛奶)、“吃饭走”(吃了饭再走)等。儿童进入电报句阶段以后,语言发展神速加快,几乎没有经过三词句阶段,句长一下子增长起来,如“两个娃娃玩积木”“××积木放盒子”“我在中山公园和爸爸划船的”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把双词句和这一阶段合称为电报句阶段,这是技术上的问题,不是学术上的本质分歧。

大约到两岁半以后,儿童的语法发展到复杂句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关联词语使用渐多,出现了较多修饰语,单句逐渐完整,并有了较多使用关联词语的复句。这时的语句已渐趋流畅,表意逐渐丰富明确,不合格的句子逐渐减少。如果说其前几个阶段,成人还需较多地借助语境因素来理解儿童的话语的话,那么,此时已可以较少依赖语境因素来理解了。大约到了三岁或三岁半,儿童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句型,到了五六岁时,口语已经基本掌握。

4.语用的发展

目前,人们对于语用发展的研究不多,所能讲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不断地把语境因素化为语言因素。在单词句阶段,儿童所要表达的意思可以说主要是在语境中的,他说出来的单词不过是个提示。从单词句到双词句到电报句再到复杂句,原来隐含在语境里的成分逐渐变为显性的语法单位呈现在句子里;原来隐含在语境里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逐渐变为各种语法功能词,如各种介词、连词、助词等;原来多由表情和非语言的声音表达的感情也逐渐变为语气词、叹词和各种表达情感的语调。这样,使儿童的话语由高语境依赖句逐渐发展为低语境依赖句。

第二,社会化言语逐渐增多。儿童的话语可以分为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两个类型。自我中心言语是指儿童说话不是为了给他人交际,而是对自己说话,这是儿童自我中心心理的语言体现;社会化言语与自我中心言语相反,说话的目的是为了和人交际,这是儿童社会化的语言体现。由于儿童早期自我中心主义占主导地

位,因此,自我中心言语的比例较大。儿童早在不会说话之前,已尝试用非语言的形式进行交际,当儿童开始说话后又尝试用语言的形式进行交际,但社会化言语比例一直不大。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学前时期几乎没有社会化言语,这也是言过其实了。随着儿童的不断社会化,逐渐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社会化言语的比例越来越多。当然,这两种言语形式比例变化的细节以及与儿童年龄的匹配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三,逐渐学会因人而言。儿童早期对人与人的关系没有认识,随着他不断的社会化,慢慢懂得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关系,说话应考虑到这种种关系,于是,便渐渐能根据不同的谈话对象而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据研究,二岁的儿童对父亲和母亲的谈话就有所不同;四岁的儿童对不同年龄的人,比如老师和同伴,谈话所使用的句法格式就有不同,对老师多使用陈述句和一些礼貌格式,对同伴不仅使用陈述句,而且还较多地使用祈使句。早期儿童对于交谈对象也要求信息反馈,但当交谈对象听不懂时,只是用重复的方式再说一遍,而三四岁的儿童则会改变说法,方式上有一定进步。

此外,人们还发现,二岁儿童一般不能围绕一个话题进行交谈,三岁时有所发展,但是,几乎到了四岁,尚难见到三个儿童围绕同一话题的交谈。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儿童的语用的发展要落后于语言各子系统的发展。

(三)完善阶段

儿童到了学龄阶段,人们研究的注意力由于主要放在了书面语的学习上,所以,对此期口语习得的发展知之甚少。较清楚的大约有如下几点:第一,在前阶段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语言系统的细节。比如,词汇量迅速增长,出现了一些专门术语和书面词语;一些特殊的句式开始掌握,等等。第二,此阶段语用的技巧成为语言学习的中心,逐渐学会使用社会所认可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第

三,由于教育的普及,书面语的学习对口语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这一阶段相当漫长,口语使用技巧的发展,也许要延续到成年期乃至人的一生。

思考与练习

一、简述有关第一语言学习的三种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给以简要评论。

二、就你看来,模仿在语言学习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三、认知和语言学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四、儿童在开始说话时,为什么原来会发的音此时反倒不会发了?

五、按照雅可布逊的观点,儿童音位发展遵循什么普遍性的规律?

六、儿童最早的词义是怎样获得的?对以后词义的掌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七、儿童语法的发展大体上经历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参考资料

1.沙平:《论母语方言对共同语学习的影响》

2.桂诗春:《20世纪应用语言学评述》

3.周国光:《儿童习得副词的偏向性特点》

经典诵读(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

一年级 目录(一)必背古诗20首: 1.敕勒歌 2. 登鹳雀楼 3. 江南 4. 咏鹅 5.风 6. 咏柳 7. 凉州词(唐)王之涣 8. 凉州词(唐)王翰 9. 出塞 10. 芙蓉楼送辛渐 11. 鹿柴 12. 望庐山瀑布 1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4. 登幽州台歌 15. 绝句(迟日江山丽) 16.寻隐者不遇 17. 送元二使安西 18. 古朗月行 19. 悯农(春种一粒粟) 20.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二)成语10条 (三)儿童诗5首 (四) 百家姓片段 (五)推荐阅读书目 (一)必背古诗20首: 1. chì laɡē

敕勒歌 (北朝民歌) c hìla 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勒.川.,阴.山.下。 tiān sì qi?nɡ lú lǒnɡɡài sì yǎ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tiān cānɡ cānɡyě mánɡ mánɡ 天苍苍,野茫茫, fēnɡ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ɡ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①敕勒川――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内蒙古土默特旗一带。 ②阴山――即阴山山脉,今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qi?ng)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 ④野――在这里应读为yǎ。 ⑤见――通“现”,读 xiàn,呈现、出现。 【译文】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2. dēnɡɡuàn qua l?u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bái rìyī shān jìn 白.日.依.山尽., huánɡ h? rù hǎi liú 黄河入海流。 qù qi?nɡ qiān lǐ mù 欲穷.千.里.目., ɡanɡ shànɡyīc?nɡl?u

母语教学法

母语教学法 儿童的记忆、模仿能力特别强,且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是语言发展的佳期。小学开设英语课,不仅仅意味着学生可能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它还可能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英语教育,我们认为,“母语教学法”是良好的尝试。“母语教学法”如同婴儿学说话,先听后说,听多了自然就懂了,就会说了。先词后句,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自然会说。为了使“母语教学法”得到更好的运用,我们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兴趣入手,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儿童做事更具有兴趣性,喜欢的就会十分关注,积极投入。因此,教师就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为学好英语创造条件,我们到县第一实验小学听的一节课就是很好的例子,教师首先唱歌热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巩固所学知识。如用游戏“看谁找得快”来检查单词,教师让学生听到和看到逐渐加速的英语信号后,做出快速反应,看谁先“抢”到念到的实物或图片,并奖给他们。这样以旧代新,不断练习、巩固,整个课堂教学一点都没有“学习知识”的“负担”,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玩得开心,学得主动。 二、创设英语环境首先创设语言环境。英语对话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景,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中,不可能将真实的生活情景搬到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例如:两个学生见面相互打招呼,自我介绍,这样的表演既容易又很逼真,学生兴趣很浓,表演时全身·24·心投入,神态惟妙惟肖,对内容的理解便不感到困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对对话内容的理解。其次创设生活环境。让学生一见到英语教师就感到英语的存在,在课堂上,教学语言尽量使用英语,让学生感到已经置身于英语世界中。比如,在维持纪律时,使用一系列英语语句:“Please sit well.(请坐好);Put down your hands(放下你的手);Look at me, please.(请看着我)”开始学生也许会显出惊奇,但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反复说,反复用,并加以手势,体态语辅助,天长日久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三、在多感官刺激中呈现英语,增强记忆力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记忆是靠外界环境对大脑进行刺激并形成痕迹的。大脑神经受到的刺激越深,记忆的持久性就越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教授英语,引导学生同时使用多感官感知,使大脑同时接受来自眼睛、耳朵、肢体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信号。如在教英语口语“I like……”时,边放录音边举实物,并以拥有某物时的自得神情引导学生听读等。然后再播放录音,再举实物,让学生进行句型操练。这样,在多种形式操练中,巩固英语,增强记忆力。总之,采用“母语教学法”旨在使英语教学成为母语教学。尽量消除汉语的中介作用,使思维与语言形成一体,以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并通过多种教法,选择适合儿童语言发展特点的内容,合理安排,灵活运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基础。

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英师11203班 201200621 姓名:肖福玉 《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摘要: 第二语言研究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母语基础上怎样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大家普遍认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负面影响。然而,在教学经验和一些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不但不具负面影响,而且有促进作用。本文就此作了研究和分析, 指出了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可资利用的研究基础, 它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促进因素。 [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母语迁移;母语思维; 中介 一、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母语是习得二语时最不容忽视和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许多研究者对母语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类相似或相悖的学说。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母语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较全面的论述,探讨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为减少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阻碍提出切合实际的策略。 二、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一)母语与第二语言的概念 母语(Mother Tongue)是指本民族的语言,所以也叫本族语

(Native Language),与外族语或外国语相对应。本族语和母语通称为第一语言。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是泛指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会的一种语言。当然。它又分为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这叫习得第二语言。在非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第一语言或母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则称为外语。目前,在二语习得领域,多数研究者对外语和习得第二语言不加区分,统称第二语言。 (二)母语迁移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母语都会对其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所谓母语迁移,就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母语对所学语言的影响。其中,正向迁移是指对学习有利的语言习惯迁移,在母语与目的语有相同的形式时会出现这种情况;负向迁移,它是由于套用母语模板或规则而产生的不符合目的语规则的用法。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语言迁移的中心问题就是学习者的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影响问题。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世开(赵世开序,高远,2002)明确指出:母语的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中“根本性的问题”。近半个世纪以来,二语习得界争议最大的问题是怎样评估母语或者第一语言在二语习得的影响,这同时也就是语言迁移研究的核心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迁移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无论是“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是“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实质上都是迁移能力(transfer)的外在表现。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

英语母语国文化常识

ackground information~~ 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有6个: 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爱尔兰。 新西兰 首都:惠灵顿(Wellington),最大的城市:奥克兰(Auckland); 民族:白人,毛利人(Maoris); 国旗:新西兰是英联邦成员国,“米”字图案表明同英国的传统关系;四颗星表示南十字星座,表明该国位于南半球,同时还象征独立和希望; 新西兰于1856年成为英国的自治殖民地,1907年成为自治区,到了1947年完全独立;kiwi除了用来称呼奇异鸟,这个词还用来称呼新西兰人。 加拿大 首都:渥太华(英语:City of Ottawa 法语:Ville d'Ottawa);最大城市:多伦多(英语:City of Toronto)。 民族:英裔,法裔 加拿大原住民:印第安人又称美洲原住民(除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总称)面积:直接第二(1俄罗斯;2加拿大;3中国) 国体议会君主制monarchical parliamentary system 政体:联盟制confederacy 选举:5年 澳大利亚(Australia) 全球土地面积第六大的国家 民族:70%是英国及爱尔兰后裔 首都:堪培拉(Canberra);最大城市:悉尼(Sydney) 国体:议会制parliamentary system 政体:联邦制 结构形式:联邦制 政党制度:多党制(执政党和反对党,最大党为澳大利亚自由党Liberal Party和澳大利亚工党) 选举:3年大选(义务投票制) 爱尔兰(Ireland) 民族:爱尔兰人属于凯尔特人,是欧洲大陆第一代居民的子嗣 首都:都柏林(Baile átha Cliath) 文学:四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诗人叶芝(W.B.Yeats)、剧作家萧伯纳(G.B.Shaw)、剧作家贝克特(S. Beckett)和诗人希尼(S. Heaney)。还有19世纪唯美主义代表王尔德(O. Wilde)和代

一年级经典诵读——古诗词

目录 1.一字诗 16.古朗月行 2.一去二三里 17. 画鸡 3.咏鹅 18. 竹里馆 4.风 19.村居 5.遗爱寺 20.早发白帝城 6.凉州词 21.悯农(一) 7.登鹳雀楼 22.悯农(二) 8.画 23.画眉鸟 9.小池 24.竹枝词 10.出塞 25.咏雪 11.暮春 26.所见 12.鹿柴 27.宿建德江 13.春晓 28.从军行 14.别董大 29.敕勒歌 15.静夜思 30. 江南

1.一字诗 (清)陈沆 yì fān yì jiǎng yì yú zhōu 一帆一桨一渔舟, yì gè yú wēng yí diào gōu 一个渔翁一钓钩。 yì fǔ yì yǎng yì chǎng xiào 一俯一仰一场笑, yì jiāng míng yuè yìjiāng qiū一江明月一江秋。 2.一去二三里 (宋)邵康节 yí qùèr sān lǐ 一去二三里, yān cūn sì wǔ jiā 烟村四五家。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 亭台六七座, bā jiǔ shí zhī huā 八九十枝花。 3.咏鹅 (唐)骆宾王

ééé 鹅,鹅,鹅, qū xiàng xiàng tiān gē 曲项向天歌。 bái máo fú lǜ shuǐ 白毛浮绿水, hóng zhǎng bō qīng bō 红掌拨清波。 4.风 (唐)李峤 jiě luò sān qiū yè 解落三秋叶, néng kāi èr yuè huā 能开二月花。 guò jiāng qiān chǐ làng 过江千尺浪,rù zhú wàn gān xié 入竹万竿斜。 5.遗爱寺 (唐)白居易 nòng shí lín xī zuò

正确处理母语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正确处理母语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母语在英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一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英语的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因此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的母语水平,达到更轻松、更高效的学习英语的目的;另一方面,有些学者则认为母语和英语是两门截然不同的语言,无论是从两种语言学习的年龄起点、学习和使用语言的环境、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还是动机状态等诸多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学生若想学好英语,就需要完全摈弃已有的母语知识。对于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孰是孰非,我们不能武断地妄下定论,而应该看到母语的应用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是双重的。 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正如著名语言学家桂诗春所提出的:“外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对于任何一个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来说,母语对英语习得的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 1.母语有助于对英语的理解 任何一门语言的习得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英语也不例外。大多数学生在学英语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母语知识,他们在初学英语时需要以母语为媒介,以实现对该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发现,往往初学者在进行自我表达时,会先用母语来思考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心译转化成英语表达出来。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英语和思维之间并不具有直接的联系,只有借助母语这个桥梁,不断进行反复性训练,当英语知识和技能累积到了一定的水平以后,才能脱离母语,实现英语和思维的直接联系。 2.母语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如今的课堂教学一般要求教师采取全英语的教学模式,以便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英语思维。然而,在一些特定的英语知识传授

《我的母语课》教学实践感悟

《我的母语课》教学实践感悟《我的母语课》实践工作总结 时光的流逝总是那样的叫人猝不及防,回想初识亲近母语到成为亲近母语的铁杆粉丝与忠实的践行者,仿佛还在昨天,但是细细梳理却已有两年之多了。2014年4月有幸在公益组织的资助下到南京参加了亲近母语论坛的活动,这次活动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在阅读推广路上摸索无方,急需指引的我犹如沙漠之中行走发现了一眼清泉,那种激动无以言表,于是我决定开启母语课的实践之旅。 回到学校后,我在班上先开展了《日有所诵》与绘本阅读,到三年级时又加入《全阅读》,到四年级时将《全阅读》调整为《我的母语课》。为了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给阅读,我将自己在《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一书中的领悟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四年级上期我试着将语文课时间减少,每周用两节课进行阅读。四年级下期,我们有幸被选为《我的母语课》实践班级,我又试着将语文教材在两个多月内结束,节余的时间全部用于阅读实践。

通过对《我的母语课》一年的实践,我将我的实践过程理解为摸索过程,我还处于一个解读阶段,我正试着解读文本、解读学生、解读主题阅读课堂。下面我就将我的部分感悟叙述如下: 一、潜心文本品初乳,细致解读动心弦 在《我的母语课》出版说明的第一部分就提出《我的母语课》适合比较重视阅读、有较好文学素养的教师作为文学教材或者阅读课本使用。因此在准备尝试使用这本教材时,我的内心也是经过激烈的斗争的:出版说明所提出的两个要求第一个重视阅读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是做得特别好的,为了鼓励孩子阅读我会自己买书赠送,我会邀请爱阅读的孩子和我一起共进晚餐,我会坚持为他们大声朗读故事,我会在家长会上不厌其烦说阅读的好处,会邀请他们一起读绘本,一起感受阅读的乐趣。但是有较好文学素养的教师呢?这一要求让我犹豫了。但是看着我已经入手的一套1-6年级的A版教材,细细读后作为教师的我被吸引了,连我先生也吸引了,看见他拿着6A认认真真、滋滋有味地大声朗读的样子,我一下子感到了这本教材的吸引力和魅力。于是我当即感受到了满满的力量,我一定要鼓起信心来,即便我不能很好把握教材,但是我可以用心地虔诚地带孩子们读啊,

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的影响个案研究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中介語研究典籍讀書會」 第二語言對第一語言的影響個案研究 中山大學中文系蔡美智 2005. 11. 25 閱讀文獻: Cook, V. (ed.) 2003. 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 Balcom, P. 2003.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of L2 English on Middle Constructions in L1 French. In Cook (ed.), 168-192. 2. Jarvis, S. 200 3. Probing the Effects of the L2 on the L1: A Case Study. In Cook (ed.), 81-102. 參考文獻: Balcom, P. 1995. Argument structure and multi-competence. Linguistica atlantica 17, 1-18. Cook, V. 2003. Introduction: The changing L1 in the L2 user’s mind. In Cook (ed.), 1-18. Cook, V. 1993. Wholistic multi-competence: Jeu d’esprit or paradigm shift? In B. Kettemann and W. Wieden (eds.) Current Issues in Europea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 3-8. Tubingen: Gunter Narr Verlag.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rvis, S. 1998. Conceptual Transfer in the Interlingual Lexicon.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 Club Publications. Kemmer, S. 1993. The Middle Voic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avlenko, A. & Jarvis, S. 2002. Bidirectional transfer. Applied Linguistics 23, 190-214. 一、第二語言使用者腦中的第一語言 多語知能連續融合模式(Cook 2003: 9) 分隔互通融合 ←────────────────────────→ ○LA○LA ○LB LB LA & LB 二、L2英語對L1法語中間句式的影響 (一)句式選擇 1. 何謂中間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 (Kemmer 1993)

我爱母语演讲稿

篇一:爱我母语 <爱我母语,爱我中华>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爱我母语,爱我中华》。 记得有一首歌曲这样唱道:“最爱说的话啊,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 每次唱起她,我的心中豪情万丈;每次哼起她,我的胸怀无比广阔!我骄傲!为那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的“中国话”!我自豪,为那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的“方块字”! 我骄傲!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月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俅。”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独特的四声,音乐般的声调,让中华民族的历史就在这声声传诵中流传千古,生生不息! 我自豪!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真草隶篆,年家风流!孔子写《春秋》用的是它,屈原赋《离骚》写的也是它,司马迁作《史记》,一刀一刀刻在竹简上的,仍然是它!从《泰山石刻》《石鼓文》到《曹全碑》,从《兰亭序》到《颜勤礼碑》。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就在这“铁钩银划”般的线条上展示其非凡的生命力! 小时候,妈妈告诉我,母语就是我从刚出生时还不会说话到后来的咿呀学语, 就是再到后来大了,在周围的环境熏陶下才慢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妈妈,抱抱……”后来上学了,老师告诉我, 母语就是小学课本里的看图说话 是我的母语是儿时镀满月光的摇篮 是祖国版图最南端曾母暗沙的屏 是珠穆郎玛地球最高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是遨游太空发出的问候 是奥运升旗奏响的国歌 是每天新闻联播的准确时间 是每次放飞白鸽的我的共和国的生日 现在我会自己读书了,我明白了: 我的母语是热血一般的黄河的波涛 是群星一般的祖先的谜 是春蚕口中吐出的丝绸古道 是春鸟舌尖跳动的民歌中国 是丁香凝结的雨巷 是傲雪绽放的红梅 是浓的化不开的乡愁啊 是划开天幕的雷电、奏响黎明的号角! 这是一种怎样美丽的语言啊!它承载了那么多的悲欢离合,演绎了那么多的动人故事,哺育了那么多的中华儿女,造就了那么多的英雄豪杰! 还象那首歌曲中唱的那样“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我爱母语,我爱中华! 这首动人的厚重之歌一定能代代传唱,越唱越响亮,越唱越辉煌!(红色部分为引用别人诗歌部分) 原稿附后:

正确处理和使用母语

正确处理和使用母语,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中国学生生活在中国人说汉语的圈子中,终日被汉语的氛围包围着,他们已经习惯了母语,对于他们来说,英语是第二语言,所以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很自然地要受到母语的影响,无论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因此,正确处理母语和英语在学习中的关系成了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正确恰当地利用母语,科学合理地处理母语与英语的关系,将十分有助于发挥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好一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恰当适量地使用母语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的各个环节中,凡是能使用英语的地方都要尽可能使用英语。诸如开始上课时与学生的打招呼、对学生的提问、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对课本内容的讲解等,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很多英语用法。经常运用英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会在教师的这种潜移默化的输入过程中得到提高。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某些难点或重点词汇和概念的教学,在使用英语讲解时学生不能或难以理解时,可以恰当地使用母语进行对比解释。尤其是针对那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汇、复杂的句子和难以理解的语法,用母语解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事半功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比如,在让学生理解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别时,如果我们用英语去解释可能费时,学生还难以听懂。我们不妨换种方式,结合英语用汉语来解释。如对于限制性定语从句,给出学生一个句子She is a woman..她是一位女性,英语中的she就说明了性别,所以此句是废话,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个词woman加以限定,即加上一个定语从句who loves me very much.就成了一个限制性定语从句She is a woman who loves me very much,这个句子就正确了,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了。对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同样给出学生一个句子She is my wife.她是我的妻子,这个句子本来就是对的,不需要添加什么了。但是如果还想表达对妻子的评价,我们可以再补充说明,如She is my wife, who loves me very much. 这个句子就叫做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由此可见,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从句与先行词关系密切,是对先行词进行修饰或确定,如果去掉了,就会出现句子错误或表达不清楚;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从句与先行词关系不密切,只是对先行词作一种附加说明,如果去掉,句意依然完整并合乎逻辑。这样讲解,就容易使学生明白。当然,随着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英语教学的深入,教学过程就应当尽可能利用英语进行解释,少用或基本不用母语。 2.利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和对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初级阶段,学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母语和英语进行对比,并且倾向于利用母语来学习英语,这就为英语学习产生了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母语和英语进行针对性的比较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是排除母语干扰,使学生合理利用母语,克服母语的影响,养成用英语思维的有效方法。如在语音方面,我们可以进行汉英对比:我们知道,英语中的元音有长、短之分,而汉语则没有。在词汇方面,汉英两种语言差异很大,它们的语义及词在句子中的功能也存在差异,比如名词,英语中名词有数和格的变化,而汉语则没有,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复数名词后别忘了加“s”等复数表达形式。又如,“校长办公室”,汉语没有所有格,而英语则应在名词后加“’s”来表示所有关系,即the headmaster’s office。动词,汉语没有人称、数、时态、语态的变化形式,而英语中时时处处都必须注意这些变化。英语中有助动词,用于帮助实义动词等构成时态、语态、否定、疑问等形式,而汉语没有与它相当的词。英语中的动词一般有现在式、过去式、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等形式,汉语动词没有这些形态变化。形容词,英语中形容词有“级”的变化,而汉语形容词本身没有“级”的变化。英语中的形容词可以用作定语、表语、状语、宾语补足语,但不能用作谓语。如汉语形容词谓语句翻译成英语,一般都要加动词be,而英语形容词表语句被翻译成汉语,就不一定要将be翻译出来。如The story is exciting. (故事令人激动)。

英语课本中母语文化内容的缺失和改进

英语课本中母语文化内容的缺失和改进 摘要:当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已经把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了一项新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本中的母语文化内容依然有严重的缺失,影响了学生的语言学习、民族情感和文化交际等方面。需要从多方面加以改进,本人将尝试简单分析母语文化内容缺失的影响以及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母语;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缺失;改进 G633.41 何谓母语,通俗来说母语就是一个人学会的第一种语言,最初学会的语言。母语文化缺失现象在目前的高中英语课本中还是比较明显的,接下来本文将简单分析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母语文化缺失的一些表现和影响,以及相对应的一些改进建议和对策,希望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一、母语文化内容缺失的表现 1.对于母语文化尚未重视 最新的高中英语课标中提出了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教材中也明显加重了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涉及范围也较广,包括体育、文化、传媒、政治、科技、神话等等方面。但是对于母语文化内容的学习缺很少提及,当然在进行课本安排编写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忽视。 2.母语文化内容偏少

目前高中英语课本中的内容从语言文化方面分类可以 分为三类,分别是本族?Z言文化、英语国家文化、世界其他语言国家文化。其中英语国家文化占比例最大,超过7成,而本族语文化只有1成左右,其他语言国家文化内容占比都有2成,可见母语文化内容缺失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3.母语文化内容的呈现比较分散,不具备系统性 目前的高中英语课本中对于母语文化内容,只泛泛的提到了四大发明、唐诗宋词这样的古代文明成果。并且这些分量不多的内容也是分散在教科书的各个地方,互相分离没有任何联系,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办法进行系统的学习。教师教学不好教,学生学习也不好学。 4.母语文化内容缺乏时代性 英语教科书中关于母语文化内容的介绍大多数是古代 文明成果、唐诗宋词,或者是一些古代神话传说、节日习俗、历史人物介绍等等,对于当下的社会并没有多少提及,笔者认为这种只谈古不论今的内容是没有办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别说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了。 5.母语文化的输入缺失 英语虽然是世界通用语言,但充其量也只是我们对外沟通的一个交流的工具,我们学习英语是为了学习这种对外交流的能力。尽管我们要重视对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但我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提要:本文认为母语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根据传统语言学的观点,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或起“干扰”作用。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反映语言学习的本质。表面上看母语“影响”了外语表达,实际上是母语“帮助”学习者完成了语言交际任务。应该把“干扰”看成“调节”。二语习得理论认为,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础,又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表明,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呈正相关关系,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正面影响,资源 引言:母语思维是二语习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二语学习者,特别是二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在进行听、说、读、写等任务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依赖母语帮助理解或输出。那么,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有什么影响?对这个问题普遍的看法是母语思维阻碍了二语学习,尽管这种看法并不是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在二语教学界,人们一直将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阻碍作用当作常识来接受。然而,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母语思维问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影响并不总是消极的。Cohen(1998)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中用一章的篇幅谈一语、二语思维问题,他还将一语或二语思维当作学习策略来看待。这种对母语思维现象的再认识对二语习得理论和实践都不无裨益。因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初级和中级阶段,由于学习者的母语水平与外语水平相差悬殊,总会在情急之中或不得已的情况下“借用”母语知识或母语能力,借以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交际目的。 一、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母语思维 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错综复杂,很多问题至今也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大多数心理语言学家都趋向于这种认识:即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则是人类传达、交流和保存思维成果的主要工具,是思维的主要物质外壳。思维先发于语言,思维创造语言,但思维对语言有依赖作用,语言可固定思维的方式并协助思维的进行。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和思维是人类和客观环境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 语言和思维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也有其相互影响的规律,但两者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各个民族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任何人从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文化和语言环境里,客观的社会环境必定对人的思维能力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人类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有共性,也有个性,他们运用语言来体现和组织生活经验的方式自然也有同有异。 若仅探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那么二者中思维起着主导作用。反映在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上,强调外语思维的重要性是符合思维主导作用原则的,但事实上这种看法忽略了一点,即研究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这一基石。对大多数人来讲,学习外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它表达自己在母语环境下的思维成果,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不带有深深的母语思维烙印是不可能的。 在学习与应用外语的过程中,外语及其所依附的外语思维在与母语及其所依附的母语思维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是必然的,外语思维和母语思维在此过程中相互冲突,并由于思维的共同性而求同存异,相互融合,最终在母语国家产生一种新的带有母语思维烙印的外语国别变体(varieties)是非常自然的。 2.母语思维的作用 既然各种语言之间有共性,那么在外语教学中,作为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知识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借用母语的规则。按照Ellis的观点,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学生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这样,母语可以加快目的语的学习过程(Ellis1994)。 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是外语教学所关注的问题。大多数人一谈起母语就联想到母语的干扰作用,作这方面的分析必然要涉及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各个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者在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经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相互影响与学习的效率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况称为“学习的迁移”。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正面促进的,叫做“正迁移”,如果影响为负面的阻碍作用,则叫做“负迁移”。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是把外语作为自己的一种辅助语言工具来使用的,他要知道某个词、某句话在他的母语中是什么意思,这是合理行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处理好母语、外语与所指称或涉及事物的联系。 学习和使用外语就是为了协调两种语言的关系,力图等值的进行语言的转换。 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多关注“负迁移”问题,而没有很好的考虑到语言共同性问题,较少考虑如何利用语言共性来促进“正迁移”,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因此,掌握好“正迁移”是外语学习成效大小的关键之一。 3.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说明母语思维在外语学习中存在的必然性 以英语为例,英语正越来越被看做是一种国际交往的工具,它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是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也不再被看作仅有的两种标准语,而只不过是英语的两种国别变体”(汪榕培1991)。这种现象是在不同环境下思维方式影响语言的一种表现,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一样,汉语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英语一旦在某一地区被采用,不论其目的是科学、技术、文学还是人的名望、地位或是现代化,它都会经受一个再生过程,部分是语言上的再生,部分是文化上的再生”(孙骊1989)。由于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必然表现出一些中国特有的方式,这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对外宣传和交流的迅速增加,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领域表达中国独特事物的英语词汇大量出现,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都对英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英语在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国际交流工具,China Daily 和Beijing Review 一类的期刊充满了中国社会文化各方面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法,如one country, two system (一国两制),vegetable basket project (菜篮子工程)等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表达法,得到广泛的使用和传播。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言学是一门联系实际的科学。”语言做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离不开社会因素,

小学生经典诵读内容一年级上经典诵读

南台小学经典诵读篇目 一年级:经典诵读: 必背古诗词: 1、江南(汉乐府) 2、敕勒歌(北朝民歌) 3、咏鹅(骆宾王) 4、风(李峤) 5、咏柳(贺知章) 6、凉州词(王之涣) 7、登鹳雀楼(王之涣) 8、春晓(孟浩然) 9、凉州词(王翰) 10、一去二三里(王昌龄) 二年级: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弟子规》必读书目:《安徒生童话》略读书目:《爷爷一定有办法》、《是谁嗯嗯在我头上》、《格林童话》、《非常小男生小女生》 古诗文背诵篇目 1、悯农(锄禾日当午)……………………………………李绅 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3、山行………………………………………………………杜牧 4、游子吟……………………………………………………孟郊

5、古朗月行…………………………………………………李白 6、早发白帝城………………………………………………李白 7、元日………………………………………………………王安石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9、小池………………………………………………………杨万里 1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三年级: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笠翁对韵》 必读书目:《鲁滨孙飘流记》(英国)笛福泛读书目: 1、《寄小读者》冰心 2、《小兵张嘎》——代代读儿童文学经典丛书徐光耀 3、《皮皮鲁传》《鲁西西传》郑渊洁 选读书目: 1、《高士其科普童话》高士其 2、注音版《史记》 3、《马戏团的动物明星》沈石溪 4、《时代广场的蟋蟀》(美国)乔治·塞尔登 5、《中国兔子德国草》周锐、周双宁 必背古诗词: 1、凉州词王之涣 2、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3、别董大唐高适 4、鹿柴唐王维 5、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6、浪淘沙唐刘禹锡 7、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论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原则

论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原则 论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原则 论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原则许多老师反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 母语的,主要受到是上世纪初期全身反应法和听说教学法等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的影响。直接法强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实施外语教学,努力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那么这样的方法会不会取得令人们所期待的效果呢,答案是否定的,现实的课堂给出了答案。因此,只有在外语教学中明确两者的关系,既不全盘使用,又不全部排斥,合理的结合和运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语言教学的最大效果。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明白母语对英语教学的作用和影响。 1.母语对英语学习有积极地正面的作用。对广大的学生来说,母语的影响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因为除了直接的出国学习和深造,外语教学大多是在母语国家展开的,其主要对象也主要是广大的各级学生和青年。由于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学习都是在没有任何语言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可以想象一下其中的利和弊,正如章廉中先生所评价的那样:忽视母语的中介作用,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由于所学知识的抽象,造成学习的困难。因此外语的学习,在初级阶段,需要适当的借助母语的讲解来消化哪些抽象知识和语法规则。对于初学者,可先进行简单的英汉对应歌曲或者小故事,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多数人来说,刚开始学习外语,借助于母语是相当有必要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2.但是在谈到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区别。这些差别主要是由掌握两种语言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因此,适当的时候,采用一些语法,习惯用语,对那些难点,疑惑点用翻译好的母语教学,势必会起到增加理解,增强记忆的作用。另外,在我们的外语日常教学中,我们总

母语式的学习方法

母语式的学习方法 【学外语的方式】 学外语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个种是母语式的学习方法,另外一个是学校里的学习方法。母语式的学习方法是一个不是很普及的学习方法,对学外语的人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学习方法。 【学校方式的弊端】 对待外语的时候我们过于依赖学校的方式,学语法,背单词,考试等。 学校的方式有很多致命的问题,比如太过枯燥,所以没法提起兴趣等。 这样的结果是没法坚持学习,因为没有什么意思,成效也不好自然就不好坚持。 还有就是效果不好,学了十年也听不懂外语,也没法用于沟通,也就是听力和口语都很差。母语式的学习方法在听力和口语上是强项,用这种方式一辈子可以掌握多国语言。 【母语式学习方法的具体做法】【用新概念英语举例,这里的新概念应该是成人版的。】 选用经典的教材,采用多听的方式,反复播放课文。 根据年龄和外语水平算定一个课文到几个课文反复听MP3,长期有耳机的话会比较难受,所以最好是用外放的音响。 比如一个小学三年级或者是四年级的小朋友学新一的时候,先让孩子自己看或者是陪着孩子看新概念一的头几个课文和单词。 看的时候主要是看中文部分,看一遍即可,用不了多长时间,之后放MP3,放外放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玩游戏,或者是做作业。 吃饭的时候或者是做别的事情的时候都可以放外放,一天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或者是更长时间也可以。 我的孩子学到新概念二和三的时候有的时候一天放四五个小时或者更多。 之后几天一次看书就可以了,让孩子看看能不能读,试着读一读,然后根据效果继续定下一步计划。 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是一两周一次让孩子读听过的课文,能非常流利的读课文的话算通过,通过的就没有必要继续听。 不熟练的继续听,熟练的删除以后增加后面的课文,这样继续进度就可以了。 不要求写,但是要求流利的读出来,通常能非常流利的读的话就能自然背下来了,有的孩子可以适当的要求背个别的课文,只要孩子接受。 这样做就是尽可能的模仿母语式的学习环境了,我们学母语都是父母等周边的人跟我们说无数遍的结果。父母不会要求我们写出来,也不会教我们语言结构,也会说错误的用法然后解释,也不会考试。 学英语的话,新概念是比较经典的教材,采用的人很多,MP3都是老外的标准发音。 母语式的学习方法就是直接学本土的地道的发音,学习地道的经典的课程。 【母语式学习方法的效果怎么样】 对学习的效果应该都是有期望值的,这个很正常,采用这个母语式的学习方法以后我发现,孩子的学习效果总是在超越我的想象。 不是希望值,超越的是我的想象力。 一年多就拿下了新一,又一点多拿下了新二,现在五年级在学新三,成人版的新三是大学四级的水平,新二是高考,新一是中考。 优酷搜索的话可以发现有不少小学孩子在学新二和新三,这个不奇怪,能达到。 【孩子能接受得了吗?】 除了写,其余的部分还是正常要求的,所以没有问题。 因为听的次数很多,所以都知道中文的意思,就是都能听懂,也知道是什么意思。

一年级经典诵读

一年级经典诵读 课文背诵: 1、《春夏秋冬》 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青草红花游鱼飞鸟 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2、《姓氏歌》 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 他姓什么?他姓张。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 中国姓氏有很多,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3、园地一日积月累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柳绿花红莺歌燕舞 冰雪融化泉水叮咚 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4、园地二日积月累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园地三日积月累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6、《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园地四日积月累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 8、《古对今》 古对今,圆对方。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晨对暮,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桃队李,柳对杨,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 9、《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园地五日积月累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芝麻开花——节节高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11、古诗二首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12、《荷叶圆圆》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母语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必有自己的语言,如果一个民族的母语被本身遣弃,那么这个民族就如失去灵魂的躯体。” (一)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育是人类的希望。” ◆古今中外史料一再证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与教育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一个民族有无文化思想作为基础,决定他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和尊严。 ◆总而言之: ◇“一个民族若没有文化思想作为基础,智慧是长不大的。再豪华的物质生活也堆不起一寸的民族尊严。” ◇“只有热爱及发展自己文化的民族,才是有尊严、有灵魂的民族。” (二)中小学十二年教育是基础教育 ◆华文小学教育只是学习识字、写字,简单的初级阶段,不足以维护及发扬博大和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学阶段是一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语文能力,灌输民族精神、传统价值观,思维 方法是在中学阶段进行的。 ◆青少年在面对身心急剧变化,渴望被了解与得到协助,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听懂他们语言与内在声 音的环境、能亲近他们的师长。 ◆中学是人生观及道德行为定型的年龄,孩子学好学坏就在这个关键时刻。 ◆中学也是吸收大量知识的时期,丰富的知识与聪慧的头脑,将各学科成绩提升,才能升上大专或 就业,面对21世纪激烈的挑战。 ◆根据统计,从1991年到98年间,从华小来的国中生,升读初中三(FORM 3)之前退学的,全国 每年大约有4千名,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语言适应问题。 ◆要使自己的孩子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成人成才,接受华文中学教育是最好的选择。 ◆小学六年教育是初级教育。中学六年级是基本教育,缺一就不能实现整体基本教育体系。 (三)华文价值与国际地位与日俱增 ◆华文是世界最多人讲和用的语文,华族是世界分布最广的民族。今天世界上超过十二亿的人口使 用华语,现在世界各国的学生在中国学习华文已超过30万人。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工业、科技、贸易迅速发展,因而华语在亚洲太平洋国际贸易上,以及西 方各国在中国市场的争夺战中成为最吃香的商用语言。通晓华文将更容易维系这个商机、资讯及文化的庞大市场。 ◆自从朱邦复发明的汉字仓吉造字法应用在电脑上处理大量资讯后,中文得以广泛在国际网络使用。 ◆根据1987年英国《新科技杂志》报导:“一个有形、音、意结合的方块字(汉字),集中了大量的 信息,而且音节清晰,易于辨别,这就是汉字成为21世纪的第一语言。” ◆由此可见,亚洲、太平洲西岸自古以来的“汉字文化图”未来将日渐普及世界各个角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