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视觉文化传播研究综述_陈婷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与视觉传播。 有的学者将“数码 影像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时代定义为后 技术影像时代”, 他指出:“技术影像时代 的复制描摹式的表达因数码技术的推动 大量地转向创造性的表达, 现实主义消 退,超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凸显。 随 着技术的普及化和简单化,由技术垄断带 来的单向度的话语权被消解。 同时,小众 的影像传播带来的小众的文化自我认同 削弱了主流话语的力量,使得个人化影像 成为大众解读世界的更为新鲜甚至更为 真实的文本 。 ”輥輷訛有的学者从麦克卢汉 “冷 媒介”说的议题为切入点,展开对视觉传 播 中 技 术 理 性 的 批 判 ,得 出 四 个 结 论 :“1. 今天的图像符号与原始的图画作为符号 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图像符号是技术的 结果;2.冷媒介的高参与度是强 迫 性 的 ;3. 人们对于图像与真实之间的透明性的热 情 实 际 上 是 对 新 技 术— ——媒 介 的 一 种 热 情 ;4.麦 克 卢 汉 对 于 电 视 这 种 以 传 播 图 像 为主的媒介特性的研究,是从技术的文化 意 义 方 面 开 始 的 , 他 揭 示 出 媒 介 的 “ 冷 ”、 “热”与人的关系。 ”輦輮訛
2004年 6月 至 今 的 视 觉 文 化 传 播 研 究 2004年5月, 复旦大学视 觉 文 化 研 究 中心举办了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 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全球化: 可 见 的 与 不 可 见 的 — ——视 觉 文 化 的 理 论 与实践”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讨,研 讨范围覆盖了影视、摄影、新闻、广告、建筑 以及城市研究、 新媒体研究等诸多领域輥輱訛。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在我国的视觉文化 研究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后,视觉 文化传播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期,研究的 内容也更为精细。 2004年6月至今, 学者对 视 觉 文 化 传 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视觉再现与视觉的真实建构。 有的学 者详细地分析了视觉的真实性和影像的 真实性,得出“影像真实性的相对性”的结 论;有的学者指出视觉时代新闻的真实性 缺失的问题,包括“新闻背景或新闻事实 属实,图片弄虚作假;新闻事实与客观事 实不符,图片属实;新闻事实弄虚作假,图 片也弄虚作假;新闻事实真实、图片真实, 但两者无法对立”, 并认为这是新闻真实 性缺失的一种新的态势輥輲訛; 有的学者对视 觉传播中的“情景再现”模式与新闻的真 实性进行了探讨,认为“情景再现”模式符 合 新 闻 真 实 性 的 原 则 ,但 是 要 慎 用 輥輳訛。 影像审美与身体文化。 有的学者指
视觉文化研究始于国外,早 在20世 纪 50年代,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 拉 兹 就用“视觉文化”来进行过电影研究,他在 《电影美学》 中就预言过 “随着电影的出 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 之后视觉文化研究在国外涌动着两股潮 流:在美国和英国,进行视觉文化研究的 以文艺美学家居多;在欧洲(主要是西欧) 进行视觉文化研究的,以哲学家居多。 在 我国,2002年6月,全国第一个视觉 文 化 传 播 研 究 机 构— ——复 旦 大 学 视 觉 文 化 研 究 中心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正式成立。 这标 志着我国的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开始起步。 同年,孟建教授发表论文《视觉文化传播: 对 一 种 文 化 形 态 和 传 播 理 念 的 诠 释 》, 这 篇文章指出:“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 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 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 成。 ”③此文章将视觉研究与传播学结合起 来研究, 开拓了视觉文化研究的新视野, 开启了国内视觉文化传播研究的大门。 2004年 5 月 29 日 ~30 日 , 中 国 首 届 视 觉 文 化 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 此 次大会由于其新颖性、 国际性和高层次,
理论探讨
XINWEN AIHAOZHE 2009·7(下半月)
国内视觉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陈婷婷
“视觉文化” 是一种交叉学科或跨学 科的研究对象。 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巴 纳 德认为,视觉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 “使用广义的视觉文化这个概念所强 调的是这个术语的文化方面。 它所涉及的 是在视觉文化氛围中形成和通过视觉文 化传播的价值观念和个性特征…… ” ①在 视觉研究中,对于视觉传播行为的理解也 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视觉传播 行为,泛指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 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而由视听媒介或视 听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 传播现象。 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侧重于 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 文化传播现象。 ”②本文运用的是广义的视 觉传播行为概念。
注 释: ①陈龙、陈一:《视觉文化传播导论》,上海 三联书店,2006 年版,第 4 页。 ②③孟 建 :《 视 觉 文 化 传 播 : 对 一 种 文 化 形 态 和 传 播 理 念 的 诠 释 》,《 现 代 传 播 》,2002(3)。 ④张 颂 : 《 关 于 视 觉 美 感 的 思 考 — ——语 言 传 播 杂 记 之 十 五 》,《 现 代 传 播 》,1999 (6)。 ⑤宋昭勋:《电子媒体视觉非语言传播的 三 种 样 式 》,《 声 屏 世 界 》,2001(12)。 ⑥唐大勇:《文化转移:申奥陈述片的视觉 传 播 》,《 现 代 传 播 》,2003(1)。 ⑦叶青青:《一个现代化都市意义的建 构— ——关 于 上 海 申 博 宣 传 片 的 视 觉 文 化 解 读 》,《 电 视 研 究 》,2003(9)。 ⑧ 任 重 : 《 视 觉 的 迷 宫— ——兼 谈 电 视 传 播 的 负 面 效 应 》,《 新 闻 爱 好 者 》,2003(5)。 ⑨王 伟 明 : 《 适 应 与 忧 虑 — ——对 广 告 视 觉 文 化 的 思 考 》,《 当 代 传 播 》,2003(2)。 ⑩姚展雄:《棒喝“读图时代”》,《中外文化 交 流 》,2003(10)。 輥輯訛冯 奕 竞 : 《 视 觉 文 化 研 究 新 领 域 — ——网 络 视 觉 文 化 》,《 电 化 教 育 研 究 》,2003(2)。 輥輰訛盛 希 贵 :《视 觉 教 养 理 论 与 影 像 传 播 实 践 》,《 国 际 新 闻 界 》,2003(6)。 輥輱訛梁 婷 婷 :《视 觉 文 化 传 播 时 代 的 前 沿 思 考— ——中 国 首 届 视 觉 文 化 传 播 国 际 学 术 研 讨 会 综 述 》,《 中 国 广 告 》,2004(9)。 輥輲訛胡 丹 :《视 觉 时 代 新 闻 真 实 性 的 缺 失 》, 《现 代 视 听 》,2008(1)。 輥輳訛 王 娜 : 《 视 觉 传 播 中 的 “ 情 景 再 现 ” 模 式 》,《 当 代 电 视 》,2007(8)。 輥輴訛輥輵訛輥輶訛輥輷訛輦輮訛孟建主编:《图像时代:视觉文化 传播的理论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輦輯訛刘成付:《视 觉 文 化 传 播 :从 现 代 性 到 后 现 代 性 》,《 现 代 传 播 》,2005(1)。 (作者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
代性的问题,认为“视觉文化就其内容、表 现形式、审美趣味和原则而言,主要呈现 出后现代的特征; 而就其传播驱动力量、 传播方式、传播体制而言,主要遵循现代 性 的 原 则 ”輦輯訛。
视觉文化传播在我国研究的时间并 不 长 ,还 不 到10年 的 时 间 ,可 待 挖 掘 的 内 容还有很多,但是视觉传播现象却几乎伴 随着媒体的出现而出现。 因此从以往的素 材里寻找视觉传播现象用文化研究的视 角来解读,应该成为研究传播学和文化学 的一个新的趋势。 读图时代随着传媒科技 的进步和消费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现实, 视觉文化传播也必将进入另一个研究的 高潮。
出,“在当代的消费社会, 身体越来越成 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 即一个人是 通过自己的身体感觉来确立自我意识与 自我身份的。 为了打造合意的身体外形, 消费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理想身体’ 的意象以供大众模仿。 以身体为核心的 视 觉 图 像 工 业 开 始 兴 起 ”輥輴訛 , 这 就 使 传 统 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从“阅读与联想”到 “寻求视觉快感”; 有不少学者分析和批 判广告中的女性身体被作为商品附属 物,以吸引男性目光,甚至成为男性欲望 的投射对象的现象;有的学者从“广告审 美消费对审美主体的重塑”的角度,指出 “有什么样的广告产品就会有什么样的 接受主体, 在对广告所提供的审美对象 的一次次消费中, 主体也将不断地重新 建 构 ”輥輵訛 ; 有 的 学 者 从 全 球 化 后 现 代 语 境 出发,探讨电视影像审美,使身体、电视 和观众的审美三者之间形成一种五光十 色 的 新 的 文 化 现 象輥輶訛。
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引起国内 学者的普遍关注,之后视觉文化传播研究 在国内蓬勃开展。 本文以2002年和2004年 为两个结点对国内视觉文化传播研究进 行综述,以期对视觉文化传播研究的总体 轮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的研究提 供思路,指明方向。
2002年 6月 之 前 的 视 觉 文 化 传 播 研 究 2002年6月之前的视觉 传 播 研 究 主 要 集中在印刷、包装、装潢等艺术设计上,与 传播相关的微乎其微。 从传播的角度来研 究视觉传播主要集中在电子媒体的视觉 传达上。 有的学者对视觉美感进行了思 考,指出“电视传播中的画面要能够清晰 地告知观众意义,否则就必须解释,电视 传播的画面还要具有艺术性,带给人们视 觉美感是电视传播义不容辞的责任”④。 有 的学者分析了“电子媒体视觉非语言传播 的三种样式:景别语言、运动镜头语言、构 图语言的独特的、能被人们理解的表情达 意 的 方 法 ”⑤。 从 上 文 的 分 析 可 以 看 出 ,2002年 6 月 之前,视觉传播研究的内容很单一,主要 集中于媒体的视觉性的表达,如电子媒体 的视觉表达的方式、原则及纸质媒体的版 式编排、具体报道的标题设计等,这只是 符合了“视听媒介传播信息”这一视觉研 究的形式问题,还没有上升到社会文化层 面,可以说还不是真正的视觉文化传播。 2002年6月~2004年5月的视觉 文 化 传 播研究 2002年6月,全国第一个视觉文化传播 研 究 中 心— — — 复 旦 大 学 视 觉 文 化 研 究 中 心 成立。 随后,孟建教授的《视觉文化传播:对 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开了视 觉文化传播研究的先河。 以后的视觉文化 传播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视觉文化传播为契机或者在视觉 文化传播理论的相关框架下,解析现实社 会的具体现象。 有的学者“从文化转移的
视觉文化传播的深度诠释。 在这方 面, 周宪论述了视觉文化的三种形态,即 模仿、复制、虚拟。 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后 耿文婷从现象学的角度对视觉文化进行 了研究。 复旦大学的刘成付从哲学的角度 对视觉文化的图像、语言和世界相互之间 的关系做了深刻的阐述。 还有的学者指出 了视觉文化到底是属于现代性还是后现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对视觉文化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作 出思考。 有的学者认为网络视觉文化将成 为视觉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指出:“网络视 觉文化是视觉文化在互联网上的自然拓 展与延伸,它既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 象,也是一种渐臻成熟的文化研究。 它的
22
XINWEN AIHAOZHE 2009·7(下半月)
理论探讨
发展必将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构性发展 产生巨大影响。 ”輥 輯 訛有的学者根据美国的一 项研究指出:“一般人‘视而能见’的能力 并非与生俱来,视力跟语言一样,是需要 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的能力。 这正是视觉教 养理论所要说明的问题。 利用视觉教养理 论来指导影像传播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 ”輥 輰 訛
关注视觉传播引出的问题。 有学者从 电视的视觉传播特性提出了电视视觉传 播的负面效应:“电视的图像引导作用使 人们习惯于视觉的满足,传统社会文化深 厚的底蕴被人们渐渐地漠然视之了,浮 躁、肤浅已蔓延成了侵蚀人们精神的‘世 风’。 ”⑧有的学者对视觉文化泛滥 情 况 下 广告视觉文化的适应和忧虑问题进行了 研究。 文章指出:“由于商业竞争日趋激 烈,广告传媒根据市场促销的需要,制造 和传播大量的广告信息,成为现代视觉文 化中最为显见的事实。 视觉信息的增多超 过一定的限度,反而会过犹不及,对人们 造成心理压力。 同时,在广告宣传中出现 一种非理性的操作,听任广告情感诉求不 断升温,出现煽情的倾向,增加了广告视 觉传播对人们的挤压和侵扰。 ”⑨也有不少 学者担心视觉时代文字的生存问题,指 出:“文字作为人类文化、 思想的主要传 媒,有着图片无法取代的作用,读图更要 与读书相结合。 ”⑩
这一阶段,学者们对视觉文化传播有 了一定的了解,开始自觉地运用其相关理 论解释现实中的问题,也能够意识到视觉 时代的到来给相关行业或者领域带来的 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分析,甚至在视 觉传播研究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有学者提 出了视觉素养这一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 美中不足的是这一阶段研究的范围和角 度都不够宽广,没有充分地挖掘出视觉文 化传播所涉及的内容,比方说视觉主体的 塑造、“看”的方式的变革、不同视角下的 视觉文化的解读等, 研究的深度也不够, 比方说研究视觉时代下的广告仅仅研究 大量广告对人们的心理压力等问题,而没 有从意识形态方面去解读。
角度来认识中国文化参与全球化、全球文 化在中国的本地化,以及这一过程对弘扬 中国东方文化的意义。 文章选择北京申奥 陈述片作为案例,认为陈述片的制作和内 容突出的特点是中西合璧,具有文化转移 的特征。 陈述片大量使用了视觉符号、视 觉形象,充分彰显了视觉文化传播在文化 转移过程中的独特性,这使跨文化传播非 常有效和容易”⑥;有的学者以上海申 博 片 的视觉文化传播为案例,从视觉文化的解 码和编码、申博片的解码与编码和视觉文 化传播的理论方面剖析了视觉传播对上 海 这 个 现 代 化 都 市 意 义 的 建 构 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