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前行——从考博到读博再到毕业的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路前行——从考博到读博再到毕业

在毕业之际,谨以此篇纪念自己的博士生涯,感谢这些年帮助我的人!

一、考博

读研的时候,我的成绩并不算好,导师也没有很重视。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大部分在我自己没有好好学习。在研究生的最后一个学年,我想到了读博,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喜欢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喜欢研究的单纯氛围。本着“人往高处走”的想法,我决定考出去,考一个985高校。于是,我选择了3个化学比较好的高校。大概8、9月份的时候,我开始看着三个学校的研究生院和化学院网站。从研究生院网站上看历年的考博政策、时间,看考试科目有哪些以及考试时间是否可以错开;从化学院网站查各个老师的研究方向、发表的论文。当时我选导师的标准是:不选千人、长江、杰青,不选领导,现在想想,实在可笑。确定标准后,我开始给老师发邮件,附上自己的简历(当时没有发表论文,只有本科硕士期间的研究小结),询问是否有招生名额。很多邮件石沉大海,也有很多老师说组里已经有学生要直博,没有多余的名额了;还有老师觉得我的研究内容跟他的研究方向不太符合,很友好的建议我改找其他学院的老师。最让人郁闷的是有个老师说欢迎我报考,但是学校公布招生简章后发现他没有名额,我再联系他时打不通电话也不回邮件。最后,有A和B两个老师说欢迎我报考,幸好,两个学校的考试科目一样,只是参考教材不同,考试时间也不同。于是,我在11月份完成了网上报名。这个时候,我还在为了毕业论文的内容奋斗。眼看时间越来近,我时常通宵做实验。后来,在师兄的帮助下,我得以做好了毕业论文需要的实验,却没有时间复习。

春节过后,我早早回到学校准备考试。大概一个月后,我奔赴千里之外的两个学校,开始考博之旅。同学C帮我联系了其在第一个学校的同学D,D 帮我找了住宿的地方,还给我一些他们硕士期末考试的试卷。开考前,我联系了A老师,希望去实验室看看。A老师临时有事,让组里的小老板接待我。小老板问了问我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家是哪的、家里有几口人、有没有女朋友,接着问了问我硕士做的内容,也没问其他专业问题,最后说先好好考试吧。开考之后,我发现好多内容就是期末考试的试题。可惜本人记忆力有限,一门专业课考的可以,另一门考的比较差。考完后,请同学吃了顿饭,然后坐车赶赴第二个学校。离第二个学校开考还有几天,我住在青年旅社,早上7点去学校自习,晚上10点回旅社。旅社的环境不错,同住一室的有考其他学校博士的,也有来找工作、旅游的,大家都很好相处。这次我没有去见B老师,因为觉得之前见A老师也没有得到什么帮助。笔试两天,第三天上午面试。面试是英文自我介绍,接着介绍自己硕士的工作,最后是评委提问。由于事先信息了解的不够,我没有准备英文自我介绍,所以进去后听考试小组秘书一说,我有点蒙,磕磕巴巴的说了自己的基本信息和教育经历。介绍完硕士工作后,评委开始提问了,先问了我硕士工作内容的创新点、意义,接着问我为什么不留在原来组里读博。我说自己很喜欢第二个学校所在的城市,在硕士学校的城市待的太久,想换个环境,而且对报考导师的研究方向比较感兴趣。紧接着,我报考的导师(也就是我后来的博士导师)问了我对他研究方向的了解,其实我了解的不多,只是跟同学在交流中了解过一些,所以只能简单回答了一下。导师没有评价我的回答,只是让我留下了硕士导

师的电话,面试就这样结束了。考完之后,由于回学校的车票是第二天凌晨,所以我先回旅社退了房,接着自己在市里的景点转了转。为了省钱,晚上就在火车站候车室凑合了一夜。回到学校算了下,这一趟奔波花了2200多,是我四个月的生活费,心疼的不得了。

回到学校,我开始写论文,等待考博的成绩。第一个学校后面还要复试,第二个学校是直接根据成绩录取。那段时间很煎熬,当时想的是如果考不上,就明年重新再考一次。大概20多天后,第一个学校初试成绩出来了,我刚刚过线,复试定在4月下旬。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学校的成绩也出来了,我也过线了,不过没有公布录取名单。其实这时候我还没想好去哪个学校。过了两三天,第二个学校的导师打电话过来,说愿意录取我,问我是否愿意去。我在十分钟内征求了家人和一位很关心我的老师的意见,然后回复导师说愿意去。之后,我没有去参加第一个学校的复试,只等着毕业。

现在想想这个阶段,自己走了不少弯路,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

(1)没有好好了解哪个方向容易出成果、发文章,也没有好好了解要报考的导师。其实,只要硕士期间多看文献,多跟导师、博士师兄交流,这些信息是很容易获取的。而对报考导师的了解,不应该只停留在看导师发的文章,还应该找那个学校的研究生,打听导师的为人、对学生指导多不多、毕业要求是几篇论文、经费是否充足、课题组是否有自己的体系。报考导师的级别不应该太高,院士、千人、长江学者的名望固然很大,对以后找工作帮助也大,但是这些人报考的学生也多,还有就是大部分已经不会拼命出成果了,对于需要成果的博士并非首选。当然,有的杰青、长江学者如果近年出文章的质量、数量比较好,这些人是最好的选择。还有,一些人名气大,但是最近几年的文章很少,对学生也很压榨,为人奇葩。有的老师在自己作学生时成果很好,但独立工作后不一定能出很好的成果。所以,个人建议报考刚参加工作2-3年之内、发表了一些高层次论文的青年千人或者其他青年老师,他们为了考核要求会努力的发文章。顺利的话,在读博的这几年,他们会达到考核要求,成为优青、杰青甚至长江学者。至于身兼领导职务的导师,还是应该看看其最近几年发表的文章、打听其能否给学生有效的指导,不然可能完全是自己奋斗。而没有老师指导、自己在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里开始工作,困难可想而知。

(2)应该充分发挥朋友的力量,想法找到报考学校的研究生期末试卷,这绝对有用。至于英语,好好复习新东方的考博词汇,问题不大。

(3)关于是否去见报考导师,不少人觉得见了导师被录取的希望就大了,其实不然。导师是想招基础好的,除非硕士导师或者其他关系推荐的,不然见导师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录取是建立在你的成绩足够好的基础之上。

(4)考博的时间各个学校往往不一样,至少要报考2个,这样万一有一个不中,还有一个可能。而且在第一个学校笔试时,我发现考场里有不少空位,最后的复试名单里的人数基本上就是当时参加考试的人数(报考一个学院的在一个考场)。这年头,老师多学生少,考博还是容易的。如果两个都考上了,可以在综合考虑后进行选择。虽然这样有点道德瑕疵,但是为了以后的发展,也是没办法的事,导师们也都知道学生们的情况。

(5)眼光不要只限于高校,还应该考虑中科院的研究所和其他国家大型科研院所,比如钢铁研究院、国家纳米中心,这些单位也可以招收硕士生、博士生,有些单位的博士研究课题与企业生产很接近,毕业后工作不用愁。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本专业内的“派系”或者叫“人脉”。每个专业里都有几个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