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劳动性收入占比的制度改革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 第2期2017年3月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l.32No.2Mar.2017
doi:10.16299/j.1009⁃6116.2017.02.003
引用格式:王泽彩,费之光.提高劳动性收入占比的制度改革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2):
21-27.
WANG Zecai,FEI Zhiguang.Thought on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raising ratio of labour income[J].Journal of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2017,32(2):21-27.
提高劳动性收入占比的制度改革思考
王泽彩1, 费之光1,2
(1.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6;2.吉林工商学院财税学院,吉林长春 130507)
摘 要:能否有效提高劳动性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仅事关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更是决定能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㊂当前,我国实施的致力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各项改革举措收效甚微㊂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获得启示,提出在21世纪具体劳动形式发生深刻改变的条件下,提高劳动性收入占比必须将人力资本投资从被动机制转化为主动机制,赋予劳动者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与经营收益索取上的产权保护,并改革教育模式,发挥劳动者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㊂
关键词:收入分配;劳动性收入;剩余价值分配;人力资本;员工持股;制度改革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7)02⁃⁃0021⁃⁃07
收稿日期:2016⁃⁃10⁃⁃24
作者简介:王泽彩(1966 ),男,山东青岛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财政政策㊁财政制度等;
费之光(1979 ),女,吉林长春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吉林工商学院财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收入分配㊂
30多年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历程,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确立调动了各种生产要素主体的积极性㊂但是,劳动收入份额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呈现逐年下降,资本与政府部门收入份额呈现逐年上升㊂尽管近年来对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呼声与讨论持续不断,但收入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仍裹足不前,各项举措对于调整劳动收入份额收效,实难尽如人意,利益矛盾反而越来越大㊂随着经济增速的进一步放缓,有可能引爆积聚已久的因收入分配不公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㊂在我们这个有着全球最大劳动人口群体的国家里, 劳动致富”是整个社会所能接受的道德原则与社会正义的最基本体现,是每个普通劳动者 美好梦想”能够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成长劳动力显著减少,投资回报率下降,如何建立起一个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㊁
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分配制度,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㊂
一㊁研究提高劳动性收入占比的现实与意义(一)我国当前劳动性收入分配境况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是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努力创新㊁创业的初衷所在㊂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工人实际工资的同步增长,劳动要素按贡献分配的比重持续降低,随之也产生了明显的生产要素泛化现象㊂现实收入分配与 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渐行渐远㊂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金流量表数据显示,我
国劳动者报酬占GDP 的比重从1992年的54.6%水平开始下降,2004年时50.7%,2011年时已下降到了44.9%㊂2002 2010年间,第二㊁三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劳动报酬都低于GDP 的增长,特别是第二产业劳动报酬占GDP 比重从2002年的40.9%下降至2007年的34.2%,之后虽有回升,但幅度很小㊂[1]由于劳动者报酬增长缓慢,居
㊃
12㊃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 第2期
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㊂特别是,随着2002年以来工业化明显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投资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国民收入分配上政府和企业收入份额出现了较快增长㊂2001 2007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年均增长11.8%,而政府收入年均增长13.4%,企业收入年均增长31.3%㊂[2]从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分析来看,2011年以来全国城镇非私营与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速均呈现出下降趋势㊂工资性收入在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中的占比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1990年时为75.83%,2000年下降到71%,
2013年下降到64.07%㊂[3]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为56.6%,工资性收入与经营净收入均较前一年出现下降,而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均较前一年有所上升㊂[4]我国近年来财产性收入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看似是居民家庭收入构成向多元化转变的良好表现,实则隐藏着深层矛盾㊂1995 2012年间我国居民家庭净财产均值增长了21倍之多,但同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只分别增长了5.7倍和5倍㊂家庭间的财产差距也越来越大,2008 2015年居民财富增长率为64%,而前10%富裕人群的财富增长率达到96%,前1%富裕人群的财富增长率高达131%㊂[5]财产性收入占比提高极易导致经济收入缺乏流动性,使社会阶层固化㊂
(二)收入分配改革政策取向
为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摒弃了长期以来 效率优先”的提法,提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并以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为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㊂对公平与效率的这种重新定位,充分体现出收入分配政策对公平的倾向性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报告关于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建设要求基础上,再次强调努力实现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理顺国家㊁企业与老百姓的分配结构关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㊂2013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劳动㊁资本㊁技术㊁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提升劳动者获取收入能力,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机制,完善初次分配机制的改革目标,自此开启了收入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㊂
2016年下半年以来收入分配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㊂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以技能人才㊁新型职业农民㊁科研人员㊁小微创业者等群体作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激励手段在初次分配中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㊁辛勤劳动㊁创造性劳动创收致富㊂2016年11月中办㊁国办印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起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㊂对于已出台的政策方案来说,分配改革主要集中在知识技能水平较高并便于进行体制内调节的部门,而如何让改革惠及占劳动者大多数的普通农民与工人,却是更为艰巨的任务㊂
(三)提高劳动性收入占比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速正在放缓,以廉价劳动力和资产投资为增长引擎的发展模式必然不可持续㊂庞大的制造业并未能够创造高附加值,产业大而不强,原因在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㊁缺乏核心技术㊂实现劳动报酬与生产率的同步提高,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和技术升级㊂人才供给是升级的关键,企业培育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动力,要求提高生产中有知识㊁有技术的劳动者的比重,并对其进行有效激励㊂
我国处在后工业化时期,举国正在呼唤传承和弘扬 工匠精神”,但这需要巨大制度动力与文化支撑㊂倡导制造业强国工匠精神,却无视在当前巨大的劳资收入差距下,对于只能凭借劳动赚取收入的普通劳动者来说,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怎么能够让劳动者耐心专注,脚踏实地,倾注大量心血创造极品,并在成功之后依然安于本分,追求精进?对能工巧匠给予合理的物质报酬,是社会对工匠最为基本的认同与褒奖㊂
当前中产阶级不仅在庞大的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甚小,同时也普遍缺乏安全感,身份认同低㊂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中产阶级主
㊃22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