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作品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风眠终生致力于溶合中西绘画传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原名林风鸣,后来改成风眠。生于1900年,卒于1991年8月18日。终年91岁。
林风眠先生
1900
年出生于广东梅县的一个石匠艺术家庭,现代画家、美术
教育家。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
京剧人物、
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
有房子的风景画。其作品有《春晴》
、
《江畔》
、
《仕女》
、
《山水》
、
《静物》等。并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
,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9
岁画中堂《松鹤图》被县
里商人购去,首次卖画,名震乡里。
19
岁,即开始留学于艺术与浪漫的国度
--
法国的学习生涯,开始了其浪漫之旅。
1925
年
26
岁的他与法籍蒂戎美术学院雕
塑系学生阿丽丝·瓦当结婚。同年冬天,在蔡元培先生推荐下,林风眠先生任北京国立艺专校长兼教授,遂偕夫人阿丽丝返国。其后,人生多转,北京、上海、
杭州的城市到处都有其辗转的背影。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学校内迁,先至
浙江诸暨、江西,后到湖南长沙。迁徙时只带走国画作品,油画舍弃,被日军作雨布用。这是林风眠作品第一次大批损毁。
1940
年,
41
岁,目睹侵略者暴行的他,开始隐居重庆嘉陵江南岸弹子石破军火库中,
潜心创作。
画出一批深刻揭露日军屠杀罪行的抗日宣传画,
作品在香
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展出。
1955
年秋,太太阿丽丝与女儿蒂娜移居巴西,从此
他开始了后半生的独居生活。
可怕的文化大革命到来了,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林风眠被逼无奈将
自己毕生所画的国画一千余幅浸人浴盆捣成纸浆,
从马桶冲掉,
一部分油画用火
炉烧掉。
作品第二次惨重损毁。
红卫兵共抄家十几次,
时间最长的多达十几个小
时,
将大部分手稿及画稿掠去。
这不仅是个人心血的毁灭,
更是中国艺术界的损
失!
1967
年
68
岁的他,开始接受所谓的“劳动改造”
。
1968
年
8
月政府以“日
本特务”
“特嫌”罪名被上海公安局拘捕,后转入上海南市第一看守所,
开始长
达四年半的狱中生涯。
1972
年
11
月
28
日晚,这位“艺术的老人”终于获释。
拖着病躯,他继续在申城孤独探索,并且开始尝试以立体派手法作画。
1977
年
10
月,在叶剑英元帅的关心下获准移居香港。并于
1978
年,举办
个人画展,
《林风眠画集》出版。
1991
年,这位
岁,这位历经艺术沧桑与社会波折的老人终于抵抗不住病
痛的折磨,走上了天堂之路。
这一代的学生最爱的依旧莫过于他的
《夜枭》
和
《秋艳》
。
《夜枭》
满是愤恨,
郁闷、孤独,看了即觉阴暗压抑,常给人那种孤独感,人生又有谁不曾孤单,此画,正契合我们心中的那份孤独;
《秋艳》给你的不只是一个“秋”的感觉,把
北方的那种秋的寂莫也给人带出来了,看完,不觉有丝凉意。
从
1938
年至
1977
年,整整
年的漫长光阴,林风眠始终作着寂寞的艺术
探索。这期间包括了重庆时期(
1938
-
l945
)
、杭州时期(
1945
-
1951
)
、上海时
期(
1951
-
1977
)
。三个时期略有变化,但内在的精神追求是一贯的。就题材而言,这一时期主要是风景、仕女、禽鸟、花卉、静物和舞台人物。作品的色调明朗,
情绪转为平和,
对现实人世的实感演化为对自然和虚幻人物情境的描绘;
水
墨和彩墨成为主体形式,
油画渐少甚至不见了。
激越的呐喊和沉重的悲哀转换为
宁静的遐思和丰富多彩的抒写。
笔者在
《论中国现代美术》
一书中对他这时期的审美情调作过简单概括,
说它们“有明快、艳丽、热烈、清淡、幽深、忧郁、寂寞、孤独、活泼和宁静”
并在总体上
“涌动着大自然的生命,
编织着美和善的梦境”
。
长达
40
年的探索也
经历了变化,如画题渐次广泛,情感渐次深挚,形式语言渐次成熟完整等。但基
本的审美追求是一致的,那就是美与和谐、内在抒情性。
你看过他笔下的小鸟么无论它们是独立枝头,
还是疾飞而去;
是在月
下栖息,或是在晨曦里歌唱,都那么自如平和。抚琴的仕女,灿烂的秋色,窗前的鲜花,泊留的渔舟,江畔的孤松,起舞的白鹭,也都奏着同样的音韵,
没有
冲突、倾轧、黑暗、丑恶和肮脏。它们独自存在着,自足自立着;它们沉静而自信,把力量隐在内里;它们远离血与火、是非纷争和喧嚣的市俗纠葛。它们从不张扬跋扈,狂怪奇异和歇斯底里,也不孤傲冷涩或顾影自怜。
这个和谐而美、
绚丽而宁静的世界,
不只是为了躲避什么,
也是为了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