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简介
林风眠生平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一个农民家庭。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他于20岁赴法勤工俭学。
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
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
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赴法留学期间,对中西艺术发展深有感触。
他先入第戒国立美术学院,受教于院长、雕塑家杨西施,学习素描。
不到半年,林风眠的素描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杨西施很为赞赏,便介绍林风眠到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拜在著名的画家哥罗孟门下学习。
林风眠在1963年2月17日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的《回忆与怀念》一文中提到:“有一天杨西施特地到巴黎来看我,叫我拿作品给他看。
准知他看了很不满意.批评我学得太肤浅了。
他诚恳地然而也是严厉地对我说‘你是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幺宝贵的、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校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寓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你要做一个画家,就不能光学绘画,美术门类中的雕塑、陶瓷、木刻、工艺什么都应该学习。
要像蜜蜂一样,从各种花朵中吸取精华,才能酿出甜蜜来。
’”林风眠留学期间的创作,意识内涵是多向的,其中不乏遥远的幻想。
林风眠
林风眠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林风眠生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自幼喜爱绘画。
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林风眠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5年返国,20至25岁是在欧洲度过的。
1920至1923年,他相继在迪戎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素描、油画。
1923年赴德国游学。
在德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作品,计有《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古舞》、《罗朗》、《金字塔》、《战栗于恶魔之前》、《唐又汉之决斗》等。
据林文铮的回忆、遗存图片和部分经林风眠校阅过的《林风眠先生年谱》(朱朴编)的记述,可知《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是以德国见闻和生活感受为主题的。
前者描绘柏林一咖啡馆近景,画面人影浮晃,诸饮者在招呼、对谈、嬉笑。
笔触奔放,光色交辉,使人想起马奈的《女神游乐厅的酒吧间》。
一位研究者说《柏林咖啡室》是画家“目睹富豪之骄奢淫逸,感慨德人精神之消灭,灵魂之堕落,”故作之。
另一位研究者说此画是“反映德国人在战后复苏中欢快情绪的”。
从画作印刷品看,此画确描绘了欢乐情绪,画家的主观意欲如何,似难作十分肯定的回答。
《渔村暴风雨之后》,画的是暴风雨后,渔家妇女在海边等待归舟的情景:人们面向大海站立,外表的平静正掩盖着内心的不安和紧张。
视觉效果的戏剧性,对平凡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关心,是这件作品的特色。
此画曾挂在杭州艺专的校长室内。
50多年后,林风眠的学生李霖灿还清楚记着它的“沉重而凝实的黯然色调”和画中女子“在海边翘首天际”的情态及整个作品的“笔触、气魄、神采”!。
《古舞》“描绘希腊少女之晨舞”;《克里阿巴之春思》“描绘埃及女王思慕罗马古将,抚琴悲歌于海滨”;《罗朗》“取材于雨果之咏史诗,描写法国中古血战图”;《金字塔》“描写黄昏白翼天女抚琴于斯芬狮”;《战栗于恶魔之前》、《唐又汉之决斗》,“取村干拜伦叙事诗之作”。
清寂骛影——林风眠人物介绍
1
作者简介
2
作品风格
3
作品赏析
清寂骛影——林风眠
先欣赏几幅作品
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林风眠(1900.11.22— 1991.8.12)
林风眠,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县人 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 顾问,常务理事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 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 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 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品赏析
背景中,垂阵线条切割构成墙面与窗户,左右两个‘十’字与撑满画幅的大圆勾勒出窗前的窗架和圆桌
倒置的梯形竖立于圆形的左半侧,从底部白网纹样判断,应为半束于侧的窗帘
简化为各种几何形体组合的对象,交错并置于桌案上:扁圆的水果与圆形仙人掌,于上下分别紧贴 中心轴线左右
菱形的陶罐与竖方形的盆栽,呈左右水平陈列
而方形的构图,对于色彩、光影 、透视等元素的重视,都已经透 露出他此后山水画创作的端倪
作品赏析
创作于1952年的《仙人掌、彩 陶与静物》,是目前林风眠传世 作品中少数有年代纪录的早期静 物精品,更是他自50年代初起, 对立体主义实验性表达的关键创 作,标志其对中国水墨画形式表 达的革新进入至一个全新的境界
作品赏析
中西美学的至臻凝炼
《白衣仕女》
《白衣仕女》采林氏典型的‘方形布阵’构图,大面积的黑白刷笔 ,将背景垂直分隔成具有明暗变化的三等分,流丽的线条和半 透明的阴影赋予画面一种光色照射下的逆光情境,为端坐于前 的白色仕女注入一股静幽柔美的空灵感。两笔弯眉、两画凤眼 、一点文鼻、两笔晕染而出的樱嘴薄唇,一个长笔勾勒的椭圆 脸型,用笔娴熟自信。流动的线条,浸透了艺术家的情思,同 时又率领着画中的色块,从线转到面,从实体转到空间,勾勒 仕女丰润的身姿及薄纱的轻盈,显示出艺术家是在对画中人物 有了充分理解之后加以提炼才可到达纯熟、自信的表达境界
【艺术名家】林风眠
【艺术名家】林风眠艺术本质艺术是什么?这个答案,我们再不能从复杂的哲学的美学上去寻求一种不定的定义(请参阅各种美学书)。
我以为要解答这种问题,应从两方面观察:一方面寻求艺术之原始,而说明艺术之由来;一方面寻求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而说明其全体。
——《东西艺术之前途》(1926年),《艺术丛论》第1页艺术之原始,系人类情绪的一种冲动,以线形颜色或声音举动之配合以表现于外面。
宫女图同上谈到艺术便谈到感情。
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人类如果没有感情,自也用不到什么艺术;换言之,艺术如果对于感情不发生任何力量,此种艺术已不成为艺术。
——《致全国艺术界书》(1927年),《艺术丛论》第20页依照艺术家的说法,一切社会问题,应该都是感情的问题。
横笛同上人类为求知识的满足,所以有哲学之类的科目,为求意志的满足,所以有政治之类的方法;为求感情的充实,故于文哲政法之外,又有艺术。
——艺术,一方面创造者得以自满其情感之欲,一方面以其作品为一切人类社会的一切事情之助!憩同上人类是一种有情感的动物,因为要把自我的情感,表现出来给别一个人同情,则不能不借着脱胎于空间的或时间的形象如文字,绘画,舞蹈,以及歌唱诸艺术。
——《<前奏>发刊词》(1930年),《艺术丛论》第135页人类益进化,生活益复杂,情感方面需求表现的更多,渐渐地亦就脱离了一切应用的游戏的目的。
显然已经独立的现在的艺术,是单为了美的情感的表现。
琴声同上艺术根本系人类情绪冲动一种向外的表现,完全是为创作而创作,绝不曾想到社会的功用问题上来。
如果把艺术家限制在一定模型里,那不独无真正的情绪上之表现,而艺术将流于不可收拾。
——《艺术的艺术与社会的艺术》(1927年),朱朴《林风眠》第11页艺术家为情绪冲动而创作,把自己的情绪所感到而传给社会人类。
换一句话说,就是研究艺术的人,应负相当的人类情绪上的向上的引导,由此不能不有相当的修养,不能不有一定的观念。
梳妆同上艺术是创造的冲动,而决不是被限制的;艺术是革新的,原始时代附属于宗教之中,后来脱离宗教而变为某种社会的娱乐品。
林风眠
百科名片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中文名:林风眠别名:林凤鸣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广东梅县出生日期:1900年逝世日期:1991年8月18日毕业院校: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代表作品:《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目录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作品作品内容人物评价主张中西结合为中国绘画做出的贡献林风眠艺术园追悼作品特点创作背景晚年创作艺术特色市场价格收藏价值风眠体林风眠贡献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作品作品内容人物评价主张中西结合为中国绘画做出的贡献林风眠艺术园追悼作品特点创作背景晚年创作艺术特色市场价格收藏价值风眠体林风眠贡献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19岁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林风眠珍贵照片集(4张)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
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
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编辑本段作品《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编辑本段作品内容林风眠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
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林风眠(1900-1992),出身广东石匠世家,18岁赴上海,1919年与徐悲鸿、张道藩同期赴法国留学,先后在法国、德国学习西画。
1925年回国,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杭州艺专教授,1952年退休后居上海。
文革中遭受迫害被囚禁,1972获释。
1992年8月八月病逝于香港。
林风眠的静物画,通常都是暗色,好似在底片上看影像一样,不过其色极优雅,要千锤百炼才会出这种丰富层次的暗色来。
林风眠的荷塘,近处花朵明朗,荷叶田田,但再往远处,又是丰富层次的暗色了。
心远而境远,他一直都爱如此的构图。
林风眠的菊花,或玫瑰,或大丽花,都是大近景,如烟花一样从暗色里盛开出来。
《伎乐》里的女子,一看便是林风眠的仕女风格。
中国历代画家仕女像的那种丝丝勾勒,到了林风眠的笔下完全变成了简洁的线条与重色平涂,带了壁画的拙意。
半裸的胴体很矜持,竟是纯真的性感。
林风眠的女人,即使是乐伎,永远都是这份脱尘气与纯真气。
蓝衣仕女 1980年代初期彩墨纸本仕女弹阮图 1950年代末或1960年代初作三喜图裸女林风眠的戏曲人物《霸王别姬》,借用的是民间艺术剪纸的形式,又融有他自己的创造,是极美的造型与图式。
林风眠的一生,画过无数类似《芦雁图》这样的风景。
雁、鹭鸶、鸟儿,始终都在振翅飞翔,要穿越那黑鸦鸦的云层,到达他心灵深处的自由彼岸。
《渔归》是林风眠在处境艰难时的作品,树林金黄,层林尽染,这是他心灵里的美境与艳阳天。
《紫藤》色调轻盈而艳丽,无法想像这是在监狱里蹲了五年之后出来,继续提笔画画的林风眠老人的笔调。
《紫衣少女》当是林风眠最让人熟悉的仕女像的形象了,轻逸如神。
林风眠的《芦苇飞雁》,黑白灰三色,淋漓画出水天一色、山岚微露的大写意景象。
与中国几千年来的精致传统水墨相比较,这样“横扫”的笔法是难以想象的。
我想即使是明末的陈老莲,要是有这样一个学生,他会不会让他面壁反省?《美猴王》可算是林风眠戏曲人物的一种代表图式,将人拆散了重组起来,这也正是西方抽象艺术的精髓。
林风眠
渔村
∗ 林风眠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 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 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并 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 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林 风眠经常描绘一些风景画题 材。 ∗ 这件《渔村》作品可以明显 这件《渔村》 看到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影 画中的用色, 响。画中的用色,蓝与黄的 配置,简单的构图, 配置,简单的构图,轻松的 描绘,寥寥几笔却意境尽显, 描绘,寥寥几笔却意境尽显, 无不体现出作画者超凡的功 是林风眠难得之作。 力,是林风眠难得之作。
林风眠的作品
∗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 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 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 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 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 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 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 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 合的理想”的画家。 合的理想”的画家。 ∗ 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成为我国第 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 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 国立艺术院( 一所高等艺术学府 国立艺术院 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 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 ∗ 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张 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 广纳人才。 广纳人才。 ∗ 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 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 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谢谢!
林风眠 介绍
∗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 林风眠( )现代画家、 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 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 爱绘画, 岁赴法勤工俭学 岁赴法勤工俭学。 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 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 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 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 年回国后出任北 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 年林风 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 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 (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 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 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 年代定 居香港, 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 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得极大成功。 得极大成功。
《春晴》作者林风眠简介
《春晴》作者林风眠简介一、生平:林风眠(1900—1991),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生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自幼喜爱绘画。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从本质上说,林风眠是一位纯真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既缺乏活动家所需要的对变化着的环境有灵活的应变力,也没有要主持画坛、令群英拜服的领袖欲。
他对于艺术教育是充满热情的,但既然在这块地盘上已难以发挥热力,他就毅然且安然地专心于创作。
而且,融合东西方艺术,是他早在巴黎求学时期就已确定的奋斗方向,能寂寞耕耘也正中下怀。
二、画风及内容:静物是林风眠40年代晚期至60年代最爱画的题材:大多画瓶花、盆花、玻璃器皿、杯盘、水果等。
在这一些静物作品中,他探索构图、色彩、线描与色光的结合;探求水墨与水粉、东方神韵与西方形式的统一。
在形式求索背后,是对美和生命活力的无穷追求。
观赏这些静物,犹如面对一处宁静而灿烂的“桃源”,一片充满情和爱的光焰,一个变化着感觉、心境和情绪的内在世界。
在中国艺术家中,还没有人能把静物画得如此丰富、精致,如此具有心理性。
50年代以后,戏曲人物成为林风眠喜爱的绘画题材。
作品中无意流露的东西,远比他说出的意识到的多。
他一再描绘舞台上的关羽、红娘等,已经袒示了他的选择和意向;而他最多画的《宇宙锋》,把赵高与女儿的对峙,画作一丑一美、一黑一白的对照,不只出于形式的需要,也出自爱憎的投射。
他有时把赵女和哑奴以明亮的色调画在前面,而把赵高和赵高式的脸谱作为动荡不安的背景,使人感到比舞台表演更丰富的涵意。
林风眠早期的水墨画还有灵动飘逸的特色,后来渐渐转向沉静与孤寂,即便那些热烈浓艳的秋色或和煦明媚的春光,也带有此种特色。
当然,林画的孤独感并不是空虚感,也不同于佛家说的空茫境界,更没有现代西方画家如契里柯、达利作品中那种荒诞式空漠;换言之,它只是一种寂寞,一种独自欣赏世界的自足的寂寞。
三、艺术理想: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都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林风眠——中国画家
林风眠——中国画家林风眠介绍中文名:林风眠别名:林凤鸣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广东梅州市梅江区出生日期:1900年11月22日逝世日期:1991年8月12日毕业院校: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代表作品:《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逝世地点:香港港安医院贡献:创建国立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幼喜爱绘画。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1991年8月12日10时,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病逝于香港港安医院,享年91岁。
林风眠(1900—1991),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广东梅县白宫镇阁公岭村人。
出生于贫农之家。
父伯恩,兼做石匠,工于宋体碑文。
风眠幼时,即喜爱绘画,中学时代,其习作常受老师的称赞。
1917年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学院。
1918年参加勤工俭学赴法留学。
因其家境清贫,曾得到毛里求斯华侨团体旅毛林风眠集义会的资助。
1920年入读法国迪戎(DIJON)国立美术学院。
不久又转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并在巴黎各大博物馆研习美术。
1925年参加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展览会。
是年冬回国,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教务长及西画系主任等职。
1926年春在北京艺专举办个人画展。
1927年任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28年创办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院长。
次年,组织“亚波罗”社,出版“亚波罗”杂志。
1931年率艺术教育考察团赴日本考察。
抗日战争期间,曾执教于重庆国立艺术学校。
抗日胜利后,在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
1977年定居香港。
先后在法国、巴黎、日本、中国台北举办个人画展;1989年梅州客家联谊会成立庆典时将其70年代以来的作品80余幅,在梅州大会堂展出。
中国现代美术创始人——林风眠仕女画
中国现代美术创始人——林风眠仕女画清韵逸品 2019-02-17 19:36:27中国现代美术创始人——林风眠仕女画林风眠林风眠(1900-1992)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
出身石匠世家,18岁赴上海,1919年与徐悲鸿、张道藩同期赴法国留学。
先后在法国、德国学习西画。
1924年在巴黎与同学林文铮等组织霍普斯会,并举办中国美术作品展览。
1925年回国,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1927年任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
1928年,创杭州国立艺术院并任校长。
抗战时曾一度潜心创作。
1945年后,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后复回杭州艺专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任杭州艺专教授,1952年退休后居上海,任上海美协副主席等职。
文革中遭受迫害,自行将作品交付潘其流撕毁,并化成纸浆倒掉。
1972 获释 1977 获淮出国探亲暂寓香港。
1979 个展于巴黎塞尔努亚博物馆,1986 于东京日本西武集团展出,1987 上海文化局举办林风眠从艺七十週年学术研讨会,1989 台北历史博物馆举行回顾展,中国美协主办林风眠艺术研讨会,并于北京举办林风眠画展,1990 再度应邀至东京展出, 1991 台湾文建会授予美术特别贡献奖及文艺奖章,八月病逝于香港。
早年创作以油画为主,兼画水墨山水、花鸟等,30年代后,致力于变革传统绘画的探索,历经多年,探索出一条中西融合的道路,并吸收了民间瓷绘的意匠。
其画多方形构图,线钩色染,水墨淋漓,多画秋骛、白鹤、枫林、睡莲、瓶花、仕女等,别具一格,在现代变革中国画的探索中,他的创造性劳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画院的《鹭》、《静物》等。
受其影响的人很多,如吴冠中、黄永玉等。
林风眠作品特色有四:一是块面与线弦的二重唱。
二是採用方纸构图。
三是融合西方绘画光、形、色技法。
四是对立和谐的统一。
仕女画三喜图伎乐 50年代纸本设色67cm×67cm 上海中国画院藏花间仕女约1940年代彩墨纸本69 x 67 cm 香港三槐堂收藏林风眠绿衣仕女仕女弹阮图 1950年末或1960年代初作蓝衣仕女 1980年代初期彩墨纸本,香港三槐堂收藏仕女 1940年代彩墨纸本 35 x 35 cm敦煌仕女图设色纸本116.5×38.5cm游春图纸上墨水粉68×68cm少女仕女图。
林风眠---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之一
林风眠---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之一林风眠---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之一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
19岁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历任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人物年表林风眠,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
19岁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之一。
童年时期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在广东省梅县(古称嘉应州)白宫镇阁公岭村。
父亲林雨农是传统的石匠手工艺人,略通书画,这让林风眠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并按着《芥子园画谱》自习不缀。
15岁时,林风眠考取了省立梅州中学,在此期间,他和好友组织了一个“探骊诗社”,切磋诗艺。
当时,林风眠的绘画成绩深得绘图教师梁伯聪的赞赏。
赴法留学1919年7月,中学刚毕业的林风眠收到了梅州中学的同窗好友林文铮从上海发来的信函,获知了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遂告别父老前往上海和林文铮一同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前往法国留学。
1921年,两人转入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学习,林风眠大受赏识,9月又转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就读,并得以进入被时人誉为“最学院派的画家”柯尔蒙(Cormon)的工作室学习,并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以及当时欧洲艺术界认为的“东方艺术”。
1923年春天,在同乡熊君锐的邀请下,林风眠与李金发、林文铮、黄士奇等开始为期近一年的德国游学,这次游学极大地影响了林风眠的早年艺术风格,他在游学中充分地接触了当时作为新艺术风格形式出现的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新绘画流派,创造了大量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特征的作品,如著名的《柏林咖啡》、《平静》、《唐又汉之决斗》等。
10林风眠
林风眠
林风眠努力使表现手法和绘画样式 更加单纯、简洁,用较少的笔墨, 更加单纯、简洁,用较少的笔墨,表达 更丰富的内涵。 更丰富的内涵。他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圆 方形、三角形等几何体的构成原则, 形、方形、三角形等几何体的构成原则, 在它们有机的组合中, 在它们有机的组合中,造成一种音乐性 的形式感。他的用色也有独创性, 的形式感。他的用色也有独创性,把水 水粉同墨一起使用, 彩、水粉同墨一起使用,使作品既有较 强的色彩感,又显得色调和谐、沉稳。 强的色彩感,又显得色调和谐、沉稳。
林风眠
林风眠笔下的中国画和传统中国画拉开了 很大的距离, 很大的距离,他采用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 西方化” 但是, 是“西方化”的,但是,画面效果和作品所体 却又体现了东方诗意, 现的意境 却又体现了东方诗意,具有浓厚的 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中国传统审美趣味。林风眠没有使用传统的笔 没有以书法用笔作为造型手段, 墨,没有以书法用笔作为造型手段,他用了一 种较为轻快、活泼而富有力度的线——这些线 种较为轻快、活泼而富有力度的线 这些线 在造型的同时, 在造型的同时,传达了一种生命活力和音乐般 的韵律。 他习惯用大块面的涂染, 的韵律。 他习惯用大块面的涂染,有如水彩 或水粉的画法,例如他画的风景画大都是这样。 或水粉的画法,例如他画的风景画大都是这样。 尽管看上去没有继承中国画传统的表现方法, 尽管看上去没有继承中国画传统的表现方法, 但画面总体传达了浓重的中国画韵味,空灵、 但画面总体传达了浓重的中国画韵味,空灵、 含蓄、蕴籍,富有诗意。 含蓄、蕴籍,富有诗意。
他的用色也有独创性把水彩水粉同墨一起使用使作品既有较强的色彩感又显得色调和谐沉林风眠绘画的题材内容很广泛有风景画如秋艳风景等花鸟画樱花小鸟夜枭等还有戏曲人物画裸女瓶花静物等
林风眠介绍课件
乱画嘛!
”
还有
吴冠中、席德进、裘沙、王朝闻、彦涵、罗工柳……
宽容
包并
师生
兼纳
赵 无 极
“
没有
林校长,
就没有我的
今天。”
伯乐
良马
信任
友情
蔡先生惟独对林风眠作品情有独钟,
认为他的作品有一种 不受
冷静的野性与生气,
“东西之说”的拘束
百姓
人道
同情
疾苦
清静
寂寥
不慕 荣利
淡泊
一只白木桌子、 一条旧凳子、 一张板床。 桌上放着油瓶、盐罐……
欣赏
自由
创新
实践
桃李满天下
开放
朱德群
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是当今著名海外华人艺术家之 一。
“
你应该
放松一点
华裔法国画家,法兰西画廊终身画家、巴黎国立装饰艺术 高等学校教授,获法国骑士勋章。 画
赵无极
随便
艾青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1985年获法 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林风眠
拣尽寒枝不肯栖
简介
林风眠,1900年出生在广 东梅州市梅江区白宫镇阁 公岭村,自幼喜爱绘画, 曾前往法国留学。回国后 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主持 筹办国立艺术学院(后称 中国美术学院)并任院长, 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 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 格广纳人才。解放后,任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79 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取得极大成功。1991年8月 12日10时,因心脏病、肺 炎并发症,病逝于香港港 安医院,享年92岁。
清静
寂寥
不慕 荣利
淡泊
评价
拣那他一术这 尽只就生家位 寒缥像颠的深 枝缈苏沛美深 不孤东流术影 肯鸿坡离泰响 栖,笔,斗了 。 下 ,一 的 代 艺
林风眠“中西调和”
林风眠“中西调和”林风眠(1900年-1991年),原名林汉民,字风眠,号石榴庐主人,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国近现代画家、书法家。
他是中国画坛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被誉为“近代国画艺术的奠基人”。
林风眠的艺术风格独特,他将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与西方的绘画理论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个性的“中西调和”的绘画风格。
他的画作热情奔放,富有浓厚的艺术创造力,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美学,又吸收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和光影技法。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林风眠从小就对绘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18岁的时候,曾随师学习齐白石的画技,后来又师从日本画家太田淑夫学习西洋油画。
正是这些丰富的学习经历,让他在艺术创作中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林风眠的画作具有浓烈的写意风格,他善于用笔墨来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他的山水画宛如大自然的真实写照,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以淡墨轻柔、温润婉约的笔墨,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和情感共鸣。
林风眠的书法作品也非常出色。
他以他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塑造了自己的书法艺术形象。
他的书法作品通常以中国古代经典诗文为题材,字体遒劲有力,线条流畅,意境深远。
他的书法作品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林风眠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的艺术展览中展出,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艺术奖项。
他的艺术成就对中国画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画坛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林风眠的一生充满了创作的激情和追求。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追求真理和美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富有希望的精神力量。
林风眠以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艺术创作理念,为中国画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潮。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还展示了中国艺术家对西方绘画理论的接纳和融合。
他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美的魅力,对于中国画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画家林风眠简介
画家林风眠简介林风眠,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
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林凤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
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
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而正是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审美情趣的悲剧美。
这与画家本人颠簸曲折的一生有关。
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
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国式的二层楼房里,专门从事绘画求索。
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过起略似重庆大佛般的生活。
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入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总能看到林风眠画室里的亮光。
十几个春秋过去,艺坛几乎忘记了林风眠,然而这正是他的艺术黄金时代,“林风眠格体”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林凤眠作品-高士青。
50年代,他的艺术更受到贬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儿生活费。
10年动乱期间,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风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
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
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
画家林风眠(六上美术)课件
培养了一批杰出画家
01
林风眠在担任国立艺术学院院长 期间,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画家 ,他们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02
这些画家继承和发展了林风眠的 艺术理念,为中国现代绘画的繁 荣做出了贡献。
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林风眠的艺术理念对中国美术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和思想 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创新绘画风格
林风眠融合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开创了中国现代绘画的 新风格,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推动绘画现代化
林风眠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推动了传统绘画向现代艺术的转 变,使中国绘画更加符合时代潮流。
强调绘画的社会责任
林风眠认为绘画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发挥其社会功能,引导人们关注 时代问题。
意境美的营造
林风眠的作品不仅关注形式美,还追求意境美的表现,通过画面传 达出深邃的内涵和意蕴。
形式与意境的完美融合
林风眠将形式美与意境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既有外在的美 感又有内在的深度。
03
林风眠的代表作品
《仕女图》系列
总结词
林风眠的《仕女图》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线条和色彩,展现了中国古代仕女的 优雅与婉约。
详细描述
林风眠的《仕女图》系列作品,以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描绘了中国古代 仕女的形象。这些作品展现了仕女的婉约、柔美和优雅,同时也融入了画家对 于传统与现代的思考。
《山水画》系列
总结词
林风眠的《山水画》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构图和色彩,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壮丽 与深远。
详细描述
林风眠的《山水画》系列作品,以大胆的构图和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国山水的 美景。这些作品展现了山水的壮丽、深远和神秘,同时也体现了画家对于自然与 人生的感悟。
林风眠“中西调和”
林风眠“中西调和”林风眠(1887-1955),字贻谷,号风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美术大师、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早年留学日本,后赴法国留学,深受欧洲文化的熏陶。
他融汇中西文化,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绘画技法的结合。
他提出了“中西调和”的画艺理念,为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林风眠以他独特的艺术观念和技法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大师。
他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开创了“新国画”运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打破了传统画风的束缚。
他的作品注重形式与意境的融合,既有着中国画的韵味,又融入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技法。
他的作品既有着传统绘画的深沉内涵,又具有现代绘画的新颖理念,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艺术魅力。
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理念的形成,既和他受到的教育背景密切相关,也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分不开。
他在日本学习过西方艺术,深受近代欧洲绘画的影响,尤其是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等先锋绘画流派。
他在法国留学期间又深受法国印象派、野兽派等绘画风格的影响。
这些西方绘画风格的影响,使他对于西方绘画艺术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林风眠并没有被西方绘画的影响所束缚,在艺术创作中拘泥于仿效,反而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入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与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方式相融合。
他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韵味,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厚的理解和感悟。
他积极倡导对传统绘画艺术的理性继承和创新,提倡绘画艺术的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林风眠认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审美内涵和艺术韵味。
他强调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与情感的表达,追求意蕴的丰富性和艺术表现的深刻性。
而西方现代绘画则在形式和技法上有着优势,强调色彩、线条和结构的表现,追求艺术表现的现代性和新颖性。
他希望能够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价值与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技法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林风眠的艺术实践中,他尝试将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与西方绘画技法相结合。
林风眠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初一 (11月22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 (古称嘉应州)梅江区西阳白宫镇阁 公岭村。 1904年,父亲引领临摹《芥子园画 谱》。 1907年,入旧制立本学堂,起学 名凤鸣。 1908年,画中堂《松鹤图》被市 里商人购去,首次卖画。 1914年,从西阳中学高小毕业, 考入省立梅州中学。 1917年,参加梅州中学生组织的 “探骊诗社”。 1919年,梅州中学毕业。告别父 老,同林文铮、李金发一同赴上海报 名参加留法俭学会。 十二月搭乘邮轮安德烈·雷蓬号 赴法。同船有蔡和森、蔡畅、向警予 及蔡母葛建豪。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林风眠(1900年-1991年),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幼喜爱绘画。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以脱离社会和时代,但是林风眠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却可以。
伟大的艺术家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他的艺术可以直入永恒而又纯粹的审美天地,而他的精神可以超越一切,得到升华。
林风眠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带给人们更多的是视觉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甚至是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而人们却很少想到,他的作品给他自己带来了什么。
幼年失去母亲,长大后,母亲活在了画里1900 年 11 月,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石匠家庭,他从小就对色彩有特别浓烈的兴趣,总缠着母亲去村里新开的染坊看颜料。
林风眠的母亲地位低下,丈夫和婆婆对她冷漠苛刻。
这个单纯美丽的瑶家女子和年轻的染坊老板坠入爱河,相约私奔,不幸却被族人抓了回来,绑起来拷打得鲜血淋漓。
年仅 6 岁的林风眠突然冲出来,大声哭喊,手里举着菜刀向人群乱挥。
孩子被强行抱走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母亲,此后他变得沉默寡言。
成年后林风眠多次打听却始终无果,直到晚年,林风眠还常喃喃地说,如果没带母亲去那家染坊,或许也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
在当时,林风眠母亲的行为可以说是不可饶恕的,村里人用汽油烧了她,后来将其远卖他乡作奴婢。
这件事情在儿时的林风眠的心灵留下了极深的创伤。
在幼年的时候林风眠的母亲曾教过他丹青技艺,林风眠最后选择的人生道路,也可以说是在纪念自己的母亲。
林风眠曾画过很多以“宝莲灯”、“白蛇传”为题材的画,“救母”是他一生不能解脱的情结。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曾在文/孟昭诗林风眠(1900-1991)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说:“重新关注林风眠对这个时代有很大的意义,因为我们能从林风眠独特的个人身上,看到百年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9年后由于画展成功而使价格大幅度上升,一幅立轴《十友图》是85000港元,常画的题材《芦雁图》达到10万,《秋林小屋》达到14万,另一幅《仕女》直冲到24万港元。
1990年其市场地位已很稳固,其间又在北京办了一次大型画展,更提高了知名度。1990年出售的作品又比1989年提高了一个层次,而且交付拍卖的有近20幅,比以前多了几倍。《弹玩图》22万,《静物》26万多,《少女圆琴》38万,一个大幅《裸女》达到55万,创下他个人作品的最高售价。作品能达到50万港元的当时屈指可数。林风眠作品已成为艺术拍卖市场最引人注目的目标之一。
以经营中国古代绘画为主的纽约市场在80年代末开始出售林风眠作品,所售作品形式多是镜框,价格在4000-10000 美元,个别精品能达到2万美元。
美国收藏家比较喜欢他那种带西方风格的中国画,方形图画也适合他们的口味。作品中简练的线条,明快的色彩都给人一耐人寻味的印象。
风眠体:
1937年,是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的一年,在当局的命令下,林风眠不得不离开自己一手建立的学校,带领全校200多名师生和大量的图书教具,汇入难民的大潮,向西南后方转移。1938年,杭州艺专和同样逃难于斯的北京艺专合并,成立了抗战时期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合并后的学校,采用委员制而废校长制,由于经费、教育方针、人事等众多问题,校内的各类矛盾时常发生。而有谁能想到,这两所林风眠都任过校长的学校的合并,却最终导致他辞去校领导的职务。
1937年,林风眠在苦心经营的杭州艺专已度过了十个春秋。一年前,代表着林风眠“艺术运动”精神的《亚波罗》出到第17期终于不再出版了,对于来林风眠来说,这是他一个时期的结束,也是亚波罗精神的终结,从此,改造社会的艺术运动对于林风眠而言,已不再是他的梦想了。象征着进取、热情的亚波罗精神被平静、深沉的悲剧精神所代替,这种精神的实质正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所写到:“因为你,虽饱经忧患,却没有痛苦,以同样平静的态度,对待命运的打击和恩宠;能够那么适当地调和感情和理智,不让命运随意玩弄于指掌之间,那样的人才是真正幸福。”而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风眠体正是这一有如月光一般冷凝的悲剧精神的艺术反映。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成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著名画家吴冠中借用京剧的腔来说明林风眠的艺术特色。他说,林风眠的腔是独特而鲜明的,他寓圆于方。他基本采用方形画面,追求最大的扩展与最严谨的紧缩,在胀与缩的矛盾搏斗中构成力的平衡。裸女、古装仕女、修女、缩颈的乌鸦、猫头鹰、莲花、浮萍、团扇、柠檬、秋叶等等弧曲之美的形象都谱入了林风眠的唱腔。但他又不仅仅局限于圆,在使用圆这个盾牌的同时,不断挥舞长矛:锋利的苇叶、漂拂的柳丝、横斜的枝叶、白鹭的腿、渔翁的竿……,形成既对照又和谐,统一在一幅画面之中。林风眠的这些特点对当代画家有深远的影响。
林风眠关于中西融合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笔墨观念,同时开启了对于诸如形式、材料等方面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创作面貌,为众多后继者诸如吴冠中、赵无极、刘国松等提供了可借鉴、深入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实在可算作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启蒙者。
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林风眠画集》等。
不过,这时的林风眠对这些累人的琐事已感到越来越厌烦了,经历了最后的两次"倒林"风波后,他终于离开了国立专。 艺术运动的梦碎了,尽管林风眠后来也会偶尔说:“与世隔绝起来,新艺术运动的担子交给谁?”的话,这,毕竟只是一种感伤怀旧的情结所累。然而如果以为林风眠就此放弃了艺术的追求,那就错了。另有一个梦,从林风眠踏上欧洲的土地时就一直没放弃过,那就是对于中西艺术的汇通与融合。
作品:
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而正是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审美情趣的悲剧美。这与画家本人颠簸曲折的一生有关。
林风眠是广东梅县人,原名凤鸣,出生于1900年。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在第戎美术学院,后又来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20年代,年仅25岁的林风眠出任国立北平艺专的校长。1928年又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出任校长。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国式的二层楼房里,专门从事绘画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过起略似重庆大佛般的生活。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入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五能看到林风眠画室里的亮光。十几个春秋过去,艺坛几乎忘记了林风眠,然而这正是他的艺术黄金时代,“林风眠格体”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青。50年代,他的艺术更受到贬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儿生活费。10年动乱期间,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风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
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全国艺坛为之欢呼。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也是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从国立艺专隐退下来后,林风眠开始了在重庆嘉陵江畔的艺术探索生活。从具体的形式上而言,大体可归纳为"方纸布阵"的画面布局和对传统"笔墨"观念的改造。对于这种新艺术形式探索的评价,随着近年来画坛林风眠热的而颇有成果,小文就不多加评述了。简单地说,林风眠的中西融合更多地体现在观念上,他由学习西方自然主义转而服膺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方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因而他试图用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观念来切入中国绘画,同时,林风眠的留学时间大多消磨在东方博物馆的陶瓷作品上,造成了他作品中技术成分的缺失,在林风眠的作品中,中国画赖以生存的骨线被抽去了"笔墨"的特质,同样地,黑色在他的作品中也仅仅被当作一种色彩来看待而失去了在传统中国画中具有的特殊意义。这也造成了他的画从外观上看更像西方画,从而被人误解为不传统。但是从作品的内涵来看,那种冷凝的悲剧精神在画面上的升华,使之更为锲合中国画"心画"的纯粹性,独具一格的林氏画风-风眠体终呈现在世人眼前。林风眠曾一度为自己的画还算不算中国画而苦恼,在如今看来,这种苦恼完全是多余,因为林风眠对于绘画观念的重视已足以使其创作在当时的时代具有渡世金针的作用,从而成为标领时会,开资后学的一代新风。
林风眠终生致力于溶合中西绘画传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原名林风鸣,后来改成风眠。生于1900年,卒于1991年8月18日。终年91岁。
到了晚年,1989年林风眠在台北展示了一批如《屈原》、《南天门》、《火烧赤壁》、《恶梦》、《痛苦》、《基督之死》等作品,一改往日和平优美而为激烈惨淡的画面,墨线强劲而多斜势,多折落,多击撞,充满不安和张力。情感如狂风暴雨,激荡、冲撞着胸中暴裂的火花。
市场价格 林风眠早年多画油画,但他的油画多已散失,很难找到,据说抗战时日本兵曾 拿他的油画当防雨布。他晚年始终未曾再画油画。
林风眠作品的市场一是香港,二是纽约,三是北京,所售作品价格较高的是两类:一是仕女,二是芦雁一类的花鸟画。
林风眠本人定居香港,港台东南亚的收藏家更喜欢他的作品。林风眠作品正式进入香港的国际艺术市场是在1980年,当年5月曾拍卖过他4幅作品,两幅立轴。两本册页,价格很高。1981年拍卖时,价格有所增长。当时很少有林风眠作品这种镜框式画幅,这种画便于现代客厅中悬挂。1986年现代仕女画进入拍卖行,当年拍卖了两幅作品,一幅是方形镜片,68.5×69公分,题为《美人》,拍卖到35000港元;另一幅是题为《裸女》的斗方,约比前一幅小一倍,但价格却达到42000港元。这两幅价格比较高,与过世名家徐悲鸿、齐白石、傅抱石的作品差不多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