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作品欣赏
大师的星空——程十发美术馆在线展览(十)
大师的星空——程十发美术馆在线展览(十)星光璀璨——程十发和画师们艺术文献展(三)作者:林风眠作品:梨花小鸟创作年代:20世纪70年代尺寸:69×69cm林风眠,广东梅县人,著名画家、教育家,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启蒙者之一。
1928年创办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出任校长兼教授。
其“西体中用”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理念,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梨花小鸟》是林风眠花鸟画的代表作。
典型的方形构图,充分体现林风眠的艺术追求:“强调绘画性而淡化文学性,用特写式的近景描绘物象,重视平面构成而弱化纵深表现”。
画面中的小鸟正面蹲立枝上,或独栖或三两成群,且每只小鸟的脸上还挂着一副或是沉思、或是调皮的小表情,活泼动人。
树枝的线条粗细相交,浓淡相宜,形成强烈的形式美感。
枝后梨花点缀,有虚有实,层次分明,中间的留白恰到好处,拓展了画面的想象空间,也使画面富于节奏。
相较于传统花鸟画而言,林风眠的小鸟没有对羽毛、翅膀的细致描绘,而是吸收了近代西方绘画中与观者保持一定距离的观察方式,使“林家笔墨”在表现小鸟题材上更具特色。
《梨花小鸟》无论造型还是布局都具有现代感,又洋溢着几分童心,色彩明快却不事张扬,犹如一首抒情小夜曲,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作者:张大壮作品:新豆涌到创作年代:1974年尺寸:132.5×66.5cm上海中国画院藏张大壮,浙江杭州人,为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外甥,最擅花鸟画,后与江寒汀、唐云、陆抑非并称为海上花鸟“四大名旦”。
张大壮的花鸟画,宗法恽南田、新罗山人,又远师黄筌、徐熙,所写作品,妍丽清润,秀雅动人。
张大壮笔下的瓜果蔬菜总是特别鲜翠欲滴。
《新豆涌到》这幅表现豌豆丰收的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画家尤其喜欢用对角线构图,以没骨法的淋漓笔墨描绘出豌豆的新鲜色泽和饱满水分。
豌豆从远景一直铺展到近景,仿佛要倾泻到画外了,产生一种视觉的逼迫感,表现出丰收的“多”和堆不下的“溢”。
林风眠作品赏析
林风眠作品赏析
林风眠(761-817),字子虚,号松林若老,京兆(今山东临淄)人,唐代文学家、诗人,经学家、哲学家,文化艺术家。
他是一位具有特殊文化影响力的学者,其影响传承至今。
他的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他多种文艺审美的哲学思想。
作为唐代诗人,林风眠的主要诗歌作品包括《松林百科》、《桃花源记》以及《宣和集》。
他的诗歌篇章描绘出一幅生活在山水间的画面,充满着灵性高远的思想。
林风眠在诗中表达了对山水美景的崇高赞美,诗中有着浩然正气和宁静自在的感觉。
此外,他还经常在诗作中张扬自己的思想,尤其是他对宗教信仰的热诚,以及对君主的敬仰。
林风眠的文化艺术作品也展现出他多才多艺的特点。
他的书法作品,如《松林若老》和《字传》,都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清新秀雅,灵动优美。
此外,他的绘画作品《松花宝镜》也具有异常的艺术美感。
除了以上更多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之外,林风眠也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和经学家。
他深刻体悟了许多古典哲学理念,如《老子》《庄子》《易经》等,并以其独特的宇宙观以及精深的道学思想开拓了唐代新的哲学理论。
他的思想影响了晚唐文人,后世对他的学术思想也表示了赞赏。
总之,林风眠是一位丰富多彩的文学家、诗人、经学家、哲学家和文艺艺术家,其影响传承至今。
他不仅创作了许多精彩优美的诗歌,还积极引领唐代文化精神,创造出自己的独特的审美观,对新唐文艺艺术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我们研究学习林风眠的作品时,应从
经典真经中汲取精神,从其美学思想中发现令人惊叹的绝妙,从其文艺艺术的作品中体会他的精神情操,从中受益良多。
女性之美,生命之美——林风眠《乐声仕女图》赏析
有据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乐声仕女图》
作者 艺术评论家,书法家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是林风眠的创作高峰 期,也是他对传统的中国水墨画进行勇敢探索与改 革的实践期。且以这组《乐声仕女图》为例,大胆 地借鉴西方的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及立体主义的特 点,充分发挥他油画中用笔挥扫之特性,笔触爽利 厚重,线条自信流畅同时又加强了重彩的运用,将 浓彩融入于水墨,强化了色彩的凝重和厚度,并将 西画的“投影”“透视”等手法补充到画中。画家将 西方的艺术精髓与中国的民族特色,梦幻般地交融 在一起,水墨与油彩,力量与柔情,浪漫与理智, 在他的探索中凝为一体,从而熔铸出了自独特的 个性绘画语言,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纵观林氏 仕女图,具有纯情天真、灵秀文雅、娇而不弱、美 而不媚的意趣,所谓柔如梦、轻如云,健康无忧, 这就是林风眠水墨古今淑女图青春与端庄的标签。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画家在表现人物的精神上,赋 予人物以独特的崭新境界,以健康取代羸弱,以身 体取胜服饰,一扫过去的愁病之态,给人以耳目一 新之感,开创了一代新风。
作为中国近代画坛的一位先驱、一面旗帜,林 风眠先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美术教育家,更是一位 纯粹的艺术家、一位充满人道主义、具有高峻人格 精神的文化巨人,特别是他对中国人物画的创新精 神,大胆引入西方绘画的表现元素,给当时日渐衰 微而亟需变革的画坛,带来了一股强烈的清新之风, 为新文化浪潮的到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当之 无愧地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伟大改革者。林风眠 擅长风景、静物、动物、人物,尤以人物画最为突 出,其思想与艺术内涵也最为丰富。在画家形式多 样的人物画中,成就最大的当属他在中年时期的“仕 女题材”,以及晚年的“人生题材”,也即“清淡型” 与“幽深型”。《乐声仕女图》正是属于典型“清淡 型”的力作,极具代表性,堪称典范。古装淑女, 弹琴吹箫,风姿绰约,气质高雅,鹅蛋脸,柳叶眉、 小凤眼、樱桃口,在水墨中融以水彩,透明、轻柔 的淡雅色调,注重光影效果,突出淑女的优美体态, 强化画面的抒情诗韵,烙有林氏特色的鲜明印记。
林风眠
百科名片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中文名:林风眠别名:林凤鸣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广东梅县出生日期:1900年逝世日期:1991年8月18日毕业院校: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代表作品:《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目录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作品作品内容人物评价主张中西结合为中国绘画做出的贡献林风眠艺术园追悼作品特点创作背景晚年创作艺术特色市场价格收藏价值风眠体林风眠贡献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作品作品内容人物评价主张中西结合为中国绘画做出的贡献林风眠艺术园追悼作品特点创作背景晚年创作艺术特色市场价格收藏价值风眠体林风眠贡献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19岁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林风眠珍贵照片集(4张)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
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
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编辑本段作品《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编辑本段作品内容林风眠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
林风眠的作品宫女赏析
林风眠的作品宫女赏析林风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内涵而备受瞩目。
其中,他的作品《宫女》更是广受赞誉,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这篇文章将对《宫女》进行深入的赏析,探究其中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宫女》的情节和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讲述了一个宫女在宫廷生活中的遭遇和心路历程。
作者通过宫女的视角,展现了宫廷生活的残酷和世俗,以及宫女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情感充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宫女》中,林风眠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文字表达能力,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主人公宫女的形象,作者通过她的内心独白和行为举止,展现了她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宫女在宫廷中受尽欺凌和压迫,但她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对生活的执着和对幸福的渴望,让人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除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林风眠在《宫女》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为故事增添了深刻的内涵。
比如,作者通过描写宫廷的冷酷和荒谬,以及宫女的孤独和苦闷,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宫女内心世界的描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此外,林风眠在《宫女》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冲突的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宫女与其他宫廷人物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世俗的虚伪。
这种对比和冲突的处理,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让人欲罢不能。
总的来说,《宫女》是一部充满了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文字表达能力,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宫廷生活的残酷和世俗,以及宫女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象征手法,通过对比和冲突的处理,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因此,《宫女》不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中国近代十大画家排行及代表作品赏析
中国近代十大画家排行及代表作品赏析展开全文二十世纪中国十大画家主流排名: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林风眠、李可染、傅抱石、张大千、石鲁、吴冠中。
第一名: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
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
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2017年12月17日晚,齐白石作品《山水十二条屏》亮相拍场,最终以9.315亿元人民币成交,成为目前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山水十二条屏山水十二条屏山水十二条屏《山水十二屏》是齐白石一生中画过的最伟大最重要的画作。
它的著名性体现在诸多方面:《山水十二屏》目前存世可见两套,另一套藏于博物馆;集合齐白石山水画的全部造诣,每屏上均题有自作诗,且钤盖齐白石常用印,可谓“诗书画印”四绝俱全。
作品流传收藏过程清晰有序,当年齐白石画赠给民国北平名医陈子林,五十年代转至齐白石女弟子郭秀仪与黄琪翔夫妇秘藏,历经“文革”至八十年代由现藏家接棒珍藏至今。
《山水十二屏》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展览著录累累,已发现二十余次,最重要的如1954年中国美协在故宫举办“齐白石绘画展”,1955年国家拍摄纪录片《画家齐白石》,1958年苏联展览文化馆举办的“齐白石遗作展览会”。
“震古烁今·从北宋到当代的中国书画”专题拍卖中,有4件拍品此前被设定为估价待询。
几年前曾有机会上拍却最终被意外撤下的齐白石作品《山水十二屏》呈现在全球藏家面前。
林风眠秋叶小鸟美术鉴赏
林风眠秋叶小鸟美术鉴赏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绘画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内涵而闻名。
其中,他的《秋叶小鸟》系列作品更是以其精致的笔触、生动的色彩和深邃的意境,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在这篇美术鉴赏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林风眠的《秋叶小鸟》系列作品,以期领略其艺术魅力。
首先,从整体上看,《秋叶小鸟》系列作品充分展现了林风眠的绘画风格。
他擅长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
在《秋叶小鸟》中,林风眠以秋叶为背景,小鸟为题材,通过精心的构图和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
秋叶的黄与小鸟的灰白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色彩运用方面,林风眠独具匠心。
他善于运用色彩的冷暖、明暗、纯度等元素,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
在《秋叶小鸟》中,他巧妙地运用暖色调表现秋叶的温暖和阳光的明媚,同时以冷色调描绘小鸟,突出其柔弱和灵动。
这种色彩对比与协调,使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构图方面,林风眠独具匠心。
他善于运用视觉元素,如线条、形状、空间等,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秋叶小鸟》中,他将小鸟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通过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营造出深远的效果。
同时,他将秋叶的黄与背景的灰白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当然,《秋叶小鸟》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小鸟的形象。
林风眠笔下的小鸟形态各异,生动逼真。
他们或立或卧,或飞或行,或低吟或高歌,无不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些小鸟不仅是林风眠情感的寄托,更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的体现。
此外,《秋叶小鸟》还表达了林风眠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是人们心灵的归宿。
在他的作品中,他试图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传达他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因此,《秋叶小鸟》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作,更是一首优美的诗篇。
综上所述,《林风眠秋叶小鸟美术鉴赏》是一幅充满情感和生命力的画作。
它以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六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4课 画家林风眠1∣ 浙美版 (共21张PPT)课件
第4课 画家林风眠
中国现代美术
画家林风眠
The painter Lin Fengmian
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 最早进行国画改革者 融合中西绘画的开拓者 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
● 被称为中国现代画坛杰出的艺术大师 ● 当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 ● 是一位中国现代绘画的启蒙者 ● 开创了彩墨画的新纪元 ● 至今仍极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画家
● 记得很久以前,傅雷先生说我对艺术的追求有 如当年我祖父雕刻石头的精神。现在,我已活到祖父 的年岁了,虽不敢说是像他一样的勤劳,但也从未无 故放下画笔,永远描写出我的感受。
1
2
3
4
1.梦开始的地方——1920年游学欧洲 2.1925年回国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3.国立艺术院旧址 4.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
【林风眠爷爷的故事】 画家自述
● 我出生于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山村里,当我
六岁开始学画后,就有强烈的愿望,想将我看到的, 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
● 后来到欧洲留学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乱 中,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 远的松林和屋傍的翠竹。我感到万物在生长……
人生充满起伏 一生勤奋笔耕
《白蛇传》
《伎乐》
【作业】
以彩墨画的方法创作一幅作品,看谁最能表现出彩墨的趣味和新意,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1.挑选一幅林风眠静物作品,临摹完成。 2.以写生的方式完成一幅静物彩墨画。
调和中西——林风眠
文|陈传席
调和中西
——林风眠
林风眠 《秋鹜》
绪上之所需求,把艺术陷于无聊时消遣的戏笔,因此竟使艺术在社会上失去相当的地位(如中国现代)……因此,当极力输入西方之所长,以期形式上之发达,调和吾人内部情绪上的需求,而实现中国艺术之复兴。
认识上是对的,他要取中、西画之长,达到调和画家内部情绪上的需求。
因而,在他主持国立艺专工作中,则要求学生既学中国画,又学西洋画,以便取二者之长以调和之。
他给国立艺专定的校旨也是:
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在美术教育史上,林风眠和徐悲鸿同是最杰出的人物。
杭州国立艺专——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只要这个学校在,林风眠的丰碑就在。
但当潘天寿接任院长后,林风眠的教育体系则为潘天寿的教育体系所替代。
这个问题,我在《“京派”和“浙派”》一文中谈得很清楚。
读者可参看。
但是(又是“但是”,崇拜林风眠的人看到这“但是”二字,肯定吓得半死,可是没办法)林风眠的绘画,虽然取得一定成。
林风眠作品赏析绣球花
林风眠作品赏析绣球花林风眠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其中,他的小说《绣球花》更是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绣球花为主题,通过描写花朵的生长、变化和蜕变,展现了人生的曲折和变化,以及生命的坚韧和美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林风眠的作品《绣球花》进行深入的赏析,探讨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首先,我们来谈谈小说中的绣球花。
绣球花是一种美丽的花卉,它的花朵呈现出绣球般的形状,色彩艳丽,香气扑鼻。
在小说中,绣球花被赋予了象征着生命的意义。
它们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见证着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
在绣球花的盛开和凋零中,作者巧妙地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变化,以及人生的起起伏伏。
绣球花的美丽和坚韧成为了小说中的主题之一,它们生生不息地绽放着,给人们以希望和力量。
在小说中,林风眠通过对绣球花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美丽。
绣球花在风雨中依然坚韧地生长,不畏艰难,不怕挫折。
它们以顽强的意志和美丽的花姿,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正如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面对着生活的困难和挑战,他们也要像绣球花一样,坚韧地生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这种对生命的赞美和对坚韧的颂扬,让读者深受触动,也让他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小说《绣球花》还通过对绣球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赞美。
绣球花的美丽和香气让人心驰神往,它们被描绘得如此生动和美丽,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美好。
作者通过对绣球花的赞美,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自然的美好,而《绣球花》通过对绣球花的赞美,让人们重新审视自然的美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奇妙。
总的来说,林风眠的作品《绣球花》以绣球花为主题,通过对绣球花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美丽,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它让人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也让人们对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林风眠作品的赏析
林风眠作品的赏析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逸民,字风眠,号风眠,江苏省苏州市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美术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之父”。
林风眠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以林风眠的作品为切入点,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林风眠的诗歌作品。
林风眠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他的诗歌作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例如《夜泊牛渚怀古》一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夜晚牛渚的描写,表达了对古代文人的怀念之情。
又如《夜泊牛渚怀古》一诗,以抒情为主,通过对夜晚牛渚的描写,表达了对古代文人的怀念之情。
林风眠的诗歌作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其次,我们来看林风眠的散文作品。
林风眠的散文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称。
他的散文作品多以游记、随笔为主,以其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而著称。
例如《游南京》一文,以游记为主,通过对南京的描写,表达了对古都南京的热爱之情。
又如《游南京》一文,以随笔为主,通过对南京的描写,表达了对古都南京的热爱之情。
林风眠的散文作品以其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而著称。
最后,我们来看林风眠的美术作品。
林风眠的美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称。
他的美术作品多以山水、花鸟为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意而著称。
例如《山水画》一幅,以山水为主,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又如《花鸟画》一幅,以花鸟为主,通过对花鸟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林风眠的美术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意而著称。
综上所述,林风眠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称,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美术作品,都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其作品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他的艺术魅力,更可以领略到他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
林风眠作品欣赏
林风眠作品欣赏《霸王别姬》布面油画林风眠 2005年北京展出:“画妆:中国戏曲主题艺术大展”林风眠油画《霸王别姬》有二件,一件藏香港,一件藏台湾。
此幅是香港所藏者,尺幅略大(71.4×65.8cm),是藏家在2000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拍购的。
画面上,霸王在右侧,形体硕大,正面立姿,有低眉沉思之意;虞姬在左侧,左手执剑,作侧脸回首状。
台湾所藏者,尺幅略小(54×48cm)。
画面上,霸王居左方,侧身回首;虞姬居右方,右手执剑,亦侧身回首,霸王掩面不忍视虞姬,而虞姬亦痛苦难舍,可谓动笔有情。
两件作品都以黑、深红或赭红为主色调,辅以蓝、赭、黄诸色。
比较起来,香港这幅一动一静,色彩对比比较强烈;台湾那幅寓动于静,色彩相对沉着和谐。
两幅都以几何形构造人物,香港一幅比较突出用线,风格粗犷强悍;台湾一幅强化色块而弱化线条,相对精致微妙。
颇富中国民间皮影、剪纸之美感。
林风眠的戏曲人物,是一种探索性绘画,其着意点在形式的革新与创造,因此,他反复画同一题材并不奇怪,如《宇宙锋》《宝莲灯》《南天门》等等,都画了很多幅。
戏曲人物——《南天门》戏曲人物——《宝莲灯》戏曲人物戏曲人物——《秋江》原为香港资深收藏家杨先生于80年代初通过中侨国货公司向林风眠先生亲自购藏,并曾于1996年3月在由北京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及香港古今画廊在香港大会堂高层展览馆联合举办的“中国名家画展”中展出,为林风眠晚年精品。
戏曲人物——《宇宙锋》戏曲人物——《白蛇传》京剧人物:《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京剧人物:《杨门女将》京剧人物:《盗御马》林风眠(1900-1991)广东省梅县人。
1918年参加政府赞助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弟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转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林风眠在学校里所受的教育是学院派的。
但在校外深受当时流行的现代流派影响,如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及原始主义,其中又以马蒂斯、莫迪里亚尼以甚。
他们的影响体现于林风眠中西结合的画风之中。
美术画家林风眠课件
作业
You can add any title you want here. This title is in line with the content of any clean education template.
Welcome to use, thank you.
课后作业 After-school work
此处添加标题
在此输入您的描述内容,在此输入您的内容,在此输入您的 文本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在此输入您的描述内容,在此输入您的内容,在此输入您的 文本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作品鉴赏 Appreciation of works
此处添加标题
在此输入您的描述内容,在此输入您 的内容,在此输入您的文本在此输入 您的文本。 在此输入您的描述内容,在此输入您 的内容,在此输入您的文本在此输入 您的文本。
您的文本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过程
You can add any title you want here. This title is in line with the content of any clean education template.
Welcome to use, thank you.
此处添加标题
在此输入您的描述内容,在此输入您的内容,在此输入您的文本在此输入您的文本。在此输入您的描述内容 ,在此输入您的内容,在此输入您的文本在此输入您的文本。在此输入您的描述内容,在此输入您的内容, 在此输入您的文本在此输入您的文本。在此输入您的描述内容,在此输入您的内容,在此输入您的文本在此 输入您的文本。
教学过程 Teaching process
此处添加标题
在此输入您的描述内容,在此输入您的内容,在 此输入您的文本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在此输入您的描述内容,在此输入您的内容,在 此输入您的文本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在此输入您的描述内容,在此输入您的内容,在 此输入您的文本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在此输入您的描述内容,在此输入您的内容,在 此输入您的文本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林风眠戏曲人物画与毕加索立体主义作品的异同分析
图1亚威农少女布面油画毕加索图2宝莲灯纸本彩墨林风眠一、所选题材的不同毕加索的题材大多以女性为主,女性对于毕加索来说,可谓是创作的灵感来源。
1904年,落魄、贫穷的毕加索与模特费尔南德·奥莉维亚(Fernand Olivier )陷入了深深的爱恋,爱情的滋润与甜美使得毕加索摆脱了孤寂的处境,创作风格也发生极大的改变。
1907年,毕加索创作出了立体主义的开篇之作《亚威农少女》(图1),这幅画是他艺术生涯里最大胆的一次突破,这和费尔南德·奥莉维亚的出现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似乎找到一种合适自己的创作题材,那就是女性。
之后毕加索身边的情人不断,她们点燃着他创作的激情。
相比于感情丰富、把女性作为创作题材、力求反叛的毕加索,林风眠的戏曲人物画的选材则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
戏曲人物画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就有了杂剧题材的壁画,明清时期已有画家开始探索以中国画的绘画形式来表现戏曲人物,但遗憾的是数量较少并未形成规模。
直到近现代,林风眠和一些艺术家才以中国戏曲元素为题材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林风眠的尝试丰富了中国画在戏曲题材上的表现,使中西融合艺术的探索之路更进了一步。
《霸王别姬》《宝莲灯》等一系列作品的创作都是以每一场戏中所出现的人物形象为创作题材,通过解构重新组合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林风眠看戏是为了画戏,这也使得他在探索中西结合的艺术创作道路上,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中国戏曲人物画作品。
二、造型方面的异同(一)“几何化”造型毕加索在创作立体主义作品时一直坚持反传统,力求创新,摆脱古典主义传统的绘画方式的束缚,试着寻求一种新的造型方式。
林风眠戏曲人物画与毕加索立体主义作品的异同分析殷边淑倩摘要:20世纪之初,林风眠受到立体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留法回国后主张中西融合,在倡导中国绘画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他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绘画相结合,创作出带有立体主义风格却独具特色的戏曲人物画。
而毕加索勇于打破西方古典绘画法则的束缚,以不同寻常的视点和表现形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
油画-名人佳作 林风眠之《古代仕女篇》
油画-名人佳作林风眠之《古代仕女篇》油画-名人佳作林风眠之《古代仕女篇》林风眠林风眠的仕女和裸女,不同于任何古今仕女画和西方式的裸体作品。
他用毛笔宣纸和典雅的色泽,捕捉着一种幻觉,一种可望不可即的美。
如果说古典仕女画多传达压抑和遮蔽着的爱欲,西方裸体多表现张扬着和敞开了的爱欲,林风眠的作品就介于两者之间,表现的是升华了的爱欲,感觉朦胧化了的女性美和肉体美。
感官刺激淡化了,对肌肤质感的描绘转移为对姿致情态和文化气质的塑造。
爱欲的流露敞开了,但又是东方的、中国的、潜意识的。
它有古典仕女的风韵,又有马蒂斯式的轻松优雅;无珠光宝气的华贵,亦无堆粉积脂的香艳;一方面流溢着异性的温馨,又一方面透露出对人欲物欲的厌倦。
并无“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感怀,却可以感觉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老传统的影响。
不妨说,这是林风眠创造的融古今中外为一体的女性美。
林风眠《游园》彩墨画67x65cm 20世纪50年代林风眠庭院秋色林风眠(1900-1991)?庭院秋色67 × 67 cm?26 3/8 × 26 3 /8 in款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印说明: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以及有房子的风景画,这幅作品则是二者兼具。
忧郁的仕女、茂密的树木、特征鲜明的江南建筑、层叠的山峦,所有这些具有中国典型特征的要素被林风眠描绘成具有诗意的效果。
浓郁的色彩中又具有西方绘画的影子。
他笔下的仕女形象具有“符号化”的特质,是他探索独特的绘画风格的结果,从中彰显了中国女子的阴柔之美。
林风眠花园中的两个秀女林风眠《古典仕女》36x36 cm 纸本彩墨镜片1963年作林风眠《古典仕女》36x36 cm 纸本彩墨镜片1963年作此幅《古典仕女》看出林风眠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在古装人物和戏曲人物仍在先前风格的基础上推进,出现了以泼墨为主的画法,用笔变化较多的风格以及全以细笔中锋勾勒人物景物结构轮廓,再染以淡墨淡色的古装与戏曲人物在画法上更近传统,仍保持着单纯明快的一贯作风,绝不类同于任何一个古、近画家。
林风眠画作鉴赏及市场
林风眠画作鉴赏及市场林风眠画作鉴赏及市场■牟建平人生坎坷始天真调和中西集大成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
祖父是雕刻石匠,父亲是民间画师。
7岁即开始学画,从临习《芥子园画谱》入手,掌握了传统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1918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就学于蒂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
其师柯尔蒙是当时学院派的权威人物,林风眠在他的画室里学习了3年,深得西方经典绘画之精髓,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同时林风眠也为当时盛行于欧洲的艺术革新浪潮所吸引,热衷于野兽派、印象派与表现主义,其中受马蒂斯、卢奥、塞尚、莫奈的影响最大,所有这些都对他日后革新改造中国画起到了关键作用。
1925年,林风眠学成归国,在蔡元培支持下任北平艺专校长,后迫于政治原因到杭州创办国立艺专。
这一时期,林风眠的艺术是入世的,描绘劳苦大众,直面社会人生,成为他绘画的主题。
先后创作了《人道》(1927年)、《痛苦》(1929年)、《悲哀》(1934年)“三部曲”,同时在教学中,林风眠强调“中西并学,重视传统”,不要有门户之见,对学生们艺术道路的发展大有裨益。
20世纪40年代,林风眠开始探索自己绘画艺术风格的语言形式,在艺术实践上,他主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这时期他画的人物、仕女、风景、静物,都是以墨线为干,辅以淡彩,与传统的中国画并没有明显差别,可以说尚没有找到变法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林风眠画风趋于成熟,无论在色彩处理、构图选择还是线条运用上都独辟蹊径,别开新面,令人耳目一新。
这一时期佳作如云,《睡莲》、《渔翁》、《孤鹜》、《秋》、《宝莲灯》等纷纷面世,堪称其创作的黄金时期。
1977年,林风眠出国探亲,后在香港定居直至1991年逝世,开始了自己绘画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
这14年他埋头创作,淡泊名利,衰年变法,画风豁然再变,较过去色彩更加浓艳热烈,笔触越加大胆霸悍,充满一种老辣、粗犷之气,如《荷》(1983年)、《裸女》(1985年)、《基督》(1988年)、《戏曲人物》等。
浅析林风眠的作品
南京艺术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姓名:准考证号:专业方向:中国画论文题目:浅析林风眠的作品《白衣仕女》指导教师:2010年 3 月南京艺术学院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浅析林风眠的作品《白衣仕女》【内容提要】自中国画诞生以来,就在探索和创新中前进。
时代、思想、材料、工具和背景都间接地予以激情。
画的本身随时随地都在变化。
时代的变更,也引来了中国画在各方面的创新--在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大胆的赋予新的生命,新的意境、情趣、语汇和结构;大胆地探寻新的技法与形式。
使我们的笔墨能够有力的表达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歌颂与热爱,说到底也即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本文从赏析林风眠的作品《白衣仕女》的构图布局、线条魅力、气韵等方面入手,感悟林风眠辉煌的艺术成就,阐述中国画必须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法自然、师万物,去伪存真,不断创新,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一、前言中国画的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画艺术无论从形式、技法、艺术表现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但是目前许多人都觉得现在的中国画看起来都差不多,有的是作品的内容差不多,有的是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上的雷同。
面对这一现状,促使许多关心中国画如何继续向前发展的画家、评论家、理论家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以及个人的见解,引起了诸多的争论。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客观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从来就是在变中求存、变中求发展的,艺术的发展当然也是如此。
它有这样的两条规律,即:一、不断创新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二、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是艺术创新的规律。
如何继承传统并进行国画创新呢?目前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观念认为“师古为上乘”,要学习传统,就是要一丝不苟的临摹古人作品,不能有丝毫出入,其中,有些人临摹的古人作品相当逼真,甚至可以乱真。
这一批人,实际上是对继承传统的目的不明确,他们脱离生活实际,只知道临摹,不知道创造,结果陷入“泥古不化”的死胡同。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林风眠(1900年-1991年),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幼喜爱绘画。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以脱离社会和时代,但是林风眠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却可以。
伟大的艺术家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他的艺术可以直入永恒而又纯粹的审美天地,而他的精神可以超越一切,得到升华。
林风眠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带给人们更多的是视觉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甚至是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而人们却很少想到,他的作品给他自己带来了什么。
幼年失去母亲,长大后,母亲活在了画里1900 年 11 月,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石匠家庭,他从小就对色彩有特别浓烈的兴趣,总缠着母亲去村里新开的染坊看颜料。
林风眠的母亲地位低下,丈夫和婆婆对她冷漠苛刻。
这个单纯美丽的瑶家女子和年轻的染坊老板坠入爱河,相约私奔,不幸却被族人抓了回来,绑起来拷打得鲜血淋漓。
年仅 6 岁的林风眠突然冲出来,大声哭喊,手里举着菜刀向人群乱挥。
孩子被强行抱走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母亲,此后他变得沉默寡言。
成年后林风眠多次打听却始终无果,直到晚年,林风眠还常喃喃地说,如果没带母亲去那家染坊,或许也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
在当时,林风眠母亲的行为可以说是不可饶恕的,村里人用汽油烧了她,后来将其远卖他乡作奴婢。
这件事情在儿时的林风眠的心灵留下了极深的创伤。
在幼年的时候林风眠的母亲曾教过他丹青技艺,林风眠最后选择的人生道路,也可以说是在纪念自己的母亲。
林风眠曾画过很多以“宝莲灯”、“白蛇传”为题材的画,“救母”是他一生不能解脱的情结。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曾在文/孟昭诗林风眠(1900-1991)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说:“重新关注林风眠对这个时代有很大的意义,因为我们能从林风眠独特的个人身上,看到百年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
【走近大师】林凤眠作品欣赏(一)
【走近大师】林凤眠作品欣赏(一)《读书仕女图》《读书仕女》作于1978年,应属林风眠赴港后重画旧作,乃多年风格的集大成之作。
画中绿衣仕女侧坐于轻纱幔帐前,鹅蛋形秀丽的脸庞上有着纤细的眼睛、淡淡的弯眉和小小的嘴。
她的姿态娴雅文静,眼睑低垂微微颔首,十指纤纤掩卷沉思。
背景中的织物,先上重彩,再以特制细笔加白粉,营造出背光透明的纱质感。
此画中仕女的绿衣以大面积平涂而成,在极为优美的绿色之上,再以利落的线条勾勒衣纹,后施白粉于袖口和领口,既体现了衣裙的层次感,也勾勒出仕女轻灵的体态。
《舞》这幅《舞》,可以说是他真实思想的写照。
一只健壮的雁,几乎撑满了整个画面。
它的头虽低而不垂,长喙伸向前方,两条细长的腿夸张地兀立着,胁下的两翅向上张开,似振翼欲飞,又像是见到同伴或食物欢快地奔向前去。
这只大雁神态安详,充满着乐观和恬静。
大雁的周围,是虚写的苇塘,那疏密相间的芦苇,向大雁身后的方向挺长着,画面简洁而又清晰。
整幅画,表现了大雁在自己的生态乐园中快乐而任性,使人不禁联想起桃源人生的典故。
《琵琶仕女图》《琵琶仕女图》画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这是林风眠“淡淡的哀愁”的一种画作,林风眠并没有按照中国画中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那种小家碧玉式的少女方式画出,而是以自况相比拟的自我心灵深处画出弹琵琶的少女,晶莹透亮的眼睛,菱形小嘴,头发梳成无数条小辫柔顺的垂在身后。
她上身穿着有袖小褂,踞从曳地。
林风眠在50岁以后的作品笼罩着一层孤独寂寞的薄雾,但正是在无意中的情感流露,才发自内心。
真诚的画家选择某种形式和结构,创造某种境界,总是与他的某种情感倾向和意识层面相对应的。
《黑衣仕女图》大约从1940年代开始,林风眠以他太太、女儿或学生为模特,多次练习尝试现代仕女画的题材。
这幅《黑衣仕女图》成于1940年,几乎是此类母题作品中最早的一幅,早年林风眠曾把此画送给同是艺术家的好友关良,据关氏后人回忆,林说此画作于1940年。
画中的模特是林风眠的夫人,她穿着黑色洋装,卷发披肩,颔首侧视,嘴角微翘,带着迷人的浅笑,俨然一位妩媚而摩登的成熟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风眠是广东梅县人,原名凤鸣,出生于1900年。
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在第戎美术学院,后又来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20年代,年仅25岁的林风眠出任国立北平艺专的校长。
1928年又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出任校长。
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
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
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国式的二层楼房里,专门从事绘画求索。
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过起略似重庆大佛般的生活。
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入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五能看到林风眠画室里的亮光。
十几个春秋过去,艺坛几乎忘记了林风眠,然而这正是他的艺术黄金时代,“林风眠格体”
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青。
50年代,他的艺术更受到贬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儿生活费。
10年动乱期间,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风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
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
着隐居般的生活。
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
林风眠终生致力于溶合中西绘画传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原名林风鸣,后来改成风眠。
生于1900年,卒于1991年8月18日。
终年91岁。
林风眠先生
1900
年出生于广东梅县的一个石匠艺术家庭,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
京剧人物、
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
有房子的风景画。
其作品有《春晴》
、
《江畔》
、
《仕女》
、
《山水》
、
《静物》等。
并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
,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9
岁画中堂《松鹤图》被县
里商人购去,首次卖画,名震乡里。
19
岁,即开始留学于艺术与浪漫的国度
--
法国的学习生涯,开始了其浪漫之旅。
1925
年
26
岁的他与法籍蒂戎美术学院雕
塑系学生阿丽丝·瓦当结婚。
同年冬天,在蔡元培先生推荐下,林风眠先生任北京国立艺专校长兼教授,遂偕夫人阿丽丝返国。
其后,人生多转,北京、上海、
杭州的城市到处都有其辗转的背影。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学校内迁,先至
浙江诸暨、江西,后到湖南长沙。
迁徙时只带走国画作品,油画舍弃,被日军作雨布用。
这是林风眠作品第一次大批损毁。
1940
年,
41
岁,目睹侵略者暴行的他,开始隐居重庆嘉陵江南岸弹子石破军火库中,
潜心创作。
画出一批深刻揭露日军屠杀罪行的抗日宣传画,
作品在香
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展出。
1955
年秋,太太阿丽丝与女儿蒂娜移居巴西,从此
他开始了后半生的独居生活。
可怕的文化大革命到来了,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林风眠被逼无奈将
自己毕生所画的国画一千余幅浸人浴盆捣成纸浆,
从马桶冲掉,
一部分油画用火
炉烧掉。
作品第二次惨重损毁。
红卫兵共抄家十几次,
时间最长的多达十几个小
时,
将大部分手稿及画稿掠去。
这不仅是个人心血的毁灭,
更是中国艺术界的损
失!
1967
年
68
岁的他,开始接受所谓的“劳动改造”。
1968
年
8
月政府以“日
本特务”
“特嫌”罪名被上海公安局拘捕,后转入上海南市第一看守所,开始长
达四年半的狱中生涯。
1972
年
11
月
28
日晚,这位“艺术的老人”终于获释。
拖着病躯,他继续在申城孤独探索,并且开始尝试以立体派手法作画。
1977
年
10
月,在叶剑英元帅的关心下获准移居香港。
并于
1978
年,举办
个人画展,
《林风眠画集》出版。
1991
年,这位
92
岁,这位历经艺术沧桑与社会波折的老人终于抵抗不住病
痛的折磨,走上了天堂之路。
这一代的学生最爱的依旧莫过于他的
《夜枭》
和
《秋艳》。
《夜枭》
满是愤恨,
郁闷、孤独,看了即觉阴暗压抑,常给人那种孤独感,人生又有谁不曾孤单,此画,正契合我们心中的那份孤独;
《秋艳》给你的不只是一个“秋”的感觉,把
北方的那种秋的寂莫也给人带出来了,看完,不觉有丝凉意。
从
1938
年至
1977
年,整整
40
年的漫长光阴,林风眠始终作着寂寞的艺术
探索。
这期间包括了重庆时期(
1938
-
l945
)
、杭州时期(
1945
-
1951
)
、上海时
期(
1951
-
1977
)。
三个时期略有变化,但内在的精神追求是一贯的。
就题材而言,这一时期主要是风景、仕女、禽鸟、花卉、静物和舞台人物。
作品的色调明朗,
情绪转为平和,
对现实人世的实感演化为对自然和虚幻人物情境的描绘;
水
墨和彩墨成为主体形式,
油画渐少甚至不见了。
激越的呐喊和沉重的悲哀转换为
宁静的遐思和丰富多彩的抒写。
笔者在
《论中国现代美术》
一书中对他这时期的审美情调作过简单概括,
说它们“有明快、艳丽、热烈、清淡、幽深、忧郁、寂寞、孤独、活泼和宁静”
并在总体上
“涌动着大自然的生命,
编织着美和善的梦境”。
长达
40
年的探索也
经历了变化,如画题渐次广泛,情感渐次深挚,形式语言渐次成熟完整等。
但基本的审美追求是一致的,那就是美与和谐、内在抒情性。
你看过他笔下的小鸟么?无论它们是独立枝头,
还是疾飞而去;
是在月
下栖息,或是在晨曦里歌唱,都那么自如平和。
抚琴的仕女,灿烂的秋色,窗前的鲜花,泊留的渔舟,江畔的孤松,起舞的白鹭,也都奏着同样的音韵,
没有
冲突、倾轧、黑暗、丑恶和肮脏。
它们独自存在着,自足自立着;它们沉静而自信,把力量隐在内里;它们远离血与火、是非纷争和喧嚣的市俗纠葛。
它们从不张扬跋扈,狂怪奇异和歇斯底里,也不孤傲冷涩或顾影自怜。
这个和谐而美、
绚丽而宁静的世界,
不只是为了躲避什么,
也是为了寄
托什么和指向什么。
疲惫受伤的灵魂可以在这里歇息,
情感的倾斜能够借此得以
平衡;花卉禽鸟并不喻比抽象的人格伦理(像某些古典花鸟画那样)
,也不是市
井铺面上炫耀媚美装点高雅的摆设。
无月份牌般的妖俗,
也无文人土大夫式的古
雅。
这是一个深刻感觉到人间痛苦与不平的艺术家在相对与现实隔离的、
温馨自
足的境遇里贡献的艺术美。
这美,诚如林风眠自己所想象的,“像人间一个最深
情的淑女,
当来人无论怀了何种悲哀的情绪时,
她第一会使人得到他所愿得到的
那种温情和安慰。
”
我想,
这就是林先生吧,
一生与孤寂为伴,
也一生与孤寂为战,
寂寞的艺术,
伴随着他生命的始终。
《夜枭》
《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