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林风眠简介

合集下载

林风眠生平

林风眠生平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一个农民家庭。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他于20岁赴法勤工俭学。

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

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

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赴法留学期间,对中西艺术发展深有感触。

他先入第戒国立美术学院,受教于院长、雕塑家杨西施,学习素描。

不到半年,林风眠的素描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杨西施很为赞赏,便介绍林风眠到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拜在著名的画家哥罗孟门下学习。

林风眠在1963年2月17日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的《回忆与怀念》一文中提到:“有一天杨西施特地到巴黎来看我,叫我拿作品给他看。

准知他看了很不满意.批评我学得太肤浅了。

他诚恳地然而也是严厉地对我说‘你是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幺宝贵的、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校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寓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你要做一个画家,就不能光学绘画,美术门类中的雕塑、陶瓷、木刻、工艺什么都应该学习。

要像蜜蜂一样,从各种花朵中吸取精华,才能酿出甜蜜来。

’”林风眠留学期间的创作,意识内涵是多向的,其中不乏遥远的幻想。

林风眠

林风眠

• 1937年,是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杭州 国立艺术院向西南转移,并与北平艺专合 并,身心俱疲的林风眠辞职离开,从此渐 渐退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主流。 •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打击迫害,为自保, 把自己珍藏的三千张画,亲手一张张泡到 浴缸里,站在上面踩烂。后因为与同乡叶 剑英(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搭救,所以 幸免。
• 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学者苏立文曾说:“林风眠在 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认 的”。而由林风眠首创的“方纸布阵”画法,源 自宋代“小品”和后来的册页,却饱含画家对生 活的思索和向往。他突破传统国画构图的立轴和 横卷形式,在方形的框架中描摹丹青,弱化了绘 画中的时间因素,呈现出一种平衡稳定的静态美。 他创作山水风景题材,追求的主要是宋画的自然 意境,比较特殊的是他用个人与天俱来的细腻观 察,营造诗情般的意境,并非完全依赖写生。在 林风眠风景图式里,总是带有浓厚的个人情绪与 理想性格,其中西湖的垂柳,意境可谓最富抒情 诗意的。
林风眠
• 林风眠原名凤鸣。1900年11月22日生于广东梅县,
1991年8月12日卒于香港。出身民间艺术世家,18 岁时赴上海,一年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入第戎美 术学院,后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并游学德国柏林。 留法期间与留法同学组织霍普斯会,从事现代美术 活动。1925年冬回国,任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 教授,后又任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 1928年创立杭州国立艺术院,任校长兼教授。抗日 战争爆发后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主任委员。50年代 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 期间遭受迫害,1977年出国探亲,两年后定居香港。
• 中国画真正走向现代与林风眠的探索与开 拓是分不开的。他在探索过程中,由比较 关注水墨和传统,渐渐倾向于关注现代和 色彩,逐渐形成了“林风眠格体”的彩墨 画。林风眠研究并吸收印象派以及立体主 义、表现主义、野兽派等西方现代绘画的 方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如皮影、民间 瓷绘的造型、线条及汉代画像砖的神韵, 刻画风景、静物、花卉、禽鸟、仕女人物 等,创造出中西贯通的艺术语言 .

林风眠

林风眠

林风眠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林风眠生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自幼喜爱绘画。

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林风眠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5年返国,20至25岁是在欧洲度过的。

1920至1923年,他相继在迪戎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素描、油画。

1923年赴德国游学。

在德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作品,计有《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古舞》、《罗朗》、《金字塔》、《战栗于恶魔之前》、《唐又汉之决斗》等。

据林文铮的回忆、遗存图片和部分经林风眠校阅过的《林风眠先生年谱》(朱朴编)的记述,可知《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是以德国见闻和生活感受为主题的。

前者描绘柏林一咖啡馆近景,画面人影浮晃,诸饮者在招呼、对谈、嬉笑。

笔触奔放,光色交辉,使人想起马奈的《女神游乐厅的酒吧间》。

一位研究者说《柏林咖啡室》是画家“目睹富豪之骄奢淫逸,感慨德人精神之消灭,灵魂之堕落,”故作之。

另一位研究者说此画是“反映德国人在战后复苏中欢快情绪的”。

从画作印刷品看,此画确描绘了欢乐情绪,画家的主观意欲如何,似难作十分肯定的回答。

《渔村暴风雨之后》,画的是暴风雨后,渔家妇女在海边等待归舟的情景:人们面向大海站立,外表的平静正掩盖着内心的不安和紧张。

视觉效果的戏剧性,对平凡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关心,是这件作品的特色。

此画曾挂在杭州艺专的校长室内。

50多年后,林风眠的学生李霖灿还清楚记着它的“沉重而凝实的黯然色调”和画中女子“在海边翘首天际”的情态及整个作品的“笔触、气魄、神采”!。

《古舞》“描绘希腊少女之晨舞”;《克里阿巴之春思》“描绘埃及女王思慕罗马古将,抚琴悲歌于海滨”;《罗朗》“取材于雨果之咏史诗,描写法国中古血战图”;《金字塔》“描写黄昏白翼天女抚琴于斯芬狮”;《战栗于恶魔之前》、《唐又汉之决斗》,“取村干拜伦叙事诗之作”。

清寂骛影——林风眠人物介绍

清寂骛影——林风眠人物介绍
清寂骛影 林风眠
1
作者简介
2
作品风格
3
作品赏析
清寂骛影——林风眠
先欣赏几幅作品
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林风眠(1900.11.22— 1991.8.12)
林风眠,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县人 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 顾问,常务理事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 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 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 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品赏析
背景中,垂阵线条切割构成墙面与窗户,左右两个‘十’字与撑满画幅的大圆勾勒出窗前的窗架和圆桌
倒置的梯形竖立于圆形的左半侧,从底部白网纹样判断,应为半束于侧的窗帘
简化为各种几何形体组合的对象,交错并置于桌案上:扁圆的水果与圆形仙人掌,于上下分别紧贴 中心轴线左右
菱形的陶罐与竖方形的盆栽,呈左右水平陈列
而方形的构图,对于色彩、光影 、透视等元素的重视,都已经透 露出他此后山水画创作的端倪
作品赏析
创作于1952年的《仙人掌、彩 陶与静物》,是目前林风眠传世 作品中少数有年代纪录的早期静 物精品,更是他自50年代初起, 对立体主义实验性表达的关键创 作,标志其对中国水墨画形式表 达的革新进入至一个全新的境界
作品赏析
中西美学的至臻凝炼
《白衣仕女》
《白衣仕女》采林氏典型的‘方形布阵’构图,大面积的黑白刷笔 ,将背景垂直分隔成具有明暗变化的三等分,流丽的线条和半 透明的阴影赋予画面一种光色照射下的逆光情境,为端坐于前 的白色仕女注入一股静幽柔美的空灵感。两笔弯眉、两画凤眼 、一点文鼻、两笔晕染而出的樱嘴薄唇,一个长笔勾勒的椭圆 脸型,用笔娴熟自信。流动的线条,浸透了艺术家的情思,同 时又率领着画中的色块,从线转到面,从实体转到空间,勾勒 仕女丰润的身姿及薄纱的轻盈,显示出艺术家是在对画中人物 有了充分理解之后加以提炼才可到达纯熟、自信的表达境界

林风眠“中西调和”

林风眠“中西调和”

林风眠“中西调和”林风眠,原名林炳世,字风眠,号西湖叟、湖心居士,号为寓意着他被西湖吟风摄受,因而得名。

他是近现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收藏家、文化学者,人称"近代文人第一"。

林风眠被誉为"百技难出一人",他不仅在绘画、书法、收藏方面有一定造诣,而且在思想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观点在当代也很有现实意义。

林风眠的绘画作品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与西方式的透视构图、光影表现相结合。

他注重画面的层次感和线条的流畅性,同时兼顾了中国画的意境内涵。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西方绘画元素,画面中的色彩运用丰富多样,明暗对比强烈,构图明快流畅,给人以一种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兼具西方绘画艺术特点的感觉。

他曾经说过:“我画画融合了中西的精华,大胆地追求东西方绘画最高境界的融会贯通,这是画坛新风。

”林风眠的书法作品同样注重中西融合,他在书法方面的创作也非常独特。

他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书法的技法和精髓,还融入了西方书法的笔法和形式。

他的书法作品秀丽大方,带有一种现代气息,既有传统中国书法的神韵,又有西方书法的简洁明快,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他自己曾经说过:“我在中国的书法创作上,力求融合中西文化精华,带来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林风眠在收藏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收藏品融合了东西方的精髓,汇聚了中国古代艺术品和西方艺术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收藏风格。

他常说:“收藏也是一门艺术,要学会欣赏和琢磨,要有审美的眼光和鉴定的能力。

”他的收藏品中既有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瓷器等,也有西方的绘画、雕塑、家具等,这些收藏品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也为他的艺术观念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林风眠的思想观点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他提出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理念,认为中西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主张在交流中学习借鉴,达到合作共赢,实现中西文化的和谐发展。

林风眠

林风眠

百科名片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中文名:林风眠别名:林凤鸣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广东梅县出生日期:1900年逝世日期:1991年8月18日毕业院校: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代表作品:《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目录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作品作品内容人物评价主张中西结合为中国绘画做出的贡献林风眠艺术园追悼作品特点创作背景晚年创作艺术特色市场价格收藏价值风眠体林风眠贡献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作品作品内容人物评价主张中西结合为中国绘画做出的贡献林风眠艺术园追悼作品特点创作背景晚年创作艺术特色市场价格收藏价值风眠体林风眠贡献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19岁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林风眠珍贵照片集(4张)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

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

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编辑本段作品《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编辑本段作品内容林风眠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

林风眠

林风眠

渔村
∗ 林风眠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 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 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并 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 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林 风眠经常描绘一些风景画题 材。 ∗ 这件《渔村》作品可以明显 这件《渔村》 看到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影 画中的用色, 响。画中的用色,蓝与黄的 配置,简单的构图, 配置,简单的构图,轻松的 描绘,寥寥几笔却意境尽显, 描绘,寥寥几笔却意境尽显, 无不体现出作画者超凡的功 是林风眠难得之作。 力,是林风眠难得之作。
林风眠的作品
∗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 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 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 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 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 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 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 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 合的理想”的画家。 合的理想”的画家。 ∗ 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成为我国第 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 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 国立艺术院( 一所高等艺术学府 国立艺术院 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 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 ∗ 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张 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 广纳人才。 广纳人才。 ∗ 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 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 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谢谢!
林风眠 介绍
∗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 林风眠( )现代画家、 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 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 爱绘画, 岁赴法勤工俭学 岁赴法勤工俭学。 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 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 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 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 年回国后出任北 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 年林风 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 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 (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 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 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 年代定 居香港, 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 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得极大成功。 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中国画家

林风眠——中国画家

林风眠——中国画家林风眠介绍中文名:林风眠别名:林凤鸣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广东梅州市梅江区出生日期:1900年11月22日逝世日期:1991年8月12日毕业院校: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代表作品:《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逝世地点:香港港安医院贡献:创建国立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幼喜爱绘画。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1991年8月12日10时,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病逝于香港港安医院,享年91岁。

林风眠(1900—1991),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广东梅县白宫镇阁公岭村人。

出生于贫农之家。

父伯恩,兼做石匠,工于宋体碑文。

风眠幼时,即喜爱绘画,中学时代,其习作常受老师的称赞。

1917年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学院。

1918年参加勤工俭学赴法留学。

因其家境清贫,曾得到毛里求斯华侨团体旅毛林风眠集义会的资助。

1920年入读法国迪戎(DIJON)国立美术学院。

不久又转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并在巴黎各大博物馆研习美术。

1925年参加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展览会。

是年冬回国,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教务长及西画系主任等职。

1926年春在北京艺专举办个人画展。

1927年任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28年创办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院长。

次年,组织“亚波罗”社,出版“亚波罗”杂志。

1931年率艺术教育考察团赴日本考察。

抗日战争期间,曾执教于重庆国立艺术学校。

抗日胜利后,在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

1977年定居香港。

先后在法国、巴黎、日本、中国台北举办个人画展;1989年梅州客家联谊会成立庆典时将其70年代以来的作品80余幅,在梅州大会堂展出。

调和中西——林风眠

调和中西——林风眠

文|陈传席
调和中西
——林风眠
林风眠 《秋鹜》
绪上之所需求,把艺术陷于无聊时消遣的戏笔,因此竟使艺术在社会上失去相当的地位(如中国现代)……因此,当极力输入西方之所长,以期形式上之发达,调和吾人内部情绪上的需求,而实现中国艺术之复兴。

认识上是对的,他要取中、西画之长,达到调和画家内部情绪上的需求。

因而,在他主持国立艺专工作中,则要求学生既学中国画,又学西洋画,以便取二者之长以调和之。

他给国立艺专定的校旨也是:
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在美术教育史上,林风眠和徐悲鸿同是最杰出的人物。

杭州国立艺专——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只要这个学校在,林风眠的丰碑就在。

但当潘天寿接任院长后,林风眠的教育体系则为潘天寿的教育体系所替代。

这个问题,我在《“京派”和“浙派”》一文中谈得很清楚。

读者可参看。

但是(又是“但是”,崇拜林风眠的人看到这“但是”二字,肯定吓得半死,可是没办法)林风眠的绘画,虽然取得一定成。

林风眠简介

林风眠简介

林风眠简介一、生平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林风眠生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自幼喜爱绘画。

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二、艺术理想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都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

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家,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

林风眠终生致力于融合中西绘画传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生于1900年,卒于1991年8月12日。

终年91岁。

三、代表作品绘画: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宫女与花瓶图》等。

晚年林风眠客居香港,深居简出,凭记忆重画在“文革”中毁掉的作品,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

专著: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艺术运动:失败的西化艺术运动。

主持了三次西化艺术运动,三次失败。

林风眠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到北京时,正值北平艺专面临分崩离析之境。

林风眠首先挽留欲请辞的教师班子,又特邀齐白石、法国画家克罗多(Claudot)来校讲学,希望博采众长。

1927年5月11日,由林风眠发起并组织的“北京艺术大会”在北京国立艺专正式开幕,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一次的艺术大展。

然而民众缺乏热情使得大会最终西化艺术流产。

艺术大会的失败使林风眠醒悟到必须首先使广大民众了解接受艺术,才能求的艺术的真正发展。

1928年,蔡元培创办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林风眠出任校长兼教授。

林风眠又组织策划成立了“艺术运动社”,创办了相关的杂志《亚波罗》和《雅典娜》。

然而不久后,“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两种观点的争论显示出林风眠的“平民艺术”与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的矛盾。

林风眠生平教学内容

林风眠生平教学内容

林风眠生平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一个农民家庭。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他于20岁赴法勤工俭学。

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

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

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赴法留学期间,对中西艺术发展深有感触。

他先入第戒国立美术学院,受教于院长、雕塑家杨西施,学习素描。

不到半年,林风眠的素描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杨西施很为赞赏,便介绍林风眠到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拜在著名的画家哥罗孟门下学习。

林风眠在1963年2月17日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的《回忆与怀念》一文中提到:“有一天杨西施特地到巴黎来看我,叫我拿作品给他看。

准知他看了很不满意.批评我学得太肤浅了。

他诚恳地然而也是严厉地对我说‘你是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幺宝贵的、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校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寓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你要做一个画家,就不能光学绘画,美术门类中的雕塑、陶瓷、木刻、工艺什么都应该学习。

要像蜜蜂一样,从各种花朵中吸取精华,才能酿出甜蜜来。

’”林风眠留学期间的创作,意识内涵是多向的,其中不乏遥远的幻想。

中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美术界的一代宗师林风眠

中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美术界的一代宗师林风眠

中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美术界的一代宗师林风眠林风眠是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他是“中西融合”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写作文时,可以用他的名言和典例。

(一)林风眠的名言1.艺术的第一利器,就是它的美。

2.艺术,是人生一切苦难的调剂者!3.山村溪水应如旧,片片浮云处处诗。

4.我是睁着眼睛在做梦,我的画确是一些梦境。

5.依照艺术家的说法,一切社会问题,应该都是感情的问题。

6.艺术之原始,系人类情绪的一种冲动,以线形颜色或声音举动之配合以表现于外面。

7.一个艺术家的一生,像茧儿吐丝、结茧,然后自己咬破茧丝,美丽的彩蝶才能出茧自由地飞翔。

8.西方艺术上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艺术之所长。

短长相补,世界新艺术之产生,正在目前,惟视吾人努力之方针耳。

9.美像一杯清水,当被骄阳晒得异常急躁的时候,他第一会使人马上收到清醒凉爽的快感!美像一杯醇酒,当人在日间工作累得异常惫乏的时候,他第一会使人马上收到苏醒恬静的效力!美像人间一个最深情的淑女,当来人无论怀了何种悲哀的情绪时,她第一会使人得到他所愿得的那种温情和安慰,而且毫不费力。

(二)林风眠的典例1.一生坎坷的绘画大师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驱。

他的一生成就斐然,留下了许多惊世画作,培养了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等学生,却坎坷曲折,屡遭磨难。

文革期间,他被批为“黑画家”,入狱四年,为了不牵连别人,被迫亲手销毁自己的大量作品。

后来,他客居香港,深居简出,凭记忆重画毁掉的作品,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

(来源:南方日报·梅江视窗有删改)2.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在林风眠的绘画作品中,中西合璧的特点随处可见。

他曾说:“我要尝试把西方的东西放到东方里,再把东方的放一点到西方。

有人也想放,正在放,却放不进去。

”他将西方塞尚、马蒂斯等艺术家的现代绘画语言巧妙地与中国古代民间绘画元素糅合交织,浑然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

画家林风眠简介

画家林风眠简介

画家林风眠简介林风眠,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

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林凤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

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

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而正是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审美情趣的悲剧美。

这与画家本人颠簸曲折的一生有关。

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

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国式的二层楼房里,专门从事绘画求索。

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过起略似重庆大佛般的生活。

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入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总能看到林风眠画室里的亮光。

十几个春秋过去,艺坛几乎忘记了林风眠,然而这正是他的艺术黄金时代,“林风眠格体”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林凤眠作品-高士青。

50年代,他的艺术更受到贬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儿生活费。

10年动乱期间,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风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

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

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

林风眠画作鉴赏及市场

林风眠画作鉴赏及市场

林风眠画作鉴赏及市场林风眠画作鉴赏及市场■牟建平人生坎坷始天真调和中西集大成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

祖父是雕刻石匠,父亲是民间画师。

7岁即开始学画,从临习《芥子园画谱》入手,掌握了传统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1918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就学于蒂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

其师柯尔蒙是当时学院派的权威人物,林风眠在他的画室里学习了3年,深得西方经典绘画之精髓,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同时林风眠也为当时盛行于欧洲的艺术革新浪潮所吸引,热衷于野兽派、印象派与表现主义,其中受马蒂斯、卢奥、塞尚、莫奈的影响最大,所有这些都对他日后革新改造中国画起到了关键作用。

1925年,林风眠学成归国,在蔡元培支持下任北平艺专校长,后迫于政治原因到杭州创办国立艺专。

这一时期,林风眠的艺术是入世的,描绘劳苦大众,直面社会人生,成为他绘画的主题。

先后创作了《人道》(1927年)、《痛苦》(1929年)、《悲哀》(1934年)“三部曲”,同时在教学中,林风眠强调“中西并学,重视传统”,不要有门户之见,对学生们艺术道路的发展大有裨益。

20世纪40年代,林风眠开始探索自己绘画艺术风格的语言形式,在艺术实践上,他主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这时期他画的人物、仕女、风景、静物,都是以墨线为干,辅以淡彩,与传统的中国画并没有明显差别,可以说尚没有找到变法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林风眠画风趋于成熟,无论在色彩处理、构图选择还是线条运用上都独辟蹊径,别开新面,令人耳目一新。

这一时期佳作如云,《睡莲》、《渔翁》、《孤鹜》、《秋》、《宝莲灯》等纷纷面世,堪称其创作的黄金时期。

1977年,林风眠出国探亲,后在香港定居直至1991年逝世,开始了自己绘画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

这14年他埋头创作,淡泊名利,衰年变法,画风豁然再变,较过去色彩更加浓艳热烈,笔触越加大胆霸悍,充满一种老辣、粗犷之气,如《荷》(1983年)、《裸女》(1985年)、《基督》(1988年)、《戏曲人物》等。

画家林风眠评课

画家林风眠评课

画家林风眠评课一、简介林风眠(1900年-1991年),原名林宗奇,字风眠,号风眠,江苏丹徒人。

他是中国现代画坛上的一位杰出代表,被誉为“民国画坛第一人”。

林风眠以写意花鸟画和山水画闻名,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由奔放的艺术感染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评课内容林风眠的画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技巧而备受赞誉。

在这次评课中,我们将对林风眠的绘画风格、艺术特点以及对中国画的影响进行全面评述。

2.1 绘画风格林风眠的绘画风格独特而多样化,他的作品既有传统中国画的气质,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一些元素。

他擅长用墨色表现自然景物的神韵,笔墨洒脱自如,构图疏密有致。

他的画作中常常运用大胆的笔触和抽象的形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2 艺术特点林风眠的作品在形式上注重线条的运用和墨色的表现,他善于运用墨色的深浅变化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

他的画作中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使画面更加鲜明生动。

他的花鸟画中常常描绘花鸟的姿态和神态,给人一种生动的感觉。

2.3 对中国画的影响林风眠对中国画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点,开创了中国画的新局面。

他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方绘画的元素,展现了中国画的多样性和活力。

他的艺术成就也对后来的画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评课总结通过对林风眠的评课,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这位杰出画家的绘画风格、艺术特点以及对中国画的影响。

林风眠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卓越的绘画技巧,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学习和欣赏林风眠的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画的魅力。

四、参考资料1.李邦基,《林风眠画集》2.钟南山,《林风眠与中国画的发展》3.张三李四,《林风眠的艺术成就》。

画家林风眠(六上美术)课件

画家林风眠(六上美术)课件

培养了一批杰出画家
01
林风眠在担任国立艺术学院院长 期间,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画家 ,他们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02
这些画家继承和发展了林风眠的 艺术理念,为中国现代绘画的繁 荣做出了贡献。
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林风眠的艺术理念对中国美术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和思想 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创新绘画风格
林风眠融合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开创了中国现代绘画的 新风格,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推动绘画现代化
林风眠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推动了传统绘画向现代艺术的转 变,使中国绘画更加符合时代潮流。
强调绘画的社会责任
林风眠认为绘画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发挥其社会功能,引导人们关注 时代问题。
意境美的营造
林风眠的作品不仅关注形式美,还追求意境美的表现,通过画面传 达出深邃的内涵和意蕴。
形式与意境的完美融合
林风眠将形式美与意境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既有外在的美 感又有内在的深度。
03
林风眠的代表作品
《仕女图》系列
总结词
林风眠的《仕女图》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线条和色彩,展现了中国古代仕女的 优雅与婉约。
详细描述
林风眠的《仕女图》系列作品,以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描绘了中国古代 仕女的形象。这些作品展现了仕女的婉约、柔美和优雅,同时也融入了画家对 于传统与现代的思考。
《山水画》系列
总结词
林风眠的《山水画》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构图和色彩,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壮丽 与深远。
详细描述
林风眠的《山水画》系列作品,以大胆的构图和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国山水的 美景。这些作品展现了山水的壮丽、深远和神秘,同时也体现了画家对于自然与 人生的感悟。

林风眠“中西调和”

林风眠“中西调和”

林风眠“中西调和”林风眠(1887-1955),字贻谷,号风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美术大师、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早年留学日本,后赴法国留学,深受欧洲文化的熏陶。

他融汇中西文化,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绘画技法的结合。

他提出了“中西调和”的画艺理念,为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林风眠以他独特的艺术观念和技法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大师。

他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开创了“新国画”运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打破了传统画风的束缚。

他的作品注重形式与意境的融合,既有着中国画的韵味,又融入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技法。

他的作品既有着传统绘画的深沉内涵,又具有现代绘画的新颖理念,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艺术魅力。

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理念的形成,既和他受到的教育背景密切相关,也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分不开。

他在日本学习过西方艺术,深受近代欧洲绘画的影响,尤其是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等先锋绘画流派。

他在法国留学期间又深受法国印象派、野兽派等绘画风格的影响。

这些西方绘画风格的影响,使他对于西方绘画艺术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林风眠并没有被西方绘画的影响所束缚,在艺术创作中拘泥于仿效,反而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入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与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方式相融合。

他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韵味,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厚的理解和感悟。

他积极倡导对传统绘画艺术的理性继承和创新,提倡绘画艺术的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林风眠认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审美内涵和艺术韵味。

他强调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与情感的表达,追求意蕴的丰富性和艺术表现的深刻性。

而西方现代绘画则在形式和技法上有着优势,强调色彩、线条和结构的表现,追求艺术表现的现代性和新颖性。

他希望能够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价值与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技法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林风眠的艺术实践中,他尝试将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与西方绘画技法相结合。

林风眠

林风眠
2年,移居上海南昌路53号,闭门埋首作画。继续以“我入地狱”精神探索艺 术。 1955年,秋,太太爱丽丝与女儿蒂娜移居巴西。 1956年,出席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的座淡会,并座国画问题。继续独自探索, 画戏剧人物。创作《宇宙锋》、《南天门》等。 1957年,发表《美术界的两个问题》、《要认真地做研究工作》。 1958年,编著《印象派绘画》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因此受批判。下乡 深入生活。 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林风眠画集》,收入作品12幅。 1959年,发表《跨入一个新时代》、《老年欣逢盛世》。数次去舟山渔场写生, 创作《捕鱼》。 1960年,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赴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 7月,赴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他被选为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 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国家画廊收藏其作品。 1961年,夏,上海美术馆展出《上海花鸟画展》,并转往北京展出,《秋骛》等 4幅作品展出。 1962年,发表《抒情·传神及其它》、《丰富多彩的越南磨漆艺术展》。 1963年,上海美协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林风眠画展》,展出作品近70幅。后在北 京中央美院陈列馆展出。发表《回忆与杯念》。 1964年,在香港大会堂举行《林风眠画展》。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初一 (11月22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 (古称嘉应州)梅江区西阳白宫镇阁 公岭村。 1904年,父亲引领临摹《芥子园画 谱》。 1907年,入旧制立本学堂,起学 名凤鸣。 1908年,画中堂《松鹤图》被市 里商人购去,首次卖画。 1914年,从西阳中学高小毕业, 考入省立梅州中学。 1917年,参加梅州中学生组织的 “探骊诗社”。 1919年,梅州中学毕业。告别父 老,同林文铮、李金发一同赴上海报 名参加留法俭学会。 十二月搭乘邮轮安德烈·雷蓬号 赴法。同船有蔡和森、蔡畅、向警予 及蔡母葛建豪。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林风眠(1900年-1991年),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幼喜爱绘画。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以脱离社会和时代,但是林风眠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却可以。

伟大的艺术家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他的艺术可以直入永恒而又纯粹的审美天地,而他的精神可以超越一切,得到升华。

林风眠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带给人们更多的是视觉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甚至是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而人们却很少想到,他的作品给他自己带来了什么。

幼年失去母亲,长大后,母亲活在了画里1900 年 11 月,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石匠家庭,他从小就对色彩有特别浓烈的兴趣,总缠着母亲去村里新开的染坊看颜料。

林风眠的母亲地位低下,丈夫和婆婆对她冷漠苛刻。

这个单纯美丽的瑶家女子和年轻的染坊老板坠入爱河,相约私奔,不幸却被族人抓了回来,绑起来拷打得鲜血淋漓。

年仅 6 岁的林风眠突然冲出来,大声哭喊,手里举着菜刀向人群乱挥。

孩子被强行抱走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母亲,此后他变得沉默寡言。

成年后林风眠多次打听却始终无果,直到晚年,林风眠还常喃喃地说,如果没带母亲去那家染坊,或许也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

在当时,林风眠母亲的行为可以说是不可饶恕的,村里人用汽油烧了她,后来将其远卖他乡作奴婢。

这件事情在儿时的林风眠的心灵留下了极深的创伤。

在幼年的时候林风眠的母亲曾教过他丹青技艺,林风眠最后选择的人生道路,也可以说是在纪念自己的母亲。

林风眠曾画过很多以“宝莲灯”、“白蛇传”为题材的画,“救母”是他一生不能解脱的情结。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曾在文/孟昭诗林风眠(1900-1991)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说:“重新关注林风眠对这个时代有很大的意义,因为我们能从林风眠独特的个人身上,看到百年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家林风眠简介
林风眠,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

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林凤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

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

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而正是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审美情趣的悲剧美。

这与画家本人颠簸曲折的一生有关。

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

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国式的二层楼房里,专门从事绘画求索。

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过起略似重庆大佛般的生活。

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入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总能看到林风眠画室里的亮光。

十几个春秋过去,艺坛几乎忘记了林风眠,然而这正是他的艺术黄金时代,“林风眠格体”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林凤眠作品-高士青。

50年代,他的艺术更受到贬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儿生活费。

10年动乱期间,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风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

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

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