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输液外渗的预防与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输液外渗的预防与护理

【摘要】目的对小儿静脉输液所致药物渗漏的主观及客观原因、护理对策和防治措施的探讨。方法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与防治措施,对50例患儿药物外渗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大限度的降低输液所致药物渗漏的发生、减少后遗症。结果除2例因未及时治疗局部组织坏死遗留瘢痕外,其余49例痊愈。结论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减轻渗漏对患儿的损害,小儿静脉输液所致药物渗漏是可以预防的。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预防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是小儿经脉输液过程中较常发生的现象之一,多发生于制动性差的婴幼儿,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将容易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且治愈时间较长,这对家长和孩子的心理、生理都具有不小的不良影响。小儿自制力差,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基本上不能按需要制动,且婴幼儿血管腔细小、管壁薄,静脉输液最常选用的穿刺部位为头皮、手或足背部的静脉。患病时血流缓慢,以及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的输注等因素致药液外渗至皮下,易引起局部组织水肿、严重者可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临床资料: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医院儿科进行静脉输液23225次,发生药物外渗1870例次,其中导致一定后果者8例,患儿年龄范围为2~7岁。

1.2 方法

1.2.1 一般护理

为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在药物外渗的48 h内,应抬高受累部位。在静脉给药过程中,如发现药物外渗或疑似外渗情况时,应立即停止给药。

1.2.2 热敷

操作方法:把毛巾在热水中(温度在35℃~49℃之间,以避免烫伤)浸湿,拧干后敷于外渗部位在热毛巾外面包裹透明敷贴,再盖一层毛巾或棉垫以保持热度,避开针眼。一般每5 min更换一次毛巾,最好用两条毛巾交替使用。每次热敷时间15~20 min,敷3~5次/d。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热敷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抗生素、维生素、生理盐水等。儿科处理液体外渗一般采取的是湿热敷,但如果高渗液如钙剂外渗已超过48 h,则不可热敷。此时局部皮肤由白转为暗红,产生局部充血,热敷使温度升高,耗氧增加,代谢加快,会加速组织坏死。

1.2.3 药物处理

生理盐水、60%硫酸镁、75%酒精湿敷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硫酸镁和酒精本身就是高渗液体,高渗液的外渗是不能够用硫酸镁和酒精的,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而引起的外渗,如果用于高渗液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

1.2.4 应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

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硝酸甘油、可以用酚妥拉明、地塞米松湿敷等。

1.2.5 湿润烧伤膏的主要成分为黄芩、黄柏、黄莲等,其具有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止痛、抗炎、生理化再生修复肌肤、促进愈合、减少损伤等作用,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疼痛及创面修复有一定的疗效。方法:外渗局部用无

醇碘伏消毒,自然晾干后,将湿润烧伤膏均匀抹于外渗部位皮肤约1 mm厚,一日2~3次。

1.2.6 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处理水疱小末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无醇碘伏外涂、外敷[1]。

1.2.7 外科处理

如保守疗法失败,溃烂形成,需请外科会诊,彻底清创或进行联合植皮整形手术,保住肢体的功能和外观。一旦患者发生药物外渗,必须连续观察和评估局部症状和体征。

2 结果

除2例因未及时治疗局部组织坏死遗留瘢痕外,其余49例痊愈。

3 讨论

护理人员应在熟悉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项预防措施,以减少和防止药物外渗现象的发生。而对于已发生的药物外渗,要针对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具体情况,采用各种护理对策,将药物外渗带来的不良反应降至最低。但若发生在关节处、外渗范围大、药物刺激大,易导致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给患儿造成较大身心伤害,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虽然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积极预防和处理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意义。参静脉输液外渗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易引发医疗纠纷,必须高度重视。在临床工作中,认真做好静脉输液的每个环节,安全有效地为患者输液治疗,确保护理质量。要以“预防为主,及时补救为辅”为原则。

参考文献

[1] 王晓丽. 小儿输液外渗的预防与护理. 航空航天一医药,2009,8(1):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