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主义

生态主义
生态主义

首页

走向绿色景观

田宝江

?阅读:0次

?简介:本文从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入手,指出树立绿色景观设计理念的重要意义,进而阐述绿色景观的内涵及走向绿色景观的途径。

?关键字:生态,可持续,绿色景观

一、危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

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威胁,但很多研究仍停留在人云亦云的层面。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以下数据:中国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但1 /4以上是沙漠;在西北地区,沙漠化的速度从1970年的年每1 560平方公里增加到20世纪末的每年3 436平方公里;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10%,却要供给世界20%的人口;更为严重的是,将近30%的耕地土壤遭受侵蚀,只有40%的耕地有灌溉水源,而80%的耕地被列为中低等产量;世界640种濒危物种中,中国占有189种,约为总数的25%,而且中国15%~20%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濒临灭绝;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70%的地表水受到污染,5 0%的湿地已经消失,40%的城市地下水遭受污染……中国正经历有史以来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也面临严重破坏。世界上10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5个在中国,中国4个最大的冲积盆地均被污染,1/3的国土遭受酸雨的侵袭……这就是我国当前的生存环境状况,大地上的绿色正在逐渐褪去,人们的生存正面临着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倡导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景观理念成为时代的主题。

二、现状: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非绿色倾向

景观规划设计作为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其构成元素多为自然的山、水、树、石,具有绿色特征。但是,当前的景观设计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非绿色倾向,如很多城市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建造了大量的“标志性”景观:尺度宏大的广场、修剪规整的树木和草坪随处可见;起伏的地形被铲平,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平坦硬质铺装;原有的植被被破坏,又移植来各种名贵花木;草坪间充斥着各种园林建筑小品、精致的花坛,更有造型各异、配有音乐灯光的雕塑和喷泉,极尽绚丽与奢华,景观设计成了各种人工产品的堆积。宏伟的轴线、巨型喷泉、大面积硬质铺装成为广场规划设计必备的“三大件”,平整的草坪、大型的水面、众多的建筑小品是公园设计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事实上,这些看似大气、精美的景观既违背了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又要耗费大量的石油、水、煤炭、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

[1][2][3]

对比我国资源状况的数据,不难看出,改变这种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的非绿色景观设计势在必行。

三、定位:绿色景观内涵

所谓绿色景观,就是可持续的、有生命的景观,是生态化、可再生的节约型景观。

1.可持续景观

R·萨尔(Robert Thayer)指出可持续景观应具备以下五个特点:可持续景观采用的主要能源为可再生的能源,以不造成生态破坏的速度进行再生;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养分和副产品的回收,控制垃圾排放,使原材料向无法利用的位置和形式转换;尊重场地原有生态格局和功能,保持周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保护当地居民社区,为居民生活服务,不破坏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景观设计者应把技术视为次要、从属的手段,不应视其为主要的、控制性手段。

俞孔坚教授认为,“可持续的景观是生态上健康、经济上节约、有益于人类的文化体验和人类自身发展的景观”。他主持设计的河北秦皇岛汤河滨河公园,保持了原河道的自然形态;保留了天然河流的绿色与蓝色基底;保护原有植被以及历史遗留的人文痕迹。用最少量的人工干预,维持当地生态环境和景观特质,满足了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图1~图3)。

2.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是指既有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又能够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的景观。生态景观的建设不会破坏其他生态系统或耗竭资源。生态景观应能够与场地的结构和功能相依存,有价值的资源,如水、营养物、土壤以及能量等将得以保存,物种的多样性将得以保护和发展(美国景观设计教育委员会,1988)。正如美国Field Operations公司设计的弗莱士河公园,在900hm2的区域内,恢复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生物多样性,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人文景观(图4~图5),从而赋予未来使用者热情和想象力。

3.可再生景观

莱尔(Lyle)指出,“生物与非生物最明显区别在于前者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断更新而持续生存。”他认为,由人设计建造的现代化景观应当具有在当地能量流和物质流范围内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只有可再生的景观才可以持续发展,即景观具有生命力。正如树叶凋零,来年又能长出新叶一样,景观的可再生性取决于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因此,景观设计必须采用可再生设计,即实现景观中物质与能量循环流动的设计方式。彼得·拉兹(Peter Latz)设计的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保留了原码头上所有的重要遗迹,收集工业废墟、战争中留下的碎石瓦砾,经过处理后使之与各种自然再生植物相交融;园中的地表水被统一收集,

通过一系列净化处理后得到循环利用。公园景观实现了过去与现在、精细与粗糙、人工与自然和谐交融,充分体现了可再生景观理念(图6~图7)。

4.节约型景观

节约型景观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仇保兴,2006)建设节约型景观是从中国国情特别是目前面临严峻的人地关系的客观事实出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关注城市居民切身利益的必然选择。建设节约型景观,就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落实和体现3R 原则——即对资源的减量利用(Reduce)、再利用(Reuse)和循环利用(Rec yle),这也是走向绿色景观的必由之路。彼得·拉兹(Peter Latz)的德国杜依斯堡风景公园设计是落实3R原则的典范。设计充分保留和利用原有的工业遗迹和地形地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使用;很多工业废弃景观被再利用,并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和景观价值;园中的雨水和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得到循环使用。公园设计实现了生态与艺术、技术相结合,使人在回归历史、回归自然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当前需求的全新体验(图8~图11)。

四、出路:走向绿色景观,从观念到行动

面对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景观规划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非绿色倾向,走向生态化、可持续化、节约型的绿色景观已经成为人类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必然选择。走向绿色景观,要树立绿色价值观。在设计取向上,不再把绿色景观设计仅仅视为可供选择的设计方式之一,或者只是当成一句时髦的口号和一个炫耀的标签,而应使绿色设计成为统领全局的主导理念,作为设计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在评价取向上,应转变单纯以美学原则作为景观设计的评判标准,使生态化、可持续的绿色景观价值观成为最基本的评价准则。此外,绿色景观尊重周围生态环境,关注人类文化体验,它展现的最质朴、原生态的独特形态与人们固有的审美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我们惊喜地看到,大量优秀绿色景观设计作品的出现,正在引导大众的审美原则向生态、可持续的方向转变。景观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已成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升生态质量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景观不仅是一种景观设计理念,更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方式。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可持续景观.城市环境设计,2007(1)

2陈易编.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3 Serge Salat.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南——高环境质量的建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向荣,林箐.欧洲新景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昆明安宁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昆明安宁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 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今,城乡的关系发展进步到一定阶段,由此出现了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了城市的一大看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将农业资源用到实处,使农业结构得以优化。此外,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信息和文化交流。本文主要分析昆明市安宁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现状,并给出城市发展的思路,由此推进安宁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条件分析;对策思考;安宁市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必然要根据自己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发展具有本地特殊的现代农业模式。 一、昆明安宁市农业发展现状

安宁市位于滇中高原的东部边缘,总面积1321平方公里。距昆明32公里,是昆明通往滇西8个地州,并经畹町直接与缅甸相连的交通重镇。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4.7C。1995年撤县设市,辖9街道办事处,有64个村民委员会,3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人口35.7万。原属于昆明的县级市,2014年3月全面托管给滇中产业新区,成为直辖市。工业经济一直是安宁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而今,工业经济依旧占据着其半壁以上的江山。安宁农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虽然比较小,但是,农业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对安宁实施环境立市、工业强市、城市化推动三大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在安宁未来发展中仍然是不可替代和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安宁市作为新规划的滇中产业园区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政府提出要把安宁市建设成为滇中产业新区的核心示范区。 近年来,安宁市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都市农庄、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以及低污染、规范化的规模养殖小区,着力形成了一批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新亮点,努力打响“高效农业基地”品牌。截至2012年,安宁市培育建成昆明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2家,建设农业园区11个、都市农庄2个,推动农业总产值增至18.15亿元,畜牧业产值占比由47%提高到52%,荣获“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称号。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指数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一个政治名词,任何一个人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加上“主义”就成为一个人的倾向,个人主义是一个人的主动倾向,而集体主义是一个人被动倾向,一个人越强大越倾向于个人主义,越弱小越倾向于集体主义,老虎强大,其工作方式是个人主义的,蚂蚁弱小,其工作方式是集体主义的,当一个人强大到无所不能的时候,他一定是很个人的,这很可怕,当一个人弱小到没有缚鸡之力,他是最需要集体的,这更加可怕,因为这种威吓是隐性的。 如果社会逻辑从集体主义开始,那么人只能是幼稚的、愚味的,人的发展至多是受控制牵引的,因为集体需要这种状态。如果社会逻辑从个人主义始,那么人就是主动的、自然的、人本的,这也是马克思所说“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以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概括。作为个体的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整体,而集体只不过是人为的、虚拟的整体,一个实在整体各方面的发展一定是自然联结的,互相润泽的,实现各尽所需;一个虚拟整体中每一个方面往往都有相同的目标,在一起为目标努力的时候,也反过来被目标所累。 人是一个自然“集体”,在于它各部分功能不同,五官各做着自己的事,享受着各自的利益;集体当中肯定有功能相同的部分,就是因为有相同,“同性排斥”,也就很难成为“集体”。 每一个人的发展是集体发展的条件,集体发展是个人发展的保证。后半记是可疑的,虽然小河有水是大河有水的条件,但反过来说,大河有水是小河有水的保证,就荒唐可笑了,到了大河要反哺小河的时候,也就说明小河没有获得真正的发展。因此,发展自己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任何人的发展都要靠自己,发展一定是个人主义的,只有个人主义才是发展的温床。 人的发展是冲破一重重禁锢而成的,从只能喝奶到可以吃饭,从只能受家人的庇护到可以独立行动,从家庭走向学校,从学校走向社会,从一个工作变换为另一种工作,是对局限自己的“集体”不断反叛才成就自己。否则,谈何有发展。 辩证关系 没有个人主义也就无所谓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互相印证,相互依存的,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多数个个人主义的集中统一就为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中含有个人主义,某个个人主义也能代表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占优时,个人主义往往被抹杀,个人主义占优时,集体主义无法形成;在实践中,集体主义的正确性大都多于个人主义,在特殊情况下或偶然情况下,个人主义也可能正确。两者是对立辩证的统一。 灌输 在中国特色教育体制下,我们从小被灌输集体主义的思想糟粕。使我们变得愚昧,变成顺民,变成侵犯他正当人利益的帮凶,后而感到光荣和大义凛然。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

(1)马克思有哪些主要理论贡献。 主要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创立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二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 是,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观条件回答 时代背景:1.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为科学揭示社会形态的物质 基础及其发展动力提供了可能。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急剧变革的社会 发展为人们打破形而上学观念,确立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提供了可能,促使人们认识到社 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性,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短暂的、暂时的、相对的和有 条件的。这为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历史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暴露。 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主观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理解)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何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区别: ①旧唯物主义大致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事物 的本源归结于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它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将复杂的事物 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于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 观上的唯心主义的特点。 ②旧唯物主义没有坚持“全面,发展,矛盾”的方法看问题,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 法看问题。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发展,矛 盾”的方法看问题。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

生态学发展阶段划分

生态学发展阶段划分 何方 中南林学院经济林研究所 从 1 86 6年海克尔提出生态学的科学概念以来,至 2 0 0 0年共经历 1 3 4年。生态学在这 1 3 4年的发展过程,有很大变化,它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方法不断地演变,拓宽,愈来愈受到世人普遍关注。据此,根据生态学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第1阶段由 1 86年至 1 953年,第2阶段由 1 954年至 1 971年,第3阶段由 1 972年以后。 1第一阶段(1 866~ 1 953) 在第一阶段88年的时间中,生态学的领域发展较完善的主要是植物生态学,也仅是作为植物学科的一个分支,进行该学科的独立研究。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自然状况下环境对植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着重野外的调查研究是描述性,解释性的。二战结束后,进入50年代开始有小规模,分散独立的定位试验。因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不同,植物群落组成的植物种类不同,结构和功能各异,因而表现出的群落外貌也不同。据此,进行植物群落分布,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较深入研究环境因素中如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热量分别对植物个体,或种群,或群落的影响,并开始注意群落对环境的影响。 中华民国时期,植物学家们多偏重在分类方面的研究,少数植物地理学家、生态学家都更少。据汪振儒(1 90 8年~)追记,张延(镜澄)(1 884~ 1 950年)早在 1 91 9年左右讲授《植物生态学》,据查可能是国内最早的。1 92 2年,邹秉文(1 893~ 1 985年)、胡先肃(1 894~ 1 96 8年)和钱崇澍(1 883~ 1 96 5年)编写的《高等植物学》出 版,在该书中提到植物生态学。1 92 7年,钱崇澍发表了有关安徽黄山植物生态研究专门报告,可谓近代植物生态学研究在我国的开端。钱崇澍、李继侗(1 897~ 1 96 1年)、仲崇信(1 90 8年~)、沈其益(1 90 9年)、汪振儒、曲仲湘(1 90 4~ 1 990年)、董爽秋等先后在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及中山大学等校开设 了植物生态学课程,为我国植物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起了奠基和推进作用。1 93 0年张延、董爽秋合著《植物生态学》出版。这可能是我国出版最早有关植物生态学的著作。据我所知,1 93 6年乐天宇教授在河南大学曾开设讲授过《植物生态学》,并编有讲义。 1 949年3月正中书局出版陈植教授编著《造林学原论》,这本书是定大学用书,是森林系的教科书。在该书的第二篇,森林之地论,已经是最早的森林生态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生态学的研究仍是薄弱环节,在这一段时间中作高校教材或专著仅有前苏联A. n 谢尼阔夫著(王汶译)《植物生态学》,是当时高教部推荐教材。这本教材 1 953年2月由上海新农出版社出版。 2第二阶段(1 954~ 1 971 ) 第二阶段的起点为什么定在 1 954年。在这一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生态学会,会议决定丰富了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提出要研究生物种和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适应性。在这会议中,还议定:“生态学家注意研究与生活环境相联系的生物适应性和数量,研究在不同自然地理景观和人类定向生产活动条件下,受生物群落影响的环境变化。”生态学由独立单学科的理论研究,进入研究与人类生活、生产环境的关系,标示着进入应用研究,因而 1 954年是生态学新的跨越,是具历史性的。从此,生态学由原来只有科学家研究的狭小圈子,发展成为受到世人普遍关注应用领域。 第二阶段的 1 8年中,生态学得到的迅速的发展。1 956年,何景编著《植物生学》,高教出版社出版。1 958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乐天宇著《植物生态学》。熊文愈主编《森林生态学》,1 959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作为华东华中地区高等林业院校教材。1 96 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陈嵘著《中国森林植物地理学》。前苏M.B.柯尔比柯夫著《森林学》,B. T.聂斯均洛夫著《森林学》,M. E.特卡钦柯著《森林学》的中译本,分别于 1 956年,1 957年和 1 959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这一时期翻译出版前苏有关地植物学、植物地理、植物群落等方面的著作很多,如 E. A.欠科夫著《地植物学》。B. B.阿略兴等《植物地理学》中

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

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 说中国的人 摘要: 以前我不知自我主义与自利主义的区别,每天只是做着自己该做和不该做的事!现在,我知道了他们的区别,倒使我陷入了困境!我以前做的事到底算是应该有的自我,还是不该有的自利呢?或者说,我做了应该做的事,中国的社会对我说,你做错了!所以,我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达成目的而让自己的思想流落到了真实的自利!其实,我想,在中国,悲哀的人不止我一个的,应该说,现实的中国人因为某种似乎是道德的东西束缚住,不敢以正当的理由争取自我利益的实现,从而选择了自利的方法,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的:“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关键词: 自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古代中国关于实现自我利益的思想现代中国人的弊病思想观念 名词解释: 一、自我主义: 自我主义(egoism):the fact of thinking that you are better or more important than anyone else.对事物的感受主观占的多一些,以自己的想法感受为主。自我中心主义第一次被让·皮亚杰提出,不过当时的自我主义是在认知发展理论上提出,认为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为和观点上,以后又逐渐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立足点演化出不同的学说,比如有:哲学基础上的主观自我主义和客观自我主义、文化自我主义、儿童的自我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在此我们不一一阐述。 1.在一方面来说,自我主义即是利己主义,他的一切出发点都在于“己”这一个本身,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其特征是:从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出发,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追逐个人名利,历来是一切利己主义者的人生目的。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2015年09月18日18:08卢婷婷点击:[308]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编码:S0305202 学分:2总学时:36 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修读基础:修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本科课程。 主讲教师:建屯(副教授)、晓辉(讲师、博士)、卢婷婷(讲师、博士)。 二、课程目的任务 1.课程地位作用 该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使学生清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在统一性,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2.课程主要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课程的主要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理论的新探索,资本主义的时代变化与伯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和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 3.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学生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真正分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以更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时代的创新;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以更切实地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以更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涵;学生能够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规律及当代趋势。

景观都市主义研究_理论模型与技术策略

设计与理论 DESIGN & THEORY 2011.3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8 景观都市主义研究 —理论模型与技术策略 陈洁萍 葛明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收稿日期:2010-09-26 摘要/试图建立一种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模型—景观模型;发展操作性景观都市技术策略,拓展地图术(Mapping)的功能;并以南京为例针对城市空墟及变迁的基础设施区域提出技术应用的框架。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模型 地图术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establish a kind of theoretical model for landscape urbanism, to develop the practical technical t a c t i c s f o r l a n d s c a p e c i t y, t o e x p a n d t h e f u n c t i o n o f “m a p p i n g ”, a n d t o p r o p o s e a technical frame for application by case study o n u r b a n v o i d a n d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b a s i c facilities in Nanjing. KEY WORDS/ Landscape Urbanism, scape-model, mapping 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体现了当代城市与建筑学科发展中的景观学转向,同时它还体现了一种方法论转向。 目前其研究手段十分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 特定框架的针对性研究。如英国AA School 开设的景观都市主义研究计划,致力于建立一套媒介、系统、原型、计划、文脉的框架研究体系[1];斯坦·艾伦(Stan Allen) 开展的场域理论(Field theory)研究;埃森曼(Peter Eisenman) 根据后结构主义哲学开展了场地的“踪迹”(trace)研究(图1)。 2) 特定主题的针对性研究。如库哈斯(Rem Koolhaas)的普通城市(Genric City)研究;屈米(Beonard Tschumi)的事件城市(Event City)研究;以及K ·福斯特(Kurt Foster)的变形(Metamorph)研究等。 3) 特定区域的针对性研究。如荷兰低地国家的数据景观、高密度景观、3D 城市(3D City)研究;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山地都市景观研究等(图2)。 4)特定技术的针对性研究。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开展的3DGIS 景观技术研究,F O A 事务所开展的一系列结合场地处理与建筑表皮的技术研究;哥伦比亚大学无纸工作室等开展的一系列从环境出发的数字生成研究(图3)。 本文的关注点是探讨景观都市主义的操作性都市景观策略,思想基础为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的重新界定—突出对“景观”的重新认识,突出对特定城市 问题的界定。因此,操作性策略研究首先需要研究景观进入城市与建筑领域的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1008057)过程与技巧。 研究分为以下3个层面: 1)理论模型研究。具体而言是建立“景观模型”(Scape-model); 2)技术策略研究。“地图术”(Mapp-ing)是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3)应对后工业时代以及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基质(matrix)碎片化、流动化等现象,初步提出在局部地域的应用策略。 1 理论模型 景观模型(Scape-model)是景观都市主义操作策略的理论模型之一。 Scape-model 中的Scape 概念源于库哈斯。它一方面是对无边界、无图底城市的特殊表达,试图消除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二元关系,将城市理解为特殊的场域结构,以不断调整的表面覆盖广阔区域;另一方面,它表现出各种新的对立并置加剧而形成的差异[2]。它拓展了都市环境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开放的地形学,流动的基础设施,连续性的表皮结构,多样化的信息社会场景。 景观模型Scape-model 试图成为反映scape 的秩序模型,这种秩序模型能摆脱景观的再现负担,突出景观的基本特性,如水平性、过程性、暂时性、功能不确定、操作性和开放性。景观原本在图像思维中柔弱不确定,易受影响,难以控制的缺点在此反而成为了优势,可以抽象成一种连续、渗透、强于联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边界的流动,为当代后工业城市建立一种秩序。可以说,景观模型强调景观的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过程、实效、可调节性。

对住宅区园林景观及生态设计

对住宅区园林景观及生态设计浅析摘要:住宅区园林景观是住宅区构成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生态服务系统,给住宅区以及整个城市带来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愈来愈渴望找到一 个舒适健康的良好的居住环境。本文分析了住宅区景观设计的意义,阐述了园林景观在居住区中的生态作用及生态效益,如何加强对住宅区绿地生态建设的措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住宅区 , 园林景观,景观设计 , 生态景观设计 , 措施 abstract: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a residential area residential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a very important ecological service system, to bring the whole city residential area and the good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increasingly serious, people more and more eager to find a comfortable and healthy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gnificance of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andscape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in residential ecological benefit,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esidential green measures, make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0713生态学一级学科简介

0713生态学一级学科简介 级学科(中文)名称: 生态学 (英文)名称:Ecological 一、学科概况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是多元起源的。概括地讲,大致可分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 进入17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学做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进入19世纪之后,生态学得到很快发展并日趋成熟。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初期,动、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出版了不少生态学著作与教科书。在动物生态学方面,关于生理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群落学等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植物生态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重 要发展,出版的专著有《植物社会学》;《实用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1945)等。由于各地自然条 件、植物区系、植被性质及开发利用程度的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各地有所不同,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主要有:北欧学派(Uppsala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等),涉及到人类的生死存亡,造成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威胁。上述问题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因而引起社会上对生态学的兴趣与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随着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许多环境问题都成为生态学学科发展中的前沿热点问题,生态学越来越融合于环境科学之中。特别是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态学研究,更显得突出。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21 世纪的生态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紧密地结合社会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断突破其初始时期以生物为中心的学科界限,未来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向解决社会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发展,并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的作用。 如果说21 世纪前生态学和生态学工作者主要是指出问题和提出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到了21 世纪生态学则是转变到对解决问题途径的探索。当代生态学研究愈来愈注意与群众相结合,与社会发展和生产实际的需要相结合,并成为政府决策和行动的基础。当生态学介入生产和社会问题时,特别是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时,就不可避免地与政策、经济、法律以及美学、道德、伦理等方面,甚至进入哲学领域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二、学科内涵 生态学诞生于19 世纪后半叶,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重点探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两者协同进化的规律,学科的核心理论是,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间及其生物的集合体间与其周围环境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同进化的关系并形成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各类生态系统,对人类而言,这些生态系统都具有服务功能。关于生态学基本理论常因生命层次的不同而异,从系统的层面上,通用的理论主要是相生相克理论、系统开放理论、等级系统理论、生态平衡与耐受极限理论等。目前,生态学仍处于新理论不断创建和发展中,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物质多级利用理论等都对本学科乃至相关学科具有指导作用,已经成为许多新兴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具有进化观、整体观、系统观、层次观的显著

全力打造农业公园 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全力打造农业公园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2010-4-23 16:35:05 一、怀柔区概况 怀柔区总面积2128.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88.7%。区辖12个镇、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有284个行政村,常驻人口34.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6.2万人。怀柔区是首都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和11个新城之一,承担着涵养生态、保护水源,发展生态旅游业、都市型工业和物流业等城市功能。2008年,怀柔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亿元,人均GDP 达到5330美元(按照6.83的汇率折合成人民币,人均GDP达到3.6万元人民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际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8亿元,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2元,增长8.1 %。农民人均纯收入9871元,增长12.1%;其中有7个镇成为万元镇,140村成为万元村。 二、怀柔区农业公园及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近几年,北京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我区在不断巩固传统优势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依托良好的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和自有的民俗特色资源优势,坚持农业公园化的建设理念,借势、借机、借力、借策,依据不同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特点,积极探索农业公园、沟峪经济为代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建成了一批集旅游观光、科技推广、休闲购物、怡情益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农业公园、经济沟谷,树立了园林化和公园化的怀柔都市型农业品牌形象,也实现了市民了解农业、参与农业、享受农业、亲近自然、回归田园山野的愿望,叫响了“田园文化经济”品牌。 2007年,我区启动了凤山百果园、四季花卉园、红梨产业园3个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形成了集观光采摘、休闲体验、修身养性、怡情益智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公园建设模式。同时实施“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工程,对“不夜谷”、“夜渤海”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加强了治污、治乱及环境整治,形成了沟域经济发展模式。2008年,我区以设施农业为基础,新建了三山都市型设施农业公园,又以“不夜谷”和“夜渤海”两条沟为样板,打造了“水长城”、“栗花沟”、“溪水湾”、“白桦谷”4条经济沟。2009年,北房都市型设施农业园区、北京绿湖生态农业公园、怀柔京承现代农业园三个设施农业园区和“白河湾”、“银河谷”两个经济沟正在建设当中。 (一)农业公园建设模式。 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包括专业性农业公园和综合性农业公园建设模式。 1、红梨产业园:位于怀北镇,规划面积1万亩。以原有的红肖梨产业为基础,加强新品种引进,通过整体包装和升级,建成全国唯一的红梨产业园区。 2、四季花卉园:位于杨宋镇,规划面积1000亩,以花卉苗木观光为特色,以杨宋镇花园村为中心,辐射带动郭庄、四季屯、耿辛庄等村,形成苗木、花卉高档次、高标准的设施农业园区,依托影视城良好氛围,提供游客赏花、鲜花交易等完整的旅游产品。 3、凤山百果园:位于桥梓镇,规划面积4.5万亩,以果品观光采摘为特色,园区内已建成大枣、核桃、浆果、苹果、梨等多个采摘生态农业园。同时加强了道路硬化、生态餐厅、休憩场地,停车场地等服务设施建设。 4、三山都市型设施农业公园:位于庙城镇,规划面积1700亩,紧邻京承高速路沿线,以设施建设为基础,为旅客提供观光、采摘等服务。现已完成1310栋钢架大棚建设,主要发展设施蔬菜、甜瓜、西瓜、樱桃番茄等。同时配套建设公园道路、门区、指路形象标识牌

中国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融合

中国当下社会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倾向 11级金融(一)班林坤峰11121143 我们从小就在集体主义的教育下长大,原则上我们认为集体的利益至高无上。然而随着网络的发达我们受到不同文化的洗礼,渐渐地个人主义也开始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就中国复杂的环境以及众多的人口来看来判断中国现在到底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还是难有断论。 个人感觉中国人一直是偏重集体主义的民族,中国人习惯依靠亲缘、宗族的纽带来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尤其在封建社会,个人与宗族荣辱与共,个人追求要无条件服从宗族的利益,而皇权说白了就是一个管理天下的宗族。所以说中国的历史是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远多过个人的历史。 这种思维和认知深入骨髓,以后能否改变尚未可知。但就目前来说,中国人依然是集体意识强,只不过这个集体不仅仅指国家、社会这种大集体,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使我们更多地关注与我们自身休戚相关的宗族和家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现在有些人很自私,素质很差,其实那不是真正的自私,他对自己的至亲往往显得更好,我就遇到过很多这种人。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是血缘维系的宗族家长制,这种乡村共同体是中国社会的细胞。这样一个共同体承担的不仅仅有传统意义上家族血统的存续、文化的继承,更承担了现代意义上了地方自治、税收治安,乃至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这种以集体形式的社会单元,不仅体现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景上,更体现在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吃饭一大家子,过节要团圆,连“国”和“家”两个字到了近代都成了“国家”一个词。如果说集权专制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那么宗族家长制就是维系民族延续的重要保障。 所以很奇怪,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如此重视伦理秩序、乡村治理的社会结构形态,为什么没有培育出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公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盛唐古风,为什么没有延续至今,培养出具有高度自律崇尚礼仪文明的人?为什么地方性的自治没有成为民主的发端,进而孕育出自由开放的中华民族,开启国家乃至文明的新时代。 但是从社会道德上讲,可能偏集体主义。这意味着出现伤害集体利益的事情,仍然会被抨击。甚至是宣扬应该把个人利益放在优先地位的言论,也会受到广泛批评,比如范跑跑事件。其实范美忠跑掉了,大家都能理解,但是范美忠公开说无论谁在后面他都不会管、都会自己先跑,这就被抨击了。 说说中国,我们的集体主义,更多的来自宣传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从小就教育要“舍小家为大家”,要“一切听指挥”。不要做“坏孩子”等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做的人却微乎其微,这也给了我们心里暗示,并不一定相信自己被教导的东西,我们的集体性,更多是说出来讲出来但是实际不做出来但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 集体主义的关键是大家放弃自己的一部分的利益和权利,让渡给集体的管理者,管理者再用集体的力量来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让集体里的每个人都受益、都有安全感。 但是在中国,集体主义只是让你放弃权益的幌子,等你放弃了,事后会发现只有管理者中饱私囊从中获益,而集体更多成员所期待的的集体利益和安全感,极少被管理者兑现。 中国说到底还是一个利益主义的社会。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四大要点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四大要点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应以保护自然能资源,维护自然资源的循环过程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使得园林景观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应顺应自然。自然界是没有废物的。每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自然具有自我组织的能动性,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在设计时,应该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尽量减少因施工对原有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2、要体现地域特点,并且是节约能源资源的设计。此类设计方法主要特点,就是要保留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文化特点,尽可能采用可循环资源进行设计,对场地中需要的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施工中的材料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达到节约环境资源的目的。 3、需要处理好园林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园林景观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等,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如景观规划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推进绿色空间体系建设。在做景观生态规划时,人与自然的纽带是设计师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4、应保护生物多样性,模拟植物自然配置,作为反映环境中物种的稳定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的重要表现,物种多样性反映了植物群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由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合理的增加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设计,可以使植物景观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对保持物种资源多样性、文化特质多样性和环境艺术多样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环境意义。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来璐 李世峰 谭建欣 程昊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农业的新定位,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北京市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独特性,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挥北京农业的多项功能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合理的农业布局规划、适宜的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农业投资的增加。 关键词: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性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周边的、具有现代农业特征和都市农业功能的新型农业产业[1]。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我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北京农业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和特征,也是北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由其区位、资源特点决定的,是在对都市农业发展规律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生产粮食外,还应该为实现其它目标做出努力[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较传统农业更为明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3],北京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农业的多功能性具有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1.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农业在本质上具有多项功能,包括农业提供食品的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等。传统农业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人类所需的食品供给短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农业的功能局限于物质产品的供给,农业本身所固有的其它功能未被发掘。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的生活需求不再停留在食品上,还追求其它的使生活水平提高的东西,对农业的文化和休闲等功能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 本研究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3101) 作者简介:来璐(1973-),女,陕西省兴平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Email:XPLL1124@https://www.360docs.net/doc/e616329082.html,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每个人,每个社会团体,每个社会阶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价值观通常指人们对于一些重要事物,一些基本行为准则的主观判断的基础,并以此来获取知识,掌握技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等。简而言之,价值观念属于主观意识形态范畴,它涉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取舍态度和标准。比如说,在中国社会,人们提倡和推崇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观念,而在美国,这一价值取向却几乎没有市场,美国人信奉的“先为自我,我再帮人”;在中国人心目中,国家民族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集体的利益,最后才会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可是在美国人看来,占第一位的是民主、自由和国家的利益,占第二位的是对物质财富和个人幸福的追求,第三位才是热情好客以及对他人的帮助。价值观念既属于主观意识范畴,就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美两国由于在政治、历史、地理风貌和经济形态等众多领域的差别,在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各自文化渊源的差别。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关于文化差异中国学习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集体主义观念和个人主义观念的冲突。本文将从这两种文化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语言文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进行剖析。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及其语言文化反映 所谓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它认为,人是集体中的一员,离开集体,个人几乎无所作为或者作用很小,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重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须多为他人考虑,要珍视友谊和家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与此相反,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所以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个人主义也认为人离不开社会,它也看重人际关系,但是它强调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人际关系及结构。我们不能笼统地把集体主义看成是忽略个人作用的混合体,也不能偏执地认定西方人所推崇的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中美文化交际中有关的一些事例。著名美国社会研究专家邓炎昌教授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曾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几个中国人到一位比较富裕的美国人家里去做客,主人引他们参观自己的住所,中国客人说:“你们的房子多好啊,非常漂亮。”主妇听了十分高兴,按美国习惯笑着回答说:“谢谢”。有些中国客人对她的回答感到意外,后来,在餐桌上谈话时,主人对大学毕业不久的中国女翻译说:“你的英语很好,很流利。”女翻译谦虚地说:“不! 不! 我的英语说得很不好。”主人没想到她会这样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 1 ] 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迥异,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常会产生误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问候语上,中国人如果外出路上碰到朋友,会关切地问道:“上哪儿去啊!”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 ? 或者Where have you been ? 大部分美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心里可能在说It’ s none of your business ! (你管得着吗?) [ 1 ] 通常,美国人的问候语很简单,如果是碰到第一次见面的人,用How do you do ? 如果是熟人,会说How are you ? 或者干脆是Good morning/ af ternoon/ evening。宴客会谈习俗中,如果是两个中国人,谈话很可能是从这样的问题开始的“, 你们家的汽车真漂亮啊,在哪儿买的? 花了多少钱呢?”如果在客人家里碰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3、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概念,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最早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并不能概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所有特征,在原始氏族中不存

在阶级、私有制和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公社所有制的存在,并不能作为社会原生形态的标志或者依据。因此,以后马克思就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指称整个原始公社生产方式这一社会的原生形态了。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作了探讨。它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30多年的实践最重要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 二、简答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 答:(1)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2)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