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郊区的低税率,美国人开始大量向郊区迁移。
随之而来的便是制造业和零售产业的迁移,以上现象导致传统的城市中心区衰落,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开始无序蔓延。
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城市的环境品质下降,能源消耗加剧,城市周边大量的农业用地和自热被吞噬,郊区无序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
1.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诞生及其内涵 199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召集了6名设计师起草了一套社区规划原理和新兴城市的设计理念,结合在二战前美国城市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设计原理,建造用地集约、有人文关怀、适宜步行的居住环境,这一套理念后来称为“阿瓦尼原理”。
1993年10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新城市主联盟正式成立。
1996年,新城市主义宪章在阿瓦尼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
它从都市区域、城镇(功能区)和城区(街道)3 个层面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展开了丰富的构想。
而它的目的便是在于:①试图让传统的城市景观、多样性、街头生活和人的尺度回归21世纪的郊区;②试图解决传统城市的精华与当代社会建制与技术现实之间的矛盾;③试图更新传统城市观,以便使它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日益增长的经济。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城市设计概论课程论文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以广州市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新城市主义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摘要:本文从介绍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主要的思想内涵入手,分析该思潮在中国城市规划方面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设计的启示。
从而进一步分析广州如何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并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所产生的指导方针,探讨广州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可行性,为今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生态社区启示广州新型城市化1 对“新城市主义”的分析新城市主义的创造和复兴城镇的思想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筑师在针对美国的城市蔓延问题上提出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城市住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新城市主义倡导用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新型社区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的对汽车依赖的蔓延型发展模式,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组成一个整体,即将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等设施结合在一起[1]。
1.1“新城市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新城市主义”指西方国家基于对住宅郊区化蔓延的深刻反思而形成的城市在发展、规划和建筑上的一种思潮。
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城市人口和建筑的急剧膨胀造成城市中心区高楼林立、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及环境恶化,而在20世纪50年代,汽车、地铁、轻轨等交通工具的普遍使用,在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却出现了人口大批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并随着这种蔓延趋势逐渐显现出不可调和的弊端:1)低密度的独户住宅,浪费土地资源;2)对交通工具的过分依赖,导致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3)居民脱离城市,配套服务娱乐设施匮乏,缺少公共交往空间,人们邻里关系冷漠,缺乏必要的交流,都市概念和都市感受淡漠;4)城市人口大量迁出,造成了城市和郊区的发展失衡,中心区日渐衰落,社区瓦解以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2]。
60年代以后,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和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总结出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在推崇功能分区的同时,忽视了传统高密度、小尺寸街坊空间和开放交往空间对于城市设计的重要性,破坏了城市的亲切感与历史文脉,以此掀起了对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的批判。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中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为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
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吸取新型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应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一、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新型城镇化指的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及注重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交通的发展。
城市规划是指制定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规划、方案和措施。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密切,城市规划起着引领、规范和保障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作用。
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和要求,例如注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注重城市空间组织、注重城市交通的发展等。
为此,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治理结构、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城市交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二、新型城镇化对城市规划的启示1.注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规划需要注重公共设施的设置和布局,保证市民在生活、工作和学习方面得到便利和保障。
这需要从人口、社会和经济的角度出发,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合理划分城市的公共设施区域,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面和容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2.注重城市空间组织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空间组织要更为科学和合理,城市规划需要注重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和组织,促进城市的资源利用、产业布局和经济增长。
城市规划需要根据城市的定位和功能,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和建筑规模,优化人口和产业的空间组织,提高城市的建设品质和环境质量。
3.注重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交通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规划需要注重城市交通的发展,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市规划需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和交通状况,制定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措施,优化城市交通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提高交通效率和交通质量。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启示价值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启示价值孔翔【摘要】新城市主义是最近20年最具影响的城市设计思潮,它反对城市蔓延、主张回归传统城市形态,注重珍视环境、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有助于实现持续协调发展,这对优化城市规划特别对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具有深远影响.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和策略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我国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在城市群尺度方面,要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之间的关系,增进城市群凝聚力;在新城镇建设中,要遵循多功能、紧凑发展的原则,鼓励步行和公交系统建设,较高效率地创造宜居的城市空间;在新社区建设中,要塑造地方特色,并通过公共空间建设增进居民对社区和城市的归属感,从而促进城市文化的扩散和人的城镇化.【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5)002【总页数】6页(P30-35)【关键词】新城市主义;新型城镇化;城镇发展模式【作者】孔翔【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和创新战略研究中心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2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是最近二十年全球最具影响的城市设计思潮。
它起源于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响日趋明显,到2010年为止,全美共有近800个已建及在建的新城市主义社区[1]1。
而国内也曾出现相关研究的热潮,主要是从步行街区和邻里设计等微观层面探讨其借鉴意义,较少关注其在宏观层面对区域规划的价值[2]。
作为对美国“郊区蔓延”现象的反思成果,新城市主义运动的发起人虽然主要是城市设计人员和建筑师[3],但倡导的是一种综合性哲学,强调建立一种舒适、方便的城市功能组织模式[4]。
它不仅关注城市物质空间的无序扩张,也关心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5],这就不仅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借鉴价值,也可能为创新城镇发展模式提供有益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以人为核心、讲求质量的城镇化,这是对传统城镇化忽视“三农”问题、空间管治不到位、创新投入不足、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放松环境监管等进行反思的新选择[6]。
新城市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对中国的启示
城市是 巨大 的物质 、 能源综 合体 ,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 目前全球超过 5 0 % 的人 口生活在 城市 , 城市 消耗 了大量 的 自 然资源 , 同时也对其周边的环境产 生 巨大影响 , 城市是 不可持 续 问题产 生的显 示 根源 , 又是 可持续 发展 理念 未来 应用 的希 望 。1 9 8 7年 , 世界 环境 和发 展委 员会 ( WC E D) 特别 强调 城市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并指 出城市发
一
位, 并且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农村人 口涌入城市。解 决我国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不仅仅是对 当代 以及后代 的关怀 , 更 是对 全球可持续发展 的责任。
城市建设者对于城市可持续 发展 的理 论和 实践进行 了探 索: 欧洲针对城市蔓延 、 减 少交通 能耗 、 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可达
的忽视 , 对 自然资源无 节制 的利用 , 将 自身置于严重 的生存 危 机之 中。为 了缓解人类 与环 境之 间 日益尖锐 的矛 盾 , 遏制 自
— —
对 中国 的启 示
黄 晗 溟
福建厦 门 3 6 1 0 0 5 )
( 厦 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摘
要: 2 1世纪 , 可持续发展 的城市成为城市发展 的主要方 向。为了解决城市快速发展 中出现的各种 问题 , 规划师在实践中总结 和尝试
可持续设计的方法和理论 , 新城市 主义正是其中之一。本文介绍新城市主义理论 以及其 中包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结合我 国国情 , 为我
国建设 可持续发展 的城市提供启示 。 关键词 : 新城市主义 ; 可持续发展 ; 中国借鉴 中图分类号: T U 9 8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4—6 1 3 5( 2 0 1 3) 1 0— 0 0 8 4—0 3
新城市主义的原则方式以及其给社区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原则方式以及其给社区规划的启示在1982年,利昂*克里尔在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一次发言中怒斥了现代主义派。
利昂说,如果他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领导,他会把那些学会给予现代主义派建筑师的褒奖全都糊上水泥,因为他认为正是这些现代主义派建筑师摧毁了欧洲的城市和文化。
20年后,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果然选举出来一个倡导新城市主义方式的主席,英国政府承诺他会全心全意地返璞“城市振兴”。
而后,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信念发生了转变,现代主义派正在被一种在历史中去寻找灵感的新城市主义所替代,新城市主义变得时髦起来。
新城市主义包括了有关城市形式和开发的新思维方式。
新城市主义方式从最美丽和最成功的城市那里吸取历史的经验,肯定了紧凑型的形式、混合使用、可以步行和相对自我包含的社区。
新城市主义反对汽车导向的开发,而提倡传统建筑和建筑模式以满足步行的需要,创造鲜明的城市标志。
总而言之,在现代主义派已经深刻影响了城市形式的时代,新城市主义倡导者描绘了一幅好社区的新形象。
新城市主义引起人们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它主张古为今用,相互借鉴。
从古典的欧洲城市、美国20世纪早期的那些怡人的民族街区到小城镇,这些特殊文化历史的产物都成为新城市主义的灵感之源。
新城市主义的参与者已经制定了新城市主义宪章,提出了普适原则,没有地点和时间的约束。
在全球化时代保持城市具有竞争性的战略已经和新城市主义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在国际范围内,使用新城市主义方式获得了各方的支持。
新城市主义创造好场所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组修正了的公共政策和政府管理方式。
新城市主义的产生式对现代城市为题的一种反应。
它发现管理那些受到谴责的城市发展的规则本身存在问题。
这样,当新城市主义制定一组原则来指导城市建设时,它实际上也正在倡导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对城市形式的管理。
对新城市主义方法产生重大影响的观念来自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社区:这类思潮多产生于1980年代的中后期。
新城市建设规划对中国的影响
新城市建设规划对中国的影响目录摘要。
01新城市规划背景。
02新城市建设规划论述。
02新城市建设的影响。
03结语。
04摘要“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北美城市设计领域兴起的一种新思潮,产生于美国大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在美国大城市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绅士化的发展历程后,作为针对郊区蔓延发展批判的“新城市主义”思想越来越受到规划专家、城市政府、开发商、社会公众的关注。
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出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居住社区设计的影响;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对条件成立进行必要性论证;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法。
论文对“新城市主义”的发展过程及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理论及其来源、与“新传统主义”“新都市主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对“新城市主义”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进行了系统地梳理。
在此基础上论文系统地总结了新城市主义社区设计思想并对其经典案例进行深入地剖析,在对新城市主义社区设计思想与我国居住区设计特征进行比较并以万科的新城市主义社区实践进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居住社区设计的影响以及新城市主义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总结出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十个方面的影响:①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开始重视以区域的眼光来进行社区的开发建设;②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开始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开放性设计;③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开始注重社区的多样性设计;④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开始强调社区的地域特征,注重对历史传统、地方文化和基地文脉的继承和发扬;⑤我国居住社区的路网结构开始回归传统街坊空间,交通系统朝向多样化发展,道路尺度人性化;⑥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开始注重步行环境的设计;⑦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开始注重居住社区中心与边缘设计;⑧我国居住社区的街区布局模式朝院落式布局模式发展;⑨我国居住社区的住宅户型朝小型化、多样化方向发展;⑩我国居住社区设计开始重视邻里感的塑造。
论文研究的另一个成果是总结出了新城市主义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的十大问题:①我国的预先整体规划还不够充分,公共设施配套不够成熟;②我国的居住社区的规模过大;③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混合居住目标难以真正实现;④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开发密度不适合我国国情;⑤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社区空间的开放性设计原则在我国现阶段难以真正实现;⑥我国居住社区道路系统设计不尽合理,忽视步行社区的重要性;⑦我国的居住社区设计缺乏历史文脉底蕴的传承,忽视社区居民的情感需求;⑧对新城市主义所强调的地域性的重视还不够;⑨我国的公众参与水平依然不高;⑩我国的居住社区设计过程中对新城市主的断章取义,炒作严重。
新都市主义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启发
新都市主义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发[摘要] 新都市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思潮于上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
虽然其产生的背景与中国的国情有着极大的不同,但它所表达出来的邻里社区设计理论及其原则对于中国新世纪城市规划建设与理论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新都市主义城市规划本土化新都市主义运动是西方北美大陆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和城市设计理念。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美国佛罗里达沃顿郡海滨镇规划为发端,新都市主义运动在太平洋彼岸萌芽。
到世纪之交,新都市主义运动开始引起广泛注意。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新都市主义思潮进入了中国,在规划学界与房地产界掀起一阵引进新都市主义理念的热潮。
然而新都市主义究竟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带来什么样的影响?1 新都市主义产生背景及其含义1.1新都市主义产生的背景追求有品质的生活,是人类永远的目标,而自从有了城市,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追求有品质的城市生活,又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
由于工业革命,工业城市、商业城市在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开始形成,到20世纪,出现了许多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甚至出现上十个人口接近或超过千万的超级城市,农业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是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城市人口急遽增长,城区已经容纳不下如此庞大的人口,因此城市的开发开始向郊区扩展,城市发展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郊区化时期;郊区化直接导致城市的膨胀,产生了大量住宅社区,也同时造成了依赖于私人汽车的新交通结构,结果一方面造成居住品质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则造成交通的严重阻塞、能源的严重消耗、城市污染的扩大、人际关系的松弛、上班交通耗费的时间越来越长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城市无止境的膨胀,也造成土地资源的耗竭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才有新都市主义的提出,一方面改造旧市中心区,另外一方面则在新开发的市镇和居住区中引入传统城镇的规划方式,比如道路曲折与方格的结合、提倡行人亲和的规划原则、建筑采用具有传统风格的类型,而开始刻意回避现代主义的千篇一律和刻板;新都市主义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一系列新的社区的出现,很受欢迎,但是这些社区却基本缺乏就业功能,因此虽然在环境、生态、美学方面改变了郊区化造成的问题,但是却依然没有能够形成能够独立于中心城市之外的城市形态,因此才有了把就业功能也加入规划的新概念,把整个都市区视为一个系统,而内中的社区都成为具有全部城市功能-包括居住、就业、娱乐、商业、服务、交通等六方面内容的完整城市,规划形式进入到21世纪提倡的“区域城”阶段。
论“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利与弊
论“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利与弊“新城市主义”是以生态性、以人为本为特点的城市规划思想。
其在中国实践中显现出:建筑类型及布置的多样性、道路设计与规划的合理性、运用标志性创造和强调新技术运用等优点,同时也出现了城市归属感混乱、风格差异明显、价格昂贵等弊端。
通过对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具体实践的总结,以期对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城市主义”有所启示。
标签:新城市主义居住区规划方法中国实践利与弊20世纪80年代“新城市主义”理念出现,由于其提出的理念与现代主义“理性”思想相悖,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上世纪90年代欧洲各国率先运用该理念指导规划设计,在解决“边缘城市”的弊端方面效果良好。
目前在中国以“新城市主义”为设计理念的城镇及居住区规划设计,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本文意在通过对“新城市主义”背景、理念、类型等介绍的前提下、以其在中国实践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客观性总结其在实践中所呈现出的利与弊,为真正建设中国化的“新城市主义”提供参考。
二、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1.城市主义和边缘城市概念的产生以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LAM)通过的《雅典宪章》为代表的城市主义是一种建立在迪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理性”基础之上的规划设计方法。
1938年美国学者路易斯.沃斯(Louis Wirth)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主义》(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一文中,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城市主义(Urbanism)概念:都市环境产生了一种持续的社会生活,包括庞大人口、高密度、异质性与匿名性的生活方式。
其以工业时代为背景,以机器为原型,倡导城市规划以功能分区为主要手段等为主要特点。
二战后,由于高速公路修建、经济飞速发展、汽车生产和个人汽车拥有量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欧洲许多大城市的郊区开始城市化发展。
居住、商业、办公等由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内城逐渐瓦解——即:边缘城市(Urban Sprawl)[4]。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与启示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与启示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思想的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予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城市规划的指导意义城市规划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人民的需求与利益。
城市规划中,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
同时,要注重民生福祉的提升,注重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土地利用和产权保护的启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和产权保护问题备受关注。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这为土地利用和产权保护提供了重要指导。
在土地利用上,要推动集约化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
同时,要强化产权保护,使每个人在城市化过程中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指引城市管理和服务是新型城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要求,在城市管理中应秉持这一思想。
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要强化城市管理,打造文明、安全、和谐的城市环境,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的引导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在人才培养上要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
同时,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使城市化发展具备更强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关于新城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城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新城市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反思批判现代主义,借鉴二战之前城市住区的发展模式,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即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设施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功能混合的新型社区。
二. 新城市主义可资中国目前城市建设(尤其住区建设)借鉴的理论要点:1 有限规模或者表述为有边界的发展方式在城市层面,结合中国国情,以下是最有思考意义的几种规划理论与实践模式:1)“涟漪模式”——其发展形态可以形象地称为“摊大饼模式”或“涟漪模式”:城市就像投石于水中激起的涟漪,由城市核心区层层向外扩展推进。
这是目前国内城市普遍的城市发展形态,尤以北京市区最为典型。
对于中小规模城市来说,这种模式尚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
但是如果不顾城市规模的不同而简单滥用,“涟漪模式”将对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城市发展带来城市发展极大的破坏和内耗。
2)“卫星城模式”——实践表明:“卫星城模式”理论对于指导特大城市在扩张发展的同时保持城市结构与运转的良好状态卓有成效。
譬如:北京远郊县对于北京市区就是一种卫星城关系。
其典型范例如英国伦敦的哈罗新城。
“卫星城模式”的着眼点是城市运转战略问题。
3)“TOD模式”——新城市主义的主要理论构成之一。
由“步行街区”发展而来,强调混合土地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
从交通站和商业组成的核心地区到社区边界不超过600米的步行距离,将居住、商业、办公和公共空间组织在一个步行的环境中。
通过公共快速交通组织起来的网络将多个TOD社区组织在一个合理的区域发展框架系统内,各个TOD社区之间保留大面积的绿化开敞空间。
“TOD模式” 的着眼点是人性化基础上的城市结构问题。
在住区层面,建立“5分钟”规模规划理念新城市主义“TND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提出的传统邻里住区的规模以“5分钟”步行距离——400米为半径确定住区的规模基础。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新城市主义是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思潮运动,于上世纪80年代初始于美国。
其目标是使城市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并创造宜居和休闲式的街区环境,密集有序地安排住房、工作和商业场所。
新城市主义还有助于推进恢复传统城市规划,如查尔斯顿市区、南卡罗来纳州和华盛顿的乔治敦所实施的规划。
这些区域对新城市主义者而言都很理想,因为每个区域都拥有一条方便步行的主要街道、一个中心公园、购物区和一个网格街道系统。
新城市主义的历史在19世纪初,美国城市发展往往采用紧凑、混合使用的形式,让人想起弗吉尼亚亚历山大老城区。
然而随着有轨电车和可负担的快速交通网路的发展,城市开始扩展并布设了有轨电车郊区。
后来汽车的发明进一步加速了这种中心城市的分散化,这种分散化后来导致了分散的土地使用和城市扩张。
新城市主义是对城市扩展的一个回应。
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这些思想开始流传开来,在欧洲之后,美国的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也开始拿出计划为城市建模。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1991年,当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市的一个非营利组织——本地政府委员会邀请了几位建筑师(包括彼得·卡索普、迈克尔·科贝特、安德烈斯·杜安伊和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等)到优诗美地国家公园开发一套设计规划原则,即针对着重于社区及其宜居性的土地使用规划之时,新城市主义发展得更加强大了。
这些原则以会议召开地优诗美地的阿瓦尼酒店命名,被称为《阿瓦尼原则》。
它包括15条社区规划原则、4条地区原则和4条实施原则。
然而每一条原则都包括过去和当前的一些观点,旨在使城市尽可能干净、适宜步行和宜居。
1991年底,在优诗美地会议上,这些原则被提交给地方民选官员。
此后不久,参与制定阿瓦尼原则的一些建筑师在1993年组成了新城市主义联盟(CNU)。
今天,CNU已经成为了新城市主义理念的首要推动者,并已拥有了超过3000个成员。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在城市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标准。
这项战略旨在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城市内涵建设和城市功能提升,并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体系。
这个新型城镇化对城市规划带来了广泛影响,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方面表现出了许多新的趋势。
一、城市扩张的质变新型城镇化要求加快城市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小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已经突破了原来的范围限制,向外拓展,形成了城市群和都市圈。
这进一步加快了城市的扩张和城市空间的不断延展。
城市规划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加强城市内部的连接,控制城市的扩张速度和范围。
二、城市功能转型的需求新型城镇化要求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这就需要城市转型升级,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上提高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尺度效应。
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城市建设和规划的目标也在转变。
城市不再仅仅是一个集中人口的空间,而是还要承担更加复杂、多元的功能,面向未来发展。
城市规划师要重视城市的多功能性和适应性,同时在不影响城市宜居性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的科技创新和文化更新。
三、城市批量化的建设新型城镇化要求快速推进城市化建设,推动城市的集群化和批量化建设。
针对中小城市的建设,许多城市规划采用宏观控制和重点推进的方法,例如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上采用标准化模板和园区化、板块化的布局方式等。
城市规划师也在设计城市的时候将创新和区别化引入到设计中,既保证了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又增强了地方特色。
四、城市设计的多元化新型城镇化提出对城市的设计、建设和规划提出了全面性的要求,并对城市的规划设计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创新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城市设计师在实施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更多样化的方法,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艺术感。
新型城镇化提出了“人文城市”的建设理念,强调城市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城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融合,建立一个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起源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思想成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领域的重要理念。
相比其他思潮,新城市主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城市中心的回忆。
它利用传统城镇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建设具有多元化特征的现代社区满足居民需求,从而抑制过度郊区化无序蔓延的态势,消除社会分化,解决交通拥挤、自然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当前,土地使用制度和住宅商品化制度的改革推动城市人口郊区化迁移,形成中国城市郊区化的主要特点。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和谐社会背景下,着眼中国城市化进程,借鉴新城市主义合理内核,对居住区开发以及房地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城市主义的缘起工业化发展使美国城市中心逐步陷入环境恶化的窘境,引发了居住郊区化趋势。
这同时得力于两方面:便捷的高速公路网,使汽车取代火车、电车等公交系统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政府偏向于独立式住宅的按揭保险政策,使在郊区买别墅比在城里租住公寓更为便宜,导致低密度郊区成为发展的标准模式。
全面郊区化也带来诸多问题: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土地和农田大量消耗;对汽车绝对依赖,使其数量和高速公路轮番增长,通行时间长,产生汽车尾气、噪音和能源紧张问题;城市文化氛围缺乏,郊区公共生活贫乏,社区居民相互隔离,文化认同差。
全面郊区化既造成中心城区恶化,又使郊区开发地块尺度巨大、功能单一,不能形成有机生长单元,到处是“没有灵魂的郊区,散漫盲目的边缘城市,破碎颓败的老城镇”。
在此背景下,新城市主义运动在欧美等国兴起。
它的起始以1993年在弗吉尼亚北部亚历山大市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为标志。
其基本理念是使传统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与现代生活结合,通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社区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化模式。
二、新城市主义的主要思想新城市主义主张在区域、村镇和邻里三个尺度内提出消除郊区蔓延、城市中心腐败的发展方式,提倡构建街道网络,以步行距离为出发点去规划各种活动,使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有效结合。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摘要]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城市设计应遵循紧凑性、适宜步行、多样性等原则。
我国的城市规划应该遵从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思路和手法,在限制城市无序蔓延、阻止城市郊区化和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等方面做出探索。
{关键词} 新城市主义城市蔓延郊区化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沿快速干道一边布置一些办公与商务建筑,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居住、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各种活动的平衡。
A.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开发(TOD)卡尔索尔普(Calthorpe,1993年)把TOD描述为,一个步行至公共交通运输站以及核心商业区平均距离约为600m(2 000 英尺)的多用途使用社区。
它将住宅、零售、办公、开放空间、以及公共使用等空间,合并于一个适于步行的环境中,使当地居民与受雇员工得以便利地通过搭乘公共交通运输系统、骑自行车、步行或是驾驶汽车等方式,到达交通运输目的地。
TOD经典模式其要旨包括以下几方面:(1)从区域层面来看,TOD是建构在区域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之上的。
(2)TOD的焦点是公共交通车站,通过它连接到区域公共交通系统。
在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可以是公共汽车车站,在大城市可以是公共汽车、轻轨或电车车站。
(3)TOD范围集中在距中心公共交通车站约600m(2 000英尺)范围内,步行约5~10分钟。
新城市主义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建设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在二战后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世界各国也在不断探索着适合自己的国家的城市发展之路,二战以后的美国,伴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大规模兴建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依赖小汽车交通的郊区居住和生活空间开始占据大部分城市的郊区,集中体现为大规模、低密度的单一土地使用功能的发展模式,针对二战后蔓延式发展模式的反思,为了重归传统邻里的城市发展模式,美国的新城市主义于上世纪80年代萌生,9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
面对区域的生态失调、邻里和街区的瓦解,新城市主义者开始从三个层次思考问题,提出三个层次的见解与原则。
1)关于区域的理论以往的郊区化蔓延将城市推向无形扩张的境地,城市依靠边界的无限膨胀来获得扩张。
大量新建的购物中心、办公区和住宅区以蛙跳式地沿交通干线分布,与周围环境缺乏有机的联系,降低的郊区的品质。
新城市主义者认为大都市、城市和它们的郊区及其自然环境应该被视为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整体;整个区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包括各自明确和有识别性的边界;区域的任何地方无论城市中心、郊区还是新生长的地区都应该以邻里的原则来设计,规划中要考虑到使区域各部分工作和居住的平衡,而不只是卧房式的郊区;可选择性的交通系统应该用来支持区域建设和规划,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应当在区域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倡,以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
2)关于邻里理论邻里、分区和廊道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它们共同构筑一种新型的社区: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合宜的分区;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廊道系统。
“邻里、分区和廊道是城市开发和改造的重要元素。
他们能构成具有识别性的区域”。
新城市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想邻里的原则:有一个鲜明的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邻里中心应该是明确,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充满商业设施和市政设施,增加邻里中心活力,邻里应当紧凑、适宜步行、功能多样化混合图;居住、购物、工作、学校、宗教活动和娱乐等各功能达到一种平衡混合。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实现“小街区,密路网”城市空间模式的启示
传统 的邻 里 发 展 模 式 ( TND) 偏 重 于 社 区 邻 里
层 面 的 规 划 设 计 同 时 强 调 历 史 感 。 社 区 邻 里 层 面 的 规划 设计 , 以邻 里 为 基 本 单 位 , 以 5 mi n的 步 行 邻 里
2 0 1 7年 1 1月
内 蒙 古 科 技 与 经 济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S c i e n c e Te c h n o l o g y & Ec o n o my
No ve m he r 20 17 No .2 2 To t a l N o. 3 92
马路 是通 过 主要 干道 的加 宽来 容 纳 增 长 的交 通 量 ,
的重 点创 始人 以及 领 导 人 , 依 次 推 出 了 传 统 的 邻 里 发展 模式 ( TND) 理 论 与 交 通 导 向发 展 ( TOD) 理论。
1 .1 传 统 的 邻 里 发 展 模 式
结果 形成 街 区尺 度 变 大 、 道 路 网 密度 过 低 等 问 题 。 城 市 道 路 必 须 向高 密 度 方 向发 展 而 不 是 盲 目的 加 宽
将步 行为 导 向 , 充分 发挥 公共交 通作 用 的道路 系统 。
交通 导 向开发 模式 理 论倾 向 于城 市 整体 层 面 , 注 重 邻里 和轨 道交 通融 合 的 区域 发 展 , 重 视 组 织 紧 凑 的 公交 支持 的开 发 。
2 我 国 实 践 新 城 市 主 义 开 放 住 宅 小 区 的 必 要 性 近年 来 , 在快速 的城 市化 过程 中 , 城 市 政 府 急 于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第一篇:“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摘要: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
引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
二战前,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中心的欧洲,在其城市规划历史上先后产生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以及带状城市、工业城市等城市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共同支撑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构架,并且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二战后,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各国有关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作为二战后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心的美国,孕育并活跃着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理论、设计与发展模式的思潮流派。
其中,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新城市主义”思潮正日益发挥影响,并引发了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
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
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
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探讨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
探讨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1引言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市空间和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城市中的老旧住区也在适时的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但自我更新终究是缓慢而无序的,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回避,它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更新需求。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既要保证多方的既得利益,又要推动政府的城市建设行为,必须有新的思想和理念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它解决了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理论困惑,以及建设宜居的社区型城市的难题。
2新城市主义的主要思想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起源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思想成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领域的重要理念。
相比其他思潮,新城市主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城市中心的回忆。
它的基本理念是使传统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与现代生活结合,通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社区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化模式。
新城市主义强调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可以步行的社区(Walkable Community)。
第二,是多样化(Diverse)。
多样化是指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包容宽泛的年龄组不同类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同时,多样化也意味着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在工作岗位、住宅、商店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多样性。
3新城市主义的三个领域3.1新城市主义的区域规划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和城镇设计在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和城镇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社区概念考虑诸如土地的使用、城市和郊区扩散、城市生长界限、合理的郊区城镇模型、旧城和城市中心的复苏、城市交通的多样性与社区和城市组织、城市文脉等问题。
任何使社区和邻里环境生活空间得到改善的措施,任何创造良好的社区和邻里空间的规划设计措施在本质上都为节省财力、物力和能源做出贡献,从而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邻里化社区的根本方法。
3.2新城市主义的郊区设计理论和实践新城市主义者提出采用小城镇形态作为设计原则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城市设计概论课程论文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以广州市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新城市主义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摘要:本文从介绍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主要的思想内涵入手,分析该思潮在中国城市规划方面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设计的启示。
从而进一步分析广州如何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并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所产生的指导方针,探讨广州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可行性,为今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生态社区启示广州新型城市化1 对“新城市主义”的分析新城市主义的创造和复兴城镇的思想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筑师在针对美国的城市蔓延问题上提出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城市住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新城市主义倡导用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新型社区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的对汽车依赖的蔓延型发展模式,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组成一个整体,即将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等设施结合在一起[1]。
1.1“新城市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新城市主义”指西方国家基于对住宅郊区化蔓延的深刻反思而形成的城市在发展、规划和建筑上的一种思潮。
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城市人口和建筑的急剧膨胀造成城市中心区高楼林立、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及环境恶化,而在20世纪50年代,汽车、地铁、轻轨等交通工具的普遍使用,在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却出现了人口大批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并随着这种蔓延趋势逐渐显现出不可调和的弊端:1)低密度的独户住宅,浪费土地资源;2)对交通工具的过分依赖,导致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3)居民脱离城市,配套服务娱乐设施匮乏,缺少公共交往空间,人们邻里关系冷漠,缺乏必要的交流,都市概念和都市感受淡漠;4)城市人口大量迁出,造成了城市和郊区的发展失衡,中心区日渐衰落,社区瓦解以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2]。
60年代以后,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和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总结出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在推崇功能分区的同时,忽视了传统高密度、小尺寸街坊空间和开放交往空间对于城市设计的重要性,破坏了城市的亲切感与历史文脉,以此掀起了对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的批判。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的城市设计理论——“新城市主义”被提出来,其理论的来源是霍华德的花园城市,通过塑造具有城市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以新理念和新形态来创造和重新复兴城市社区,力图构筑更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成更优化的与原有城市互动的、具有新意念的城市社区[3]。
1.2“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特点是紧凑、适宜步行、功能复合、可支付性及重视环境,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思想。
新城市主义代表了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是人类都市梦想的精华。
新城市主义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又是60年代各种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成果。
它汲取了人文主义,历史主义、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精华,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城市规划与发展的理想蓝图[4]。
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思想内涵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2.1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这一原则首先体现在对城市规模的限定上。
新城市主义认为,任何城市和地区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自然生态条件限制,城市的规模、选址都应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制约,一旦突破这一限定,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
其次,在城市和郊区关系以及城镇体系结构的构想上,新城市主义将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成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主张建立多中心的有机城镇体系结构,而中心城市、普通城镇和郊区则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体系。
第三,在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上,新城市主义采取填充式、再开发和新城建设三种模式,注重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建设[5]。
1.2.2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
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
“新城市主义”关于邻里和社区组织方式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一种是由安德雷斯·杜安伊与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提出的“传统邻里单元开发”(简称TND)模式;另一种是由彼得·卡斯洛普倡导的以公交系统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简称TOD)。
对社区的规划设计,TND模式侧重于内部街坊社区层面,强调交往空间、邻里单元和传统街坊的重要性,TOD 模式偏重整个都市区域层面,强调住宅与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的混合,并以利用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
但两者都是把建立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城市社区作为理论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新城市主义的完美邻里单元,“人的尺度”、“美感”、“安全”、“舒适”、“有情趣”贯穿其始终[6]。
1.2.3保持“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新城市主义强调,城市、社区主体与功能的多样性是其持续发展的基础,新城市主义设计理念的多样性原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主体人的多样性。
新城市主义主要是从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角度,寻求解决社会阶层隔离和分化等社会问题的方法。
它认为在城市、邻里和社区内应该具有多种类型和价格水平的住宅,以满足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水平的阶层的需求,从而达到保持主体人多样性的目的。
此外,它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和合作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
2)功能的多样性。
新城市主义将城市或社区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组织在一起,以促进社区生活多元化的形成及社区生命力的增长。
它反对现代主义过分注重功能分区的做法,而是将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融入到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去,并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成邻里生活的舞台。
3.)物质环境的多样性。
体现在对城市历史遗存的尊重上。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历史遗存是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强调城镇的开发和再开发应当是一个维持地方传统和特色的过程,以实现城市文明的持续发展[7]。
1.2.4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新城市主义主张有限制地使用小汽车,反对因小汽车的发展而导致的城市无序蔓延和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
其次,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应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是大运量、快速、节约能源的公共交通系统,还更要建立低能耗的、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各种需求。
新城市主义强调,城市内其他车行系统应对公共交通系统、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表现出充分的尊重[8]。
1.3“新城市主义”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启示当前,中国正进入快速城市化的新阶段,新城建设、旧城改造等城市建设工程量宏大。
在我国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较严重的背景下,既要解决小城镇的大规模建设问题,也要解决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和郊区化的趋势[9]。
新城市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美国高科技发展和大规模郊区开发背景下的产物,但它所表达的具有深刻生态思想的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原则,对于中国新世纪的城市建设仍有着各种启示。
1.3.1从自然生态系统容量的角度确定城市规模和等级体系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规模主要受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城市规模以自然生态环境容量来确定的方式比单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确定城市规模更合理。
而我国城市生态的矛盾是由于过度强调城市个体的经济发展要求,忽略区域生态系统的容量限制,导致生态系统恶化及城市的等级模糊。
所以,从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容量的角度确定城市规模和等级体系的方法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发展来说是有着很大必要性的。
1.3.2应用公共快速交通系统,加强中心城市的紧凑发展汽车的使用成为决定人类居住环境规划的技术因素,它决定了城镇的形态、街道的尺度及建筑物间的关系。
甚至,它导致了城市文脉的最终隔离,使工作与居住用地脱离,贫富隔离。
然而,人性化且高速的公共交通系统创造了高密度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确定的路线,并结合步行系统,既能满足高效交通的要求,又使建筑整合延续发展,创造了富有人情味的空间,还减少了汽车对能源、空间的浪费。
就TOD模式而言,如果涉及了有效的公交体系,快速交通能将乘客快速送到市中心,不需要建停车场,避免了破坏性的高速公路的建设。
1.3.3土地混合使用,继承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保持城市特色城市的特色来自对土地及生活环境进行丰富的混合使用,使居住、工作、商业活动等融入到邻里和地区的生活中。
其次,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继承城市文脉、保持城市的地方特色,也是我们该借鉴的策略,以维持城市社会生活网络的活力,促进城市文化及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1.3.4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坚持公平与公正的原则新城市主义注重社会的公正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城市规划与设计应着重处理社会的两极分化和资源的分配不公现象,以减少与消除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在设计过程中,多采用公众参与的方式,让使用者能表达自己的想法[10]。
2广州的“新城市主义”广州根据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做出了规划思路的转变,2012年年底广州的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广州新型城市化的五个内涵:“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动力,优化发展空间和城乡规划发展。
”广州在运用新城市主义的理念时,应注重在旧城再开发和新城建设这两方面都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内涵中的紧凑性、人性化、多样性等理念。
2013年,广州构筑高效配置空间资源新平台,推进“三规合一”,将国土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规划局的城市总体规划汇总成一张图,并做到信息共享,优化审批流程。
统筹全市空间资源,划定生态控制线,防止建设无序蔓延,打造枢纽城市,发展新型公交,综合开发地下空间,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超前谋划土地储备,保障重点项目的落地,加强名城保护,凸显岭南特色。
3广州的城市建设贯彻新城市主义的可行性3.1土地资源的制约使广州更容易接受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广州目前正处于不断向郊区扩展的阶段,然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其无限向外膨胀的构想受到限制,必须走土地集约利用的城市化道路。
对于目前广州新城区出现的土地利用功能混乱、生活空间质量差、环境恶化以及旧城区交通过度拥挤、土地利用混乱的局面,新城市主义有利于重整和充分利用中心区的各种资源,进而容易被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接受和实践。
2003年广州市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体现了新城市主义所提倡的一些理念,如在交通发展规划上确定了公交优先原则,确立“行人优先、人车分流”的交通原则,给居民创造更好的步行环境,构筑绿色、休闲和以人为本的交通空间[11]。
而当前国家政策正积极引导各大城市走紧凑型城市发展道路,推行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住房调控政策,所以新城市主义思想在广州城市建设决策者中具有很大的推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