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技人才竞争力现状及提升机制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思考
农村科技人才竞争力现状及提升机制研究
蒋洋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简要分析了农村科技人才竞争力薄弱的影响因素,并以此积极探索了能够增强农村地区科技人才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农村地区;科技人才竞争;问题;措施
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科技人员相对缺少,这已经成了阻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1农村科技人才竞争力薄弱的原因
1.1地理条件的制约和经济落后
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相比较城市来说,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和落后性,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大多地理条件较差,交通相对不便利,而且当地政府部门缺少有关技术人才引进制度,不够关注农村科技人员的培育和教育,农村人才流失严重,而且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无法健全相对完善的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机制。
1.2新农村建设中高等科技教育供应不全
近些年来,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较为严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些高等科技教育即将面临诸多考验和困难,也就是出现了教育均等问题,熟知农村技术类的专业教育从业者不够,教育模式不能顺应当代市场的发展以及当代大学生就业率问题和农村科技研发力度不够等。
2农村科技人才竞争力提升机制构建措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科技人才逐步成了市场竞争中较为关键的因素,所以说农村地区想要推动其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引用专业的科技人员逐步改善原有的人才培育机制。
2.1组建相对完整的技术人才培育机制
2.1.1增加投入产出回报效益
组建较为完整的农村技术人才培育机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政府部门需要颁布各种农村技术人员教育、培育和监管措施,用以支持社会各企业为新农村的建设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推动农村科技与企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升企业的经济回报。
2.1.2引用智能教育
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人才,因此,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引用智能教育,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科技的教育入手,来为农村的发展培育出综合性的人才,逐步强化其文化内涵,还要提升其监管能力、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2.1.3强化继续教育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蒋洋(1983-),湖南永州人,湖南农业天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研究生。
对农村技术人才的培育也可以采用产学研融合的方式,重视科技人员的工作实践和科学技术的研发,在专业技术教育的进程中适当地弓I用短期的训练活动、学识强化以及学业函授等活动,联合专科学校或者高职院校为农村技术人员的实践提供专业的场所和学习环境。
2.2市场的引用竞争机制,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在农村科技人员的培育进程中,政府部分需要引用职虹作监管、绩效桶、因才录用等手段,灵活监管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并且适当地增加其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工作热情。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健全创新性人员监管制度,其中包含人员点评工作、技术研发工作以及考评系统,适当地利用一些奖励政策刺激工作人员的技术研发热情,以此来增强实际工作效果。并且在平常的绩效考评时,领导者需要突显员工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把二者列入重点考评的范围,为农村技术人员创造一个相对优质、科学的工作环境。
2.3建立完整的奖励机制
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有关部门创新并合理地改进原有的经济利益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始终按照以劳分配的准则,并且需要添加以创新成果增加经济收入的分成制度、在人才考评的过程中,领导者需要逐步鼓舞科技人员充分发挥其创新性思维,以较高的经济回报和激励性政策推动农村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逐步激励工作人员向创新技术方面倾斜,坚持团队共同协作机制,在团队的协作中展示个人的创新性能力,激励工作人员实行跨区域、跨部门创新,以此为农村培育出一支专业性较强的科技团队,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持。
3结束语
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人力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此当地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培育农村科技人才,弓I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技能和成功的经验,逐步建立相对完整的科技人才培育机制,在此基础上为新农村的建设培育出更多专业性的技术人员,共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沈春光.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
2012(08).
[2]丑勇萍,张云英,陈岳堂.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的特点及其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7(03):1-3.
(收稿日期=2019-05-08)
《湖北农机化》2019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