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途径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途径的探讨
摘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学生是接受教育的重点对象。
立足课堂教学、发挥专业教学的优势,开展社会实践、组织活动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等,都是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应该引起重视。
关键词:学生;荣辱观;思想教育;途径;研究
荣辱观是社会个人辨识道德对错并引导自身行为的一种思想观念。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镶嵌在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史册上的璀灿篇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美德和崇高精神,是激励全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思想珍宝,也是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立志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良好教材。
因此,探索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独特价值的作用,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视角,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途径之一:立足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与专业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教材的教育途径,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必经渠道,更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渠道。
我们要根据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社会课、常识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以及蕴含丰富教育内容诸如语文、历史等基础课程的特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融入其中,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依此,教育学生知荣而行、知耻而止,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分层次逐步深入的原则。
大、中、小学德育专门课程和基础课程在内容和要求上虽然有区别,但在教育目标上却是一致的。
即此,我们在研究和开展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它的教育的层次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选内容。
小学思想品德课、社会课、常识课适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浅显易懂,可以多从小学生身边的文明行为习惯入手,教育他们以祖国、人民、科学、奋斗为上,以劳动、团结、诚实、遵纪为荣。
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在荣辱观教育的内容上较之在对小学生教育内容的深度上要有所递进,并着重将社会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中学生在学习知识中提升认识,导引中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便要在理论上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并使之成为一个教育的体系。
二是“三贴近”效益优先的原则。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教育教学讲究效益的原则。
既要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想性、时代性和实效性,挖掘丰富的教育内容,又要适应广大学生特别是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通过鲜活通俗的
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首先,各类学校的德育要加大力度,利用德育讲台,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如大学开设了《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等课程,构成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体内容。
教师通过对中国革命发展及其规律的论述,使学生知晓中国近现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野蛮侵略和封建主义残酷压迫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生存和解放、求得祖国统一和富强的革命斗争史。
同时学习革命先驱和仁人志士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崇高品格。
通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教学,向学生传授先进的人物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事迹和精神——领袖的率先垂范精神、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吃苦耐劳的“铁人”精神、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精神、团结拼搏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以及徐虎、李素丽、牛玉儒、吴仁宝、丁晓兵等榜样的事迹和精神,使学生在生动、具体、感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得到启迪和激励,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努力学习、勤奋工作。
其次,学校各类专业课程都要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共同把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担当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和核心作用。
首先,身为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不仅自己要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用知识本身的价值去吸引、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在教学中根据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八荣八耻”的内容,把知识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起来;把学习目的与树立远大理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情操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与培养中成长为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其次,要求教师自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与研究,并将学习的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学的功效。
再次,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发挥教师自身优良品行的楷模和辐射作用,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从而对学生产生更直接、更有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增强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途径之二: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导引功能
实践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的总称。
从德育过程而言,它是一个改造人的道德面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塑造人的良好性格并正确导引人的行为方式的复杂过程。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来增强教育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这不仅完全适应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这种适合于所有学生的开放式的教育途径,能使学
生在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企业家的广泛接触中,在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名人故居的参观瞻仰中,在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的亲身体验中,了解社会、知荣辨辱、健康成长。
在具体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可侧重以下活动:1.实地参观。
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红色根据地、革命遗址、旧址,访问革命前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领略到当年革命先辈、英雄模范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在实践活动中使思想得到升华。
2.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共建活动。
通过学工、学农、学商,植树种草、扫雪、助残、帮助烈军属和孤寡老人、维护公共秩序及交通安全和环境卫生、参加临时性抢险救灾、抢种抢收、警民共建、军学共建、法院及学校共建、科研院所与学校共建等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品味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
特别是在家庭和学校里,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做些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的家务劳动,组织学生参与脑力性和体力性的、生产性和服务性的、手工性和技术性的、社会性和家务性的勤工俭学等活动。
这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特别的教育意义。
3.请英雄模范现身说法。
各类学校都可以利用学校集中教育的优势,请英雄模范人物到学校举行报告会,讲述他们的革命事迹和建设成就,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业余党校组织的活动,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1.定期举行班级集体性的团日、队日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建设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活动设计上,要体现思想性强、主题集中、目的明确、意义深远的基本要求。
2.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
如读书会、报告会、座谈会、故事会、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文艺演出活动等。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使青少年学生在良好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3.充分利用媒体的功能。
如利用网络、墙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媒介工具刊登、宣讲有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章、材料、图片、实物。
选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宣传。
(三)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营造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教育途径是指充分体现德育意识、影响学生个体品德形成的德育环境、德育氛围,它包括两种相互融合的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
1.校园设计。
要给人一个有序、高雅、优美的视角效果。
2.校园净化。
干净整洁的环境卫生给人一种清新爽目的感觉,倍增心中的荣耀;满目绿色的校园是人们消除学习疲劳、修身养性的最佳场所。
3.校园美化。
学校的美化工程要充分考虑学校德育的需要,除了有花坛草坪、假山喷泉、雕塑景观以外,还要在格言警句、对联俗语的教育功能上做文章。
在公共场所公布学生守则、行为规范及校训、校歌;佩戴校徽,悬挂中外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等名人肖像、名言匾额,以起到无声的教育作用。
4.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校园优良风气的营造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良好载体,必须持之以恒地长抓不懈,进而把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凝练成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活泼紧张的生活作风,使整个校园充满着团结、勤奋、拼搏、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途径之三:净化社会环境,营造德育氛围
环境泛指人们生活在其中并给人以影响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学生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社会环境特指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理想、道德、文明要求的德育意识,并影响学生个体确立荣辱观的社会德育环境。
一般来说,学生生活的环境比较单一化,可以说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但这种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同时我们又要注意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幼年及小学阶段受家庭环境影响较大,到初中、高中,特别是大学阶段,社会环境的影响的程度则呈递增趋势。
针对这一特点,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营造,核心是要建立一种相互关心、平等合作、团结互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培育一种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服务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及民主法制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家庭环境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源,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阵地。
根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家庭教育应从以下四点整体推进:第一,科学观的教育。
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知识,勤奋学习,立志报国。
第二,劳动观的教育。
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珍惜粮食,艰苦创业。
第三,诚信教育。
教育学生明礼诚信,文明礼貌,远离陋习,诚实地做人处世。
第四,纪律教育。
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团结友爱,信守诺言,襟怀坦白。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影响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针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必须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加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的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管理。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报刊图书、影视录像、电脑网络的建设与管理。
其一,各类大众传媒都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推动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为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其二,在精神产品创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青少年成长进步的需求,精心策划选题,创作、编辑、出版并积极推荐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影视、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充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丰富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三,特别重视网络在现代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作用,加强对各互联网站的管理。
新闻网站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应开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内容的网页、专栏,组织开展并管理好各种形式的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第三,加强法制建设,为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
严格审查面向青少年的游戏软件内容,查处并取缔含有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恐怖、残忍等有害内容的游戏软件产品。
依法治理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远程通讯工具传播有害信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
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途径纵横交错,站在大德育的平台上,应努力做好横向的整合和纵向的衔接工作。
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都要担当起教育的
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学生各个学习阶段的互相关联、互相衔接,形成教育一体化的格局,共同培育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