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与人格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绪调节与人格的关系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人格的关系

小组成员: 沈小兰胡秀莉王明伟王寅李正蔚

导师: 杨丽珠

系别年级: 教育学院06级

专业: 心理学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人格的关系

一研究目的(问题的提出)

1.研究问题的定义

情绪调节指我们降低、维持或者增强某种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策略与个体的人格、情绪性、认知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1】

人格是指那些在个体身上,使人的行为比较稳定、相对持久的特质、倾向或特性模式。具体的说,人格是由特质或倾向性构成的,他们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差异,个体行为跨时间的一致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这些特质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可能是某些群体共有的或也可能是整个物种都有的,但其表现模式却是每个人迥然不同的。因此,某个人尽管在某反面像其他人,却都有一个独特的人格【2】。

2.研究意义

情绪调节是决定个体幸福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3】鉴于情绪调节影响着一系列广泛的心理过程(如记忆、决策)和外显行为(如,助人为乐、药物使用)所以情绪调节过程对人格机能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作用,而且是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目前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以及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因而会产生多种负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愤怒、嫉妒等),如何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使其采取怎样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来解决负情绪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人格历来都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重视,人格教育也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因此,研究情绪调节与人格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文献综述

情绪是人们日常生活最普遍的心理现象,而人格的研究以个体自身的经验为起点,因此,情绪必然成为人格及其研究的重要领域。人格心理学家无法回避情绪因素在人格结构和人格机能中的作用。事实上,包括精神分析、特质论和人本

主义在内的人格理论始终论及人格中的情绪因素,而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基本情绪理论对情绪的研究更为广泛。

特质论中,从卡特尔的十六因素说到艾森克的三维度模型再到大五模型,从本质上看,特质论提出的各种人格因素都与情绪相联系。如神经质与焦虑、抑郁、敌意等情绪有联系,外倾性与热情及其他正面情绪相联系,精神质则与冷酷、缺乏同情心、攻击性等相联系,可以说情绪是特质论人格因素的主要维度。特质论还强调情绪强度、情绪反应水平和变化水平的个体差异。【4】

在个体发展中,情绪被视为个体生命连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情绪调节是个体以社会允许的容忍方式做出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使个体在作出情绪反应时可以灵活、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冲动,并延迟自己的冲动行为。情绪调节理论强调如何对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施加正面影响,符合身心健康教育的时代需求,在教育心理学、动机心理学及情绪心理学领域备受关注,其理论研究有着广泛的应有价值。而情绪调节策略作为个体对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使个体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以适应社会和环境的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在国外,把情绪调节作为专门的课程进行研究已经有大约二十年的历史。Gross提出情绪调节产生于情绪发生的过程之中。在情绪发生过程中的情绪调节主要有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等五个方面。选择情景、修正情景、注意分配、认知改变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前进行,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反应调整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后进行,属于反应关注情绪调节。在情绪调节过程中,有两种普遍的具体策略: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这两种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情感、认知与社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5】另外,在情绪调节和社会关系、同伴接受性及学习成功方面,国外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大量的文献资料集中研究了社会关系对情绪调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为情绪调节基本是在与照料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情境中发展起来的,照料者似乎为儿童的情绪能力了提供发展的结构或框架.。比如,Robert和Strayer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些父母会让孩子隐藏或压抑他们的情绪,而另一种则强调直接的问题解决或寻求社会支持的应付技巧。

还有些研究者则着重研究了父母和儿童的依恋关系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

响。他们认为,安全依恋型的个体在应付消极情绪时,更容易形成良好的、适应性的情绪调节能力。而回避型、矛盾型的个体则倾向于采用适应不良的调节策略。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情绪、情绪的调节及其策略的发展都具有影响【6】,Lafreniere.J。从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对其作出解释:(1)依恋关系模式。强调父母—孩子关系是社会情绪发展的最主要关系。(2)社会学习模式。强调父母—孩子相互作用过程中父母的强迫、惩罚和模范作用。(3)归因模式。强调父母归因对其子女情感表达和社会化行为的影响。

在我国情绪调节也有了许多研究。在以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切入口,对情绪调节理论进行了阐述:早期精神分析理论把情绪调节看做被动防御机制,情绪调节困难导致心理问题;情境观把情绪调节看作为应对情绪情境即时的心理反应,策略使用情况与心理健康相关;过程观认为情绪调节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不同阶段所采用的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相关,后又把调节过程扩展到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所持续的时间,时间与心理健康相关;结构观认为情绪调节结构的差异影响心理健康。【7】另外,有研究认为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大学生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既起部分中介作用又起调节作用,而积极认知调节策略只起一定的调节作用。由此得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要减少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而且要培养大学生应用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8】

潘苗苗与苏彦捷进行的“幼儿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的研究认为儿童的情绪调节与同伴接纳有关,其中建构性的策略与同伴接纳成正相关,攻击策略与同伴接纳成负相关。儿童情绪调节与情绪理解有关。【9】另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具有显著的影响和预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对青少年在调节焦虑情绪时采用的成熟型(解决问题、求助)和不成熟型(自责、幻想)的情绪调节策略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并有预测作用。【10】

关于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也有相关研究。研究发现:(1)大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调节自身情绪,使用频繁的调节方式是积极分心,使用最少的是暂时解脱;(2)女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发泄或表达情绪、消极分心两种调节方式,男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认知管理、接受与重构、暂时解脱三种调节方式;(3)大学生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