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 5] [ 3] [ 2] [ 1]
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
33
的综合体( bundling) 。与特质不同, 心理资本是一种重要的个人积极心理能力 ( po sit ive psycho logical capacit ies) , 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待任务、 绩效和成功的一种积极状态, 对个体的认知过程、 工作满 意感和绩效都产生显著的影响。L uthans 等人还指出 , 心理资本是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核心积极
第 29 卷第 5 期 2007 年 5 月
外国经济与管理 Fo reig n Eco no mics & M anagement
V ol 29 N o 5 M ay 2007
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
王雁飞, 朱 瑜
(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 广东 广州 510640)
摘
要 : 员工心理资本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来源, 心理资本理论为如何获取 、 开发和有
收稿日期 : 2007 03 08 基金项目 : 广东省软科学基金项目 《 广东省高科技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研究 作者简介 : 王雁飞 ( 1974- ) , 男 ,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 理学博士 ; 朱 瑜 ( 1976- ) , 女 ,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 以组织学习和创新能力为视角 》 ( 编号 : 2006B701050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员工心理资源是 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来源。众多研究也表明 , 员工优秀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精神状态、 积极的 工作态度等心理资源是组织产生高绩效的重要源泉。因此, 如何获取、 开发和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源, 提 高组织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投资收益 , 进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 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 问题。心理资本 ( psycholog ical capit al, 简称 P sy Cap 或 P K) 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心 理资本理论是近几年来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而国内目前对心理资本的研究及相关成果 的介绍还不多见 , 本文拟对国外心理资本的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 心理资本理论的理论基础 心理资本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 人力资本理论以及积极心理学与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 ( 一) 人力资本理论 在西方经济学中 , 资本是指能够用于物质生产并能创造收益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得到经济学界 认可后 , 传统资本的内涵便由物质资本( physical capit al) 扩展到人力资本( hum an capit al) 。物质资本被 称为非人力资本 ( nonhuman capit al) , 是指体现在物质资源上的、 以物质的数量和质量表现出来的资本; 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力资源( 劳动力 ) 上的、 主要以劳动者的素质表现出来的资本, 包括劳动者的身 体健康状况、 知识、 技能及表现出的能力。显然, 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并没有将心理健康纳入人力资本 的范畴。但随着研究者对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 以及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对企业人力资本 投资收益影响的不断增大 , 理论界出现了两种观点 : 第一种观点认为, 应该将人力资本理论中的 健康 内容从原来的身体健康扩展到心理健康 , 相应地, 人力资本投资也应增加心理健康投资的内容 ; 第二
[ 10] 极端。 同时, Avolio 列举了大量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包括 Bandura( 2003) 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Snyder
( 2000) 对希望的研究、 Carver( 2003) 对现实性乐观的研究以及 Masten 等人( 2002) 对复原力的研究在内的很 多研究大多支持 Avolio 的观点。目前 , 综合论是心理资本内涵研究最新的观点, 对心理资本今后的研究很 有启示意义, 但是这种观点正确与否, 还需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学者们对心理资本内涵的理解有趋同与综合的趋势。此外 , 不难看出心理 资本有以下特点 : ( 1) 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 强调个人的力量和积极性 , 而不是纠错与试误 ; 反映员工的 优点, 而不是缺点。( 2) 是一种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心理状态。 ( 3) 不同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 而是位于两者之上 人力资本强调 你知道什么 , 它明确了员工应该具备的受教育程度与技能 ; 社会 资本强调 你认识谁 , 它注重的是关系网络和人脉 ; 而心理资本则强调 你是谁 以及 你想成为什么 , 即关注的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 ( 4) 具有投资和收益特性 , 可以通过特定方式进行投资与开发, 将其 潜力挖掘出来, 进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 5) 心理资本的内容相当广泛, 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 , 所有能 够给个体与组织带来积极结果的心理和行为 , 都可以纳入心理资本的范畴 , 例如组织承诺、 忠诚、 诚信、 组织公民行为、 心理契约、 工作投入、 组织认同等。心理资本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企业不仅可以通过特定途径来获得心理资本 , 还可以通过特定途径来提升心理资本的数量与质量。 ( 二) 心理资本的要素选择标准 由于 心理 资 本 的内 容 比 较广 泛 , 因 此确 定 其 要 素 选择 标 准 是 非 常有 必 要 的。 L ut hans 等 人 ( 2005) [ 11] 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 认为心理资本的要素选择标准至少有以下几个 : ( 1) 组织行为 学研究领域中积极、 独特和具有动力作用的要素; ( 2) 具有理论与研究依据 ; ( 3) 可以有效测量和评价; ( 4) 属于能够被开发和管理的心理状态品质。这些选择标准的提出使心理资本研究有别于那些具有积 极导向的大众化文献或读物( 例如 Coney 的 《 成功人士的七种习惯 》 和 Johnson 的 《 谁动了我的奶酪 》 )对 积极心态的倡导 , 也有别于那些宏观积极组织研究 ( po sit iv e or ganizat ional scholarship) 。另外, 研究者 还指出 , 心理资本是基于状态的 , 那些相对固定的特质性自我评价不能包含在心理资本的范畴中。例 如 , 大五人格、 良心、 自尊、 积极情绪、 情绪智商等, 尽管都有其理论研究背景, 而且也可以有效测量 , 但是 不易开发、 改善与管理, 因此不应该属于心理资本的内容。也有研究者认为, 某些基于特定任务的心理 状态变量也不能作为心理资本的内容, 如自我效能感等。可以看出 , 不同研究者在心理资本的要素选择 标准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 , 因此 , 心理资本要素选择标准也是今后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 三、 心理资本的结构与测量 对心理资本结构或内容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心理资本的内涵 , 也有助于开发心理资本的测 量工具。目前研究者对心理资本的理解或研究存在不同的视角 , 因此他们所确定的心理资本结构要素 和所开发的测量工具也有所差异。通过文献梳理, 我们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多因素心理资本结构研究列 举如下 ( 参见表 1) 。
[ 9] 心理状态, 组织可以通过影响个体关于 我是谁 以及 我将成为谁 的认知来获取竞争优势。 可以看
到 , 这些研究者都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特定的积极心理状态 , 这种独特的个人资源能够促使个体实施积 极的行为并产生高绩效。 第三种观点是综合论。综合论认为, 心理资本是一种同时具有特质性和状态性的心理素质。2006 年, Avolio 等人在探讨心理资本的内涵时, 使用了 类似于状态( st at e like) 这个词, 并认为心理资本既具有状态 性 , 可以通过干预措施来开发 , 又具备特质性 , 相对比较稳定, 而且状态与特质实际上是同一维度上的两个
效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源提供了独特视角。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从心理资本的理论基础、 概念内 涵、 结构与测量 , 以及心理资本干预 、 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等方面, 介绍了心理资本理论与研究现状, 最 后对心理资本理论与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 人力资本; 心理资本; 积极组织行为; 心理资本干预 中图分类号 : F 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1 4950( 2007) 05 0032 08
32
来自百度文库
外国经济与管理( 第 29 卷第 5 期 )
种观点认为 , 心理健康所涉及的积极心理要素与传统的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在性质上类似 , 但在内容上 却完全不同 , 因此可以单独称为 心理资本 。 ( 二) 积极心理学与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 T erm an 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以及荣格关 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M aslo w 和 Rog ers 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积极的 一面, 他们的研究对现代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心理学家在 20 世纪末期的研究中发现 , 某些积极的 心理要素有助于心理疾患的预防和消除。他们同时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 , 探索并挖 掘人性中的积极力量和美德, 以期使个体、 群体、 组织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并走向繁荣, 这些研究具有很 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背景, 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 Seligm an 一改心理学界过去过分重 视消极心理研究的取向,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 ( po sit iv e psycholo gy movement ) 。 在他的倡导下, 美国 T emplet ion 基金会于 1999 年设立了 T em plet ion 积极心理学奖 ; 美国盖洛普组织 ( Gallup org anizat ion) 从 1999 年开始资助年度积极心理学峰会 ; 2000 年 1 月, 《 美国心理学家 》 ( Am eri can Psy cholo gist ) 杂志也推出了一期关于 积极心理学 的专辑, 并于次年 3 月推出了积极心理学专栏, 这些均体现了美国心理学界对积极心理学的重视与关注。目前 , 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情绪 和体验、 积极个性特征、 积极心理过程等方面。 Selig man 教授又在 2002 年提出了 心理资本 的概念, 认 为可以将那些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资本的范畴, 这一观点极大地开阔了研究者的思路, 并 引发了大量关于心理资本的探讨。 积极心理学在组织管理领域的应用导致了积极组织行为学 ( po sit iv e o rganizat ional behav ior) 的出 现。积极组织行为学主要关注那些导向积极的 , 能够被有效测量、 开发和管理并与高绩效相关的心理资 源或要素的研究和应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实践中, 自我效能感 ( 自信) 、 希望、 乐观、 幸福感、 情绪 智力和复原力等积极心理要素研究最具有代表性。L uthans 等人在 2004 年将心理资本的概念拓展至组 织管理领域 , 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导致员工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状态。 从个体层面来说, 心理资本 是促进个体成长发展与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 ; 从组织层面来说, 心理资本所起的作用与人力资本、 社会 资本类似, 能够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可以说, 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是心理资本研究最主要也是最直 接的驱动因素。 二、 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与要素选择标准 ( 一) 心理资本概念研究的取向 尽管关于心理资本概念的研究还不多, 但现有观点按其取向可划分为三种。 第一种观点是特质( tr ait ) 论。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作为个体的内在特质而存在的。例如 , H o sen 等人( 2003) 认为 , 心理资本是个体通过学习等途径进行投资后获得的一种具有耐久性和相对稳定性的 心理内在基础构架( psycholo gical inf rast ruct ures) 。他认为, 心理资本包括个性品质和倾向、 认知能力、 自我监控和有效的情绪交流品质等。 Let cher 等 ( 2004) 甚至将心理资本等同于 大五人格 , 认为心理 资本就是人格特质; Cole( 2006) 也认为, 心理资本是一种影响个体行为与产出的人格特质。 可以这样 说 , 特质论者认为心理资本就是人格 , 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种观点是状态( st at e) 论。状态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状态。目前这种观点在心理资本研 究中占据主流地位。例如 , Goldsmit h( 1997) [ 6] 和 T ett egah( 2002) [ 7] 认为, 心理资本就是个体对自我、 工 作、 伦理以及人生信念、 态度和认知的综合。 Avo lio 等人 ( 2004) 认为 , 心理资本是指那些有助于预测个 体高绩效工作和快乐工作指数的积极心理状态的综合, 这些积极心理状态能够导致积极的组织行为, 使 个体勤奋努力地去做正确的事情, 并且获得较高的绩效和工作满意感。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希望、 自我 [ 8] 效能感 ( 自信) 、 乐观、 积极归因、 自我恢复力等。 Lut hans( 2005) 认为, 心理资本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
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
33
的综合体( bundling) 。与特质不同, 心理资本是一种重要的个人积极心理能力 ( po sit ive psycho logical capacit ies) , 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待任务、 绩效和成功的一种积极状态, 对个体的认知过程、 工作满 意感和绩效都产生显著的影响。L uthans 等人还指出 , 心理资本是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核心积极
第 29 卷第 5 期 2007 年 5 月
外国经济与管理 Fo reig n Eco no mics & M anagement
V ol 29 N o 5 M ay 2007
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
王雁飞, 朱 瑜
(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 广东 广州 510640)
摘
要 : 员工心理资本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来源, 心理资本理论为如何获取 、 开发和有
收稿日期 : 2007 03 08 基金项目 : 广东省软科学基金项目 《 广东省高科技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研究 作者简介 : 王雁飞 ( 1974- ) , 男 ,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 理学博士 ; 朱 瑜 ( 1976- ) , 女 ,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 以组织学习和创新能力为视角 》 ( 编号 : 2006B701050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员工心理资源是 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来源。众多研究也表明 , 员工优秀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精神状态、 积极的 工作态度等心理资源是组织产生高绩效的重要源泉。因此, 如何获取、 开发和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源, 提 高组织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投资收益 , 进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 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 问题。心理资本 ( psycholog ical capit al, 简称 P sy Cap 或 P K) 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心 理资本理论是近几年来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而国内目前对心理资本的研究及相关成果 的介绍还不多见 , 本文拟对国外心理资本的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 心理资本理论的理论基础 心理资本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 人力资本理论以及积极心理学与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 ( 一) 人力资本理论 在西方经济学中 , 资本是指能够用于物质生产并能创造收益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得到经济学界 认可后 , 传统资本的内涵便由物质资本( physical capit al) 扩展到人力资本( hum an capit al) 。物质资本被 称为非人力资本 ( nonhuman capit al) , 是指体现在物质资源上的、 以物质的数量和质量表现出来的资本; 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力资源( 劳动力 ) 上的、 主要以劳动者的素质表现出来的资本, 包括劳动者的身 体健康状况、 知识、 技能及表现出的能力。显然, 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并没有将心理健康纳入人力资本 的范畴。但随着研究者对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 以及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对企业人力资本 投资收益影响的不断增大 , 理论界出现了两种观点 : 第一种观点认为, 应该将人力资本理论中的 健康 内容从原来的身体健康扩展到心理健康 , 相应地, 人力资本投资也应增加心理健康投资的内容 ; 第二
[ 10] 极端。 同时, Avolio 列举了大量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包括 Bandura( 2003) 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Snyder
( 2000) 对希望的研究、 Carver( 2003) 对现实性乐观的研究以及 Masten 等人( 2002) 对复原力的研究在内的很 多研究大多支持 Avolio 的观点。目前 , 综合论是心理资本内涵研究最新的观点, 对心理资本今后的研究很 有启示意义, 但是这种观点正确与否, 还需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学者们对心理资本内涵的理解有趋同与综合的趋势。此外 , 不难看出心理 资本有以下特点 : ( 1) 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 强调个人的力量和积极性 , 而不是纠错与试误 ; 反映员工的 优点, 而不是缺点。( 2) 是一种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心理状态。 ( 3) 不同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 而是位于两者之上 人力资本强调 你知道什么 , 它明确了员工应该具备的受教育程度与技能 ; 社会 资本强调 你认识谁 , 它注重的是关系网络和人脉 ; 而心理资本则强调 你是谁 以及 你想成为什么 , 即关注的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 ( 4) 具有投资和收益特性 , 可以通过特定方式进行投资与开发, 将其 潜力挖掘出来, 进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 5) 心理资本的内容相当广泛, 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 , 所有能 够给个体与组织带来积极结果的心理和行为 , 都可以纳入心理资本的范畴 , 例如组织承诺、 忠诚、 诚信、 组织公民行为、 心理契约、 工作投入、 组织认同等。心理资本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企业不仅可以通过特定途径来获得心理资本 , 还可以通过特定途径来提升心理资本的数量与质量。 ( 二) 心理资本的要素选择标准 由于 心理 资 本 的内 容 比 较广 泛 , 因 此确 定 其 要 素 选择 标 准 是 非 常有 必 要 的。 L ut hans 等 人 ( 2005) [ 11] 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 认为心理资本的要素选择标准至少有以下几个 : ( 1) 组织行为 学研究领域中积极、 独特和具有动力作用的要素; ( 2) 具有理论与研究依据 ; ( 3) 可以有效测量和评价; ( 4) 属于能够被开发和管理的心理状态品质。这些选择标准的提出使心理资本研究有别于那些具有积 极导向的大众化文献或读物( 例如 Coney 的 《 成功人士的七种习惯 》 和 Johnson 的 《 谁动了我的奶酪 》 )对 积极心态的倡导 , 也有别于那些宏观积极组织研究 ( po sit iv e or ganizat ional scholarship) 。另外, 研究者 还指出 , 心理资本是基于状态的 , 那些相对固定的特质性自我评价不能包含在心理资本的范畴中。例 如 , 大五人格、 良心、 自尊、 积极情绪、 情绪智商等, 尽管都有其理论研究背景, 而且也可以有效测量 , 但是 不易开发、 改善与管理, 因此不应该属于心理资本的内容。也有研究者认为, 某些基于特定任务的心理 状态变量也不能作为心理资本的内容, 如自我效能感等。可以看出 , 不同研究者在心理资本的要素选择 标准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 , 因此 , 心理资本要素选择标准也是今后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 三、 心理资本的结构与测量 对心理资本结构或内容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心理资本的内涵 , 也有助于开发心理资本的测 量工具。目前研究者对心理资本的理解或研究存在不同的视角 , 因此他们所确定的心理资本结构要素 和所开发的测量工具也有所差异。通过文献梳理, 我们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多因素心理资本结构研究列 举如下 ( 参见表 1) 。
[ 9] 心理状态, 组织可以通过影响个体关于 我是谁 以及 我将成为谁 的认知来获取竞争优势。 可以看
到 , 这些研究者都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特定的积极心理状态 , 这种独特的个人资源能够促使个体实施积 极的行为并产生高绩效。 第三种观点是综合论。综合论认为, 心理资本是一种同时具有特质性和状态性的心理素质。2006 年, Avolio 等人在探讨心理资本的内涵时, 使用了 类似于状态( st at e like) 这个词, 并认为心理资本既具有状态 性 , 可以通过干预措施来开发 , 又具备特质性 , 相对比较稳定, 而且状态与特质实际上是同一维度上的两个
效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源提供了独特视角。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从心理资本的理论基础、 概念内 涵、 结构与测量 , 以及心理资本干预 、 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等方面, 介绍了心理资本理论与研究现状, 最 后对心理资本理论与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 人力资本; 心理资本; 积极组织行为; 心理资本干预 中图分类号 : F 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1 4950( 2007) 05 0032 08
32
来自百度文库
外国经济与管理( 第 29 卷第 5 期 )
种观点认为 , 心理健康所涉及的积极心理要素与传统的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在性质上类似 , 但在内容上 却完全不同 , 因此可以单独称为 心理资本 。 ( 二) 积极心理学与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 T erm an 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以及荣格关 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M aslo w 和 Rog ers 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积极的 一面, 他们的研究对现代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心理学家在 20 世纪末期的研究中发现 , 某些积极的 心理要素有助于心理疾患的预防和消除。他们同时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 , 探索并挖 掘人性中的积极力量和美德, 以期使个体、 群体、 组织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并走向繁荣, 这些研究具有很 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背景, 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 Seligm an 一改心理学界过去过分重 视消极心理研究的取向,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 ( po sit iv e psycholo gy movement ) 。 在他的倡导下, 美国 T emplet ion 基金会于 1999 年设立了 T em plet ion 积极心理学奖 ; 美国盖洛普组织 ( Gallup org anizat ion) 从 1999 年开始资助年度积极心理学峰会 ; 2000 年 1 月, 《 美国心理学家 》 ( Am eri can Psy cholo gist ) 杂志也推出了一期关于 积极心理学 的专辑, 并于次年 3 月推出了积极心理学专栏, 这些均体现了美国心理学界对积极心理学的重视与关注。目前 , 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情绪 和体验、 积极个性特征、 积极心理过程等方面。 Selig man 教授又在 2002 年提出了 心理资本 的概念, 认 为可以将那些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资本的范畴, 这一观点极大地开阔了研究者的思路, 并 引发了大量关于心理资本的探讨。 积极心理学在组织管理领域的应用导致了积极组织行为学 ( po sit iv e o rganizat ional behav ior) 的出 现。积极组织行为学主要关注那些导向积极的 , 能够被有效测量、 开发和管理并与高绩效相关的心理资 源或要素的研究和应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实践中, 自我效能感 ( 自信) 、 希望、 乐观、 幸福感、 情绪 智力和复原力等积极心理要素研究最具有代表性。L uthans 等人在 2004 年将心理资本的概念拓展至组 织管理领域 , 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导致员工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状态。 从个体层面来说, 心理资本 是促进个体成长发展与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 ; 从组织层面来说, 心理资本所起的作用与人力资本、 社会 资本类似, 能够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可以说, 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是心理资本研究最主要也是最直 接的驱动因素。 二、 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与要素选择标准 ( 一) 心理资本概念研究的取向 尽管关于心理资本概念的研究还不多, 但现有观点按其取向可划分为三种。 第一种观点是特质( tr ait ) 论。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作为个体的内在特质而存在的。例如 , H o sen 等人( 2003) 认为 , 心理资本是个体通过学习等途径进行投资后获得的一种具有耐久性和相对稳定性的 心理内在基础构架( psycholo gical inf rast ruct ures) 。他认为, 心理资本包括个性品质和倾向、 认知能力、 自我监控和有效的情绪交流品质等。 Let cher 等 ( 2004) 甚至将心理资本等同于 大五人格 , 认为心理 资本就是人格特质; Cole( 2006) 也认为, 心理资本是一种影响个体行为与产出的人格特质。 可以这样 说 , 特质论者认为心理资本就是人格 , 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种观点是状态( st at e) 论。状态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状态。目前这种观点在心理资本研 究中占据主流地位。例如 , Goldsmit h( 1997) [ 6] 和 T ett egah( 2002) [ 7] 认为, 心理资本就是个体对自我、 工 作、 伦理以及人生信念、 态度和认知的综合。 Avo lio 等人 ( 2004) 认为 , 心理资本是指那些有助于预测个 体高绩效工作和快乐工作指数的积极心理状态的综合, 这些积极心理状态能够导致积极的组织行为, 使 个体勤奋努力地去做正确的事情, 并且获得较高的绩效和工作满意感。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希望、 自我 [ 8] 效能感 ( 自信) 、 乐观、 积极归因、 自我恢复力等。 Lut hans( 2005) 认为, 心理资本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