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研究进展
心理资本在学习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心理资本在学习领域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0ccdf2dbcd126fff7050b57.png)
心理资本在学习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摘要] 众多研究表明,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态度等心理资源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心理资本(PsyCap)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方面。
心理资本理论为如何获取、开发和有效利用学生积极的心理资源提供了独特视角。
本文主要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学习领域中的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并就心理资本在学习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心理资本学习领域身心健康一、心理资本概念的界定心理学家在20世纪末期的研究中发现,某些积极的心理要素有助于心理疾患的预防和消除。
基于此背景,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Seligman在20世纪90年代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positive psychology movement),他认为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使人们将关注点引向积极导向的研究,给心理学重新进行诠释,给心理学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积极心理学的思潮和研究取向渗透到了组织行为学研究中,产生了积极组织行为学(POB)研究。
它是对积极导向的、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从而可以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
心理资本的概念正是从POB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1)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自我效能感);(2)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乐观);(3)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希望);(4)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韧性)(Luthans& Youssef, 2004; Luthans & Youssef, 2007; Luthans, Youssef et al.,2007;Luthans,Youssef和Avolio,2007)。
国内外心理资本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国内外心理资本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4be79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2.png)
把握机遇,推动心理资本发展
政策支持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心理健康和心 理资本建设越来越重视,出台了 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为心理资 本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节 奏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心理资本在提升个体和组织心 理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
到关注。
技术进步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 展为心理资本研究提供了更多手 段和方法,推动了心理资本研究
跨文化背景下心理资本差异比较
1 2
文化价值观对心理资本的影响
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如何影响心 理资本的形成和发展。
跨文化心理资本比较研究
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在心理资本方面的差异 ,揭示其文化根源和影响因素。
3
跨文化心理资本培养策略
探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培养和提升人 们的心理资本。
评估工具本土化
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开发 适合国内人群的评估工具 。
评估指标综合化
涵盖认知、情感、意志等 多个维度,全面评估个体 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与职业发展关系探讨
心理资本与职业成功
研究心理资本对职业成功的影响机制 ,揭示其内在逻辑。
心理资本与职业决策
分析心理资本对个体职业决策过程的 影响及作用机制。
国内应用前景
随着国内健康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心理资本在国内的应用 前景广阔,可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学校教育、心理咨询等多个领域。
国外应用前景
国外心理资本研究已广泛应用于组织行为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多个 领域,未来还将继续拓展其应用范围,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支持和 帮助。
包括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等维度,反映个体在面临挑战时的积极心理资源和优势。
心理资本在临床病人中的应用进展
![心理资本在临床病人中的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e3086b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a.png)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病人配合度不高
心理干预的效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人的个体差异、干预时间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干预方案。
干预效果不稳定
目前临床心理干预人才相对匮乏,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缺乏专业人才
结论与展望
06
心理资本在临床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表明,通过提高病人的心理资本,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心理资本在临床病人中的实践应用
05
症状改善
通过对比干预前后的症状评分,评估心理干预对病人症状的改善情况。
生活质量提高
通过评估病人的生活质量,了解心理干预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理健康状况改善
通过评估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心理干预对病人心理健康的改善情况。
03
02
01
1
2
3
部分病人可能对心理干预持怀疑态度,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病人的认知度和配合度。
临床病人心理资本研究
一些医疗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将心理资本应用于临床实践中,通过心理干预、心理咨询等方式提高病人的心理资本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临床实践应用
研究挑战
目前关于心理资本在临床病人中的应用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如缺乏标准化评估工具、干预效果不稳定等。
展望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些挑战,加强标准化评估工具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干预效果稳定性,为临床病人提供更加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治疗。同时,还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和实证研究,为心理资本在临床病人中的应用提供更加科学和有力的支持。
目的
通过心理资本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临床病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为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支持,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医护人员对心理因素的重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心理资本相关研究进展——应引起职业心理健康等学科领域的关注与思考
![心理资本相关研究进展——应引起职业心理健康等学科领域的关注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f32acedc8d376eeaeaa3112.png)
们 降 低 心理 障 碍 和 心理 疾 病 的隐 患 , 使 人 们更 有 效
率、 更容 易实 现 自我 价值 , 更幸 福 的生活 。
2 心 理 资 本 的发 展 1 心 理 资 本 的 起 源
在2 O世纪 7 0  ̄8 0年代 由 于人本 主义 思想 的发
展 人 们 越 来 越 重 视人 的地 位 和作 用 , 人 的心 理 问 题 和心 理 健 康 也 被 重视 , 人 本 主义 思 想 在这 一 时 期 走
及 所 取得 的成 就 发 现 , 人类 的积 极 心 理 可 以 帮助 人
理 资本 的研 究深 入 , 人们对 心 理 资本 的 产生 、 心 理 资
本 的发 展 、 心理 资本 的结构 与 测量 、 心 理 资本 与相 关
结 果 变量 的关 系等 方 面 问题 的认 识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同时, 也开始 引发人们对心理 与行为、 职 业 心 理 健 康、 心理 与精 神 疾 病 等 学科 领 域 中的 相关 问题 进 行
新 理论 , 由人力 资本 与社会 资 本 理论 、 积 极 心理 学 和
模 式治 疗 人 们 产 生 的心 理 疾 病 , 这 就 是 我们 目前 所 常 见 的传 统 主 流 心理 学 , 也 叫病 理 心 理 学或 消极 心 理 学 。传 统 主流心 理学 在多 年来 的发展 中取 得 了诸 多 明显 的 成 果 , 在 诸 多 领 域 中应 用 。直 至 2 0世 纪
DOI 编 码 1 0 . 1 1 7 2 3 / mt g y y x 1 0 0 7—9 5 6 4 2 0 1 4 0 9 0 5 2
心 理 资本 ( P s y C a p ) 的概 念 是 进 入 2 1世 纪伴 随 着 积极 心理 运动 的兴起 而逐 渐 形成 并 发 展起 来 的 全
心理资本理论及其研究新进展
![心理资本理论及其研究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0302bdc3186bceb18e8bb05.png)
为 ,心理资 本是一个 由多种 因素构 成的综合体 ( u di ) b nl g 。 n 是个体在特定 的情境下 对待任务 、绩效和成功 的一种积极状 态 ,并对 个体 的认知过程 、工作 满意感和绩效都产生显著 的 影响。组织可 以通过影响个体关 于 “ 我是谁” 以及 “ 我将成 为谁” 的认知来获 取竞 争 优势。从 以上 观点 中我 们可 以看 到 ,这些研究者都将心理 资本界定为一种特定 的积极 心理状 态 ,这种独特 的个人资 源能够促使个体实施积极 的行 为并产 生高绩效。 第三种观点是综合论。综合论认为 ,心理资本是一种 同 时具有特质性 和状态性 的心理素质。20 0 6年 A oi vl o在探 讨心 理 资本 的内涵时 ,使用 了 “ 类似 于状 态 (te—l e 这个 st i ) a k 词 ,并认为心理资本既具有状态性 ,可 以通过 干预措施来 开 发 ,又具备特质性 ,相对 比较稳定 ,而 目状态与特质实 际上 是同一维度上的两个极 端。同时 ,A oo列举 了大量实 例来 vl i 佐证 自己的观点 ,包括 B n ua(0 3 ad r 20 )对 自我 效能感 的研 究 ,S ye 2o )对希望的研究 ,C re 20 )对现实性 nd r(oo avr(0 3 乐观的研究以及 M s n等人 (0 2 at e 20 )对复原力的研 究都支持 了这种观点。 目前 ,综合论是心理资本 内涵研究最新的观点, 对心理资本今后的研究很有启示 意义 ,但 是这 种观点正确与 否 ,还 需 要通 过进 一 步 的 研究 来 证 明 。 综合 以上分析我们可 以发现,不 同研究者 对于心理资本 内涵的理解有着趋 同与综合 的趋 势。几乎 三种 理论都认可心 理资本具有以下特点 :( )强调个人的力量和积极性 ,属于 1 积极心理学范畴 ;( )是一种基于积极 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心 2 理状态 ;( )与人力资本关注员工的知识技能 、社会资本关 3 注关系网络 和人脉 不 同,心理 资本则 强调 “ 你是谁 ” 以及
心理资本问卷实验报告(3篇)
![心理资本问卷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d77d7f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2.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指个体在面对挑战和机遇时,所拥有的心理资源和能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心理资本问卷的实验,探讨心理资本对个体应对压力、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提升个体心理素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心理资本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2. 探讨心理资本与个体应对压力、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关系。
3. 为提升个体心理素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高校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共100名,其中男生50名,女生50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工具采用张阔等人于2010年编制的心理资本问卷(PPQ),该问卷包括四个维度: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
问卷采用7点计分方式,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向实验对象介绍实验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并说明实验过程。
(2)实验对象填写心理资本问卷,同时记录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等。
(3)实验后,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心理资本与个体应对压力、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1. 心理资本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经检验,心理资本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3,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同时,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的四个维度均能较好地解释心理资本的概念,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 心理资本与个体应对压力的关系经相关性分析,心理资本与个体应对压力呈显著正相关(r=0.532,p<0.01)。
表明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更能有效地应对和解决问题。
3. 心理资本与个体生活质量的关系经相关性分析,心理资本与个体生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0.485,p<0.01)。
表明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个体,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
五、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对个体应对压力、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
临床护士及护理带教老师心理资本的研究进展
![临床护士及护理带教老师心理资本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6e1ebc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3.png)
[摘要]临床护士及护理带教老师由于长期工作繁重,工作压力比较大,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服务患者的质量及带教水平。
心理资本能够促进个人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提高临床护士及护理带教老师的主观幸福感,有利于他们工作的开展。
对临床护士及护理带教老师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对临床护士与护理带教老师心理资本的发展予以展望,以期临床护士及护理带教老师心理资本的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护士;护理带教老师;心理资本;研究进展;研究展望[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50-0156-02临床护士及护理带教老师心理资本的研究进展张艳1,张宏敏2(1.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130000;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000)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不同学科需要进行交叉融合。
自Luthans 等提出心理资本这一概念后,心理资本也成为护理教育的一个热门问题,护理学者纷纷将临床护士及护理带教老师的心理资本纳入其研究范围之中。
护士是医院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1],在医院技术人员中所占比例最大,而临床护士由于长期工作繁重,工作压力比较大,护士的心理状况不理想,很多护士存在焦虑情绪,对工作和生活感到不满意[2],不仅影响护士的健康,还影响服务患者的质量,一部分带教的护士还会影响带教的水平,也不利于护理教育的发展。
心理资本是临床护士及护理带教老师促进个体积极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可以增强临床护士及护理带教老师的主观幸福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现将临床护士及护理带教老师心理资本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心理资本是能够促进个体在组织中产生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状态,包含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为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3]。
自我效能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有信心以采取和付出必要的努力在挑战性的任务中获得成功,即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希望是指个体坚定目标,愿意用多种途径实现目标;韧性是指个体陷于困难和逆境时,能够坚持不懈,恢复甚至超越常态,即个体具备应对逆境的能力;乐观是指个体对成功采取积极的归因,即个体有积极的心态。
心理资本前沿研究报告
![心理资本前沿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a13d20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a.png)
心理资本前沿研究报告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简称PsyCap)是指个体内部具有积极心理能力的资源,它包括希望(Hope)、自尊(Self-Efficacy)、乐观(Optimism)和坚韧(Resilience)四个组成部分。
心理资本是个体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一种积极态度和信念,能够影响个体工作行为、工作满意度及工作绩效等。
近年来,心理资本的研究成为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心理资本对个体工作行为有积极影响。
心理资本能够激发个体的内驱力,使其更有动力积极参与工作,提升工作绩效。
已有研究发现,具备较高心理资本的个体更愿意接受挑战,具有更强的目标设定和执行能力,同时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增加工作适应性。
其次,心理资本对个体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有正向影响。
具备较高心理资本的个体更容易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增加工作满意度。
研究发现,乐观和希望是影响个体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积极心态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调适情绪,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
最后,心理资本对组织绩效和创新有促进作用。
心理资本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工作环境中的变化,增强个体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动力,从而推动组织创新和改变。
心理资本也被认为是组织的战略资源,可以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总之,心理资本作为个体内部的积极心理能力资源,对个体和组织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能够提升个体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满意度,并对组织绩效和创新产生积极作用。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心理资本的测量方法和培养策略,以及心理资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心理资本研究进展
![心理资本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552b39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3.png)
引言21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martin seligman为首的心理学家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并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去发掘和促进那些让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繁荣、兴旺的因素。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在近几年不断完善,经验研究也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
积极心理学的这种思潮和研究取向也渗透到了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并形成了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由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倡导建立的积极组织学术(pos)研究小组;另一个是内布拉斯卡大学盖洛普领导学校的luthans所倡导的积极组织行为(pob)学研究。
它是对积极导向的、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从而可以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心理资本的概念正是从pob发展而来的。
1 心理资本的界定pob的选择标准包括:积极性;基于理论和经验研究;可以被有效地测量;状态性和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这些选择标准的提出使pob研究有别于那些具有积极导向的大众化文献或读物(例如coney的《高效能人士的七种习惯》和johnson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对积极心态的倡导;另外,pob是基于状态的,那些相对固定的特质性自我评价并不属于心理资本的范畴,例如,大五人格、良心、自尊、积极情绪、情绪智商等,尽管都有其理论研究背景,而且也可以有效测量,但是不易开发、改善与管理,因此不应该属于pob的内容。
“心理资本”的概念正是在pob及其选择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指“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其特点是:①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②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③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④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
虽然定义中心理资本只包含了四个维度,但事实上,心理资本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核心构念,它整合了不同符合pob标准的心理能力,并考虑了能力之间的协同作用。
因此,投资、发展并管理整个心理资本对于工作绩效所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单个积极心理能力的影响。
国内心理资本相关研究与展望
![国内心理资本相关研究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b49d753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d.png)
02
国内心理资本相关研究现状
心理资本概念及测量研究
心理资本概念
研究者们对心理资本的定义主要从积极心 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个体在面对挑战和 压力时所具备的积极心理资源和状态,包 括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等方面。
心理资本测量
目前国内研究者主要采用自陈量表法进行 心理资本的测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量 表包括张红芳等编制的《心理资本问卷》 和王雁飞等编制的《心理资本问卷》。这 些量表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验证。
05
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总述
01
02
03
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等积极结果具有显著的正相 关关系。
心理资本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角色内 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等方面具有积极 影响。
心理资本对组织的创新、竞争优势、 组织绩效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具体建议与措施
建立积极的员工 关系
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合作 和支持,以提高员工的归属 感和组织承诺。
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与实施策略
01
现有干预措施多关注单一维度心理资本的改善,缺乏整体性和 系统性。
02
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未得到充分验证,部分研究结果存在争议。
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心理资本干预策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03
,以实现心理资本的全面提升。
04
未来心理资本相关研究展望
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
心理资本理论构建
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指导实践的对策建议
针对不同领域和群体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心理资本开发和管理建 议,为组织和个人提供实用的指导。
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心理资本研究的深入发展,提 高我国在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心理资本对创业团队行为影响的研究的中期报告
![心理资本对创业团队行为影响的研究的中期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e6bc4d3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0b.png)
心理资本对创业团队行为影响的研究的中期报告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重要力量。
创业团队作为创业活动的核心主体,其行为表现直接关系到创业的成败。
近年来,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源,逐渐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资本对创业团队行为的影响,以期为提升创业团队的绩效和成功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
(一)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心理资本和创业团队行为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问卷调查设计了专门的问卷,对多个创业团队的成员进行调查,收集关于他们的心理资本水平和团队行为表现的数据。
(三)案例分析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创业团队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以更深入地了解心理资本在实际创业团队中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进展(一)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其测量目前,普遍认为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核心要素。
通过对现有测量工具的比较和筛选,我们选择了适合本研究的心理资本测量量表,并对其进行了适当的修订和优化。
(二)创业团队行为的界定与测量将创业团队行为界定为团队的决策制定、沟通协作、创新能力、风险承担和目标导向等方面。
相应地,开发了一套综合的测量指标体系,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创业团队的行为表现。
(三)初步的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发现心理资本的各个要素与创业团队行为的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例如,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团队成员在决策制定时更自信、果断;乐观的团队氛围有助于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充满希望的团队更愿意积极探索创新机会;具备韧性的团队在面对风险和挫折时更能坚持不懈,保持目标导向。
(四)案例分析的初步发现在案例分析中,我们观察到心理资本丰富的创业团队往往具有更明确的愿景和使命,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和凝聚力较高,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第05讲-心理资本研究进展
![第05讲-心理资本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44cc159b90d6c85ec3ac6c3.png)
第五讲心理资本研究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徐建平心理资本的半投射式测量主要内容1组织中的希望与开发2未来研究方向3一、心理资本的半投射式测量心理资本的测量:⏹《心理资本问卷》(PCQ-24; Luthans, Avolio, &Avey, 2007)最常用传统心理资本测量方式的缺点:⏹题目表面效度过高,被试受社会称许性影响可能歪曲作答;⏹被试受对自身的认知所限,出现偏差,导致回答无法真实反映其心理资本水平;⏹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内隐测量及其优势内隐测量通过间接的测量,在测试过程中尽可能消除或减少被试的意识参与。
社会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很多行为都受意识以外的认知过程驱使,且内省的准确度有限。
典型的工作具有一些特征,比如会有日常工作、高认知负荷等,这些会增加内隐过程发生的可能性。
将被试对测量目的的觉察降至最低,因此减小了被试控制自己反应的可能性,在测量潜意识水平上或是不容易通过内省觉察到的变量(比如动机、假定)更为准确。
有效防止被试作伪或自我欺骗(LeBreton, Barksdale, Robin, & James, 2007)。
补充解释外显测量所能解释的变异量,对变量效应的测量更为全面(Greenwald, et al., 2009)。
可以检测不认真作答的被试。
半投射(semi-projective)测验是在开放式投射测验和自陈式问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了二者的优点,编制思想类似投射测验,但在给予模糊性刺激的同时会给出一些陈述句,类似自陈式测验。
Schmalt(1999)开发的成就动机网格测验(Achievement motive grid test)就是一种半投射测验⏹它通过呈现一系列意义模糊的图片以引发动机,所不同在于它不是被试看图片描述故事,而是在每幅图后附上若干语句(问卷)供被试选择(“是”或“否”),根据被试的选择结果统计其在各变量维度上的得分,从而判断其在各动机层面上的倾向性,这极大地方便了测验的实施和结果的解释。
心理资本研究进展综述
![心理资本研究进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ded75fbaeaad1f346933f56.png)
姚志博学院 河南 ・ 新乡 4 5 3 0 0 0 ;
[ 2 ] 新 乡学院
摘 要
河南 ・ 新乡 4 5 3 0 0 3 )
心理 资本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 究的新课题 , 国内外越来越 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心理资本并进行研究, 其理
1 心 理 资 本 的概 念 心理 资 本 的 多 维 度 说 。虽然 每 一 种 说 法 都有 其道 理 , 但是, 很 “ 心 理 资本 ” (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a p i t a 1 ) 这 一 概念 有 心 理 学和 经 少有学者对心理资本结构维度 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济学两大理论基础 。2 O世 纪 9 0年代 ,美国心理学会 前主席 3心理资本的测量 S e l i g ma n发起 了积极心理学运动 ( p o s i t i v e p s y c h o l o g y mo v e — 心理资本 的测量主要基于 3种视角:心理状态 的内在视 me n t ) 。 2 0 0 2年 S e l i g ma n教授又提出了“ 心理资本” 的概念, 认 角( 自评方式) 、 外在视角 的主观角度( 他评方式) 以及 外在视角
论框 架不断完善。本文围绕心理 资本 的概念、 结构和维度 、 测量和其他影响 因素进 行 了述评 , 分析 了此领域 目前 的最 新研 究进展和仍需努力探索的方 向, 希望为后续研 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心理资本 结构 测量 发展对策
文 献 标识 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 B8 4 9
评价绩效和工资增长水平相关 。 乐观对绩效评价 、 工作满意度
和 工 作 幸福 感 有 影 n l  ̄ ( Y o u s s e f &L u t h a n s , 2 0 0 6 ) 。
心理资本理论研究展望
![心理资本理论研究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1340dfc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a.png)
心理资本理论研究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心理资本作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心理资本理论研究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培养个体的心理资本,来提升其面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进而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
本文旨在对心理资本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心理资本的培养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心理资本理论的发展历程,梳理其基本概念和核心要素,包括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等。
本文将分析心理资本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如教育、企业管理、心理咨询等,以揭示其实际应用价值和潜力。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心理资本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测量方法的完善、影响因素的深入挖掘等。
本文将展望心理资本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包括跨文化研究、神经科学研究以及心理资本干预效果的评估等,以期为心理资本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心理资本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个体心理健康的提升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心理资本的核心要素心理资本作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积极心理力量,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方面。
自信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认可程度,它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表现。
一个拥有高度自信的人,往往能够更积极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更有可能实现自我超越。
因此,在心理资本理论中,自信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核心要素。
希望则是指个体对未来的积极期待和信念。
拥有希望的人,通常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乐观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持的积极态度。
一个乐观的人,往往能够看到问题的积极面,相信事情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这种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个体在面对挫折时保持平和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心理资本研究进展述评
![心理资本研究进展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fe7652f92af90242a995e548.png)
心理资本研究进展述评心理资本是影响个人成功和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回顾心理资本的相关文献,从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测量、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加以展望。
标签:心理资本;概念内涵;结构与测量;研究结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管理者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团队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筹码之一就是培养和开发成员的心理资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人力资本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心理资本这一概念在经济学、社会学、投资学和组织管理等领域出现了,并且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如今,心理资本已经不仅仅在经济管理领域受到重视,不同群体的心理资本状态都纳入到研究者的研究范围之中。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对于心理资本的概念界定,国内外皆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学术界关于心理资本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人格特质,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是状态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这种独特的个人资源能够促使个体实施积极的行为并为组织带来绩效;三是综合论,认为心理资本是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的综合产物,这是心理资本内涵的最新观点,很有启示意义,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成果的支持。
二、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由于不同的研究者研究心理资本时有着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心理资本的维度与构成要素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至今也无定论。
Luthans等学者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心理资本的要素选择标准至少有以下几个: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中积极、独特和具有动力作用的要素,具有理论与研究依据,可以有效测量和评价,属于能够被开发和管理的心理状态品质。
国内学者蒋苏芹总结以往的研究,认为心理资本的判别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积极性、有理论及研究基础、具备“类状态”的特征(有开发性、相对稳定)、可测量、与绩效或其他积极结果相关。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以发现,不同学者所提出的心理资本结构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要素,例如,自尊、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坚韧性等,但总体来说还是有较大的差异。
心理资本研究进展述评
![心理资本研究进展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1bf7fa18844769eae009ed3c.png)
第 四 ,提升个人情感素质 。好 的辅 管理 中需要站 在学生的角度考虑 问题 。
\
⑧
二 、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
有着 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因此对于
理资本量表 》,这是测量心理资本的第
一
公平以及员工对 主管 的评价等在心理 资 本与行为变量之间都 具有显著 的中介作 用 。调节效 应模 型认 为心理 资本与其他 变量交互作用影响结果变 量。 例如 , C o l e
第三 , 提升 业务能力。高校辅导员 还 能够 提 升他 们 的综 合 素 质。该 讲 座 需 要主 动 学 习 当前 的思 想政 治 教 育理 中,该处长告诫所 有的辅 导员需要做到 论 ,提升 自己的教 育水平 ,同时还要有 五点 内容 ,这是职业能 力提 升的重点所
计划 、有 目标 地对 自己的学生进行 日常 在 ,分 别是 : 培养法律 意识 ,知法并懂 思想指 导。在 工作之余可以积累一些科 法 ; 日 常事 务需要 公正公开 ,让学生了
主 义建 设 者 、中 国伟 大复 兴 梦 的缔 造
3 . 丰富实践活动 。在 工作中提升职 将 直接影m ] N整个高校 的教 育质量 ,高
者, 帮助 国家辅 助年轻 人 , 传 播社 会正
能量 。
以重 庆某 大 学 为例 ,该 校在 2 0 1 4 升当作是发展的重点, 继而纳入到整体 年 4月,为了全面提高辅 导员的职业能
一
组织带来绩效 ; 三 是综 合论 , 认 为心理 资本 是心 理状 态 和人 格特 质 的综 合产 物, 这是 心理 资本 内涵 的最新观点 , 很 有启 示意 义 , 但还 需要进一 步的研究成
吴 迪 ( 1 9 9 2 一 ),女 , 汉 族 , 江 苏
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
![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7900e9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8.png)
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1、心理资本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涵盖了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核心要素。
这些要素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在面对挑战和逆境时的应对策略和成效。
心理资本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资本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拥有高心理资本的人,往往能够更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对未来充满希望,即使在面对困难时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并从失败中迅速恢复。
这种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个体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成就,实现自我价值。
心理资本对于组织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员工的心理资本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绩效。
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的心理资本培养,通过提供培训、辅导等支持措施,帮助员工提升心理资本,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竞争力。
心理资本的研究对于推动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资本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心理资本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概念,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上对成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组织层面上对组织绩效的积极影响,以及在推动心理健康领域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加强对心理资本的研究和实践应用,对于促进个体和组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心理资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心理资本研究的兴起源于对传统资本理论的反思与拓展。
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长期被视为驱动组织发展和个体成功的关键因素。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尽管这些传统资本在解释经济增长和个体绩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往往忽视了人的内在潜能和心理资源。
因此,心理资本概念的提出,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为理解和预测个体与组织行为提供新的视角。
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
![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73ec52e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6.png)
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心理资本理论自其提出以来,已成为心理学、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心理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构成要素及其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心理资本理论框架和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
本文将首先介绍心理资本理论的发展背景与意义,明确心理资本的定义和内涵,阐述心理资本的四大构成要素——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并分析这些要素在个体发展和组织成功中的作用。
接着,本文将回顾和梳理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包括心理资本的测量、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干预策略等,以揭示心理资本对个人心理健康、工作绩效和组织效能的影响。
本文将展望心理资本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心理资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心理资本理论的核心要素心理资本理论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四个方面。
这些要素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直接关系到个体的行为表现和生活质量。
自信或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信念。
这种信念能够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追求目标。
同时,自信还能够提高个体的应对压力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和坚定。
希望是指个体对未来的积极期待和信心。
一个充满希望的人通常会更加乐观地看待生活,对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心。
这种积极的心态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第三,乐观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持的积极态度。
乐观的人通常会更加积极地看待问题,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这种积极的心态能够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使他们在面对逆境时更加坚强和勇敢。
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逆境或挫折时所表现出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一个具有韧性的人通常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理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这种能力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资本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09-11-25T16:41:07.45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7月下旬刊供稿作者:叶柱轩[导读]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员工的心理资本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
叶柱轩(北京大学)摘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员工的心理资本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
首先,文章回顾了有关心理资本的界定和构成等方面的研究;随后,总结了心理资本测量一些方法;最后,分析并指出了心理资本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心理资本心理资本构成心理资本测量分类号:B849:C930 引言21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Martin Seligman为首的心理学家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并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去发掘和促进那些让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繁荣、兴旺的因素。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在近几年不断完善,经验研究也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
积极心理学的这种思潮和研究取向也渗透到了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并形成了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由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倡导建立的积极组织学术(POS)研究小组;另一个是内布拉斯卡大学盖洛普领导学校的Luthans所倡导的积极组织行为(POB)学研究。
它是对积极导向的、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从而可以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心理资本的概念正是从POB发展而来的。
1 心理资本的界定POB的选择标准包括[1]:积极性;基于理论和经验研究;可以被有效地测量;状态性和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这些选择标准的提出使POB研究有别于那些具有积极导向的大众化文献或读物(例如Coney的《高效能人士的七种习惯》和Johnson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对积极心态的倡导;另外,POB是基于状态的,那些相对固定的特质性自我评价并不属于心理资本的范畴,例如,大五人格、良心、自尊、积极情绪、情绪智商等,尽管都有其理论研究背景,而且也可以有效测量,但是不易开发、改善与管理,因此不应该属于POB的内容。
“心理资本”的概念正是在POB及其选择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指“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其特点是[2]:①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②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③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④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
虽然定义中心理资本只包含了四个维度,但事实上,心理资本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核心构念,它整合了不同符合POB标准的心理能力,并考虑了能力之间的协同作用。
因此,投资、发展并管理整个心理资本对于工作绩效所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单个积极心理能力的影响[3]。
2 心理资本的构成Luthans[2]认为,最符合上述POB选择标准的积极心理能力有四种: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
2.1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一种信念。
它是目前POB诸概念中研究最多、理论发展最为成熟的一个。
这一概念最主要的理论家和研究者Bandura强调指出[4],自我效能感是积极性发挥作用最普遍、也是最为重要的心理机制,人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并能阻止不理想结果的发生,才会有行动的动机。
自我效能感也非常符合POB的其他三个标准,即能够被有效测量、开发和提高工作绩效。
研究发现在有些情况下,自我效能感对个体成功的预测力要大于个体实际拥有的能力,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个体就越有可能真正地投入到任务中和迎接挑战;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成功地完成任务;遇到困难或初尝失败时仍能够坚持下去。
另外,实证研究还表明自我效能感能够对工作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如一项元分析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使工作绩效提高了28%,而且对工作绩效的预测力也大于人格特质或工作满意度[5]。
自我效能感的开发方法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给个体提供有关任务特征、任务复杂程度、任务环境等信息,并指导其如何更好地控制这些因素;提供培训以直接提高个体工作能力或指导个体如何恰当地运用能力去完成工作;帮助个体了解完成任务所需的行为的、分析的和心理的策略,如运用咨询和指导等形式,帮助个体理解行为策略、分析策略、心理策略的优势与不足,并学会适时加以综合运用;通过培训改变个体错误的归因,提高其动机水平;设置合理的阶段性目标,以获取成功的经验;运用积极的反馈方式,使个体感觉到组织的积极支持等。
2.2 希望希望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设置目标,想出如何实现目标的途径,并激励自己去实现目标的一种信念。
它不仅仅反映了个体达成目标的决心,而且也包括了个体对能够制定完美的计划和确定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的一种信心。
临床心理学家Snyder等人[6]的研究表明,满怀希望的人往往对既定目标更加坚定并受之激励;重视目标以及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乐于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和适应新的合作关系;在压力情境下较少体验到焦虑;对环境变迁的适应能力更强。
这些方面对于今天的管理者和员工而言无疑是非常理想的特征。
尽管还未被直接应用于工作领域,但有关的实证研究均发现:希望的测量分数与工作目标期望、控制感、自尊、正性情绪、应对力和成就等呈正相关;管理者的希望测量分数水平与其群体或团队的收益率及员工的满意度和留职意愿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与自我效能感相类似,希望可能在某些类型的工作(如产品开发或销售)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希望的培训和开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通过发展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唤醒内部动机;使个体的才能与工作要求相匹配;创设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参与目标设置,以获得其对目标的接受和承诺;鼓励员工设置和追求具体的、富于挑战性的目标;训练员工阐释目标并采用分步法将复杂、长期的战略分解为更为具体的步骤和阶段;训练员工如何开发出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帮助员工开发重置目标的技能,它能使个体意识到当遇到不可抗拒的目标阻力时,不应继续盲目坚持,而是应对目标进行重置;训练员工对即将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心理预演。
2.3 乐观心理学家把乐观定义为一种倾向于做积极结果预期和积极因果归因的认知特性。
研究发现乐观能够对身心健康、成就取向、动机等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这些因素能够进一步带来学业、体育竞技、政治和职业上的成功;相反,悲观则会导致消极、失败和社会疏离,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消沉和死亡。
POB提倡现实和灵活的乐观。
例如,乐观者易于被激励从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其业绩也更好;有更高的满意度及士气和更低的压力感及离职倾向;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并给自己设定长远的目标;在遇到困难和阻力时仍能坚持不懈。
乐观的开发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宽容过去”,管理者和员工应学会反思和接受自己过去的失败和挫折,原谅自己的那些已无法逆转的过失;“正确评价现在”,感激和满足于自己当前生活的积极方面,包括那些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事物;“为未来寻求机会”,未来的不确定性可以被视为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因而个体应以一种积极、自信的态度迎接它。
2.4 坚韧性坚韧性是指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
坚韧性包括那些需要人们在童年期和成人期不断学习的一系列关键技能,它的提高意味着成长、健康和幸福。
坚韧性的相关因素涵盖了人类自身大量的积极品质,比如自尊、自我效能、责任感、成就动机、计划能力等等。
坚韧性对于组织行为学而言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至今,除了具有直接意义的应激研究外,将坚韧性直接应用于工作领域的尝试并不多。
但已有大量证据表明,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高坚韧性的个体更富有成效,坚韧性与个体在各种生活经历中有效运作的能力具有紧密的联系。
坚韧性的开发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风险聚焦策略,即专注于削减那些能增加消极结果可能性的风险和应激源;资源聚焦策略,强调和增加那些能增加积极结果可能性的资源;过程聚焦策略,即为了利用现有资源管理已出现的风险因素而调动自身适应系统的能量。
除了这四种最符合POB选择标准的积极心理能力之外,研究还发现了其他许多符合POB标准的构念,例如创造性以及智慧等认知能力,主观幸福感、幽默感等情感能力,感激、宽容、情商等社会能力,以及更高层次的能力如灵性、真诚、勇气等。
3 心理资本的测量对于自我效能感、希望、自信、坚韧性以及其他可能的积极心理学构念的测量,心理学家已经设计、研究了许多工具。
人们对于这些测量工具的关注程度也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下面的表格总结了近年来心理学家对于心理资本结构和测量的探索。
从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们虽然对于心理资本的构成大致上有相似的看法,但是对于心理资本的测量却并没有一致意见,不同学者采用了不同的量表,对于这些量表的信度、效度还有待检验。
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仅仅把目光局限在传统资源的积累上已经不能让企业维持竞争优势。
企业只有利用那些背景依赖的、可积累的、可更新的、难于模仿的要素才能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可以通过投资、开发、管理心理资本的方法获得。
但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心理资本的研究都刚刚起步。
首先,对于心理资本的构成和测量,学者们尚无法达成一致看法,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其次,心理资本在工作领域中的应用,尚存在很大障碍。
由于心理资本是状态性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前建立起来的心理资本很可能会逐渐消失,这对于注重投资回报率的企业来说,是一个最大的缺陷;第三,由于我们对工作绩效以及心理资本的测量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究竟心理资本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绩效改进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结论;最后,由于心理资本最初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心理资本的概念是否适用仍有待考察。
参考文献:[1]Luthans F. 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2, 23 (6):695-706[2] Luthans F, Youssef C. 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004, 33 (2):143-160 [3] Luthans FB, Avolio BJ, Walumbwa FO, Li Weixing.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05, 1 (2):249-271[4]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1997[5] Stajkovic AD, Luthans F. Self-efficacy and work-related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8, 124(2): 240-261[6] Snyder CR, Irving LM, Anderson SA. Hope and health: Measuring the will and the ways. In Handbook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The Health Perspective, ed. Snyder CR and Forsyth DR, 1991. 285-305 [7] Judge TA, Bono JE. Relationship of core self-evaluations traits-self-esteem, generalized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emotional stability-with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1, 86:80-92.[8] Jensen SM. Entrepreneurs as leaders: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perceptions of authenticity on venture performances.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Nebraska, 2003 [9] Page LF, Bonohue R.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 Working Paper of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of Monash University, 2004 [10] Larson MD, Luthans F.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The additive valu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employee attitudes. Working Paper, Gallup Leadership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Nebrasks-Lincoln, 2004.[11] Luthans KW, Jensen S. The linkage betwee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al mission: A study of nurses.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2005, 35 (6):304-310 [12] Luthans F, Youssef CM, Avolio BJ.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ing the human capital edge.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13]—.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 Toward a micro-interven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6, 27:387-393[14] Avey JB, Patera JL, West B. The implications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employee absenteeism. 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06, 13 (2):42-60 [15] Jensen SM, Luthans F.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their authentic leadership. Journal of Management Issues, 2006, 18: 25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