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是为了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强烈探求。这就要求导入必须具有启迪开导性,导入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寻求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新奇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实践回忆探究演示教具

教学方法数学课堂学生学习

一、回忆导入法

回忆导入法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线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长定理的两端点重合。又如:讲“因式分解”的第一堂课时,先复习多项式的乘法,并举几个具体例子,例:(a+ b)(a-b)=a2-b2,x(ab+c)=xab+xc ,(x-1)(x+2)=2x +x-2等,及时地指出,把上述过程反过来,即把一个多项式化成整式积的形式,就是我

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因式分解。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触到新知识,并感悟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类比导入法

这种方法,有利于分析二者异同,并归纳出新授内容的有关知识,从而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提高探索发现能力。例如:教立方根时,可用平方根类比;教四边形时,可用三角形类比;教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高、对应角平分线、对应周长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

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展现。

三、现身导入法

现身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课前布置学生制作一个简易测平仪(仿照书上的“想一想”),上课时可先问学生,请用你的测平仪测量一下你的桌面是否水平?怎么测呢?为什么可测是否水平?学习本节知识后便可获解。又如:讲“二次函数”中求一图形面积最大值时,给每一位同学发一根60厘米长的铁丝,请学生弯成一个长方形,看谁弯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通过竞赛自己悟出道理;再如讲“等式的性质”时,可

以通过用天平称砝码的实验得出等式的两个性质。

四、疑问式导入法

疑问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名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如,在讲授“负数”时,他并不是象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2”。这时可引进记号“-2”表示“欠2”,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

五、演示导入法。

演示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

西,通过演示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图1,图2,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圆相交成圆A B

C 2图

B C A 1图

周角∠ABC,当∠ABC的一边BA不动,另一边BC绕顶点B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七、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切割线定理时,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师生共同证明。如在讲“定义”时,直接提出对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性质的描述叫作这个概念的定义这样,学生就知道“定义”的意义。比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讲“证明”时,直接给出,从一个命题的条件出发,通过讲道理(推理),得出题的结论成立,从而判断该命题为真,这个过程叫作证明。这样,学生就知道“证明”的含义。

六、数学史导入法

数学史引入法是指在讲授数学概念、定理、方法时,首先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有趣味性的数学家的传记或数学史实,从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增强学习毅力和创新精神,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讲“勾股定理”的导入和讲圆周率“π”时,向学生介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祖冲之,也可以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并介绍其发现的艰苦历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进而导入新课。

八、联系导入法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学习比例尺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拍照”,问学生:你们都拍过照,照片上的人和你自己像不像?为什么它比你本人小得多,而看起来却一模一样?有的学生认为照的是自己,当然就像自己,只是小一些。接着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需要把某一物体缩小(或放大)而又不改变其形象,自然地引出比例尺的概念。讲“解三角形”时可以提问学生“不过河,能否测出河面的宽?”讲“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这样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学生倍感亲切,就会更加认真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九、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新知识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这一导入方法,它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自主操作、表现的情境:怎样做一个罐头盒?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发现了圆柱的表面积的组成,并通过探究总结出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发现不仅仅是一个数学概念、计算方法的获得,而是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

十、趣味性实验导入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