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压力感受性反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改变ISP,观察血压变化,绘制压力感受器功能曲线。
ISP变化模式
(1) 斜坡式(ramp):将ISP保持在100 mmHg 灌流至少10 min,实 验时降至0 mmH,随即以斜坡方式上升至250 mmHg,迅速
降至0 mmHg再保持在100 mmHg,由0上升至250 mmHg过
程历时30 s。 (2) 阶梯式(stepwise):将ISP保持在100 mmHg 灌流至少10 min, 实验时降至 0 mmHg ,随即以斜坡方式上升至阈压 ( 2.5 mmHg/s),达到阈压后,改为阶梯式上升,每个阶梯高度
线。
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 的测定方法
1. 麻醉、仰卧位固定、气管插管、暴露双 侧颈动脉窦区。 2. 分离双侧降压神经并切断,由于颈交感 干内有时也含有降压神经纤维,故切断 双侧颈交感干。 3. 分离并切断右侧窦神经。 4. 隔离左侧颈动脉窦
4. 隔离左侧颈动脉窦: 游离左侧颈总动脉,近心端 结扎颈总动脉,向远心端插入聚 乙烯管 (PE-50) 作为灌流的流入 道,插管通过 T 形管分别与蠕动 泵和压力传感器相连,通过压力 传感器监测和记录窦内压。 结扎颈外动脉远心端,向近 心端插入 PE-50 管 , 作为灌流的 流出道。 分别结扎颈外动脉的各小分 支如枕动脉、甲状腺上动脉等。 结扎颈内动脉远心端。 尽量避免损伤颈外动脉和颈 内动脉间组织,以免损伤颈动脉 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通路。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实际上是牵张 感受器 (stretch receptor),因为在动物实 验中,如将一个大小合适的石膏管型套 在颈动脉窦区,使颈动脉窦壁不会由于 ISP升高而产生明显变形,此时ISP的升 高不再引起窦神经传入冲动明显增多。
单根窦神经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 在不同窦内压时的放电 最上方为主动脉血压波,左边数 字为主动脉平均压(mmHg)
在一定范围内(60~180 mmHg),窦 神经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血压和动脉 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 当窦内压(intrasinus pressure, ISP) 低于60 mmHg时,窦神经几乎没有传入 冲动; 当ISP超过180 mmHg时,窦神经传 入冲动接近最大值,此时升高窦内压不 会进一步引起传入冲动增多。
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增强,传入冲动增多,传入纤维 在延髓孤束核(NTS)交换神经元后有三条主要通路: (1) NTS 的轴突投射到延髓尾端腹
外侧部 (caudal ventrolateral medulla,
CVLM), 使短轴突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兴奋,进而抑制延髓头端腹外侧部
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 的测定方法
5. 灌流隔离的颈动脉窦: 通常采用Krebs-Henseleit液(K-H液)作为灌流液,
用蠕动泵驱动,通过程序控制灌流压。灌流液 pH 值为
7.35~7.45 ,温度维持在 37℃ ,并用95% 氧气+ 5% 二 氧化碳饱和。注意灌流压不要过大,以免损害压力感 受器。 6. 左侧股动脉插管,记录动脉血压和心率。
弱的结果。
BP↑
颈动脉窦 压力感受器 主动脉弓 窦N 迷走N 心血管中枢
负反馈
( -)
心率↓ 心缩力↓ 血管舒张
血压↓
心迷走紧张↑ 心交感紧张↓ 交感缩血管紧张↓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颈动脉窦反射的功能曲线
在动物实验中,可将颈动脉窦区与体循环隔离,并保持其传 入神经与中枢的联系,用不同压力的生理盐水或血液灌流颈动脉 窦区,就可以观察ISP与全身动脉血压的关系。 将ISP作为横坐标、 全身动脉血压作为纵 坐标,就可得到不同 ISP 与动脉血压变化之 间的关系曲线 ,称颈 动脉窦反射的功能曲
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引起
血压下降; (3) NTS神经元还抑制下丘脑
视上核和室旁核释放血管升压素
(vasopressin),亦有助于血压降低。
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降压反射(depressor reflex), 是一种典型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
减少,结果血压回升,这实际上是压力感受性反射减
压力感受性反射测定
Evaluation of Baroreflex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调控血压的重要机制,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反射增益高,调节速度快
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等与压力感受性反射异常有关
1924年Hering首次描述了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测定
隔离颈动脉窦区研究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实验方法 探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控机制、药物对心血管活动的 影响、高血压病、慢性心力衰竭等发病机制
Reflex arc of baroreflex
压力感受器 (baroreceptor) 位于颈动脉窦 (carotid sinus) 和主动脉弓 (aortic arch) 壁的 外膜下。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 入神经为窦神经(carotid sinus nerve), 加入舌咽神经;主动 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为 主动脉神经(加入迷走神经) (兔:降压神经)(aortic nerve, depressor nerve) 。 传入神经进入延髓后,与 孤束核(NTS,nucleus tractus solitarius)发生突触联系。
为25 mmHg,持续15 s,直至增大道250 mmHg。
Hale Waihona Puke 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以 ISP为横坐标,平均动脉压 (MAP)为纵坐标,绘出不同 ISP与MAP 相应变化之间的关系曲线,即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
当ISP在80~160 mmHg范围内变动时,ISP与动脉血压之间的关系 接近于线性,即动脉血压随ISP升高而降低;
(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 RVLM)
神经元活动,RVLM到达脊髓交感节前 神经元的兴奋性冲动减少,进而引起
交感缩血管纤维和心交感神经紧张性
降低,外周血管扩张和心脏活动抑制;
(2) NTS的轴突投射到迷走神
经背核和疑核,引起心迷走神经兴
奋;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 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