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庆英开题报告(最终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广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分析

姓 名: 谭庆英

学 号: P 130210322

学 院: 经济学院

专 业: 经济学专业

班 级: 2013级经济学班

2016年 月 日

一、选题背景

从国际情况来看,我国承接了来自国外各国大量的产业转移,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居第一。然而,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生产成本上升,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国际产业转移到中国的趋势逐渐下降。从国内情况来看,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国家不平衡的发展战略以及劳动力优势大量承接国际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近几年,东南沿海地区的优势逐渐丧失,为了维持经济持续增长,东南沿海的部分产业逐渐向具有市场、劳动力和要素优势的中部和西部转移。从广西省自身情况来看,作为一个西部省份,广西省承接了来自东南沿海的部分转移产业。当前,广西省的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解决就业问题对于广西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广西省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广西省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承接产业转移对就业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和就业结构等方面,并且现实表明,承接产业转移对广西省的的就业数量、质量、结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取决于总效应。

因此,在此背景及此形势下,广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因此,本文基于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个维度,研究广西省承接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

二、研究意义及目的

承接产业转移与就业两者密切相关。当前广西省经济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广西省的当务之急是改善就业状况。但是目前广西还存在很多不利于就业的因素,研究广西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就业的关系,有利于更直观地看出承接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有利于本文分析承接产业转移与就业效应的辩证关系。

本文旨在通过了解广西省的承接产业转移状况和就业状况,深入分析广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广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承接产业转移与就业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研究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可以从研究就业的数量、质量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二者的关系始终是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剖析。

(一)国内研究综述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与就业的关系,国内学者各自有不同的见解。

祝鹏飞(2012)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承接产业转移必然导致相应的劳动力失业,企业在给予劳动者一定的补偿之后,将会给予劳动者补偿纳入职工薪酬,从而加快年均工资的增长。王佳锐和安锦(2013)指出西部地区承接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将产生促进就业效果,承接第一产业将产生抑制效应。菜绍沈(2013)主要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来分析就业效应,分析得出结论:陕西就业和东部产业投资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引进东部省市投资每增加1%,可带来0.074%的就业增加。王颖瑞(2014)认为承接产业转移具有就业扩大效应即扩大就业人员数量,但主要是由于外资企业引起的。张小武(2014)认为产业转移可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变化、提高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的工资水平和缩小各地工资差距、减免各地区政府税收、给予土地拍卖商和基础设施公路铁路建设方便,以上这些因素均可直接或间接对就业产生促进作用,但是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仍然不确定。张超(2014)基于区域的角度研究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认为承接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效应扩大化。冯大威(2014)利用就业数量、就业质量两个维度来衡量就业效应。从就业数量角度来看,省内资金和省外资金对河南省的就业总量都有显著地正面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的就业总量并不显著。从就业质量的角度来看,省内投资、省外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均对工资水平有显著地正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李俊玮和高菠阳(2015)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用定量分析法得出结论:我国总体呈正产业转移效应,且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现出增强趋势,我国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未来产业转移效应将更多地依靠多重驱动力实现多驱动

化。李付俊(2016)指出我国产业转移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总量效应明显,我国区际产业劳动力就业技能提升效应在东部较为显著,在西部处于初始阶段,在中部两者相关性不大。

(二)国外研究综述

1、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庇古和马歇尔在萨伊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他们认为失业率总是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解决失业最好的办法是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发挥工资杠杠作用。

2、“两缺口”模型

1966年,钱纳里和斯特劳特在《外援与经济增长》一文中提出了“两缺口模型”,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利用外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思想就是发展中国家国内有效供给与资源计划需求之间存在缺口,即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而利用外资是填补这两个缺口的有效手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就业。

3、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指资本主义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市场作用的自我调节达到“充分就业”。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相等时的总需求价格,也就是企业家的生产能获得最大利润时的总需求价格。因而有效需求是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社会的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量。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凯恩斯提出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的财政货币政策即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息率来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整个社会的充分就业。

4、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

刘易斯划分了资本主义部门和自给农业部门。这就是所谓二元结构问题。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资本积累,在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中,很显然地将农业视为一个被动的过程。在模型的整个运行过程中看不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收入的增加。费景汉和拉尼斯就针对这一点提出了修正意见。他们认为刘易斯的模型存在着两点缺陷:第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