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3560蔡丽霞
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摘要: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是创作的源泉,是创作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再加以
研究考证才有一个真正的写作素材。否则,一个人有再高的才能,也只是闭门造车。就算能写出作品也由于脱离了生活,必定是经不起读者的推敲、无法得到读者的认可。而“文学”二字在《辞海》中的定义则是:“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由此可见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所以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文学,二者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
关键词:文学生活源泉能动反映
*关键词之间应该用分号隔开
********************************************************************* 文学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生活的一种形式,离开生活,文学就不成其文学,而离开生活的文学也是残缺的生活,或者说是缺少品味的生活,因此文学离不开生活,没有文学就没有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首极其优美的诗歌。只待我们用文学理论来构建它,将它展现出来。
*序言中并没有重点讲述到研究的背景、动机、方法、意义。
第一、文学创作的历史及由来
在中国文学史上,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曾不断地总结文学创作的经验,探讨文学创作问题。从先秦开始,人们就逐渐注意到文学托物言志反映生活的特点。晋代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创作的文章,其中心内容就是“论作文之利害所由”。陆机根据文学的实践经验,指出文学创作的难处在于“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从而提出了文学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对“物、”“情”、“文”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并比较细致地论述了创作中的构思过程,奠定了研究文学创作的基础。齐梁时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把创作论列为他的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神思》中指出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神与物游”的思维特点;在《情采》篇中阐明了“为情而造文”的创作原则,在《物色》篇中提出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概括理论,同时还涉及文学创作的其他许多方面的问题,大大地开拓了有关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的领域。此后,出现了浩如烟海的文论、诗话、评点等,其中不乏有关文学创作的甘苦之谈和真知灼见,如清代叶燮在《原诗》中把被表现的客观事物概括为理、事、情,把作者的主观条件归纳为才、识、胆、力,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问题提出了可贵的见解;明代李贽、清代金人瑞、李渔等研究了小说、戏剧的创作经验,也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主张主观和客观统一,崇尚物我交融,寓情于景,形神兼备,是中国文学创作理论的优良传统。
第二,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人们常常讲: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创作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再加以研究考证才有一个真正的写作素材。否则,一个人有再高的才能,也只是闭门造车,就算能写出作品也由于脱离了生活,必定是经不起读者的推敲、无法得到读者的认可。相信很多人对于“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的典故都不会感到陌生。北宋着名诗人王安石喜欢改诗,他为同时代的诗人改诗,而且还为古人改诗。有一次王安石看见一首诗中的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
卧花心。”王安石看后不觉发笑,心想:“明月”怎么会叫?黄犬怎会卧在花心上呢?于是他提笔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飞来飞去。这下子他才明白,那两句诗是对的,而他给人家改错了。王安石作为一名大文豪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他缺乏对该事物亲身体验,缺乏生活实践。
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如果生活中没有早莺,春燕,泥,诗人还能写出如此美妙诗句吗?没有哪一位作家的优秀作品不是缘自生活,这些作品素材是他们或亲身经历,或亲耳听说,或亲身体验,无不与生活密切相联。即使是在极平凡的生活中,一件极其细小的事物,“作家”只要细心观察,不但能看见旁人能看到的东西,还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一段生活,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是一个动人的经历,从文学创作来说,他就是一段素材,而作者已经把它存储起来了,他随时可以成文,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篇小小说,也可以是宏篇巨着……这段生活经历就是一块干的海绵,而想让它有分量,就要让它不断吸收水分。总之,这个经历是有用的,只有经过加工、打磨等许多过程,才能成为文学作品。可见,原始材料再生动也不能保证写出好的文章来。生活是丰富的、动人的,但文学却是一定离不开社会生活。我不知道,从古到今有哪部文学作品脱离了生活而独立存在,又有哪些作家远离生活而独自创作。所以,我们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第三,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反映:
所以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是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文学所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①。但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等于”并不等同于“不是”。那么,也就是说,文学绝对是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现象的一个集中体现。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比生活高。只有高于生活,才能更真实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更深刻地揭示生活意义,从而作品也才能对生活起推动作用。如果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完全一样甚至比这些还简单、还平庸,只是简单的生活再现,缺乏思想和令人深思的价值。我想这样的作品必然不会是什么成功的作品。曾有过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一种生活在亚马逊平原名叫雕鹰(鹰科中并没有这一种鸟,是文艺工作者们虚构的)的动物,它在成长过程中,会被母亲无数次折断翅膀然后抛下悬崖,这样才能练就好各种本领之类的。而有读者看完这个故事后就去查了一下这种号称“生活在亚马逊平原”的雕鹰,结果却发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这种生物或者有类似习性的生物。便认为作者所写的文章是毫无根据,完全是为了起教育作用或者励志作用的。所以故意写一些人们无从考证的事,认为看过这篇文章的人绝大多数是不会去亚马逊,即使去了也不见得会真正去考察是否有这种动物。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教育而撒谎,是一种欺骗读者的行为。这名读者所说的话固有一道道理,但不免有些偏激。鲁迅先生曾说:艺术再现生活的特点之一乃是“假中见真”。有时为了“艺术上的真”可以对生活事实进行缀合,抒写和推断。其结果尽管不符合某些事实,然而还是真实的②。一部好的作品,给读者看完后,要么回味无穷,要么发人深思。这都是因为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反映当代人们内心世界、反映一定社会现实。在此我们可以以我国三国时期的曹操为例,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曹操塑造成为一个典型的封建统治者形象,多疑、忌才妒贤、有着无穷贪欲和权势欲的人物。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为何同一人物在两部不同作品的形象却是截然不同呢?后世学者认为,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在描写曹操这个人物时带有极浓烈的主观色彩。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