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听课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听课感受

马克思主义课程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感受。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存在文化体系上的差异。但是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愈发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整体,包括不同地域的人民所创造的文化。东西方文化脉络的走向虽不同,但就本质而言,它们是一致的即人的文明,人的哲学。它们既存在斗争性,又存在统一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融合也可以相互转化。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屡见不鲜。14、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借鉴了古老中国的儒道思想,历史恰若一场轮回,如今的中国结合自身实际学习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东西方哲学都有着天然的指导力,从中略感知一二,已觉为大幸。

因道而行,方得始终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道是什么?道有何用?我对中国古老哲学并没有太多研究,但就我肤浅的认知中,“道”并非是伸手可抓,睁眼可见的实物,而是一种思想法则。后世常以“消极无为”来评价道家思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道家的无为非完全的不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看似消极实则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正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学习的“尊重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老师曾经讲过一个名叫安金磊的农民的事迹。安金磊曾经是河北衡水市枣强县某国营农场的农业技术员。在工作期间因为看到常规农作方法对土地造成很大的伤害,便开始自己研究学习可持续的农业道路。安金磊认为,土地本是一个天然和谐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植物、昆虫、鸟类和微生物等等。这个系统越丰富就越稳定。草是庄稼的好邻居,它既能使农田丰收却减少劳动之苦,而且还能解除植物的多种疾病。用农药是图一时之快,虽然把害虫除掉了,但同时也把一些对庄稼有益的虫子杀死了。说实话,刚开始看视频的时候,我只觉得这个人很怪,甚至觉得他是不是精神不太正常。但是,随着对他一些做法的深入了解,我发现不正常的不是他,而是我们这些自认为高端的智慧的外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古人早就告诉过我们与自然相处的真理,然而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还有多少人遵循?还有多少人保留着那份对土地的挚爱之感?活佛济公有言:“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句话用在安金磊身上再贴切不过了吧。纵然我们不能说他的价值观以及他的行为是绝对正确,但至少我们需要认识到他身上所保留的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之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自然孕育了天地万物,给与了我们生生世世得以繁衍存活的环境,如若连一点敬畏之心和保护之意都没有,我们又怎能奢求它给予我们更多?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只知道向大自然索取,甚至妄想成为大自然的主宰者。物极必反,不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激进式的主观能动性带给我们的是一场又一场的灾难。我不禁想起了如今的环境问题,就拿我们随处可见的雾霾为例吧。我想生活在郑州的人们都会深有感受。一年365天,空气质量为量的天数只有50

多天,其余的时间不是中度污染就是重度污染,口罩成了生活必需品。就在前几天大早上一出门,大家就惊呆了,白茫茫的一片,可见度不足十米。大家纷纷发朋友圈吐槽这严重的雾霾,纷纷称自己如同置身仙境。可悲可叹更可恨啊!如果我们都能有向安金磊那样尊重自然,尊重客观发展规律的意识,又怎么会遭此灾难?唯有因道而行,方得始终啊!要想走得更远更长,我们就不得不转变之前的发展方式,改变我们对大自然的态度。

尽力无悔,万事随缘

我对老师之前讲的“浙大病”这个事情印象特别深刻,一方面是这个问题与我们学生相关性特别强,另外一方面是我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烦恼。所谓的“浙大病”,是前不久由一位浙大“幸福课”的老师提出来的概念,相比起那句调侃意味十足的“考败来浙”,这个概念显得不那么轻松,它是一种“名校学生症”,也同时弥漫在整个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他们优秀,努力,是别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但却无时不刻不处于一种挫败感中。他们通常非常的优秀,但他们却觉得周围充满了比他们优秀的人,而且这些优秀的人离他并不遥远。这是一种金字塔尖端的焦虑,是那种欲登顶而不得的怅惘。而这种焦虑正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角,无论是处于社会的底端、中层的布尔乔亚和上层的精英,都处于“欲得而不可得”、“已得仍欲得”或者“已得而恐失去”的忧虑中。虽然我不是浙大人,但我却有着“浙大病”,我相信和我一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从小到大,我就一直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会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拼命努力。我的父母并没有给予我太多压力,但我就像是生来带有着压迫感似的生活,又或者有一些我并未意识到的压力在压迫着我。我要求自己不管什么都要做的很优秀,当别人做的比我好的时候,我会有强烈的不甘。然后把他们当成我的敌人,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战胜他们。我害怕失去,害怕悠闲,更害怕平庸。上了大学后,这种感觉有增无减,因为我见到了更多优秀的人,在比较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而日渐自卑起来,曾一度的忧虑焦躁,无法安心学习。我想和我有类似情况的同学不在少数吧,过于追求,盲目比较已经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学习。

老师讲这个案例后问了我们学习不好有什么好处以及学习好有什么坏处,我才忽然间意识到一直以来我都太偏执了,太强求了。我总以为学习好才是好的,优秀才是对的前进方向。但是却忽视了万物各有利弊,可以相互转化。一旦过度了,我们就会反受其害。况且,什么才是“优秀”,什么是“完美”。这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答案,真正的答案在人心。不同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有不同的理解。世俗意义上的认知只是千万种认知里的一种,而不是唯一。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不存在绝对的事物。更别说虚无缥缈的个人成绩或是名利地位了。我们总会扮演上、中、下三种角色,没有一颗平常心,我们就无法正确面对这种落差。道家主张,我们应该有水一般的心态。流动的水看似没有自己的形状,但它却可以倒进杯子里成为杯子的形状,流进大海里成为大海的形状,它可以适应一切。

不强求,随缘了。何必对自己要求太多,用一颗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得失,不为得失所困,我们反而能够远离更多烦恼。其实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说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我们所处的环境、所遭遇的一切。不把逆境看成绝对的逆境,也不把顺境看作是绝对的顺境。

习劳知恩,兼善天下

曹德旺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团,目前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他是不行贿的企业家,自称没"送过一盒月饼",以人格做事;他是行善的佛教徒,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达60亿元,认为财施不过是"小善"。2009年5月,曹德旺登顶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他是首位华人获得者,被称为是“中国首善”。在诺大的中国,“善人”并不少见,很多人出手阔绰,捐钱助力。可曹德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善人心态”,“慈善是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应该经营的事业,我希望我的捐款,能真正帮到灾区群众,哪怕只是一点。” 在捐赠仪式上,曹德旺发表了真挚朴实的讲话。他说:“我是改革开放第一代的受益者,我挣了钱也要回报社会。”在他看来,慈善不是被迫的,而是出自于本心的;慈善不在于钱数多少或者力量大小,而在于你的行善的出发点是什么。当今的中国不缺乏慈善家,但缺乏真正的慈善家,大多数的慈善家只是为了企业利益或者公司形象,被迫或者有目的地去做慈善。这其实是一种伪慈善啊!马克思主义老师课下在做一个“爱心粥”的公益项目,免费送粥给需要的人。老师说这与其说是一种物质公益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公益,一群人每天起大早做粥施粥,真的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就如今的社会状态而言,大部分人是不缺一碗粥喝的,想要做公益做慈善也完全可以选择一种更省心省力的方式。但爱心粥项目走的是心灵公益路线,更多的是一种慈善启蒙,让社会公众看到,慈善也有很多形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在《道德经》中如此说道。人活一辈子,可以独立于人群,但无法脱离人群。或多或少,总需要他人的帮助,因此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拥有一颗善心,一颗感恩的心。尽己之力,兼善天下。就像那水一样,润物无声却默默含情。我会看到路边的流浪汉后给他买些吃的,我会扶起摔倒的老人,我会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尽管这些都是小事,但我不觉得我比那些一出手就捐几千万的企业家差到哪去?因为从本质上说,我们都是在知恩行善!

所谓人活一场,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世间万物,自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只需要认识到这简单的一点,便可以从万千烦恼中解脱,既活在红尘里,却也活在红尘外。潇潇洒洒地走过,以仁心、道义、哲理度生。

除此之外,我的感受还有很多,包括为人处世的态度、对爱的理解、如何建立好人缘等等。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更多的是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对我们现在生活的指导意义,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妙之处。我会努力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不求成为“智者”,但也不为“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