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局势紧张 何为导致南海问题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海局势紧张何为导致南海问题的原因
中国南海局势日趋紧张,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纷纷在南海对中国出手,挑战中国底线,那么形成南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1.南海地区资源丰富
南海地区的气候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较为充沛。南沙群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底栖生物极为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鱼场。
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有石油和天然气、铁、铜、锰、磷等,其中尤以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南海是世界四大海底储油区之一,南海海域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曾母暗沙、万安西和礼乐滩等10几个盆地。其中,南沙海域油气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公里,油气地质储量总量达600亿吨.被誉为海上中东或称为“第二个海湾”。
在我国南沙群岛海域里的就有420亿吨,仅曾母暗沙海域已经探明石油储量就有120亿-130吨.
到目前,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都在南海开采石油,他们已经在南沙海域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年采石油量超过5000万吨。
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南沙群岛海域还没有开采出一滴石油.
2.南海争端的历史因素
南沙群岛主权之所以后来成为“问题”并酿成争端,除了资源丰富外,还与20世纪30年代后外国殖民主义势力侵略南沙群岛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19世纪中后期,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在经历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周边国家如朝鲜、越南等也落入日本、法国等的殖民统治之下,而中国南海也成为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目标,尤其是法国和日本先后对南沙群岛进行了一系列严重侵略活动。
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之后,统治越南的法国殖民者乘机于12月4日声称安南对西沙群岛拥有所谓“先有权”
1933年,法国派炮舰“阿勒特”号和一艘测量船侵占了南威岛等9座南沙岛礁,时称“九小岛事件”.
1939年3月30日,日本将法国人驱逐出南沙,取而代之。后来,日本将所占东沙、西
沙、南沙等群岛一并命名为“新南群岛”,隶属台湾南雄县治。
法国、日本对南沙群岛的侵略是导致后来南海争端的一个“历史因素”。
越南认为1951年签署的《旧金山和约》中规定日本“放弃对于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之权利、权利依据与要求”,并没有明确规定日本放弃这些领土后,由哪些国家收回,因此,越南单方面认为和约上述条款规定的是越南的权利。
3.国际海洋法因素
1982年制定了一部新的国际海洋法,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享有主权权利。根据国际海洋法,礁坪属于主权国家的领土范围,干出礁等同岛屿,泻湖为内海。每个岛屿(干出礁)可根据国际海洋法拥有450平方公里至1545平方公里的领海和125664平方公里至431481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
这样,1平方公里小岛的主权,可能意味着12。56万平方公里的经济区域。
中国在1992年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制定了我国的法律.这样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就增加了近300万平方公里.
4.南沙群岛的地缘位置因素
南沙群岛的地缘位置十分特殊,在地缘政治和军事安全上,南沙群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也是我国南部海域前沿的军事战略要冲
南沙群岛及其海域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咽喉,地近马六甲等重要海峡,是从亚洲驶往印度洋、中东、欧洲的最近航路,沟通两大洋和联系三大洲的海上枢纽。
从交通航运的重要性来看,世界上1/10强的石油产品由中东运往东亚、日本和美国要取道南沙海域.因此,谁拥有了南沙群岛及其海域,就等于自己掌握了“一条战略财富”。
如越南强调南海是其“天然屏障”,菲律宾则认为南沙群岛是“正对菲律宾群岛腰部的一把匕首”。
南沙群岛最南端的曾母暗沙距赤道200多海里,距中国大陆约1000海里。而它们距周边相关争端国的位置则比较近。
比如,它离菲律宾的巴拉望等不到100海里,离越南南部东海岸大约350海里。我国南沙群岛的南通礁距离文莱海岸只有48海里.
美日印相继插手南海问题图谋使争端国际化、复杂化
近段时间,并非主权声索国的日本,却在敏感的南海问题上表现亢奋,和东盟有关国家打得火热,做出联合对抗中国的姿态。几乎同期,印度和越南政府在新德里签署了一项为期3年的南海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协议,无视中国一再反对,执意介入南海事务。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美日相继介入南海事务后,越南又将印度拉入南海问题争端,正使这一问题复杂化,而各方牵制的目标无一不指向中国。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一贯的,也是鲜明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和平协商共同解决这一原则立场,源自中国的时代观。基于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判断,邓小平开创了改革开放伟业。牢牢把握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在和平发展道路上。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壮大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同时也让中国人的心胸更加开阔、处理复杂问题时更有耐心,“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政策已经成为中国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达成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之所以是一个好文件,首先是因为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强烈意识到,解决南海问题需要和平、友好与和谐的环境,需要为解决分歧和争议创造有利条件。各方在文件中明确承诺,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探讨建立信任的途径。近10年来,中国积极推进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及后续行动进程,力争尽早取得实质性进展。遗憾的是,个别国家并未对此予以配合。
巴厘岛会议前,东盟个别国家竭力推动搞出一个“有约束力的南海行为准则”,甚至通过媒体放风“希望在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合作下解决该问题”。姑且不去评论这一倡议的初衷,在目前的南海问题氛围下,如此“强力推动之举”有现实基础吗?联系到个别国家试图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来对中国施压,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的问题:所谓“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真意何在?是不是要在约束中国的同时,放开自己的手脚?不成熟的“行为准则”会不会无法产生“约束力”,反而使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现在的东盟的确需要进一步推动内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诸多方面的整合。然而,期望借南海问题国际化来加强内部整合、提升国际影响力,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样做,轻则会影响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系,重则会“伤及这一地区所有国家的利益”。
南海争端不符合中国和东盟的根本利益。我们把南海问题放到本地区未来共同发展繁荣的高度去考量,就一定会更充分地理解和平协商共同解决的意义。现在需要做的是给南海争端降温,全面推动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为南海问题的最终解决营造一个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