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之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朝的崩溃》之读后感

摘要:本文是笔者读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的读后感,主要探讨了关于”鸦片”战争的起因、关于”奸臣模式”的再认识以及史实与传说的差异等问题。

关键词: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史实传说奸臣模式

近日读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感触颇多,略记如下:

一、关于“鸦片”战争

关于鸦片战争,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即战争是否是因“鸦片”而起。“一八四零年中英之间所爆发的第一场战争,在中国被称为‘鸦片战争’,这一名称就暗含了一种先入为主的道德批判。从一开始,作者就没有意识到这是‘再研究’中最为的关键之处,不知不觉坠入它的轨道,作者的全部努力沿着这一方向进行,与他超越道德批判的声明已是南辕北辙。”②我虽未敢如此果断的推断茅先生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鸦片战争”这一名称中所暗含的道德批判,但我仍然认为用“中英战争”这一称谓替代“鸦片战争”可能会更客观,更理性。虽然理性的研究者都会力图以一种公正客观的心态去面对鸦片战争,但是“鸦片战争”这一称谓有着太大的暗示力量。特别是对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关怀的中国知识分子更是如此。正如茅先生在本书的自序中写的那样: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这种“油然而生”的情绪是否会影响到茅先生的研究呢?我想这是一个连他自己也不能充分把握的问题。“鸦片”二字包含的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批判,还包含有一种道德上的偏见。中国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结构中,重利的“商”的地位是最低的,“商”的行为也为重义轻利的“君子”们所不耻。对嗜利如命的夷人,一向讲究道德完形的中国知识阶层,自然不会放弃批判的机会。“洋人”、“资产阶级”这些概念所指称的一类人就是在如今大多数中国人心中也不会是一个多么光辉的形象。中英战争是国与国的较量,鸦片贸易是不法商贩的私下行为。战争与鸦片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鸦片战争”的取名是当时的人定下的,自然包含了当时人对英国人的一般认识,而这种认识又无疑带有极大的偏见。究竟英国政府与鸦片商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是反对的,支持的,还是明里反对实际支持。鸦片贩子是惟利是图的,这一点毋庸质疑。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英国人,包括英国政府的官员如外相巴麦尊、在华商务监督义律等都是嗜利如命?他们发动这样一次战争是不是还有别的考虑?毕竟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此波涛万里的跑来和一个老大的帝国发生战争,也是一个不小的冒险。在当时人的观念条件下,假如英夷果真是嗜利如命的,那么当时英国人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先进”二字需慎用,这里暂不用)的东西,如船坚利炮,战术思想等自然就成了“奇技淫巧”,不值一学。偏见的背后是对己方的自信,但更多的时候却是一种愚昧和封闭。

英国政府从鸦片贸易中受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性贪婪也是一个勿庸置疑

的道理。但是,将历史事件的表述建立在一个牢固的史实考证基础之上,当更为保险。不能说我们所认为的或大家都这么认为的东西就是历史的真实。中国人“以讹传讹”的功夫是十分到家的,一不小心哈雷慧星就变成了哈雷将军了。

二、关于“奸臣模式”

“奸臣模式”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奸臣没有想象中那么坏,忠臣也没传说中那么完美。无论是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秦桧,以贪污和献媚著称的和珅,还是现代的“奸臣”汪精卫、林彪。对他们的评价中,总感觉含有太多宣传的成分。就像茅先生所说的那样:宣传与研究不同。但以前大多数中国人的历史知识都来自于这种宣传。奸臣忠臣的形象也会“层累地造成”。“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③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过于简单的人物评判标准,遗漏了太多的历史真实,也错过了许多知错而改的机会。这也当是造成“漫长的盘旋”的原因之一。

三、史实与传说

历史事件一旦发生,就不可能还原。即使是当时身处其中的人,事后的追述也会有意无意的增添或遗漏一些信息。“对非常受人爱戴和尊敬的人物的充满感情的传记和对被人憎恶的人物的尽情挖苦的传记;如渲染作者所隶属、所同情的民族的光荣而悲悯其不幸的爱国历史和对敌对的民族、自己的敌人加以恶意看待的历史;”“因而我们有多情的、忧郁的、怀乡的、悲观的、听天由命的、充满自信的、欢乐的、以及其他种种人们可以想象出来的诗歌性历史。”④真正的历史学家应当以一种纯历史感去解剖以往的“历史”,虽然再现历史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尽量的去接近真实。对于三元里抗英这一历史事件,茅海建先生通过对照分析中英双方的相关记载,剥离了其中众多的“传说”成分,原来三元里抗英的成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三元里抗英民众的精神境界也没传说中的那么高。传说可能会造就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但也会蒙蔽当时人和后来人的双眼,减损历史所具有的鉴往知来的意义。当然,可能很多历史事件的记述者其意图并不在于记载史实,而在于宣扬他自认为这一事件所具有的意义。传说也就随着这种“意义”而生衍。也许,史实永远都逃脱不了传说的干扰,但我们可以尽量减少传说。

注释:

①罗志田:《“天朝”怎样开始“崩溃”——鸦片战争的现代诠释》,《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

②樊美平:《天朝的崩溃与意识的固守——简评<天朝的崩溃>》,《书屋》,2001年第3期。

③转引自王学典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史学月刊》2003年第11期。

④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第8页,傅任敢译,商务印

书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