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师如何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师如何提问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的必要手段,是师生交流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对提问巧妙的设计,恰到好处的使用,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背景】
小学科学课中“声音”这一单元是为四年级学生设计的,教材中一系列的科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以及声音的高低、强弱是怎样变化的等等问题。其中用纸杯、棉线制作“土电话”是讲述声音的传播方式一课中的必讲内容。对于这个小制作、小实验,在课堂上应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提出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前都会精心的设计,我曾听到过两位教师对这一环节设置的提问。
【情景一】
教师先做演示实验: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引起水的波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猜想: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接着出示制作“土电话”的材料,并讲解了实验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实验要求。
生:齐读实验要求,然后分小组制作“土电话”。
师:你听到纸杯里有声音吗?
生:听到了。
师:有哪个小组没听到声音?
生:我们小组没听到。
师:你们没听到?会是什么原因?(教师示意学生看“实验要求”)
生:我们两个人离得有点儿远?
生:我们的棉线没拉直。
师:没成功的小组对照“实验要求”再试一试。
师:在这个实验中,纸杯里的声音是靠什么传过来的?
生:靠棉线。
师:那谁能说说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生:(沉默)
师:在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今天我们通过制作“土电话”来试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师总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评析一】
这节课虽然教学目的明确,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很顺利地得出结论,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细分析这节课与《新课程标准》要求差距很大,课堂提问明显暴露出传统的“你教我学,你听我讲”的灌输式教学观。“你听到纸杯里有声音吗?”“纸杯里的声音是靠什么传过来的?”这样的问题,只停留在表面,过于简单,且直奔结论,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答案很一致,声音洪亮,
课堂气氛显得很热烈,但实际上却是相当空洞的,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处于被动的学习境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顺畅感实际上掩盖了学生知识理解上的肤浅性,影响了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刻程度和洞察学习错误的敏锐程度。
【情景二】
教师关于如何制作“土电话”没做过多的讲解,只出示了材料,让学生猜想制作方法。
师:关于制作“土电话”,你还有没有跟他们观点不一样的地方?
师:对实验材料中的线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呢?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
师:实验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师:(一学生提到大家对着纸杯说话时都应小点儿声)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一点呢?
师:小组分工了吗?你们是怎样分工的?
师:有的小组“土电话”听不清,你们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师:听了大家的分析,想不想再做一做实验?
师:(有的小组实验了几次都不成功)科学家也会出现这些情况的,我们再做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评析二】
教师创设了比较好的问题情境,聚焦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
思维兴奋点。“你有没有跟他们观点不一样的地方?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一点呢?”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这时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回答有深度、有广度、有争论。这样的课堂提问才会真正的做到有效,课堂才会成为学习的乐园,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思考】
如果将课堂教学比作一幅艺术作品,低效或无效的提问则是一处败笔。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关键之处若能智慧一问,会让人豁然开朗。因此,提问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少一些“牵引式”的提问,避免把学生的思维强行引导到自己的思路上来,多一些“参与式”的创造性提问,引领学生在共同探究中享受知识的生成。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共同探讨、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发展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专家点评】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具有目的性、合理性、针对性、开放性、启发性和结构性。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人的认知水平
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的设计应以中等学生为基点,兼顾优、差生,恰当搭配“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将问题设在重点处、设在关键处、设在疑难处,教师提问不仅要学会“煽风点火”,还要善于“火上浇油”,这样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减少课堂上的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把握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