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摘要: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为本,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本文作者结合当前中学数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并且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数学新课程理念,挖掘数学新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培养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一、亲其师,信其道——多赞赏
“亲其师,信其道”。
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前提。
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间,从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但做学生的良师,而且做他们的益友。
只有从心理上认同教师了,学生对这位教师所教科目才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尤其不能歧视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只要讲究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就能成才。
须知,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长条件不尽相同,就会造成能力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他们将来能否成功的惟一决定因素。
况且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先后快慢之
分,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家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未必是一流的。
我们不经意的偏见和冷眼也许会让世界少了一个爱迪生。
二、优化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优化复习铺垫。
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追求欲望。
教师要善于从新知识相关联的若干旧知识中选择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启发、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从而激发学生尝试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2、优化新课导入。
导入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为此,新课导入,要精心设疑,创设问题的情境,真正做到“导情引思”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3、优化新知探求。
新知探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环节。
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创设数学思维的情景,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整个新知的探求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凡是学生能回答的由学生说,说不完整的让学生互相补充;凡是学生可以做的实验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去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归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凡是可由学生评价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路子、出点子、想法子,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积极探索。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提
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4)要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4、优化巩固练习。
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1)练习要有目的性。
(2)练习要及时。
(3)练习要有层次性。
一是要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既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
(4)练习要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
(5)练习中要有反馈。
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问题的,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
5、优化归纳小结。
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归纳本节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同时教师要强调重点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准确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指出下一步要求。
整个课堂小结要做到两个突出:突出教学目标,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三、课堂教学中创造交流机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交流机会,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问者”、“论者”的角色。
(1)师生之间的交流
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克服了数学课堂交流活动中易于出现的负面效应和单向交流的潜在性,使单向的,不平等的交流发展成为双向的、平等的交流,从而营造出勇于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和创新精神萌发。
(2)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它往往过于追求个体学习的短期效益,忽视作为学习个体——学生的长远发展。
因为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耗时、费力”,从某一节课或某一阶段来说或许过于“低效”,没有集中传授知识来得快。
但正是看似“低效”的个体之间自由交流活动,它能引发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能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符合儿童好动、爱说、求异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