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纹石斑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纹石斑鱼种质标准》编制说明
1 任务来源和起草单位
根据闽质监标[2010]416号文件精神,2010年12月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下达了《云纹石斑鱼》种质鉴定地方标准制定项目。
并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归口。
起草工作小组成员由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2个单位的代表组成。
2标准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云纹石斑鱼俗称草斑和油斑,属鲈形目、鮨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多栖息于多岩礁的海区,稚鱼经常栖息于沿海水域,在一定水域不结群而分散生活,特别喜欢栖息于沉水性多年生海藻当中,长成后移至岩礁地带再进入深海生活,是暖水性中下层鱼类。
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和日本海域等。
目前,还缺乏云纹石斑鱼地理分布与活动范围的详细调查,只了解其大致分布区域。
相比其他石斑鱼类,云纹石斑鱼具有较强的抗低温能力,其适宜生长温度为22~30℃,随着温度的上升,摄食量明显增加。
其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可生活在11~41的盐度范围内。
云纹石斑鱼性凶猛,肉食为主,喜食鱼、虾、蟹类,饥饿时有自相残杀现象。
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抗逆性强、生长快,市场价格高且稳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养殖者的青睐。
云纹石斑鱼已成我国重要的养殖石斑鱼类之一。
目前,福建省云纹石斑鱼商品鱼年产量近1万吨,人工育苗的成活率已达5%,年产量可达300万尾以上,人工苗产量可基本满足本省养殖市场需求。
但云纹石斑鱼在外形上与褐石斑鱼非常相近,在养殖育苗过程中两者也经常在一起混养,并可产生杂交后代。
为了保证优良养殖品种的种质纯度,尽快开展云纹石斑鱼种质鉴定标准的制定工作,对促进云纹石斑鱼养殖业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保证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标准的制定实施,可严格规范云纹石斑鱼种的质量要求,确保苗种的纯正及品质的优良,从而确保云纹石斑鱼养殖业的顺利开展,提高养殖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促进云纹石斑鱼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制定《云纹石斑鱼》地方标准的过程
本标准的编制工作从2011年4月份开始,编写单位为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
学院。
本标准制定严格按GB/T1.1关于“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定”、“产品标准的编写规定”等要求进行。
本标准任务下达后,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立即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各自的分工任务,在广泛搜集、整理有关生长繁殖特性等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实地取样进行常规生物学测定和遗传学特性检测,结合我省实际条件于4月底起草了标准草稿。
5月25日,本单位又联合漳州市水技站共同组织了11名科研及养殖现场技术人员对本标准的草稿进行了讨论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
6月中旬,将征求意见稿分送集美大学、海南大学、福建省水产所等9个单位11个专家征求意见,共收到其中9位专家的反馈意见,在此基础上,经标准起草小组的进一步讨论,最终形成了本标准的送审稿及编制说明。
4 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本标准的起草工作小组成员由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2个单位的代表组成,具体任务分工见表1。
表1 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任务分工
5标准编制原则和依据
本标准主要以2000年以来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及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在从事云纹石斑鱼的分类、进化、群体遗传学和人工繁育及养殖等方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生产单位在生产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为依据,在充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养殖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出本标准。
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照GB/1.1-2009的要求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已发布的同类标准的样本,在编写内容上要求简明、准确,具有新颖性、
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表2 参照标准和资料
6 本标准制定说明
5.1 名称与分类地位说明
目前对石斑鱼类的名称与分类仍存在颇多争议和错误,如Heemstra 1993年主编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物种目录第16卷“GROUPERS OF THE WORLD”即认为云纹石斑鱼与褐石斑鱼为同种异名,但根据“福建鱼类志”及我们近期的工作成果,我们确认云纹石斑鱼为一独立有效种。
本标准对云纹石斑鱼名称与分类说明主要参考“福建鱼类志”。
5.2 分布与生态习性
同上,本标准对云纹石斑鱼分布与生态习性主要参考“福建鱼类志”。
5.3 样品采集和资料收集
本标准在严格遵循GB/T 18654.1-2008关于养殖鱼类种质检验规则及GB/T 18654.2-2008抽样方法的基础上,共采集78尾云纹石斑鱼样本,所采集的样品主要来源于福建厦门第八农贸市场、东山县西埔市场和漳浦永昌水产良种场。
5.4 形态特征
本标准对云纹石斑鱼形态性状的描述严格遵循GB/T 18654.3-2008执行。
根据鱼类形态分类学及骨骼学上的主要可数与可量性状指标,基于传统形态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和描述,其中可数与可量性状指标的测量数据来源于32尾不同年龄,不同采集点的云纹石斑鱼实测数据。
5.5 生长与繁殖
本标准对云纹石斑鱼各年龄段体长体重的测量数据主要来源于对采集样品实测值的平均值,其中每个年龄段个体测量5~10尾。
云纹石斑鱼年龄的确定以及生长方程的拟合依据标准GB/T 18654.4-2008。
怀卵量的测定依据标准GB/T 18654.6-2008。
5.6 肌肉营养成分和主要氨基酸组成
本标准对云纹石斑鱼肌肉营养成分和主要氨基酸组成的测量数据主要来源于对采集样品实测值的平均值,其中每个营养成分均测量10尾以上。
其测量方法严格依据标准GB/T 18654.10-2008和GB/T 18654.11-2008。
5.7 遗传学特性
5.7.1 细胞遗传学特性
染色体及核型的分析严格遵循GB/T 18654.12-2008养殖鱼类种质检验中染色体组型分析标准,样品采自养殖的成鱼,组织为头肾细胞。
5.7.2 分子遗传学特性
云纹石斑鱼DNA含量的检测严格遵循GB/T 18654.14-2008的标准,样品取自鲜活成鱼的血细胞。
RAPD检测遵循GB/T 18654.15-2008标准,模板DNA来源于78尾云纹石斑鱼样品的肌肉组织。
其群体遗传参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多态位点百分率P按式(1)计算:
P = N / n (1)
式中:
P ——多态位点比例;
N ——多态位点数;
n ——检测位点总数。
个体间遗传相似度(F xy )按式(2)计算:
F xy =
y x xy N N N +2 (2)
式中: F xy ——个体 x 和 y 间的遗传相似度;
N xy ——个体 x 和 y 共同拥有的带数;
N x ——个体 x 所具有的总带数;
N y ——个体 y 所具有的总带数
群体内平均相似度(F )按式(3)计算:
F =2n xy C F ∑ (3)
式中:
F xy ——个体 x 和 y 间的遗传相似度;
F ——群体内平均相似度;
n ——群体内个体数
个体间平均差异度D 按式(4)计算:
D =1-F (4)
式中:
D ——个体间平均差异度;
F ——群体内平均相似度;
DNA 条形码检测方法:1.DNA 提取:取肌肉组织,尽量剪碎,用常规酚氯仿
方法提取基因组DNA ,双蒸水溶解后-20℃保存备用。
2. PCR 扩增:引物序列:上
游引物COI-1L :tcg act aat cac aaa gac att ggc ac ;下游引物COI-1H :tag
act tct ggg tgg ccg aag aat ca 。
3.扩增反应条件:Taq 酶及缓冲液购自Takara
公司。
反应体积为25 µL,其中含10×PCR buffer 2.5 µL,25 mmol /L Mg2+ 2 µL,
5 pmol 引物各1µL,2.5mmol/L dNTP 1µL,DNA 模板25 ng ,Taq 酶1U ,无菌ddw
补足25µL 。
扩增程序为:95℃2min→(95℃45s →52℃45s →72℃45s )
×30cys→72℃5min。
4. 序列测定:PCR 产物经回收纯化后,在DNA测序仪上测序;为保证测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采用双向测序,并进行人工核对校正。
5.序列歧异度(D)的计算按公式D=序列内变异碱基数/序列碱基总数。
5.8 检验方法说明
本标准中涉及到检验方法,基本按照GB/T 18654.1-2008、GB/T 18654.2-2008、GB/T 18654.3-2008、GB/T 18654.4-2008、GB/T 18654.6-2008、GB/T 18654.10-2008、GB/T 18654.11-2008、GB/T 18654.12-2008、GB/T 18654.14-2008和GB/T 18654.15-2008等标准执行。
而DNA条形码检测方法,则是在参考Hebert等(2003)发表的文献“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s through DNA barcodes”基础上,经过对不同扩增反应条件摸索后确定了适合于云纹石斑鱼DNA条形码检测的实验方法。
5.9 判定规则说明
为了对云纹石斑鱼种质进行准确判定,其具体判定规则见标准文本。
5.10 附录说明
5.11.1 RAPD检测中使用的引物及扩增结果
附录A提供了RAPD检测中所使用的随机引物序列信息及检测结果的统计数据。
6 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情况
无采用任何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7 标准水平分析
云纹石斑鱼种质目前尚无相应的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
本标准在内容上已达到甚至优于其他鱼类种质标准的水平。
8 标准在编写过程中意见分歧情况
本标准在编写过程中没有重大意见分歧。
9 标准水平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没有冲突。
10准作为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建议将本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
11 其它应予以说明的事项。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