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对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影响及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全球金融危机对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影响及思考
摘要:经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金融秩序,也给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业及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而此时恰逢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关键时刻。

经济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资产管理公司改制转型进程,也引发了后危机时代对资产管理公司改革转型的重新定位和思考。

2010年,信达成功改制并启动转型步伐,2011年,华融股份制改革转型亦获得了国务院批准,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如何对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发展和战略定位进行规划,是留给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金融行业决策者们的重要课题。

唯有改革创新,消除体制性壁垒和障碍,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激发资产管理公司内在活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

关键词:金融危机;不良资产;混业经营;商业化转型
一、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和启示
(一)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此次经济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标志性事件是2007年初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

而后次贷危机逐步升级,并开始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给许多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动荡,最终演变为席卷全球的经济金融危机。

(二)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启示
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和教训已经足够惨痛,也隐含了对新兴经济体的重要启示。

对于美欧成熟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我们经历了从
单纯模仿向反思借鉴的态度转变。

1、政策设计要从长期角度进行考虑
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设计和实施一定要从对经济的长期影响入手。

在预防危机方面,政策制定者们首先做的就是避免自身的短期行为,从战略长远考量,着眼于未来发展。

2、金融创新不能脱离经济现实
金融危机爆发的核心原因就是金融创新产品泛滥,风险通过金融衍生品将危机迅速”放大”,出现了脱离实体经济基础的过度证券化。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活跃交易转移风险,也能通过”杠杆效应”放大危机。

当然,金融业的发展活力本身来源于创新,但又不能脱离经济现实,对经济的虚拟化更不能脱离实体经济。

因此,金融创新需要加强监管,防止其沦为投机工具。

3、警惕资产泡沫
此次经济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房地产泡沫的压缩和破裂。

当房地产泡沫真正破裂的时候,不仅波及直接参与房地产市场业务的经济主体,还会殃及整个经济体系。

事实上,但凡资产泡沫的出现,总是隐藏着风险。

这种泡沫危机在不少国家都曾出现过。

监管当局必须高度警惕,不能为了保护或迎合部分既得利益者的需要而任其膨胀。

4、金融机构不能忽视审慎经营的原则
此次危机,不少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大都为了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审慎经营的原则。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和投资银行的运营就是典
型代表。

在美联储宽松的信贷政策下,美国各大房地产信贷机构都相继降低了贷款门槛,向信用较差的客户提供贷款;投资银行则开发了大量与信用”保险”相关的衍生品,不仅助长了危机,也最终自食其果。

因此,金融机构的各种机制设计中必须体现对长期利益的考虑,并始终坚持”谨慎经营”原则。

5、混业经营与金融创新本身没有错,但缺乏有效监管的混业经营与金融创新有可能成为滋生金融风险的温床
金融机构是否混业经营,与金融风暴的发生没有必然联系。

不管是综合性还是专门性的金融机构,只要具备良好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都可以实现安全、稳健运行。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或商业银行的创新,本身并不应为金融风暴的产生承担直接责任。

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金融机构有权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开发金融产品,谋求利益最大化。

引发金融海啸的并不是金融创新本身,而是创新过程中的漏洞和缺陷,而这些应归因于监管的漏洞和缺失。

因此,不能因为风险而否认创新。

从经济发展和金融技术进步的角度而言,应大胆鼓励金融创新,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投资渠道与金融服务。

虽然混业经营与金融创新本身没有错误,但缺乏监管却可能成为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温床。

美国在实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了后放宽了银行、证券、保险的经营权限,却未建立起强有力的混业经营监管机构。

这种局面导致多头监管、监管重复和监管空白同时并存。

这样的监管体制在华尔街金融创新天才们面前,显得苍白
无力。

再看我国的混业经营、金融创新以及监管现状: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对混业经营的强烈冲动、积极实践以及创新产品的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却是分业监管部门间的信息滞后、效率低下和协同能力欠缺,而与金融创新产品相配套的监管措施和法律法规仍较为滞后。

在金融业迅速发展的中国,混业经营模式具有强烈的市场诉求,创新业务也在蓬勃发展,这就要求监管能力能够与之同步发展;否则可能使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成为风险和危机的温床,重现金融危机的种种弊端。

二、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对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影响
(一)对不良资产业务的短期影响
由于金融危机对中资银行的直接影响有限,而资产管理公司主业是不良资产的收购和处置,短期不会对人民币不良贷款的质量变动和剥离行为构成重大影响。

此外,资产管理公司业务并不直接涉及欧美市场相关金融产品,所以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也比较小。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经济受到欧美市场影响已经显现,目前处于经济波动期。

资产管理公司主业在金融链条的下游,会有一定程度的间接影响。

金融危机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和投资意愿,不良资产价格将有所下降。

鉴于欧美市场经济复苏缓慢,国内外贸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外贸行业的不良资产上升可能性增大,但形成不良到银行进行剥离进入不良资产交易市场还会有一段时滞。

因此,短期对资产管理公司的收购业务影响也较小。

(二)对不良资产业务的长期影响
不良信贷的发生不仅依赖于波动的经济周期,也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

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历史机遇期,预计经济结构调整会持续较长时间,调整过程势必会波及到众多市场微观主体,同样也会影响到不良资产的形成。

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引发的问题对我国不良资产的供给将有长期影响。

特别在后危机时代,欧美市场需求低迷,新一轮危机有卷土重来之势,国内外贸行业持续受影响的程度更深、时间更长。

新增不良资产预计将更多的分布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其价值运作空间较大。

(三)对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影响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业发展和金融监管上处于两个方向:欧美金融市场监管过松、创新产品多,发展快;而中国恰恰相反,管制严格,金融产品和制度推出缓慢。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学习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对资产管理公司而言,目前正处在商业化转型的关键时刻,不能不对自身发展的定位和转型可能遇到的政策变化作出预测并采取相应对策。

1、后危机时代,金融危机的冲击波余波未了。

2011年以来,欧债危机,主权信用风波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频繁出现。

而且未来一旦发生第二、三轮危机,影响和危害程度或胜于以往。

随着国家四万亿投资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初露端倪,资产管理公司可能将面临新的一轮经营处置周期。

这样就需要资产管理公司不仅要应对经济周期的风险,也要继续承担防范和化解金融体系风险的战略
重任。

2010年至2011年间,欧美等各国政府都在大力出手救助和重整金融体系以避免金融系统风险继续拖累实体经济。

因此,我国也有必要继续保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处置不良资产的职能,并在业务设计上做适当拓展,从金融不良资产扩展到更广范围的商业不良资产。

2、目前,各资产管理公司普遍尝试和探索向金融控股集团的方向转型,实现金融混业经营。

这势必将遇到更为严格的监管。

作为在政策层面有优势、而整体实力尚显薄弱的金融控股集团,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尝试与资金实力雄厚、有获取金控牌照意愿而政策层面支持度较低的其他国有银行、中央企业、民营或外资公司合作,以提高自身实力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3、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传统的金融业务领域重新受到重视。

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应当紧紧围绕不良资产的传统主业,并保持核心优势和竞争力。

资产管理公司应将业务发展关注点投放在银行下游产业的配套服务上,争取在与实体经济密切的金融领域拓展发展空间。

4、目前,各资产管理公司正在进行直属及控股公司的整合、资本金项目清理等业务运作,这在流动性收紧、资产价格走低、市场交易量减少的时期,难度会有所加大。

资产公司应秉持业界普遍认可的”现金为王”战略理念,持有现金以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和公司商业化业务发展的不时之需,为转型做好充足准备。

三、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思考
(一)对转型问题的认识
从发展现状看,资产管理公司取得了一些金融牌照,除不良资产业务外,具备了一定的持续经营能力,资产管理公司把希望寄托在”回归”上是不现实的,只有改革创新,才有出路。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改革和创新都没有现成模式,必须靠在市场竞争中尝试和摸索。

目前,信达和华融两家公司转型已获得国务院批复。

但转型改革方案是给资产管理公司一个机制安排而非特别救助,其未来发展只有靠深化改革和二次创业。

不管资产管理公司的最终政策如何确定,国家都不可能直接给资产管理公司发放各种金融业务的特许经营牌照,只是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在市场上争取各种牌照,这就更需要资产管理公司解放思想,自力更生,谋求发展。

(二)关于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定位问题
根据政策层面原定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方案来看,其业务范围可以从事信用评级、征信服务、投资咨询、财务顾问、金融租赁、担保、信托、汽车金融租赁、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等多项业务,并可控股或参股证券公司等,但所有金融服务特许经营牌照都需要我们从市场上争取。

而2011年5月财政部在一份关于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征求意见稿”表示,每家资产管理公司只能保留三张金融牌照和鼓励发展中间业务。

该政策或将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边界、经营方向产生巨大影响。

综上分析,对于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大体思路仍可确定为:以不
良资产经营处置为主业,不断强化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进行多元化经营。

从各家公司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结合市场机会等外在因素,努力进入国家允许经营的金融服务领域,开展中间业务。

至于转型后资产管理公司主业如何确定,一要看各家公司自身的能力,二要看市场环境的配合,三要看商业实践的效果,即具体业务的持续经营性、利润贡献程度和客户群的稳定性等。

(三)强化主业的专业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
不良资产一直都是资产管理公司的传统主业,经过多年经营,资产管理公司在这项业务上具有了优势条件:一是积累了尽职调查和不良资产定价等方面的经验;二是在专业素养、处置效率上具有竞争力;三是经营网络遍及全国。

目前,每家资产管理公司都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办事处和金融服务专业平台;四是积累了客户网络和中介服务网络资源;五是与银行、金融机构及地方政府等建立了紧密关系。

这些都是资产管理公司的宝贵资源和无形财富。

虽然不良资产存量业务的市场环境整体萎靡,但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经济波动会更加频繁,金融机构(银行、保险等)和企业的不良资产仍然存在中短期内波动、反复的趋势,这可能会给不良资产业务不断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不良资产业务视野不能仅局限于银行,同时也应关注保险公司及企业不良资产,甚至可以延伸至个人信用恢复市场。

目前,资产管理公司各地办事处主营业务仍为不良资产的经营和处置,其他业务虽有突破但利润贡献尚不可持续。

因此在相当长时
间内,坚持不良资产处置主业并把它不断向商业化处置转型,加强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仍为主攻方向,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尽调估值的专业能力。

尽调估值是不良资产收购和处置的核心技术,也是不良资产处置的关键环节之一。

资产管理公司经过多年运作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增强了尽调估值的专业能力,准确性也有了社会认可度。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项目增值运作能力。

在资产管理公司传统不良处置过程中,方式相对单一,特点是简单批量,缺乏足够的增值运作。

而不良资产商业化经营,如能对有升值潜力的资产进行适当的投资并加以”精细化”增值运作,会带来相当可观的收益,大幅增加利润。

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收购之后,应合理分类分拆,对无运作价值的快速打包处置,对于有升值潜力的资产进行增值运作,使其成为不良资产商业化经营中的重点。

三是进一步增强成本控制与处置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

资产管理公司在10年多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运作中虽取得了成绩,但在成本控制方面仍显逊色。

想进行商业化转型,就要进一步压缩成本,提高处置效率。

同时,应按照成本效益原则,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提高预算准确率,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使预算真正成为控制费用、节约成本的总把手,才能在商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四)积极争取金融服务业牌照,努力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资产管理公司主业本身具有不稳定、波动大的特征,单靠主业经
营必然给资产管理公司持续经营和长远发展带来风险。

在当前形势下,应不断争取金融服务业牌照,进入条件成熟领域,构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平台。

资产管理公司各地办事处、旗下子公司和专业项目公司共同构成的金融服务网络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也是转型过程中开展各种金融服务业务可以依托的重要基础。

近几年,资产管理公司先后创建或控股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用评级公司,业务空间大大拓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各种金融专业平台不仅可以贡献利润,还为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及投行业务提供协同支持。

以信达公司为例,旗下拥有华建国际、信达投资、中润经济、信达澳银基金、信达证券、幸福寿险、信达财险、金谷信托、信达租赁等9家平台公司。

集团协同业务分为金融和非金融业务协同,其中金融业务协同主要表现在保险代理、证券业务拓展等方面,特别是证券拓展业务,母公司对债务企业以转股、免债等方式协助上市,适时引入信达证券(如金隅股份借壳太行水泥作为财务顾问、*st 石岘中重组主承等)寻找业务机会;另外,香港注册的信达国际控股利用全金融牌照优势为华建国际等关联企业提供证券经纪、财务顾问等服务,2011年3月信达国际控股的配股工作即聘请其子公司--信达国际融资有限公司担当财务顾问;幸福人寿则委托信达澳银的直销中心购买”领先增长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980余万份。

非金融业务信达公司还涉足了房地产、物业及有色金融等行业。

信达资产内部的普遍现象是关联企业共同投资情况较多,即由两
个或多个关联企业共同对第三方投资或收购,特别是对上市公司股权的投资:如华建国际联合旗下的银建国际收购原亨达国际,并翻牌为信达国际控股(hk00111),其中每股作价0.934元;信达资产母公司联合中润经济、银建国际等投资金隅股份(601992);以及信达投资联合海南建信、深圳建信控制信达地产(600647)。

对未上市企业联合投资主要集中在一级子公司层面的汇达资产,以及华建国际旗下的二、三级公司,如汉石投资、北京君合、信达建润和浙江建设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另外还包括信达投资旗下海南建信的各种股权。

信达公司善于挖掘和开发内部资源。

公司在接收不良资产后并不急于处置,而是采取”根雕理论”对不良资产进行梳理明晰,通过深度加工和精细化处置,把不良资产的”枯树根”加工成高附加值的”艺术品”,再通过投资银行手段,借助资本市场,最大限度回收不良资产价值。

这整个过程必然需要办事处和旗下多个平台公司共同操作才能完成,一方面提供了较多协同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办事处和平台公司之间协同必要的磨合和锻炼过程。

从上述信达集团协同业务案例来看,信达的协同业务主要着眼于平台公司之间的协同,在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中位居前列。

平台之间协同的增多反映了金融服务链和集团品牌效应的逐步形成,是成熟集团控股公司的体现。

而另一家走在前列的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已初步形成以资产经营
管理为主业,融资租赁、证券、信托、置业、投资、基金、期货、银行等为依托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旗下拥有华融租赁、融德资产、华融证券、华融信托、华融置业、华融致远(投资管理)、华融渝富(股权投资基金)、华融期货、华融湘江银行等9家平台公司。

资产管理公司的这些旗下平台通过交叉销售,协同运作,不仅解决资本实力不足、扩大客户群等发展瓶颈,还在凭借优势创造了单项业务的差异化特色,实现了优势互补。

(五)资产管理公司要想在新商业化业务上有所突破,必须在培育投行、投资业务竞争力。

财政部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阶段性投资,赋予其投资功能和自由。

资产管理公司应充分利用投资自由权,抓住经济周期波动中的投资机会,以资产并购为重点,快速资本扩张,提高资本金回报率。

以走在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前列的信达公司为例,其转型的重要经验就是在经济周期的调整阶段坚决实施快速资本扩张的战略,最终完成了资本巨额放大性的积累。

1999年成立之初仅是个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政策性专营公司,2005年以后,信达开始探索从专业经营向金融混业经营转型,发展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业务,经过5年的资本扩张和投资并购,已经从单一的资产公司扩展到证券、保险、银行、金融租赁、信托等全功能的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

截至2010年成立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信达公司的净资产已达251.55亿元,远远领先于业内同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5
倍,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旗下各业务板块业务突飞猛进,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达50%以上。

信达成功实现多元化转型和资本扩张的基本经验是:始终围绕金融不良资产主业、全面发展了证券、保险、银行、金融租赁、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务;在提升主业的同时,谨慎财务结构、谨慎决策,快速扩张并购其他金融平台;追求专业专注,多元和”不安份”的企业文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发展投行和投资业务需要资产管理公司做到以下几点:一要积累业务关系,拓宽投资项目来源。

良好和丰富的业务资源是开展投行业务和投资业务的重要前提。

资产管理公司过去与政府部门、企业、商界和金融界的业务伙伴建立了稳定的关系,在业务拓展中,要不断巩固和加强这种业务关联;二要培育公司的外部融资能力。

投行和投资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不仅自身要资本实力雄厚,还必须与国家、银行以及国际投资者建立起长期的融资关系,如在必要的时候争取过桥投资和风险投资资金等;三要强化项目投资的价值发现能力。

开展投行和投资业务要求具备很强的研究水平和挖掘价值的能力。

投行投资业务需要广泛的市场关系、项目资金和做专业课题研究能力。

资产管理公司在市场关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在资金和专业课题研究上仍是”短板”,制约了资产管理公司投行和投资业务的发展。

(六)加快业务整合和财务优化,完成向商业化转型
在转型中,资产管理公司应加快对各地办事处、子公司等机构的改革,结合对业务板块的划分,以商业利益最大化角度按照市场规
则对系统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

与此同时,各专业子公司各项业务与办事处的对接,如通过委托、业务代理、设立分支机构等,借助资产管理公司的庞大网络优势促进专业业务的拓展,不仅可以实现各金融服务业间的交叉销售和协同效果,又可以促进办事处的转型和发展。

在业务转型和拓展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财务结构的改变和优化。

这是资产管理公司整体转型、股改转制、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重要前提。

这需要资产管理公司一要尽快完成政策性亏损的清分剥离,二要规划和实现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综合平衡计划,三要尽快研究制定资本预算计划,退出分散、效益低下以及存在不确定性的投资项目,为向金融服务业转型储备战略资金。

而财务综合平衡计划应该体现两个原则:一是努力实现商业化收购做平争盈的目标,固化和减少处置损失;二是在资源配置上要向商业化盈利业务倾斜,研究设计与利润挂钩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通过盈利增加、股份增值和获取其他投资收益等多种商业盈利途径,实现综合平衡的目标。

资产管理公司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现适逢我国金融业大开放、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取得转型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文海东.金融危机下不良资产处置的思考[j].发展,2010(2).
[2]吕可.金融危机中的不良资产处置[j].中国财政.,200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