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安全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质安全管理

(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0803班骆慧敏 u200815384)

摘要:水质安全关系着人民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近年来,有关水安全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本文针对水质安全的问题及其应急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对

水安全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水安全的危机管理提

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水质安全,应急管理

一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各类水安全突然事件频频发生,危害程度巨大,强烈的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造成了人们的恐慌不安。让我们来看几组危害极大的水危机事件:2003年12月的印度洋海啸也造成了灾区水井和城市水源的严重盐化,大海啸掀起的污浊浪潮使污水漫流,工业与生活污染物被冲进附近的水源造成了水源的严重污染,导致短期内许多水源地无法使用;2005年8月美国新奥尔良市防波堤被飓风摧垮,城市淹没在2~3 m水深之中,饮用水源遭受严重破坏,使得运送饮用水为灾后周围地区的首要任务;2004年2月下旬,四川化工集团第二化肥厂违法直接排放高浓度氨氮废水2 000余吨,流入沱江河支流———毗河。造成沱江河水严重污染,死鱼50万斤、沿岸简阳、资中、内江等市县百万群众生活饮用水停水26天,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1]。

像这种水质突然恶化的事件,轻则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重则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命安全,所以在水危机发生之后,如何将危害减小到最低,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我国水质安全应急管理现状

2005年11月,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松花江流域遭受硝基苯重大水污染,使得哈尔滨市自来水厂停水 4 天。然而在事情发生时,吉林政府一度隐瞒实情,没有及时向中央汇报,并且寄希望于“通过丰满电站开闸放水,将受污染的江水稀释到达标水平”。哈尔滨政府也没有第一时间告知市民实情,而是发出紧急停水公告。从而引发了市民的巨大恐慌[2]。

从现有法律来看,我国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有不少的相关法律。如《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防震减灾法》等。另外国家对于突发环境事件相关的专项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

案》、《重点流域水环境应急预案》、《黄河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查处理规定》、《三峡水库135米蓄水及运行期间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查处理规定》、《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等[3],由此看来,我国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立法较为丰富。

但从松花江流域受污,太湖蓝藻爆发等水危机突发事件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应急管理主要依赖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宏观控制。但是由于制度的缺陷,在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事故情况往往没有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谎报、缓报、瞒报的现象层出不穷,更没有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作为社会传播者的媒体们也对涉及敏感问题保持沉默,导致居民的恐慌[1]。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民众的危机处理意识不够高,容易引发恐慌。这表明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基础仍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法制尚不完善,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意识有待提高。因此,加强突发环境应急管理迫在眉睫。

三针对不同情况做出应急管理

3.1 自然灾害引发的水质污染

自然灾害包括地质(如地震)、地理(如咸潮)、气象(如台风、暴雨、雷电)等,当这些自然灾害发生时,饮用水安全便成为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当人们由于自然灾害迁移时,他们可能会迁移到水源受污染的地区。在人口密度高和卫生设施不能满足要求的时候,临时居住区内和周围未经保护的水源就非常容易受到污染。如果发生疾病流行和带菌者存在于免疫力较低人群中(如营不良和有其他的疾病存在)的情况下,水源性疾病爆发的危险性就会增加。

地震、泥石流和其他毁坏性灾害会污染城市饮用水水质。另外,由于水处理设施遭到破坏,导致未经处理或经部处理的水进入输配水系统,或者下水道和输配水管道破裂导致输配水系统的饮用水污染。如发生洪水时,饮用受污染且未经消毒的洪水,容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有资料显示,饮用污染洪水的灾民感染性腹泻感染率比饮用集本供水的高7倍。因此,饮水消毒措施是控制灾区人群感染疫病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4]。

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首先,调查受灾人群及救灾人员的主要用水来源以及取水设施情况。保证取水量和取水水质,避免取水源受到较大污染。其次,检查输配水情况。及时维修因灾害而损坏的供水主管道,保证正常供水,避免二次污染。再次,控制出厂水中的余氯量,以满足管网末梢水的消毒要求。《WHO饮水水质指南(2004)》规定:“在应急情况下应该消毒饮用水,并使供水系统中维持适当的消毒剂余留量(如氯气),并尽可能澄清混浊的水,以保证消毒剂能有效发挥消毒作用。”[6]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出厂水中的余氯量为0.2~0.5 mg/L[7]。

3.2 社会灾害引发的水质污染

社会性事故包括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故(如各种传染病和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蓄意破

坏(如战争和恐怖袭击)、安全事故(如化工厂爆炸、液氨泄露、水厂生产运行出现事故、电力中断、管网爆漏)等。

我国发生社会灾害引发的水体污染破坏时,主要根据政府宏观调控,建立富有成效的应急管理预案和机制。在平时加大宣传力度,使老百姓对水安全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和自我安全意识有所提高。

如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威胁无锡上百万人用水安全,出现靠水没有水吃的“太湖现象”。针对太湖蓝藻暴发的情况,国家环保总局和江苏省政府、无锡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同商量了应对蓝藻暴发的应急方案,一是启动补水的机制,从长江向太湖进行补水,以达到稀释太湖富营养化水质的状况;二是实施化片分工,对蓝藻实施全面打捞;三是加强对涉及排磷、排氮的监督管理工作,全面排查涉及排放磷、氮的企业,对太湖流域今后所有排放磷氮这样的污染企业停止审批;四是鉴于无锡今年的水华暴发和今后一个时期还将会存在蓝藻暴发的实际情况,要求地方政府要制定蓝藻暴发的应急预案;五是根据国外治理蓝藻的经验,研究为太湖流域购买捞藻船,从太湖流域发生蓝藻开始就进行打捞,以减轻蓝藻暴发的危害[8]。

水安全的突发事件往往是不可预见的、突然发生的,而其后果极其严重,一般来说是很难预防的。因此,必须做好危机管理的准备,建立水安全应急管理预案,做到有备。在应急管理的程序上,建立合理的、各部门有效协调的相关制度和机制,提高政府应对水安全危机的能力。

3.3 日常管道因爆管等因素引发的水质污染

原水经处理通常具有较好水质,然而经过供水管网系统,到达用户要经历复杂的反应过程,由于各区域管网的实际情况不同,导致到达各区域的水质也不同。供水管网是公众利用饮用水的主要途径,因此,分析控制影响供水管网水质的因素,从而对居民用水水质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水质健康风险的因素主要有:①管网老化或因受冻受压导致爆管,使杂质细菌进入输送水体。②由于管网布局不合理,或过分强调供水可靠性,导致管线连接复杂,铺设冗余,各区域距离水厂的平均管长,平均管长越大,节点水龄越长,越易发生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反应,使水质受到污染。③管网的布局特征,枝状管网由于管网末梢的存在,增大了水质的健康风险。④管网的新旧程度,新建管网由于水力条件良好,不易造成有毒物质的积累。⑤生锈的水管内壁部分受水压冲击而脱落,对输送水造成直接污染[9]。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改善城市供水的水质。

1 提高出厂水水质的稳定性

当水中浊度降低至一定程度,绝大多数有机物予以去除,致病微生物的含量也大大降低。有机物含量的降低也减少了。因此,控制出厂水浊度,是给水管网水质安全保障的先决条件。出厂水需要进行稳定性处理,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推行调整PH值法,即水在出厂前投加稳定剂,把PH值调整至7~8.5,提高水的化学稳定性[10]。提高出厂水的PH、控制合理的出厂水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