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辨真——无所谓惯性思维好坏 惯性思维→思维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辨真——无所谓惯性思维好坏惯性思维→思维模式

——选自《太极博弈原理》

有一道IQ题是这样的:

小明的爸爸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一毛”,二儿子叫“二毛”,三儿子叫什么呢?

有一部分人会答叫“三毛”。

当答案是一毛,二毛的时候,人们的头脑自动就识别出“毛”是不变的,一,二是呈数学规律递增。继而代入式地回答“三毛”。

这就是思维惯性。

惯性一词源自于物理学中关于运动的相关描述,指的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包括静止状态)的本能。而这种现象用之于描述思维上,则称之为思维惯性。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效应叫做鸟笼效应:

话说有一位出色的销售人员说服了你,挂了一个空鸟笼在家里面某个角落,情况是只要有人来到你家,大多数会好奇地问你一连串问题:

“鸟呢?”,“飞走了?”,“是不是死了?”,“怎么不再买一只?”

如果你回答自己从没养过鸟,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不养鸟挂个鸟笼干什么?”,“脑子是不是进水了?”,“你是不是太有米了”

终于,你忍受不了这无休止的解释以及解释之后的尴尬,只好买了一只鸟放进鸟笼,然后心安理得。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鸟笼逻辑。

鸟笼逻辑告诉我们,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有着强大的惯性思维:鸟笼必定用于养鸟,吃饭必定要用筷子,结婚必先买房……

但是,如果吃饭的时候没有筷子呢,很想结婚但是又没有房子呢?怎么办?

这时候,只要你想,只要能有一个工具能够把饭送到口里就可以了,哪管是什么样的东西,那你就想到了可以用勺子,甚至手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房子是一个栖息的地方,可以租房可以裸婚。

此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当你把这种习惯性的想法观念,蜕化为基本的要义,那么变通的想法就有了。

不过,如果我们不是遇到困境(“穷”)的时候,你是不会想着,“这次吃饭的时候,不如用树枝勺汤好了。”要是你这么一说,我相信桌上的所有人都会口瞪目呆看着你。

因为我们都习惯了生活中沿袭下来的观点做法。

所以这种惯性思维好处是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地认知和适应周围世界。相反,当你希望突破这条沿袭下来的路时候,你必须要创新。

惯性存在于世间的一切事物中,本无好坏之分,因人的认识存在而表现为有利与不利的区别。

——紫欽天

怎么才能突破惯性思维呢?这时候你可能会立刻搜索或者回忆某某书本上说过哪些方法,哪位教授在讲座里面提到哪些要点,比如

方法一: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方法二:跳出常规,挑战规则。

方法三:简化思路。

方法四:寻找第二个答案。

……

但是,说句实在话,他们说的永远是对的,但却都是些废话。就像你跟我说,你是男人,你是地球人。

如果我能看了些例子,能知道找到第二个答案,能简化思路,那我还用疑惑发问吗。他们仅是使用了问题的替身(问题的相近概念)回答了你的问题,最后你的良好感受只是源于事例充实爽快。当时间逝去,恐怕你还是你,书还是那本书。

更有作者解读:

不会辨明是非、去伪存真的思维方式,是不良的思维方式,如果这种思维方式形惯,则贻误苍生。科学的、辨证的的思维方式,如果能够形惯,则终生受益。

这种说法充斥了整个文化市场,其实,在中国里面,并不缺乏理论,仅是缺乏了可行的理论。

好了,回到这话题,那怎么去解读这个问题呢?

我们可以使用太极博弈法工具集逐步深入地寻找发现惯性思维的“源头”。太极博弈工具集将在后面一一介绍。

现在本章将提供一下分析结果:

其实每个人的思维都存在惯性,只是惯性表现形式不一样。你可以类象为当你进行千米长跑的时候,起步是需要充足动力的,后来稳定了,只有稍微地维持,假如要你停下来,你是不是只能有节奏地控制缓慢地逐步地?你可以把这些镜头在脑袋里面调出来,不停回忆类比。一切的都活在惯性里面。

人在成长的历程中,不断地去记忆一些东西,积累大量概念,形成大量思维指令,以及大量的反应(“起步是需要充足动力的”),以区别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物体。当一些概念与反应之间有一定的重复时,人们就很容易把它们联接起来,这样可以缩短从概念到判断到推理的过程再到行动的过程(“有节奏地控制缓慢地逐步地”),减少反应时间,所以形成了惯性思维。

任何概念都只是相对的。

——紫欽天

当你觉得“我比较容易***”,“我比较喜欢***”,“我习惯性地***”,那你就得注意了,你是不是沉溺在惯性中呢?甚至说,你活着的生活都是惯性的,只有变化了,才不是惯性。

比如,我们说某某固执、死板、不开窍、缺心眼、不可理喻等等,当我们喜欢这么说,情不自禁地排斥这种特性的时候,你是否醒悟过来:你的这种喜欢,这种情不自禁是否也是惯性呢?

我们尝试以图形去表述这种情况,因为图形相对文字而言是显得很直观的。

第一圈代表一个人的惯性思维:固执,死板。如果再研究什么是固执,我们可以再做一个假想,就是当一个人往着一条思路一直想下去,而不去反过来思考它的否定形式。比方说,“他就是一个坏人”,固执的人就会一直往下想,列举他很多的坏处,可是就是没有想到,“他能不能够是一个好人,我是否没有或者还没有这个能力去挖掘他的好的一面?”

第二圈代表一个人看到了第一圈的人固执,死板了,但是陷入了另外的一种惯性思维:指责,批判。

以此规律推导下去便会得到第三圈,第四圈,第五圈……

再譬如,我们要设计一款机器人,我们在考虑机器人对光源的信息处理时候,我们会有很多的情况:

1.看到光源,往前走

2.看到光源,背着走

3.看到光源,斜着走

……

如果考虑其余动作以及外界的更多条件,我们会得出越来越多的情况出来。我们每输入一种指令,机器人就会得出一种反应动作。

对于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实际上,人们经常提到的惯性思维就是如同机器人的“指令程序”一样,一旦“当什么”,就“会是什么”。

人的思维模式正是由无数的“指令”所构成,以致于人的行为性格各不相同。在本书中将所有的“指令”合起来统称为思维模式。

当你在野外遇到一只虎,那么根据你一些经验或者阅历,你的第一反应是告诉你,你要打死它或者赶快逃跑,而你是不会站在那里去细细分析,究竟老虎会不会吃人呢?究竟老虎是不是假的呢?(除非你身处的环境特殊到需要你优先考虑这些。)

当我们指责他人,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个思维模式,当对方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或者不利自己,即采取责骂的行动。

某某在办事时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左右摇摆,这是因为他的思路主线不集中,这个时候必须要再考虑究竟这种情况发生在考虑什么问题上,才能做出一些推论,而如果你认为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