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观《黄埔军校》感悟姓名:成佳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学号:20136157 摘要: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二十三万余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关键词:黄埔军校,东征北伐,抗战
一.黄埔军校简介:黄埔军校建于1924年,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革命为目的。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二.创办的必要性
各地军阀割据:民国元年(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后,中华民国政府从南京北迁至前清故都北京,临时政府进入北京时期。1912年12月初至1913年3月,北京临时政府举行第一届国会大选。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段时间里,中华民国的中央政府体制逐渐确立,但国家政权也落入袁世凯等北洋派人士的掌握之中。至1913年10月6日,中华民国国会选举袁世凯为第一任大总统,但袁世凯日后意图恢复帝制未果。当时在各省设置的都督掌握了地方的政经与军事大权,成为日后军
阀养成之温床。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后,北洋派就形成了直系、皖系、奉系等三大派系为首的军阀势力;而自护国战争后,各地军阀也开始成型。各地军阀在名义上仍受北京的中央政府支配,但北京的中央政府实际上成为北洋军阀相互争夺权力的舞台。这也成为后世以“北洋”称之的主因。
三.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黄埔军校培养了一群决定中国存亡命运的毕业生。黄埔军校毕业生是当时中国的顶梁柱,尤其是在国共合作期间招收的前六期学生,。黄埔军校“在首次国共合作期间共招收六期学生,其中的前五期毕业计7399人”,
“其第六期学员4400多人于1926年7月至10月份批入校,经历大革命失败后,大部分人离校各奔前程,到1929年2月毕业时仅剩下718人”。研究指出:“在国民党军界中前六期最有地位和影响”,这批学员经过在黄埔军校的学习和磨练,后来大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黄埔军校曾是中国革命军队的摇篮,黄埔出身的国共将士在两次国共合作期间,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黄埔军校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卓著的功勋,也宣传和传播了革命思想,支持和推动了工农运动。黄埔师生出身的国共两党将士在东征、北伐和抗战中的出色表现,共同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一起建树了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历史丰碑。
1.给中国有志青年带来的希望
黄埔军校招生消息传出后,各地有志青年都踊跃报名。尽管当时全国大多数省区尚在军阀统治之下,军校不能在这些地区公开招生,只能委托各地党组织及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物色和介绍,但报考人数至3月27日已达1200余人,超过计划招生人数三倍多。报考青年的文化水准也较高,约有1/3是中学或专门学校毕业生。
2.东征北伐推动革命
国民革命军北伐,是1926年至1928年间,中国国民党领导国民政府,向北洋军阀发动统一中国之内战。1926年7月9日,中国革命的中心城市广州,云集了无数爱国志士,“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声、战斗歌声,响彻云霄。从那天起,以黄埔军校师生为中坚力量的国民革命军,慷慨激昂地踏上了北伐之路。黄埔军校初创时期,环境险恶,外有帝国主义列强之侵凌,内有军阀之割据。黄
埔军校建立后,以黄埔师生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平定了粤桂的叛乱,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并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北洋军阀,中国的革命形势,有了很大的发展。1924年5月5日,第一期学生编队入伍,10月15日晨,蒋校长下令去广州平定商团,仅一天半战斗,乱平。这次战役,学生参加战斗,打得英勇果敢。第二、三期学生入学不久,于1925年2月即参加第一次东征,荡平陈炯明叛乱,以实战为学习。6月回师广州后,又参加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消灭滇桂叛军。第四期学生入校不久,即参加第二次东征。黄埔师生在中山先生革命思想教育下,充分表现出以少敌众,以弱胜强,忘我杀敌,不惜牺牲的精神。黄埔师生没有辜负中山先生“要以黄埔学生为骨干,训练一支决死之革命军”的期望,也实现了每个人“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初衷。许多黄埔师生在两次东征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由“五卅”运动掀起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为应广大工农群众期望革命军北伐的迫切要求,把革命推向全国,消灭北洋军阀,遂进军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黄埔师生,在北伐军中,大部分为战斗骨干。在各次战役中,黄埔师生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黄埔师生完成了东征和北伐革命,创立了大革命的宏伟业绩,功不可没。
3.英勇抗战的黄埔同学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伸向上海,挑起淞沪战争。许多黄埔同学在殉职前,大多写下了决心誓死保卫祖国的遗书,他们的报国壮志将永远被纪念。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黄埔同学再次并肩作战,抗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此外,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长沙会战等战中,军师指挥官和骨干大部分都是黄埔同学。没有他们,就没有抗战的胜利,也不会有今天的中国。
注释:
①首先教材中并无本文观点,因此无法列出基本观点体现在教材哪一部分,只有第三章第三节的部分内容与文中内容略有些相关。
②教材中的必读文献也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纪录片.《黄埔军校》
[2]黄埔三期宋瑞珂.《东征、北伐、抗战中的黄埔同学》
[3]黄埔军校同学会.黄埔军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