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考点2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团结统一:
(1)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这种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的认同和升华,成为团结统一的精神。
(2)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把握中华民族的爱好和平精神)
(1)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2)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上)
3、勤劳勇敢:(主要把握三点即勤劳勇敢精神的表现、作用和发展)
(1)表现: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
(2)作用: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3)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
的业绩。
(4)重要提示:课本P73专家点评:
在中华文化中,勤劳和勇敢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丰富的内涵。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天道酬勤”强调了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持家立业的传家宝,是立国兴邦之本。
“不畏强御”、“勇者不惧”,就是要求人们面对艰险和强暴,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
“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讲的是人们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
4、自强不息: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
(2)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中华传统文化中反映自强不息精神的典故、名言:“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考点26: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爱国主义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的关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2、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为什么要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怎样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1)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考点27: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具体表现: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主要内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2)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主要内容:改革创新精神(核心)、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考点2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意义)
(1)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内容。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①、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也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
②、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③、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①、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②、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
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①、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强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
图谋。
②、面对西方对我国实施的“分化”、“西化”政治图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为重
要和紧迫。
(5)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提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
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③、只有坚持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5)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提示: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1、区别
(1)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它表现为中华
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
征。
(2)民族文化:民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生活的,以血缘或密切的
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具有共同语言、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而所
谓民族文化,就是这一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
成果的总和。
(3)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
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联系: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
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
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考点精练:
1.(09海南卷15)歌为心声。
从“一条大河波浪宽”,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从“今
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到“我爱你,中国”,这些歌曲在人民群众中久唱不衰,重要原因在于它们
①以现代的艺术形式表达了积淀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抒发了人们对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③以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表现了深沉饱满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以特殊的音乐形式展现了为世人普遍认同的爱国主义内涵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较难题。
歌曲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古已有之,故①的说法错误;④的说法不符合题意,其中“世人普遍认同”的说法太绝对,故排除含①④的选项,本题选B项。
2.(09海南卷16)在海瑞陵园的亭柱上,挂着海瑞写的一副对联:“政善民安歌道泰,风
调雨顺号时清”。
这副对联反映出海瑞
①崇尚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积极的历史价值
②强调执政为民的民主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
③憧憬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环境友好的发展观念
④主张勤勉清廉的从正道德,具有净化官风的积极意义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与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较难题。
对联强调了关注民生、勤勉善政的理念,并没有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故①④符合题意,③
的说法不符合题意;②强调执政为民,行为主体是党,故不符合题意。
排除含②③的选项。
3.(09福建卷3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
贡献。
“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
”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
表彰劳模能够
①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奏响先进文化的主旋律④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表彰劳模实际上更注重表彰劳动模范的精神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奏响时代的主旋律,故②③说法正确;表彰劳动模范更重要的是发扬他们的精神,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故①的说法错误;表彰劳模有利于引导人们热爱劳动,但不可能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故④的说法错误。
4.(08海南卷18)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
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
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
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B
【解析】民族精神是中华力量的集中体现、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
①③正确,②④在材料中未能体现。
以“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事例为题干,考查对民族情感的认识。
难度较小。
5.(08北京卷3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爆发出的巨大力量赢得了世界
赞誉。
海外媒体发表评论说,一个领导人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多万救援人员的国有,一个企业和私大捐款达到数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而排长队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这表明
①提高国际影响力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②民族凝聚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③动员和组织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④物质力和精神力都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
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一道比较典型的时事型试题,以最新的四川汶川地震后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经济力和科技力是综合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①项明显错误,排除。
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以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投入到抗震救灾中,支援了灾区,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也得到了世界的赞誉,②③④三项符合题意。
6.(2010年高考?江苏卷23)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
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
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考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①③符合题意要求。
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增强诚信意识,②错误;④说法不符合题意。
7.(2010高考?北京卷40)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
中华民
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
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
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
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
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
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3)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8分)
【答案】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
8.(2009江苏卷37).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
某校高三
(2)班同学通过主题班会、课外学习等活动,进一步了解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走过
的风雨历程、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回顾不平凡的2008年,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
大家商定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探究活动。
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参与讨论
在资料搜集过程中,有同学把收集到的以下三幅图片挂到班级网页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
大家纷纷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图.片也挂到网上。
这些图片大多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
同学们被深深感染,并跟帖展开讨论。
(1)有同学跟帖认为,“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
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精神动力。
它不仅集中体现在重大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因此,并非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
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9.(2008宁夏卷38)(1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1)赞成上述哪种观点?请从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7分)
答案:
①文化具有教育塑造人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
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通过遗址或通过遗址与复建部分的对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提
醒人们勿忘国耻,激励人们不甘屈辱,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③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地位,通过复建或重
建推陈出新,可以使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考生赞成任何一种观点,只要答案中包含上述要点,或者其他合理内容,均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