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现代化路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
作者简介:甘子成(1983—),男,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教师,毕业四川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
所学专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现代化路径研究
甘子成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510925)
摘
要:现代化是指社会各个层面文明形成的综合过程。
1840年以来,实现国家现代化成为几代
中国人奋斗的目标。
时至今日,中国现代化仍在路上,任重而道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从三个层面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路径:物质层面,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制度层面,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精神价值层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中国现代化;路径中图分类号:D61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1-0073-04
对现代化的定义很多。
马克斯·韦伯认为,现
代化就是“合理化”
,是一种全面的理性的发展过程。
有学者指出,现代化实质就是工业化,“一个新
的高潮正在形成之中,即使在有些国家还没有开始搞工业化,也把工业化列为其奋斗目标,特别是那些希望巩固其国家独立,要同先进国家进行竞争并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新兴国家的领导人物,尤有迫
切感”。
我国现代化研究先驱者罗荣渠认为:“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
化”。
笔者认为,现代化社会可以看作三个圈层叠加而成的社会文明结构,其最外层是物质文明,其中层是制度文明,内层是精神价值文明,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结构。
现代化就是现代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价值文明的社会文明综合形成过程。
1840年以后,中国被迫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无数中国人为实现中国现代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今天,中国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现代化仍在路
上,任重而道远,实现中国现代化之路仍要深入
研究。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它指明了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本文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从物质、制度、精神价值三个层面对现代化的路径进行分析。
一、物质层面,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物质现代化是现代化最基本的层次,是现代化的基础。
中国探索现代化首先是从器物层次开始。
物质现代化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
怎样进行物质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科学的物质发展方式推动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不科学的物质发展方式则起着相反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物质发展存在诸多不科学、不合理因素,并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
1978年前,一方面,物质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意识形态凌驾于物质建设之上,生产力被生产关系束缚;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心放在工业建设中,通过工农业剪刀差,从农业取得工业的发展资本。
这是中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二元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
1978年后,我国物质建设主要强调“快”。
一方面,我国将发展经济放在中心地位,但其他方面得不到协调发展,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
3
7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NO.1,
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
各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
展过分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资源耗费过多,发展成本过高,可持发展走入困境。
怎样进行科学的物质发展?这引起了党中央的深刻思考。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指出了物质建设
的根本方法:又好又快。
胡锦涛指出
:“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
质要求
”,“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
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
“又好又快”是党中央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特征的科学把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发展的路径。
首先,要认识“好”与“快”的关系以及发展的目的,摒弃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扭曲
行为与观念。
在现代化物质建设中
,“好”与“快”是有机统一的。
“好”是“快”的一个前
提和目的。
“快”是“好”的一个重要要素和基本保障。
质量与速度要协调发展。
同时,物质建设的好与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物质建设只追求“快”,追求数量。
这造成了中国经济建设陷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困境,人、自然和社会都受到了物的支配。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生产总值数量增长成为官员政绩和社会发展的标准。
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摒弃过去不科学的发展观念和行为。
其次,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用科技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科技不是万能的,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已成为左右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
胡锦涛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
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过去我国对科技自主创新不够重视。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注重短期效益,重视从国外引进技术,忽视长期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物质建设中一定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技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资源的耗费,提高生产率,是实现又好又快的重要途径。
中国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必须发挥科技的作用。
最后,必须做到平衡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
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两方面都体现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
平衡协调发展是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根本方法。
实现平衡协调发展要做到以下方面:一是供求总量的平衡。
只有保持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才能防止经济过冷或过热现象的轮番出现,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是区域发展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客观的原因,但是国家应该通过宏观调控来缩小区域的差距。
我国的东、中、西部在发展中呈现着阶梯型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
中国农村与城市显现出相当严重的二元化结构,缩小东、中、西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当务之急。
三是产业发展的平衡。
中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主要依靠的是第二产业,农业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与工业相比所作的贡献相当低。
农业是基础产业,第三产业耗能低、环境污染小、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它们应该被高度重视与大力发展。
四是物质、制度、精神价值平衡协调发展。
现代化社会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价值文明的综合系统,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高度发展制度文明、精神价值文明。
二、制度层面,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制度主要包括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等。
制度现代化是制度文明的形成过程,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制度的创新、质变和飞跃不仅是这一伟大历史过程的重要起点和根本前提,而且也是这一伟大历史过程的合理内核和构成要件,同时还是这一
历史过程的推动力量和历史界标”。
笔者认为,制度现代化既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国家
现代化的保障。
近代以来,中国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制度的落后。
自维新运动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开始了制度现代化的探索。
戊戌变法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尝试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制,但都是以失败告终。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现代化建设面目一新。
然而,中国的制度现代化之路还很漫长。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使中国现代化建设遭遇到重大的挫折。
改革开放
4
7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NO.1,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
后,束缚现代化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依然存在,制度现代化任务艰巨。
科学发展观清晰地指出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胡锦涛指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靠体制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来赢得各项
事业的新发展
”,“体制不完善、改革不到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如果不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国民经济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就没有坚实的体制基础”。
因此,中国在制度层面,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第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这是制度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体制模式,是在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过程中长期探索与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是经济体制类型或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继续坚持市场化是保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
途径和重要的政策措施。
十六大报告中强调
:“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第二,发展政治民主,加强政治体制的改革创新。
政治现代化是政治生活领域里的一场根本变革,其核心是民主化。
民主化是指“政治权力从一个由少数人掌握的状态转变为由一切国民平等掌握的结
构变化过程”。
民主化并不是自发地实现的。
要实现民主化必须不断地同旧的政治体制作斗争。
中国政治现代化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政治体制存在不少的弊端。
发展政治民主,加强政治体制的改革创新是
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十七大报告指出:“人
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
高”。
我国要实现政治现代化,应该做好以下方面:一是扩大人民民主,保证广大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二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使民主法制化;三是加强政治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四是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第三,要健全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的现代化是指全社会在法律规范中实施行为,是法治代替人治的过程,是制度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我国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目标。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当前,我国法律现代化的阻碍较多。
其中有:立法总体上滞后;国家权力运行的法治化程度较低;司法权的独立性较差;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不高等。
要排除我国法制现代化的障碍,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法律制度:一是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机关依法办事;三是加强法律工作的法律水平;四是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第四,要不断完善教育制度。
教育的主体是人,人决定着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教育意义重大。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
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制度是维护教育良性发展,维护教育公平的保证。
发展教育,就要不断完善教育制度:一是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使每个公民都接受相应的教育;二是建立可选择性的教育制度,赋予每个社会成员更广泛的教育选择权利;三是要特别设立一套维护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的制度等。
三、精神价值层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精神价值文明是指人的精神价值得到全面自由高品质的发展,最终形成现代人格状态的过程。
精神价值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人的现代化。
精神价值层面是现代化结构最核心的层面。
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相比,精神价值文明的形成更加缓慢,更加困难,意义更加重大。
可以说,精神价值现代化是现代化社会形成的最根本的标志。
在我国
,“五·四运动”被称为精神价值现代化的开端。
经过近百年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发展,国人的精神价值不断地向现代化迈进。
但是,中国人的精神价值还是受很多因素的束缚,有的人甚至在现实中迷失与沉沦,失去精神价值的家园。
精神价值的缺失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严重的问题。
5
7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现代化路径研究★甘子成
云
南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
我国领导人清晰认识到精神价值现代化的作
用和我国人民精神价值的现状,高度重视发展人
的精神价值。
邓小平指出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
”,“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人民”。
江泽民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
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并且强调:“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当前,我们应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促进人的精神价值现代化。
首先,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公民的精神价值的根本。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精神价值文明就会失去“灵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公民塑造现代人格的必由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使社会主义公民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精神以及创新精神。
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社会要有广泛的包容性,在坚持主旋律前的提下允许思想多样性。
只有做到这两方面,人的精神价值才能向全面自由高品质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历史无法割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的根基和特质。
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的依托和归宿。
一个国家没有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背景,就很难取得发展进步。
一个国家,只有形成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才会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在现代化进程中,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实现中国人精神价值文明的重要途径。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要做好以下的工作:一是认真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份;二是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四是重视和加强人民群众的主体精神世界建设。
第三,要勇于和善于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先发型现代化国家,它们先后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积累了很多先进的文明成果。
而我国是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现代化起步晚,错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成果,为己所用,是我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既要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要在此基础上面向世界,广泛吸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文化,主动融合、创新,将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时候
一定要结合国情,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严禁把不适合本国情的文化,低俗、不良的文化引进来,危害国家的文化安全。
参考文献:
[1]汤姆·肯普.现代工业化模式———苏、
日及发展中国家[
M ].许邦兴、王恩光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
现代化进程(增订版)[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G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俞宪忠.制度现代化解构[J ].天津社会科学,2002(5).
[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富永健一.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责任编辑:丁忠兰
6
7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NO.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