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

[摘要]全面开展和推进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对高校提出的历史性必然要求。做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对实现全社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保持高等教育自身健康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首先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次,要在构建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着力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开展推动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者行列。据统计,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495万人,2008年将超过550万人,可以说,高校毕业生已成为我国新成长劳动力的最重要群体之一。近年来,我国整体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紧张的趋势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存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受到劳动市场大环境的明显影响,不管是就业率还是就业质量都出现了较大的滑坡现象。然而,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今后仍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的发展阶段也远远没有达到大学毕业生过剩的地步。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不在于社会和市场需求不足,而在于结构性矛盾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错位。因此,如何有效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充分认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战略意义

(一)做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保证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核心,是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到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全局。目前,我国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在基层、边远地区和一些艰苦行业,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高觉悟的人才。但是,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制约和世俗价值观念的影响,当下不少大学毕业生陷入严重的就业误区,导致很多需要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无人问

津,而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行业又缺乏岗位的矛盾,形成了人才的结构性过剩和令人痛惜的人才浪费现象。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促进其充分就业,事关国家改革和发展大局。

(二)做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保持高等教育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是要全面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大学生就业问题在高等教育发展链条上处于关键位置,高等教育是否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通常可以通过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反映出来,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也可以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际使用中,得到检验和评价。因此,通过职业指导这个中介环节,可以对就业中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采取相应对策,以推进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整体办学理念的再定位,从而推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做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保持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包括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在内的“扩大就业”的内容,被放入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部分,这与党和国家以往把就业视为一个单纯的经济建设问题有着战略层面的不同。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大学生身上寄托着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希望,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来说,解决了一个大学生的就业,就能使一家人脱贫。因此,做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高校毕业生这个群体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影响力大,兼有离散性、流动性、从众性等特点,能否对其提供满意的职业指导服务和就业岗位以及相关的社会保障,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的大局。

二、以人为本,实施全方位的职业指导系统工程

(一)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高校的职能也历史性地发生了实际上的转变,即由传统的以培养精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向以培养学科基础理论与职业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为主导培养方向的转轨。然而,受制于传统观念、教育管理体制、师资现状等因素,不少高校仍跳不出坐而论道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走上人才市场后,就业能力低下的缺陷凸显,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下,高校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更新培养理念,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来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办学能力。

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应密切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态势,在周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和建设特色学科专业群。培养计划的制订,应兼顾专业知识结构和岗位职业能力结构,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同时,不仅应着眼于当前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还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多样性、多变性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在课程建设上,要加强就业所需的针对性教学,以岗位职业能力规范为依据,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与专业教学计划相配套、规范且实用的课程与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不仅要及时引入相关专业科技发展最新信息,不断更新和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展能力、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能力。在开展好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积极为学生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训练。要积极推进“双证书”培养培训制度,对学生考取与专业相关的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提出强制性要求,并把日常的教学活动与岗前职业能力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链。在教学管理上,要采取灵活的机制,实行弹性学分制,建立动态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需要对专业计划滚动修改。同时,要为毕业生顶岗实习和提前到签约单位见习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学生择业、就业的主动性。高校还应主动走出校门,积极开辟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在发挥自身科技、信息与人才优势为广大企业开展多元化服务的同时,努力开辟稳定的毕业生见习基地、就业基地和创业基地,与企业建立起广泛而持久的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当前形势下,高校应突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师岗位考核体系的导向机制,建立起一支专业教学科研能力强、指导学生岗位职业实践水平高的师资队伍,真正形成学术与技术结合、学位与岗位接轨、学校与社会互动的良好办学格局。

(二)突出重点,努力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1.切实加强高校职业指导队伍建设。建立系统、高效的职业指导机构和队伍,是做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些西方国家高校职业指导之所以比较成功,关键在于他们有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职业指导队伍,并有足够的业务经费做保障。像美国南加州大学规模虽不算大,却配有9名工作人员(多数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且年专项经费达42万美元,这在美国还处于一般水平。我国多数高校受到人员编制、经费等因素制约,在就业指导人员职业化、职业指导行为专业化、职业指导领域系统化建设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为主体,学校和二级学院专职就业指导人员、辅导员队伍、专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学生就业自助组织相互配合的职业指导体系建设,同时,通过不断加大职业指导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力度,尽快提高这支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指导需求。

2.规范职业指导课的教学。个体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高校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也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