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解伤寒论-刘文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解伤寒论
自序
《伤寒论》是人体气化系统论,是古代医家的智慧在张仲景先师的再现,因此研究《伤寒论》要系统研究,不能断章取义,古往今来研究者无数,研究的目的是应用,否则没有任何价值,因此研究离不开临床,离开了临床应用就是书油子。
刘文澄
说伤寒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中国的古文字比类取相,寓意深刻,不能只着眼于表象,更应该深入理解内涵。
寒者冷也,凝也,冬之时蛰虫归藏,阳气入内,人秉天地之“中气”而生,应当顺应天地之气,冬之时当恬淡寡欲颐养精气,否则藏气(精化气)被伤,则春生温病,依此可知,温病属于精亏之后伤及中气,中气升降失常,阳气越于外,而显口渴,咽痛之象,治当阴阳辩证,理中气,复阴回阳,而不是应用寒凉药继续戗伐中气。
中风其实应该叫伤风,也不太准确,为什么呢?伤风的原因是太阴营虚,脾胃不生卫气,风借卫气之虚而入,营阴不得固摄而出汗,所以用桂枝汤阴阳并用来化气,通过出汗来去除风邪。
伤寒的另一重意思就是说寒邪闭束阳气也就是封闭毛孔而引起发热,寒邪乘中气、肾气之亏虚而直入藏腑。在皮者汗而发之,也就是开毛窍,用麻黄之属。直中入内者当大辛大热回阳化气,急急救治则不至于死。
热病的发生大都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主事之年,确属阳证(精气足者)火有余,当用黄芩、黄连、黄柏之属。
湿温,太阴主事之年,中气亏虚、好色之人阳气亏虚,气虚无以祛湿于外,而病发热缠绵。
总之,无论哪种原因都是伤了归藏之气,因为归藏之气是人生存之本,藏精与泄浊不可一时有停滞,精气藏则浊气泄,疾病不生。治病必求于本,也就是精(血津液)气阴阳,后天治本在中气,心肾化气藏在脾胃,寒则凝滞而腹胀,热则津亏便结胃家实。
伤寒精髓论
宇宙生于混沌一气,一气分二而为天地,天地交媾而成万
物,清者为精,化生灵物,浊者为阴化生蠢生。太阳为阳,月亮为阴,阴阳本是一物化。阴阳交替而成昼夜,时光迁流而成四季。阳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升降混成一圆。
人体精气充足则和天地四时之气故健康长寿,精气亏虚则逆四时之气而成病态。人体有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把五脏六腑、筋脉肉皮骨等有机的联系到一起,气循行如环无端。一旦某条经脉之运行出现障碍就会出现与其脏腑经脉相关的相关的系统病变,这就是六经病证。
天地交而成中气,此气养人脏腑。天地之气不交则中气亏虚而生百病。天气应之于人为心肺,中气应之于人为脾胃胆胰腺,地气应之于人为肝肾膀胱。天地之气细分性质无非寒热。
寒热交替而成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包括手、足厥阴经脉及所过的心包与肝脏,少阴包括手、足少阴经脉及所过的心脏与肾脏;少阳包括手、足少阳经脉及所过的三焦与胆;太阴包括手足太阴经脉及所过的肺与脾脏;阳明包括手、足阳明经脉及所过的大肠与胃;太阳包括手、足太阳及所过的小肠与膀胱。
人体为了生存就必须以先天父母赐予的精为基础,精能化气,脾胃肝胆与大小肠以此气为本源之气来转化五谷蔬菜与水果中的精微来充养先天的精气,以使生命久远。
精气一说,精为元阴,气为元阴所化,一气分二而为阴阳。
要想明白中医学首先要明白宇宙本源,因此要明白精气学说。要明白人体本是温润一团和气圆融而成。要明白后天水谷精微如何在人体转化成能量并进行新陈代谢。
水谷精微与湿痰饮瘀的生成说明。
五谷入口,牙齿咀嚼、唾液(来自脾肾)搅拌,然后送胃中琢磨成食糜,此时食糜为酸性,然后经过胃蠕动把食糜送入十二指肠,经食糜的刺激胆囊和胰腺同时分泌胆汁和胰液,这两种分泌液都是碱性,酸性食糜在十二指肠混合短暂停留然后进入小肠,在此产生酸碱中和反应,并释放热量,古人很聪明就把小肠叫做手太阳小肠,意思是说人体的后天能量来源于此,这些热量把食物的精微(津、液、精)经小肠绒毛膜送入静脉循环,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清升进入肝静脉(女性哺乳期这些精微直接进入乳腺,成为母乳),并经静脉输入心脏,经肺循环与宇宙中的大气交换能量变成赤色的血液(气血合一)然后进入心脏,在女性下行即为月经,浊者经肝内的小管汇合成肝总管,然后入胆囊,这就是胆汁。饮食物经小肠消化吸收后把糟粕送入大肠,然
后再在大肠内充分吸收津液再送入血液循环,然后成为粪便排出体外。由此可以看出后天的精是饮食物经脾胃转化而成,先天的精需要后天水谷化生的精微来充养,也经肠胃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当先天的精被耗伤(食饮无节,起居无常,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虚邪贼风避之无时)后阳气也被损伤,阳虚因此而成,体液(津液精)无阳之温煦而成湿、饮,饮凝成痰,痰趁脏腑之虚而入,痰阻血行,百病丛生。
在小肠形成的热量上行至心肺时,肺与皮毛相表里,除人体必需的热量外,多余的热量与大气进行能量交换而使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身体强壮(精气足)的人当外界温度较低时汗毛孔会自动关闭,以保存能量,当极寒冷时汗毛孔就会过度关闭而导致体内热量不能与大气进行能量交换而发热,热郁则壮热,甚至体若燔炭,此时小便清长或者淡黄,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并且身体不出汗,这就是伤寒之体实者;这种类型的伤寒如果不能及时用麻黄汤开太阳散郁热,热邪就会由太阳进入阳明经脉而引起不恶寒反恶热,此时口渴饮冷,小便色黄,身上无汗,大便尚未干结则用白虎汤。若手足濈然汗出者,会出现口渴饮冷,小便黄赤,甚至谵语,此时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而伤寒后精气不足者身体羸瘦或者肥胖无力,就会出现阳旦证就是古代的桂枝汤证,桂枝汤的适应症是口不干,小便清,自汗、恶风、发热。上述见证如果大汗而不口渴就可
加附子以固表阳,津亏之人用之必手脚痉挛,与芍药、甘草汤则痉挛自除。
伤寒后无论体实体虚只要出现口苦、咽干、视物昏花就是少阳病。少阳经脉由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经组成。无论寒、热、湿,凡胆汁不能肃降于小肠则会出现口苦;热盛伤津或湿困寒郁导致津不化气而上承于口则咽干;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精气亏虚及湿热熏蒸都可引起视物昏花。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往来寒热,病入少阳,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说明热入少阳,少阳精汁被灼,胆汁不能顺利降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