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准确度

测量准确度
测量准确度

关于精确度和准确度

精度等级

在正常的使用条件下,仪表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叫仪表的准确度.引用误差越小,仪表的准确度越高,而引用误差与仪表的量程范围有关,所以在使用同一准确度的仪表时,往往采取压缩量程范围,以减小测量误差.在工业测量中,为了便于表示仪表的质量,通常用准确度等级来表示仪表的准确程度.准确度等级就是最大引用误差去掉正,负号及百分号.准确度等级是衡量仪表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工业仪表等级分为0.1,0.2,0.5,1.0,1.5,2.5,5.0七个等级,并标志在仪表刻度标尺或铭牌上.仪表准确度习惯上称为精度,准确度等级习惯上称为精度等级.

精度等级是以它的允许误差占表盘刻度值的百分数来划分的,其精度等级数越大允许误差占表盘刻度极限值越大。量程越大,同样精度等级的,它测得压力值的绝对值允许误差越大。经常使用的的精度为 2.5 、1.5 级,如果是1.0和0.5级的属于高精度,现在有的数字已经达到0.25级。

现在的精度等级很乱,在化工岗位用同一个系统所测的压力不一样,给仪表工带来很大的麻烦。1.5级已经在前几年的国家标准中改为1.6级了,其实差别不大。精度等级也和表盘直径有关系,直径60mm的一般都是2.5级。

测量准确度

测量准确度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规范5.5条,以下只简条款)。

上述定义中的“一致程度”,不是定量,而是定性的。关于准确度是一个定性概念的问

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首先,被测量真值其实就是被测量本身,而与给定的特定量定义一致的所谓真值,仅是一个理想化的难以操作的概念。因此,不可能准确而定量地给出准确度的值。其次,传统的误差理论认为准确度是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而对它们的合成方法,国际上一直没有统一。最后,习惯上所说的准确度其实表示的是不准确的程度,但人们又不愿意用贬意的称谓,而宁可用褒意的称谓。因此在表示准确度高时,准确度的值却是更小。这样当准确度小于1%时,究竟是表示误差小于1%,还是误差大于1%?有时让人搞不明白引入准确度概念的必要性。

作为历史形成的习惯用语,七个国际组织在1993年规定,沿用的准确度只是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或接近程度,只是一个定性概念,不宜将其定量化。例如:可以定性地说“这个研究项目对测量准确度要很高”,“测量准确度应满足使用要求,或某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等。换言之,可以说准确度高低、准确度为0.25级、准确度为3等或准确度符合××标准,而尽量不要说准确度为0.25%、16mg、≤16mg或±16mg。也就是说,准确度不宜与数字相连。若需要用数字表示,则可用不确定度。例如:可以说“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2μΩ”,而不宜说“准确度为2μΩ”。

有些测量仪器说明书或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准确度,其实是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或允许误差极限,不应与本定义的测量准确度术语相混淆。测量仪器的准确度等级,是它符合一定的计量要求,使示值误差处于规定极限之内的等别或级别,通常按照约定的方法给这种等级注以数字或符号。

不要用术语“精密度”(precision)来表示“准确度”,因为前者仅反映分散性,不能替代后者。精密度的传统定义是:在规定条件下获得的各个独立观测值之间的一致程度。所以,精密度仅指由于随机效应使测量结果不能完全重复或复现,而准确度则是指由于随机和系统的综合效应使测量结果与真值不一致。实际上,精密度也是一个定性概念,不宜用作定

量估计的术语。因为在重复测量条件下的精密度,可以用测量结果的重复性(见5.6条)来定量表示;而在复现测量条件下的精密度,则用测量结果的复现性(见5.7条)来定量表示。例如:可以说“测量结果的重复性为2mg”或“重复性标准〔偏〕差为2mg”,而不宜说“精密度为2mg”。

由于精密度(我国常常又简称为“精度”)一词用得过泛、过滥,有时甚至并非指传统定义,因此国际上已回避使用,七个国际组织也不再沿用。当要定量表示或定量估计测量结果中可能出现的随机误差或随机效应的影响时,可用重复性标准〔偏〕差或复现性标准〔偏〕差。而过去使用的术语“正确度”(correctness),其实就是系统误差或系统效应的影响,它是可以定量表示或定量估计的。

测量仪器的准确度

是指“测量仪器给出接近于真值的响应的能力”(见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7.18条,以下简称条款)。也就是指测量仪器给出的示值接近于真值的能力,即测量仪器由于仪器本身所造成的其输出的被测量值接近被测量真值的能力。由于各种测量误差的存在,通常任何测量是不可能完善的,所以实际上真值是不可知的,当然接近于真值的能力也是不确定的,因此测量仪器准确度是反映了测量仪器示值接近真值的一种程度,所以在该定义的注中说明准确度是一个定性的概念。

测量仪器准确度是表征测量仪器品质和特性的最主要的性能,因为任何测量仪器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实质就是要求示值更接近于真值。为此虽然测量仪器准确度是一种定性的概念,但从实际应用上人们需要以定量的概念来进行表述,以确定其测量仪器的示值接近于其真值能力的大小。在实际应用中这一表述是用其他的术语来定义的,如准确度等级、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或〔测量仪器的〕引用误差等(此处所使用的方括号,按《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使用时可以省略,下同)。准确

度等级是指“符合一定的计量要求,使误差保持在规定极限以内的测量仪器的等别、级别”(7.19条)。即就是按测量仪器准确度高低而划分的等别或级别,如电工测量指示仪表按仪表准确度等级分类可分为0.1、0.2、0.5、1.0、1.5、2.5、5.0等七级,具体说就是该测量仪器满量程的引用误差,如1.0级指示仪表,则其满量程误差为±1.0%FS。如百分表准确度等级分为0、1、2级,则主要是以示值最大允许误差来确定。如准确度代号为B级的称重传感器,当载荷m处于0≤m≤5000v时(v为传感器的检定分度值),则其最大允许误差为0.35v。又如一等、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就是以其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来划分的。所以准确度等级实质上是以测量仪器的误差来定量表述测量仪器准确度的大小。有的测量仪器没有准确度等级指标,则测量仪器示值接近于真值的响应能力就是用测量仪器允许的示值误差来表述,因为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就是指在规定条件下测量仪器示值与对应输入量的真值之差,这和测量仪器准确度定义概念是完全相对应的,如长度用半径样板,它就是以名义半径尺寸来规定其允许的工作尺寸偏差值来确定其准确度。因为真值是不可知的,实际上测量仪器可以用约定真值或实际值来计算其误差的大小,通过示值误差、最大允许误差、引用误差或准确度等级来定量进行表述。实际上准确度等级也只是一种表述形式,这些等级的划分仍是以最大允许误差、引用误差等一系列的特性来定量表达的。这里要注意,从名词术语的名称和定义来看,测量仪器准确度和准确度等级、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最大允许误差、引用误差等其概念是不同的,测量仪器准确度术语是定性的概念,严格讲要定量地给出测量仪器接近于真值的响应能力,则应该指明给出量值是什么量,是示值误差、最大允许误差、引用误差或准确度等级,不能笼统地称为准确度。我们可以认为测量仪器准确度是它们这些特性概念的总称,测量仪器准确度可以用其它相应的术语来定量表述,这二者是有区别的。准确度1级应称为准确度等级为1级,准确度为0.1%称为其引用误差为0.1%FS。但有时为了制定表格或方便表述,表头则也可写“准确度”,表内填写准确度等级或规定的允许误差。要

说明一点,测量仪器准确度是测量仪器最最主要的计量性能,人们关心的就是是否准确可靠,如何来确定这一计量性能大小?通常它是用其它的术语来定量表述而已。

要正确区分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和准确度等级及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和测量准确度的概念。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是指测量仪器给出的示值接近于真值的能力,准确度等级是指测量仪器的示值接近真值的具体程度所划分的等别或级别,测量仪器的准确度通常可用准确度等级来具体表述,测量仪器按准确度来划分等级进行分类有利于量值传递或溯源,有利于制造和合理选用测量仪器,准确度等级是测量仪器最具概括性的特性。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是对测量仪器本身而言的,它只是确定了测量仪器本身示值的误差范围,它并不等于用该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其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性,测量准确度是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是对测量结果而言,它既包含了测量仪器的误差,也包含了测量环境条件外界因素所带来的误差,一是对测量器具而言,一是对测量结果而言,这二者是有根本区别的,当然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但是是两个概念。

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练习试题和答案及解析

一、基础练习 1.( 2分)要测量长度,首先要定出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符号是:.此外还规定了一些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2.(6分)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千米=_________米10分米= 米13厘米= 米 23毫米=_________米45微米=_________米76纳米= 米. 3.(11分)完成下列单位换算,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物理结果: (1)8cm=_________μm(2)=_________cm (3)=_________km (4)=______m (5)=_________cm=_________mm=_________nm=_________μm (6)20min=h (7)=_________min=_________s. 4.(2分)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较精密的还有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等;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 5.(9分)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首先应仔细观察刻度尺,找出它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并注意: (1)使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_________被测量的物体,并且尺的位置要_________; (2)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_________. (3)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数字,又要注明_________.测量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_________位,而且测量值应包括准确值和_________值. 6.(4分)如图所示,用最小刻度不同的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 (1)图(a)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物体A长度为_________厘米. (2)图(b)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物体A长度为_________厘米. 7.(1分)如图所示是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是_________mm. 8.(3分)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A . B . C . D . 9.(4分)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忘了写单位,请你选用恰当的单位填在横线上 (1)一位同学的身高175_________; (2)一本物理书长; (3)一元硬币的直径_________; (4)万里长城全长约6700________.

1.4 第1课时 长度的测量

1.4 科学测量 第1课时长度的测量[对应学生用书B本P4—P5] 重点提示 1. 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常用单位是米。测量较小距离一般用厘米和毫米,还会用到微米和纳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3.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刻度尺。 A组 1人类认识自然需要借助一些仪器,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就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它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开了更加广阔的微观世界。这里所说的纳米是指(A) A. 长度单位 B. 质量单位 C. 时间单位 D. 温度单位 2下列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D) A. 1.8米=1.8×1000=1800毫米 B. 1.8米=1.8米×1000=1800毫米 C. 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 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 3为测量某一金属块的长度,下列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C) A. B. C. D. (第4题) 4如图所示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长度的示意图,下列所记录的测量结果中,正确的是(B) A. 7.25厘米 B. 2.25厘米 C. 2.3厘米 D. 2.2厘米 5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 2.42厘米、2.43厘米、2.42厘米、2.44厘米、2.64厘米,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C) A. 2.42厘米 B. 2.428厘米 C. 2.43厘米 D. 2.47厘米 6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应选用下列尺子中的(A)

测量长度和时间

1.2测量长度和时间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 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是,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3.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二.过程与方法 1.领会测量的实质是定量比较,知道要测量一个物理量,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量,作为单 位。 2.经历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的过程。 3.练习用列表和直方图两种方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周围生活中长度的测量,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重、难点 重点:长度的单位和测量 难点:1.理解测量是一种以一定的标准量为依据的定量比较。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五.课前准备:刻度尺等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通过举例比较个子高矮、铅笔长短、图形大小及跑步快慢等一些事例。来说明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分为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两种。定性比较是一种感念比较模糊的比较,而定量比较是一种很精确的比较。 一.测量 测量是一种定量比较,让学生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两种测量。

二.测量长度 合作探究:长度的单位 提出问题:不用直尺,用手来测量书本的宽度,并作比较。 让各小组同学讨论后交流。 总结:为了减少纠纷和标准不同给我们带来的不便,应找一个公认的标准作为比较的依据。这个被选中的公认标准叫单位,将公认的标准和被测物体进行定量的比较,就是测量,长度的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1.SI是()的简称,在SI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符号是(),还有一些 常用单位,如()、()、()等。 答案:国际单位制米m 分米厘米 2. 1km=( )m , 1dm=( )m ,1cm=( )m ,1mm=( )m , 1um=( )m ,1nm=( )m 答案:103101-102-103-106-109- 3. 160m =( )m= ( )km 答案:0.16 1.6104- ? 4. 50nm= ( )m 答案:5108- ? 5.0.1um= ( )nm 答案:100m 活动与探究1:认识刻度尺 请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刻度尺,教师也拿出自己的刻度尺。让学生观察这些刻度尺,上面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的含义,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看一下自己所带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单位各是怎样的? 让小组学生观察、讨论,然后汇报。 然后,让学生观察教材图1—18,提醒学生注意实际测量中,测量要求越精确,测量工具就越精密,,图中的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就是更精密的测量长度的仪器。 活动与探究2:用刻度尺测长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页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选择题 1.(09 鞋的尺码36 37 38 39 40 光脚长度230 235 240 245 250 A.m B.cm C.nm D.mm 2.(09株洲)新生婴儿的身高最接近C A.5 nm B.5 cm C.5 dm D.5 m 3(09台州).小妍家新买了型号为20cm的台州产“苏泊尔”压力锅(俗称高压锅)。妈妈说,家用压力锅有18cm、20cm和22cm等型号。“型号20cm”指A A.锅身的直径是20cm B.锅身的周长是20cm C.锅身的截面积是20cm D.锅的容积是20cm 4.(10株洲)下列属于时间单位的是D新课标第一网 A. 光年 B. 岁月 C. 旭日 D. 小时 5.(10常州)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 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 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B A.1.65m B.1.75m C.1.85m D.1.95m 6.(10湘潭)12岁的李明一年内明显长高了,他增长的高度可能是A A.8cm B. 8mm C. 8dm D. 8μm 7.(10株洲)按照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下面排列正确的是A A. DNA、原子、质子 B. DNA、质子、原子 C. 质子、原子、DNA D. 质子、DNA、原子 8.(10柳州)一个正常发育的中学生的身高大约为B A.0.15 m B. l.5 m C.15 m D. 150 m 9.(10遵义)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D A.正常人脉搏的跳动是每秒65次 B.适合人们洗澡的水温为70℃ C.一元硬币的面积约为5.0mm2 D.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 10.(10昆明)对下列物理量估测符合实际的是D A.正常人的体温是32℃

长度测量的几项基本原则

长度测量的几项基本原则 一、最小变形原则长度测量中引起被测件和测量器具的变形,主要是由于热变形和弹性变形(接触变形和自重引起的变形)。这些变形使被测件、测量器具尺寸发生变化,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为此,在测量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使各种原因引起的变形为最小,这就是测量的最小变形原则。 (一)热变形1.概述热胀冷缩,这是自然现象,正是这一特性,往往导致测量结果的严重失准。线性热变形可用公式表示为: △L=L?a?At 式中:L——物体尺寸,mm a ――线性热膨胀系数,10-6/C; △ t 温度变化,C。 例:三等标准金属线纹尺的线性热膨胀系数a=18.5 X 10- 6/ C ,若温度变化 △ t=1 C时,贝U 1m长的尺寸将变化: △ L=L?a?A t=1000 X 18.5 X 10-6/ C =18.5 卩m 对精密测量来讲,这个数字已十分可观了。 结论:对高精度零件、大尺寸零件进行检测时,温度的影响是一响不可忽视的因素。 凡是精密测试都要规定温度条件,尤其长度计量几乎所有的检定规程中都标明了温度要求。即在规定温度条件下测量可不做温度修正,否贝要进行修正。对高精度、大尺寸的被测件的测量还做出等温的要求。 2.热变形引起的测量误差热变形产生的测量误差主要是由于被测件与量具(仪)之间的温度差造成的。如果在测量前把被测件与量具(仪)放置在实验室中进行等温(等温的时间长短与温差大小、物体质量、散热面积、周围介质等因素有关),然后再进行测试。但尽管进行等温,大型零件表面和内部温度也不一定相等,即使在恒温室中,温度场分布也不一定均匀,对温度测量也有一定误差,测量环境温度由于人体、照明热源等也会波动。因此,可以说,等温后,热变形引起的测量误差会变得很小,在一定精度的测量时,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在测量工作中,往往只注意恒温条件,如要求(20±3)C ,而不注意人体的体温传导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女口:长度280?4000mm勺内卡规,在手掌中握上2?5min,长度应增加20?50卩m用食指和姆指(不带手套)拿20mnll勺量块30s, 量块尺寸会增大0.5卩m (显然是不允许的)。 为此,对高精度测量仪器,如接触式干涉仪、平晶等厚干涉仪等,都要有防止和减少热辐射的隔离装置。 (二)弹性变形 1 .概述 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力、接触形式、被测件的自重等原因将使测量器具或被测件产生弹性变形,造成测量误差。 具体将,弹性变形主要有仪器支架变形,被测件(如量块、线纹尺等)的支撑变形;测头、工作台与被测件的接触变形等。为什么接触式的测量器具都规定有测量力;为什么要规定接触形式;为什么在测量细长的被测件时要适当地选择支承点等,都是力图减少弹性变形,以减少弹性变形引起的测量误差。1.弹性变形引起的

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学科:物理 2、课时:1 二、教学课题 知识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及换算。 2、知道长度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体验活动,阅读,使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相关长度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教学难点: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五、教学过程

为什么2位同学的读数

五、教学反思 上完《长度测量》这节课,将本课内容作一反思: 一首学生熟悉的古诗让学生了解长度和时间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2个重要物理量,由此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长度的测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 由学生活动比较课桌的长、宽、高,分别进行“目测比较”,“如何不用尺比较”,“如何精确比较”3个递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体验到公认的标准的重要性,引入单位的概念。从而进行长度单位的介绍,及单位的换算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体会,学习新知识。 在学习长度的测量的过程中,首先由学生自主阅读测量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之后教师再纠正错误,总结方法“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方便学生记忆。通过活动测量,读数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测量误差的存在。

长度的测量

一、测量 1.长度的测量 [教学任务分析] 长度是物理学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长度的测量是其他物理量测量的基础。具体地说,明确测量的标准(长度的单位)、确定测量工具(刻度尺)、观察测量工具的三要素(刻度尺的零刻度位置、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了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测量的基本过程。因此,学会长度的测量,对学习力、温度、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实例(根据直觉来判断物体的长短会产生错误)体会测量的必要性;按测量的基本过程,介绍长度的单位,观察测量工具——毫米刻度尺,了解测量方法,练习测量长度。 结合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介绍误差的概念,说明减小误差的方法。 结合实例,介绍长度的间接测量——曲线长度的测量和微小长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长度的单位:米。 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位置,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 3.知道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方法。 4.会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 *5.知道误差的概念,知道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6. 知道曲线长度和微小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观察毫米刻度尺。 2.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 [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长度的单位;二是毫米刻度尺的观察以及读数方法和使用方法;三是练习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例为基础,认识测量的重要性;针对实例,介绍长度测量的标准——长度的单位;通过观察毫米刻度尺,说明它的零刻度位置、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

结合实验,说明毫米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方法,并练习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和要突破的难点是毫米刻度尺的观察、读数和使用。方法是:通过讨论零刻度位置、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介绍三者的意义,进而说明它们作为测量工具的三个要素的道理;通过随堂学生实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毫米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包括估读和记录测量结果)和使用方法。 本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不包括选学内容)需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测量 设计 1.通过观察图1-1、“试一试”和设问1来创设情境Ⅰ,介绍测量的必要性。 观察图1-1。 通过设问1:“图1-1(a)中的外框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在图1-1(b)中,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大?图1-1(c)中方框的四条边是不是直线?”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单凭直觉来

长度测量的几项基本原则

长度测量的几项基本原则 一、最小变形原则 长度测量中引起被测件和测量器具的变形,主要是由于热变形和弹性变形(接触变形和自重引起的变形)。这些变形使被测件、测量器具尺寸发生变化,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为此,在测量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使各种原因引起的变形为最小,这就是测量的最小变形原则。 (一)热变形 1.概述 热胀冷缩,这是自然现象,正是这一特性,往往导致测量结果的严重失准。 线性热变形可用公式表示为: △L=L?a?△t 式中:L——物体尺寸,mm; a——线性热膨胀系数,10-6/℃; △t——温度变化,℃。 例:三等标准金属线纹尺的线性热膨胀系数a=18.5×10-6/℃,若温度变化 △t=1℃时,则1m长的尺寸将变化: △L=L?a?△t=1000×18.5×10-6/℃=18.5μm 对精密测量来讲,这个数字已十分可观了。 结论:对高精度零件、大尺寸零件进行检测时,温度的影响是一响不可忽视的因素。 凡是精密测试都要规定温度条件,尤其长度计量几乎所有的检定规程中都标明了温度要求。即在规定温度条件下测量可不做温度修正,否则要进行修正。对高精度、大尺寸的被测件的测量还做出等温的要求。 2.热变形引起的测量误差 热变形产生的测量误差主要是由于被测件与量具(仪)之间的温度差造成的。如果在测量前把被测件与量具(仪)放置在实验室中进行等温(等温的时间长短与温差大小、物体质量、散热面积、周围介质等因素有关),然后再进行测试。但尽管进行等温,大型零件表面和内部温度也不一定相等,即使在恒温室中,温度场分布也不一定均匀,对温度测量也有一定误差,测量环境温度由于人体、照明热源等也会波动。因此,可以说,等温后,热变形引起的测量误差会变得很小,在一定精度的测量时,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在测量工作中,往往只注意恒温条件,如要求(20±3)℃,而不注意人体的体温传导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如:长度280~4000mm的内卡规,在手掌中握上2~5min,长度应增加20~50μm;用食指和姆指(不带手套)拿20mm的量块30s,量块尺寸会增大0.5μm(显然是不允许的)。 为此,对高精度测量仪器,如接触式干涉仪、平晶等厚干涉仪等,都要有防止和减少热辐射的隔离装置。 (二)弹性变形 1.概述 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力、接触形式、被测件的自重等原因将使测量器具或被测件产生弹性变形,造成测量误差。 具体将,弹性变形主要有仪器支架变形,被测件(如量块、线纹尺等)的支撑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