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保护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村落基础设施改善措施研究
概括:以梅州地区历史文化村落为例,通过对村落基础设施现状进行深入的调研,
总结分析出历史文化村落基础设施现存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根据村落保护的不同层次,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论文框架:
1)相关研究背景总结:国内外,村落保护、历史地段基础设施改善,现状、问题
2)基础设施现状评析:深入调研“梅州客家历史文化村落的基础设施”现状,总结问题及原因
3)相应改善措施提出:针对历史文化村的特点和保护层次,提出改善措施
4)具体改善案例运用:应用到梅州市桥乡村具体案例中
主要内容:
1、历史地段相关基础设施改善研究
2、梅州地区客家历史文化村落基础设施评析:
1)特征总结:依托周边生态、遵循礼制观念布局、创造独特街巷格局、典型的客家建筑空间
2)现状问题内容:道路交通系统、给排水系统、能源电器系统、消防防火系统、环卫绿化系统
3)问题总结:基础设施设置陈旧落后、供应总量不足、缺乏系统化设计、对于村落传统风貌破坏严重、传统设施荒废破坏严重
4)现状问题分析:现代技术引入与传统空间尺度之间、与传统材料外观之间、与传统设施使用之间、与村落经营理念之间的矛盾
3、基础设施改善策略研究
1)宏观村落景观层次:交通性干道、机动车停车场地的布置、基础设施综合管线
2)中观聚落街区层次:街巷交通组织格局、空间尺度、围合界面、小品设施、传统给排水设施的再利用、防疏散通道布置
3)微观历史建筑层次:历史建筑基础结构、外观风貌保护、消防设施的布置、基础设施集中空间(厨卫)布置
4、基础设施改善实施的策略:
1)整体统一布置与局部灵活调整
2)强调传统特色与实时适应更新
3)控制人口容量与还原社会结构
4)协调多方利益与鼓励公众参与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梅州客家古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借鉴论文结构)
从我国古村落的保护历程来看,对于古村落,大多言及的“保护”,都是政府“自上而下”的霸权式规划,从而导致了村落空心化、旅游商业化、本土文化遗失等规划失效的现象。因此,本文借鉴了日本造町运动及台湾社区营造的成功经验,提出梅州客家古村落的相关营造策略,试图通过认同感的加强及利益的诱导,促进村民主动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全面复兴文化、产业、经济,再现社区往日活力,进而达到保护与更新的目的。
论文框架:
1、相关研究背景
2、保护现状评析(客家人宗族观念逐渐转化为社区意识且存在自发保护行为。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与更新措施,梅州客家古村落也面临商业开发无序,文化肌理破坏,机械模仿,地域特色缺失、空心化,传统手工艺失传等现实困境。)
3、营造策略提出:运用社区营造理论,从“还原与诠释”、“动力与制度”、“更新与经营”三方面入手。(从新认识客家古村落的文化价值;通过宗族功能,重构社区网络;多元经营,提高社区活力
4、实际案例运用:分析桥乡村社区结构类型、村民社区意识和宗族观念,以及社会资本运用现状,运用相关的营造策略。
目前客家古村落存在各类问题:第一,保护过程中居民参与的不足;第二,古村落的衰败和青壮人口的外流;第三,生活环境的混乱失序;第四,自然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五,地方传统文化与特色的流失;第六,由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方式无法满足地方的需求;第七,教育文化与地方的疏离等等。以往“由上至下”的霸权式保护,忽略了社区参与的重要性而无法实现对古村落的实质性的保护。
社区营造较好地兼顾社区共同意识的营造、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设施的改善与景观的美化、产业的振兴与经济的发展等各方面。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机制与适应性研究
背景:自2006 年起,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引领我国农村建设进入深化改革阶段的同时,也把传统村落推向保护与发展的两难境地。如何在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统筹的同时又能保持传统村落的优质基因,是必须面对和尽快解决的问题。
概况:汉族宗族传统村落,延续至今的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还留存着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和政治政策的烙印。然而,在面对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时,则往往呈现出巨大的不适应性,并由此导致传统村落空间肌理和整体风貌遭受严重破坏。
主要内容:
1、湘南汉族传统村落概况
2、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解析
3、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机制
4、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现实发展的新机遇与内部需求
(新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消农业税政策、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制度的建立)
5、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适应性研究
1)适应性释义、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构建的适应性、其适应性发展的目标框架
2)传统村落保护内容、湘南汉族传统村落保护的现实困境、其保护策略
3)传统村落新区规划的“适应性”策略——“无为设计”
4)传统村落“适应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凸显乡村特色、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乡村经济、培育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民
凸显乡村特色:
城市与乡村——乡村也存在许多城市无法拥有的资源,如丰富的乡土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纯朴的民风民俗和悠然自在的生活方式等,这既是广大乡村发展的一个契机,也是乡村吸引城市资源的动力源泉。
村落与村落——普通乡村旅游相比,传统村落不仅具有普通乡村旅游的所有元素,而且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可以满足人们更高、更深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传统村落之间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存在着分异,即不同的传统村落,因所处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历史成因、演变历程等的不同,表现出各自独特的人文景观。
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乡村经济
传统功能类型普遍为农耕型,因此为了延续古村农耕文化和保持其农耕型功能特征,应充分利用城市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资源,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现代农业成为古村的基础产业。
对于风貌保存较为完整或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可确定旅游业为该村的动力产业,在提升景区品质、塑造具有核心竞争力产品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旅游经济收入比重。
只有促使传统产业升级和转型,并适度发展新型产业,才可能形成吸引外部环境的负熵流源源不断涌入古村的内在机制,转古村“更新”为古村“复兴”,从而保证传统村落建设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