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神农本草经是第一中药学的著作;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2.金元四大家:寒凉派的刘完素(刘河间),攻邪派的张从正,补土派的李杲(李东垣),滋阴派朱震亨(朱丹溪).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4.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5.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6.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证具有时空性、动态性特征,因而既存在一种病可出现多种证的“同病异证”,也存在不同的病出现相同性质的证的“异病同证”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3.比较对象不同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交感与互藏

4.阴阳消长

5.阴阳转化

6.阴阳自和与平衡.

阴阳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互根,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转化为阳或反之)

阴阳消长,指对方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5.什么叫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6.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7.事物属性珠五行归类表

8.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9.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为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10.五行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五行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

11.五行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与相克相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12.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皆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13.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原则是补母与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14.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抑强扶弱

15.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16.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1.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精有狭义之精、广义之精和一般意义之精之分;狭义之精,特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是精的本始含义.广义之精,指一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液态精华物质。

3.人体之精的功能:1.繁衍生命 2.濡养作用 3.化血作用

4.化气作用

5.化神作用

4.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5.人体之气,由精化生,并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一身之气的生成,是脾、肾、肺等脏腑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

6.气的来源,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机能尤为密切: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7.什么叫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什么叫气化: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8.人体之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填空)

9.人体之气的功能:1.推动和调控 2.温煦和凉润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中介作用(简答题)

10.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

11.人身之气从生成而言,先天之精化生为元气,水谷之精化生为谷气。人身之气从分布部位而言,其行于脉中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12.营气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卫气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

13.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础物质。在脾胃、心、肺、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经过气化过程,化生为血液。

14.血主要功能:濡养作用、化神作用。

15.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6.津液的代谢,是包括生成、输布和排泄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复杂过程。是多个脏腑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

17.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及有关脏腑的生理机能而生成。

18.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

19.津液的排泄主要通过排出尿液和汗液来完成。

20.津液的生理功能:滋润濡养和充养血脉。

21.人体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22.气与血之间的关系: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个填空)

23.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养气,血能载气(五个填空)。

24.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精气血这种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25.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同具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称为“津血同源”。

(1)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2)五脏:心,肺,脾,肝,肾。

(3)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4)奇恒之腑:脑,骨,髓,脉,胆,女子胞。

(5)五脏的共同生理机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6)六腑的共同生理机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7)〈〈素问。五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8)五脏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称肺脏为:“相父之官”\“娇脏”;称肝脏为:“将军之官”;称脾脏为“气血升化之源”\“仓廪之官”;称肾脏为:“伎巧之官”。

(9)心的功能:心主血脉,心藏神。

(10)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2)在窍为舌3)在志为喜4)在液为汗5)在夏气相通应。

(11)肺的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肺的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肺在体合皮2)肺开窍于鼻3)肺在志为悲4)肺在液为涕5)与秋气相通应。

肺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肺气宣降:指肺气向上向下宣发与向下向内肃降的相反相成的运动。

肺主治节: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津液的机能。

肺气宣降体现在三方面:1)呼出体内浊气2)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3)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并将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肺气肃降体现在三方面:1)吸入自然界清气,并将宗气散至脐下,以资元气2)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于其他脏腑3)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气下输于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脾的主体功能:1)脾主运化2)脾气主升(升清,升举)3)脾主统血。

脾主运化: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特性:脾气上升,喜燥恶湿。

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脾主四肢2)脾主肌肉3)脾开窍于口4)脾在志为思5)脾在液为涎。

肝脏主要功能:肝主疏泄,肝藏血。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反映了肝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点。

肝主疏泄主要表现方面:1)调节气机2)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3)调畅情志4)利胆5)对男子排精女子排卵的影响。

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以及防止出血的作用。

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肝在体合筋2)肝开窍于目3)肝在志为怒4)肝在液为泪5)与春气相通应。

肾的主体功能:1)主藏精 2)主水3)主纳气。

天癸: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作用的一种精微物质。

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肾在体合骨,主骨生髓2)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3)肾在志为恐4)肾在液为唾。

肾主水: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机能。

六腑以传化饮食和水液为主要功能,以“泻而不藏”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胆的功能:贮存与排泄胆汁,

参与精神意识活动(主决断)。

胃的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的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

三焦的功能: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女子胞的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脏腑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气与血)2)心与脾(血液生成与运行)3)心与肝(行血与藏血以及调节精神情志)4)心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5)肺与脾(气的生成与津液代谢)6)肺与肝(一升一降,全身气机调畅)7)肺与肾(津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8)肝与脾(疏泄与运化,藏血与统血相互协调)9)肝与肾(肝肾同源)10)脾与肾(先天后天相互资生与津液代谢)。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官窍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经别,奇经三大类。

十二经脉的名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