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1996年国民经济“软着陆”的宏观调控(201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争控制在15%左右。”
为此相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 策。 (2)继续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 规模,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严 格按计划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贷款, 清理在建项目。 (3)整顿流通秩序,加强对市场 的调控和监管。



(4)在控制总需求的同时,大力 增加有效供给,尤其是农副产品 的有效供给。
(4)外贸管理体制改革
取消外贸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计划。进一步改进和 完善进出口商品的配额管理和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继续调 整关税结构,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扩大内贸、生产企业和 科研院所的出口经营权。 (5)价格管理体制改革 对煤炭、原油、钢材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实行计划内外 “并轨”。提高了电价,原油出厂价提高60%,订购粮价 提高40%,棉花收购价提高51%。
2) 针对财政领域存在的问题,1993年9月,中央财政工作 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领导提出了财政约法三章。一是 严格控制税收减免,二是要严格控制财政支出,三是今后 财税部门及所属机构,未经人民银行批准,一律不准经营 商业性金融业务。 3) 对房地产领域的整顿。1993年8月,国家有关部委联合 行动,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4) 对开发区的整顿。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严格审批和认 真清理各类开发区的通知》。 5) 对物价的管理。1994年国务院紧急出台四项抑制通货 膨胀的措施:(1)严格进行“双控”, (2)认真抓好农业生产和“菜篮子”工程, 增加有效供给; (3)加强政府对市场物价的调控管理; (4)果断采取若干平抑物价的经济措施。
1993—1996年国民经济 “软着陆”的宏观调控
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
引言
• 软着陆:是指航天器在降落过程中,逐渐 减低降落速度,使得航天器在接触地球或 其他星球表面瞬时的垂直速度降低到很小, 最后不受损坏地降落到地面或其他星体表 面上,从而实现安全着陆。
• 经济“软着陆”是1985年美国德罗克教授 首先提出的概念。若干年后,这一奇迹在 中国实现。刘国光对“软着陆”的定义: 国民经济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平 稳地回落到财力、物力、人力所能支撑的 适度增长区间。
年份
GDP增长率(%)
1991
9.2
1992
14.2 5.4 34.2 44.4
1993
13.4 13.2 -122.2 61.8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动(%) 2.9 进出口差额(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 80.5 23.9
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率(%) 现金投放增长率(%)
16.8 77.6




控制物价方面的措施
2、落实16条措施
1) 金融制度整顿:1993年7月2日,江泽民主席发布主席 令,任命中共中央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兼任中国人 民银行行长。三天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新上 任的朱镕基行长,为了贯彻16条,向来自全国金融系统的 数百位银行官员提出了整顿金融秩序的“约法三章”。 “八月十五见光明”,中央提出了十分具体的措施, 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使各地立即开始了清理工作。
图4:1992—1997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变动情况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M0 M1 M2
(一)1993年宏观调控的应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措施
1、出台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

整顿金融秩序方面的措施 加强金融宏观管理方面的 措施 加强财政管理方面的政策 措施 加强外汇管理方面的政策 措施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 政策措施
二、“软着陆”的宏观调控历程

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中 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 调控的措施,并配合经济 体制的深入改革,终于逐 步使过热的经济降温,回 到正常运行轨道(见图1— 图4)。下面我们逐年来 回顾一下这段不平凡的经 历。
图1:1992—1997年GDP增长率与价格指数变 动情况
25 20 15 10 5 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2、经济体制的双重格局
90年代初,经过了20年的改革,我国的经 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改革是一个渐 进的过程,90年代初体制的特点是“双重”格局 非常明显。一方面,旧体制的因素仍起作用,另 一方面,新体制的因素开始出现并发挥作用。
(1)改革进程中的旧体制因素
——计划体制: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型,扩大部
(2)新体制的因素
——非国有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工业总产值和国民生 产总值中的比重都已超过50%,它们作为面向市场、自我 约束较强的经济主体,对于经济稳定起着更大的作用。 ——价格改革,通过这些年的“双轨过渡”已经取得了决定 性的成功。 ——各类市场有所发展。 ——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就业压力增大的问题逐渐
突出起来,因而产生了松 动银根的要求。但是,通
货膨胀率仍在两位数以上,
国民经济增长仍处在较高 的水平。下一步采取什么 政策值得探讨。
(四)1996年“适度从紧”政策的 继续

进入九五第一年的1996年,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上,有 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停止从紧政策,转向放松政策。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该继续采取“适度从紧”的政策, 不能放松。 ——第三种意见认为,兼顾以上两种意见所提出的理由, 应该考虑坚持总量上“适度从紧”的原则下,根据经济波 动的态势和物价上涨的态势,审时度势地进行微调,该紧 的还是要继续紧,该松的可以有重点地、结构性地、适度 地、逐步地有所放松。
• 硬着陆:1988年,CPI同比上涨18.8%,比 1987年高出11.5个百分点,1989年CPI涨 幅依然维持在18.0%的高位,出现了较严重 的通货膨胀。 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急刹车” 式紧缩政策。使社会总需求膨胀的局面得 到控制,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缓解,CPI涨 幅到1990年下降至3.1%。但也导致中国经 济增速大幅回落,1989年和1990年的GDP 增速仅为4.1%和3.8%,分别比1988年低 7.2个和7.5个百分点。
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我国 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步伐明显加快,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各地方、部门、企业都注意抓住机遇,加强发展。全国经济增 长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但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 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见表1):

表1:1991—1993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门、地方、企业的计划管理权和自主权。 ——财政体制: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大包干体制 ——金融体制:中国人民银行和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组成的银 行体系。 ——投资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投资自主权,但缺乏相应 的风险和约束机制 ——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 ——国有经济部门的基本体制结构尚未改革,国有企业的预 算软约束仍然存在,政府和企业的行为方式 基本未变。
3、金融秩序混乱
出现了“三乱”的现象。金融秩序混乱(乱集资、 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在扩大资金需求和提供计划 外资金两方面助长了总量失衡和结构扭曲。
4、内外经济失衡
经济的高速度发展,造成资源更加短缺,为弥补国内 资源的不足,国家不得不扩大进口和压缩国内紧缺的原材 料、能源的出口。同时,由于市场需求旺盛,生产资料价 格大幅度上扬,外贸出口公司积极组织进口。
(三)1995年以抑制通胀为首 要目标的宏观调控

1994年10月,物价涨幅一度高达25.2%,这是1992-93年所形
成的通货膨胀压力的滞后性释放。

1995年3月,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提出:“坚决控制物价上涨幅度,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 要任务,也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确保物价上涨幅度比去年有明显回落,
13.2 117.0
30.5 32.0
1、国民经济总量失衡
一方面,社会总供给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社会总需 求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商品供求矛盾突出,市场物价全面 上涨。
2、经济结构失衡
一方面是股票、期货、 房地产等迅速膨胀,另一方 面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发 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交通运 输对国民经济的满足率降到 历史最低水平,“瓶颈”制 约日益强化;开发区热;房 地产热。
GDP增长率 零售价格指数
图2:1992—1997年中国投资、消费变动情况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率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 长率
图3:1992—1997年中国财政收支变动情况
30 25 20 15 10 5 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财政收入增长率 财政支出增长率
在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投资和消费增长平稳,通货膨胀 率持续下降的同时,出现了一些经济“过低增长”的迹象:
——1995年第四季度的工业经济增长率已经下降到19%以下, 开 工不足的企业还在增长;
——企业产品库存积压进一步上升、工业企业产销率进一步 下降;
——失业、半失业职工人数居高不下。
总之,企业资金紧张、
取消各种不规范的利税承包做法。
(2)金融体制改革
强化中央银行的职能,1994年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把4家国 有银行改造成商业银行。
(3)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1993年7月初,国务院 领导亲自召集有关部门负责 同志和人民银行18个省分行 的行长开会,反复研究并部 署了稳定汇价的方案。决定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和国际 上通行的做法,中央银行入 市调控外汇市场,平抑人民 币汇价。 1993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 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 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决 定自1994年年1月1日起,对 外汇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
以上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 控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扭转了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进一步 恶化的趋势。 但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问 题,首先是经济体制方面的问题并 未得到真正解决,而这些问题的遗 留,不仅有悖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战略构想,也不可能从 根本上使我国经济走出“一放就乱, 一乱就紧,一紧就死,一死再放” 的怪圈。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经济 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加快改革。
问题
• 结合1993年“双重”经济体制的背景,分 析当时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乱”和 “热”的现象。 • 请你评价当时国家计委提出的16条治理措 施,其针对性和效果如何? • 结合“软着陆”的真实过程,请你总结这 次宏观调控的经验和教训。
一、“软着陆”的背景

(一)1992年—1993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

1993年11月14日召开的党的十 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12月5—7日,全国经济体制 改革会议召开。会议指出,1994年 是改革突破的关键一年,重点是: (1)在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上, 着力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探索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
(二)此次经济高涨的背景

1、邓小平南方谈话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挫。 国内经过治理整顿,但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 在改革的方向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这 关键时刻,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 21日去武昌、深圳、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 了深刻影响中国改革进程的“南方谈话”。
(二)1994年调控与改革



经过1993年下半年有效的宏观调控,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 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扭转,经济秩序得到了改善。但 旧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浮出 水面。 ——压缩信贷规模,只能控制国家这一部分,远远控制不 了超出银行体系之外的盲目扩张的那一部分。 ——地方财政大包干造成大量税收流失,中央财政增收得 不到保证。 宏观调控遇到了旧体制的巨大挑战。针对影响宏观稳定的 种种因素,党中央指出,必须加快改革。只调控,不改革, 必然是“按下葫芦起来瓢”。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从根本 上消除隐患。
(2)加快财税、金融、计划、投资 体制的改革。在当时物价涨幅高达 17.3%的情况下,推出改革,是需 要勇气的。
(1)税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项:(1)税制改革。建立以增值
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统一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行 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2)改革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
国有企业的利润分别以所得税和利润的形式上缴国家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