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环境毒理学环境中重金属的毒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环境毒理学环境中重金属的毒性

4.1 重金属概述

4.2汞(Hg

4.3铅(Pb)

4.4镉(Cd)

4.5铬(Cr)

4.6砷(As)

重金属的界定

指比重在5.0以上的45种金属元素,包括金、银、铜、铅、锌、镍、钴、镉、铬和汞等。

由于砷和硒的毒性和某些性质与重金属相似,所以将砷、硒等类金属也列入重金属的讨论范

围内。目前人们关注的有毒重金属有(17种):汞、镉、铅、铬、锌、铜、锰、钴、镍、锡、钡、锑、铍、锂、铝、砷、硒。

环境毒理学的重点研究对象

主要是:汞Hg镉Cd铅Pb铬Cr、砷As、硒Se;其次还有锌Zn、锰Mn 等。

环境中的重金属为什么会损害人类健康?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和环境的物质组成也是统一的;各生物元素在体内

的绝对含量及相对比值是生物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只容许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只有如此才能

维持人体的健康;环境元素与生物元素不断交流以保持动态平衡关系,生物体为这种内外元

素的交流提供了通畅的途径;

对于那些非必需的、甚至有毒的重金属元素如汞、镉、铅等,由于它们在环境

中含量很低,

在生命起源和生物演化早期阶段未被选择利用,生物体对它们的适应能力很差;

当环境污染使局部地区的重金属元素浓度过高时,当地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元素

交换即会出

现不平衡现象,即人体从环境中摄入的某些金属元素的量超过人体所适应的变动范围,体内

不同元素之间的固有比例破坏了,这时就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引起疾病,发生金属中毒,

甚至死亡。

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对环境造成严重的重金属元素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的生产活动。

工业:

采矿、冶炼、使用重金属的工业生产过程(主要是含重金属的废水和残渣以及生活中的干电

池)。

农业:

施用农药(包括Pb、Hg、Cd、As 等)。化石燃料:

煤、石油等燃料燃烧(排放出Pb、V、Ni 等金属)等。

迁移:

重金属主要是通过水在环境中迁移转运,同时也可以通过复杂的食物链(网)进行转移(逐

级浓集放大)。

重金属在水体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主要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中逐步蓄积,或者被

水中悬浮粒子吸附而沉入水底淤泥中,从水体自净方面看,这似乎是好的一面,但实际上大

量聚集于排水口附近底泥中的重金属,可能成为长期的二次污染源。

转化:

甲基化:无机汞可转化为毒性较高的甲基汞,而三价砷可在生物体内转化为毒性较低的单甲

基胂酸和二甲基胂酸。可以甲基化的金属包括汞、铅、砷、硒、碲、钛、锡

等。

吸收:金属离子易与腐植酸形成螯合物,可大大增强金属在水中的溶解度。

消化道吸收:整个消化道都可以吸收溶解性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小肠中段是重金属的主

要吸收部位。影响消化道吸收金属盐类的因素主要有:

元素的化学形式:脂溶性强的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和水溶性强的元素的无机盐形式均容

易被吸收。凡能结合形成沉淀的盐如磷酸盐、硫酸盐、草酸盐等,则很难吸收。

元素的种类:消化道对不同金属盐类的吸收率相差甚大。正常人对Cu的吸收率约32%对Mn的吸收率为3%〜4%对有机Sn (如TBT,三丁基锡)的吸收率在2%-10%以下,对无机Sn 的吸收更弱。

胃肠道内的pH:金属元素在胃液的酸性环境(PH1.5〜2)中可从食物成分中解离出来,呈

离子状态,如铁、锌、铜、锰、铬等均可形成可溶性氯化物,再在胃内与配体

如氨基酸等)

形成复合物后进入小肠被吸收。绝大部分金属离子在胃液内未形成复合物,进 入小肠后在碱 性环境中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则不易被吸收。

年龄:乳儿期肠粘膜未成熟,其胞饮作用大于成人,因而对一些金属如

Cd Fe 、Co 等的吸收率较高。

金属间的竞争抑制作用:当两种或更多种金属元素可与消化道粘膜细胞上的同 一受体部位 结合时,且这些元素同时存在时,可发生竞争性结合,某种元素过多可干扰另 一种元素的吸 收。

呼吸道吸收:大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和气体中的金属元素可从鼻咽腔至肺泡的整 个呼吸道进 入机体。长期沉着于肺内的不溶解性化合物,可造成局部损伤,如铁肺

(Fe2O3、钡肺(BaSO4、铝肺(AI2O3)、铍肺(BeQ 、矽肺(SiO2)等。

皮肤吸收:一些脂溶性的金属及其化合物,如四乙基铅、有机汞化合物、有机 锡化合物等 可通过皮肤进入体内。经皮肤吸收主要是通过表皮吸收,也可以通过毛囊、皮 脂腺及汗腺吸 收。

Fe 、Hg Ni 、Pb 、Ti 、Zn 及它们的化合物。 转运

血液是金属元素在体内转运的主要介质。进入血液的金属元素,可以游离状态 存在,也

可与血中氨基酸、白蛋白等结合,或吸附在红细胞膜上并可进入红细胞内,或 与特异转运蛋 白(铁转运蛋白、铜蓝蛋白、金属巯蛋白 )结合而运输。

分布

金属元素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脏器的分布随不同元素而异,同一种元素在不

组织器官的分布也不相同。不同器官对不同金属的选择性明显不同。在开始阶 段,元素的分 Pb 、 ※ 能经皮肤吸收并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的元素有

Ag 、 Au 、 B 、 Be 、 Co 、 Cr 、 Cu 、

布主要取决于器官的血流量,随时间的延长,元素发生再分布,主要受其与器官亲合力大小的影响,从而选择性地分布在一定器官内。

排泄

经肾由尿排泄:吸收入血液的各种金属元素(小分子形式)大多数从尿中排出。

经消化道排泄:

胆汁排泄—金属在胆汁中几乎均与蛋白结合或形成低分子量络合物;

胰液排出—Zn

消化道上皮细胞的脱落—使积存胞内的金属元素排出体外。

经呼吸道排出:

金属在体内代谢转化为挥发性化合物时,可从呼吸道随呼气排出,如硒、砷、

碲等类金属可以在体内转化成挥发性的二甲基硒、三甲基胂、二甲基碲而从呼吸道排出。

蓄积

金属的蓄积作用可使金属形成惰性复合物贮存于组织或组织内(如人体内固有

金属的

贮存库如骨骼和金属蓄积机制如各种金属巯蛋白可与金属结合),不表现毒性

作用,可预防

急性中毒的发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在一定的生理条件下,贮存的金属

可释放入血引

起毒效应。

体内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

发生化学反应,相互作用形成不溶性盐或相对稳定的络合物(复合物)或水溶

性化合

物;

竞争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从而影响彼此的吸收和转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