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主轴承盖拧紧机说明书

发动机主轴承盖拧紧机说明书
发动机主轴承盖拧紧机说明书

南柴主轴承盖电动两轴拧紧机

操作手册

机床号 : NJJ042(加工线)

编制者 : 肖宁

日期 : 2000年10月

东风汽车公司设备制造厂

目录

1 拧紧机控制系统概述 (2)

2 MPRO-300系统 (4)

2-1MPRO-300系统的性能特点 (4)

2-2MPRO-300系统原理及控制方式 (7)

2-2MPRO-300系统原理及控制方式 (7)

2-3MPRO-300系统功能电路板 (10)

2-4MPRO-300系统的测试与调整 (11)

3 电机与电机伺服系统 (12)

3-1电机 (12)

3-2电机伺服系统 (13)

4 传感器 (14)

4-1扭矩传感器 (14)

4-2角度编码器 (14)

5 南柴装配线主轴承盖拧紧机 (15)

5-1拧紧机结构与工艺参数 (15)

5-1-1拧紧机结构 (15)

5-1-2工艺参数 (15)

5-2拧紧机操作说明 (17)

5-2-1 动作说明 (17)

5-2-3操作说明 (19)

5-3简单故障分析 (20)

5-4工作环境 (21)

1 拧紧机控制系统概述

拧紧机控制系统由MPRO-300系统, 扳手的驱动电机以及电机伺服系统, 传感器( 包括扭矩传感器, 转角编码器 ),可编程控制器(PLC)等组成。MPRO-300系统是由微机控制的拧紧控制专用系统, 通过对传感器的信号处理, 来控制电机伺服系统工作;电机伺服系统通过调压调速驱动直流伺服电机,再经过齿轮减速以提高输出转矩,带动扳手将螺栓拧紧。PLC 通过MPRO-300的I/O 口进行拧紧生产组的选择, 拧紧启动, 离合器的控制, 拧紧结果合格/ 不合格等处理, PLC 与操作面板的按钮, 信号灯以及其它机床开关信号进行输入输出处理。

电动拧紧扳手根据用户扭矩的要求进行选择, 我厂的电动扳手产品覆盖了数十牛米至六百牛米范围。电动扳手可以应用于发动机的螺栓装配、汽车后悬架的U 型螺栓拧紧、汽车轮胎紧固螺栓的装配等多种应用场合,通常采用多轴组合工作方式,简易的应用形式一般为平衡器悬挂,人工把持操纵;也可以采用定位控制系统,实现全自动的螺栓拧紧工作。

拧紧机控制系统框图:

图1. 拧紧控制系统框图

2 MPRO-300系统

2-1 MPRO-300系统的性能特点

该控制系统针对组合式拧紧机的应用, 具有以下特点:

1.自动化程度高, 可同时控制十六个电动拧紧轴工作, 操作更加省力方便;

2.具备CRT 显示器以及键盘等人机对话设施; 软件功能完备, 采用多重菜单

提示, 可方便地进行参数的输入, 修改以及系统的测试维护等各项操作;

3.系统具备标准的打印机接口, 显示器显示的运行结果可输出到打印机中;

4.对拧紧的控制方式, 可选用: 扭矩控制方式; 扭矩控制 /转角检测方式; 转

角控制/ 扭矩检测方式. 系统通过扭矩与转角的监控, 可对拧紧的效果进行判断 ,提供优化的拧紧效果; 可设定六组工作参数; 系统具备参数存储器的锂电池保护, 设臵的参数可存储保留; 系统通过写保护的钥匙开关保证参数不会被随意修改。

扳手生产运行的主要工作参数:

STATION-NUM : 拧紧机的工作站编号(0-99). 在输出打

印中区分工作站的编号。

SPINDLE-CONST : 拧紧轴参数, 包括扭矩传感器的标定值

(MDCAL)与转角编码器的角度系数(WI-

FACTOR),其中:

扳手转角 =编码器脉冲数/角度数。

TA(Sec) : 启动抑制延时, 在扳手从静止转为启动

瞬间,有较大的启动冲击扭矩.在启动抑

制时间里, 扳手忽略冲击扭矩的影响,拧

紧机不会因冲击扭矩超过设定扭矩而停

机。

TN(Sec) : 延时测量, 扳手在控制系统发出停机指令

后, 在惯性作用下, 不会马上停止转动,系

统在TN延时期间保持测量状态 ,以便记

录扭矩过冲的峰值扭矩。

T1(Sec) : 高速运行时间. 拧紧扳手在螺栓贴合前,近

似于空载状态, 扳手以高速低扭矩工作,

提高装配效率。

T2(Sec) : 低速运行时间. 螺栓贴合后, 螺栓扭矩上

升很快,扳手内部离合器切换扳手的传动

比,进行低速大扭矩工作。

DIAGRAM(3,5) : 拧紧方式的选择, 设定“3”时为扭矩/转

角方式;设定为“5”时采用转角/ 扭矩方

式。

MF(Nm) : 贴合扭矩, 扳手由高速切换为低速的设定

值。

MS(Nm) : 阈值扭矩, 系统在扭矩上升到这一刻时,

启动转角监控计数器。

WP(Grd) : 旋转角度, 扳手从阈值扭矩开始到停机的

转角设定值, 在转角/ 扭矩方式中, WP为

扳手停机控制值。

WIMAX(Grd) : 转角上限, 转角检测合格窗口的上限值。

WIMIN(Grd) : 转角下限, 转角检测合格窗口的下限值。

MP(Nm) : 设定扭矩, 在扭矩/ 转角方式中, MP为扳

手停机控制值。

MDMAX(Nm) : 扭矩上限, 检测合格窗口的扭矩上限值。

MDMIN(Nm) : 扭矩下限, 检测合格窗口的扭矩下限值。

5. 系统有较完善的自我测试功能, 对电路的工作电压, 传感器电压进行测试并通过CRT显示; 对系统的程序, 设定的参数可以进行自我检测; 对I/ O接口进行检测; 对总线的检测; 对扭矩放大器的测试、校正标定等功能. 可使用户能够较方便地进行设备维护。

6. 系统具有高精度的扭矩与转角的检测控制精度, 拧紧工具在标准软联接与标准硬联接的情况下, 拧紧的扭矩控制精度可达±3.5%,角度控制精度可达±1?。

标准硬联接: 螺栓从贴合后, 旋转30度角, 达到要求的扭矩;

标准软联接: 螺栓从贴合后, 旋转720 度角, 达到要求的扭矩;

从标准硬联接到标准软联接, 覆盖了螺栓扭矩/ 转角斜率变化的一个很大范围, 是对拧紧工具的适用性的有效判定. 在此二种情形下对控制扭矩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则可准确地衡量拧紧工具的精度。

2-2 MPRO-300系统原理及控制方式

MPRO-300系统可进行“扭矩控制/ 角度监测”或“角度控制/ 扭矩监测”的工作方式。在装配中, 螺栓的拉伸力才是需要控制的对象, 但是人们还没有掌握准确而便捷的直接测量拉伸力的方法, 只能以控制拧紧的扭矩来间接监控螺栓联接的拉伸力. 螺栓联接的拧紧过程中, 扳手输出的拧紧扭矩消耗在: 端面间摩擦力, 螺栓付间摩擦力, 以及螺栓拉伸力沿螺纹斜面的分量上。(见图2)其中, 由螺栓付间以及螺栓头与被紧固件端面的摩擦力而形成的负载力矩分量, 估计约为总扭矩的90% 左右。由于摩擦力矩变化的影响, 使拧紧力矩在相同的情况下, 螺栓贴紧后拧紧的“扭矩/转角斜率”会因摩擦系数的变化而有较大改变。在弹性范围内, 联接件紧固的拉伸力与螺栓产生的拉伸形变量成线性关系, 即与螺栓的转角成比例,仅依靠扭矩来控制螺栓的拧紧是不足以判断拧紧效果优劣的。

例如: 同样的螺栓, 在贴合端面以及螺栓付施加润滑剂后, 摩擦系数较未润滑前大大降低 , 拧紧至同样力矩时所旋转的角度比未施加润滑剂前要大得多, 螺栓的紧固拉伸力量显然提高了。

同样性能的螺栓, 在同样的工作状态, 扭矩/ 转角斜率的特性是接近一致的, 如果特性曲线发生较大变化, 偏离了经大量的实验统计分析后,得到的该性能螺栓的正常变化范围, 螺栓的紧固力也就不符合要求。例如图3 中: 曲线1 的扭矩/ 转角斜率过大, 螺栓转动角度小, 拧紧后的螺栓紧固力量不足; 曲线3 的斜率过小, 拧紧后的螺栓紧固拉力超过要求, 有可能使被紧固工件严重变形, 螺栓也可能因形变过大而损伤。

拉伸紧固力

图2 螺栓联结件图3 螺栓扭矩/转角特性

采用扭矩控制/ 转角检测方式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扭矩的上限(MDMAX),扭矩的下限(MDMIN), 转角的上限(WIMAX), 转角的下限(WIMIN) 形成螺栓拧紧的控制与检测窗口, 以阈值扭矩(MS)为起点, 系统开始记录从MS到停机时的峰值扭矩间的转动角度。扭矩/转角方式的停机是由停机扭矩(MP)或转角上限(WIMAX)或扭矩上限(MDMAX)参数确定的。拧紧结束后, 若检测到的实际扭矩与转角均在合格窗口范围, 说明拧紧的扭矩/ 转角特性是合乎要求的, 则本次拧紧为合格, 如同图 4的曲线2 ; 若转角已超过了保护上限(WIMAX),说明特性曲线的上升斜率过小, 如同曲线3, 为不合格拧紧; 若转角不到下限(WIMIN), 说明斜率过大, 如同曲线1 , 虽然扭矩可能合格, 但实际紧固拉伸力未合乎要求, 本次拧紧仍然不合格。

采用转角控制/ 扭矩检测方式与扭矩控制/ 转角检测方式的原理是一样的, 转角/ 扭矩方式的停机是由停机转角(WP)或转角上限(WIMAX) 或扭矩的上限(MDMAX) 参数确定的;图5中, 在曲线1 的情况下, 转角未达到要求的停机值WP, 但由于扭矩上升斜率大, 扭矩已达到上限值MDMAX , 扳手将停机,由于检测到的角度小于WIMIN,判断本次拧紧不合格; 在曲线2 的情况下, 转角达到设定的停机值WP, 扳

手停机, 此时检测的扭矩, 转角均在合格窗口内, 本次拧紧为合格; 在曲线3 的情况下, 扭矩上升的斜率小, 转角达到了设定的上限WIMAX , 扳手将停机, 由于检测到的扭矩小于MDMIN, 判断本次拧紧不合格。

二种方式的区别在于决定停机的主要参数不同, 扭矩/ 转角方式以扭矩为停机控制对象, 实际扭矩的分散度小, 而转角则因不同螺栓拧紧特性的差异而分散度较大; 转角/ 扭矩方式则相反, 转角分散度小于扭矩的分散程度。在刚性联接中, 螺栓弹性小, 贴紧后可转动角度小, 采用转角/ 扭矩方式可使转角控制在较小的分散度内; 而在柔性联接中, 螺栓弹性好, 采用扭矩/ 转角方式可有较好的扭矩控制效果。

图4. 扭矩控制/转角检测方式图5. 转角控制/扭矩检测方式

2-3 MPRO-300系统功能电路板

MPRO-300系统采用STD-BUS控制技术,由主机板 (CPU) ,存储器板 (MEM),CRT 显示卡(VTI), A/D转换板 (ADT) , 总线接口板 (CBV),输入/ 输出板(IO), IO接线板(KIO) ,基准电源板(REF) , 测量板 (CAM), 主机总线(BUS1) ,测量总线(BUS2),, 以及键盘(TASTAT)等多种功能电路板组成。

⑴由CPU 功能板 , MEM功能板 , VTI功能板 , ADT功能板, BUS1总线板构成具备CRT屏幕显示以及 A/D转换功能的主机系统. 这部分电路构成拧紧过程控制的主机心脏.。VTI 板外接一个24键的专用键盘, 可进行数据的输入与修改等操作。

⑵由 BUS2 功能板, CAM 功能板对扭矩信号放大以及转角脉冲的计数。主机系统通过CBV 功能板选通各个CAM 板, 对各个扳手轴的扭矩进行扭矩的 A/D转换并读取角度计数器, 通过对CAM 的臵位/ 复位来控制电机伺服系统的启动/ 停止。

在CBV 板上还设计了一个标准的打印机接口(CENTRONI口) , 可外接打印机, 输出各拧紧轴的拧紧结果。

REF 板提供系统模数转换的稳定基准电压及传感器+12V电源。

⑶主机系统扩展的IO功能板以及KIO构成具有16点输入, 24点输出的开关量控制接口; KIO 板将I/O 信号进行光耦隔离, 并将信号转接至接线端。

主要输入信号: 急停, 生产组1-6 的选择 (可选定6组拧紧控制参数) , 启动,复位等。

主要输出信号:系统运行准备,拧紧结束,拧紧合格,拧紧不合格,离合器接入,轴1-16合格信号输出等。

⑷开关电源模块(NT)Q-120B,S-150-24提供±5V,±12V,+24V电源给MPRO-300电路系统。

2-4 MPRO-300系统的测试与调整

系统进入测试状态后,选择TEST菜单中的AD-KARTE项进入电压测试状态,屏幕将显示相应电压数值,并可通过电位器调整。

MOMENTE 可观察各主轴扭矩测试电压;

REF 基准电压; REF板的三个电位器可分别调整–5VD/A转换器基

准电压,+12V传感器电源电压、+5VREF基准电压。

TTL TTL电压; Q-120B输出端子右侧的电位器可

对+5VTTL电压微调。当+5VTTL电压低于4.75V

或高于5.25V时,系统将不能正常工作。

GTEBER 传感器电源电压;+12V传感器电源电压的调整

范围为11.90-12.10V。

⒉系统进入测试状态后,选择TEST菜单中的KALIBRIERE项,

屏幕将显示各主轴最大扭矩标定电压的数值。

通过调整CAM板上电位器可对扭矩精度进行微调,调整电位器, 使该电压数值上升或下降所需要的调整比率。扭矩精度的调整,可以以“扭矩测量标定仪”为参照,通过对CAM板的调节,使拧紧的扭矩显示与“扭矩测量标定仪”的误差小于 2%(相对于拧紧轴的最大标称扭矩值 )。

3 电机与电机伺服系统

3-1电机

电机采用稀土永磁直流伺服电机,机械特性好, 转速接近7000RPM。电机及相应伺服系统功率根据不同扭矩档次的扳手有三种规格:

EDR3型: 电源电压 +42VDC, 额定功率34W, 峰值功率250W; 配用伺服系统DCM1.1型

EDR5型: 电源电压 +110VDC,额定功率90W, 峰值功率500W; 配用伺服系统DCM1.2型

EDR7型: 电源电压 +110VDC,额定功率270W,峰值功率1300W; 配用伺服系统DCM1.3型

3-2电机伺服系统

电机伺服系统采用功率晶体管的直流脉冲宽度调制式(PWM)调压调速方式驱动直流伺服电机工作。它选用国产优质器件,采用组合插板式结构,一个DCBUS底板可以插入四个通道的伺服系统,减少了公共连线, 非常适合于多轴驱动的组合。伺服系统还增加了电流控制功能, 通过控制电机的电流,间接控制扳手的扭矩;采用这种方式,伺服系统可独立于MPRO-300系统,应用于柔性联结的场合,是一种经济的拧紧控制方式。

伺服板面板上有四个LED显示:

RUN(绿色) : 运行

I〃STP(黄色): 电流设定停机

FUSE(红色) : 熔断器故障

ERR(红色) : 电机过载保护

通过面板上调节孔可对四个电位器进行调节:

H〃V : 电机高速调节,顺时针旋速度降低

L〃V : 电机低速调节,顺时针旋速度降低

I〃SET : 电机停机电流设定,顺时针旋电流减小

I〃OUT : 电机电流反馈放大器微调

4 传感器

4-1扭矩传感器

扭矩传感器由传感器弹性本体粘贴电阻应变片, 应变片组成电桥,将本体扭转的机械变形转换为电信号, 见图6 ; 根据不同扭矩档次的扳手有五种规格的扭矩传感器: 25NM, 50NM, 140NM, 300NM, 630NM。

A相放大

- 磁敏元件 B相放大

计数齿盘

0V

图6. 扭矩应变电桥图7. 编码器示意图

4-2 角度编码器

角度编码器由计数齿盘, 磁敏感应元件, 放大电路构成, 输出为二相相差90度的脉冲方波, 见图7。

5 南柴装配线主轴承盖拧紧机

5-1拧紧机结构与工艺参数

5-1-1拧紧机结构

本产品应用于柴油机主轴承盖拧紧, 装备两个拧紧轴, 可以同时对螺栓进行拧紧或松开工作。两种机型通用,中心距可调.拧紧机包括:主床身、拧紧轴、液压系统、润滑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包括拧紧控制系统与机床运动控制系统。

拧紧控制系统装备于800×600×530mm(高×宽×厚)的电柜中,以MPRO-300系统为核心, 完成对拧紧轴的扭矩与转角的监控, 并能通过CRT屏幕显示数据,通过打印机接口实时打印。

机床运动控制系统装备于固定在床身上的1000×600×350mm(高×宽×厚)的电柜中, 伺服系统控制横向定位动作,液压系统控制垂直滑台动作,并定时启动机床润滑系统。

5-1-2工艺参数

⑴根据用户的要求,拧紧机实施如下拧紧过程:

拧紧机采用扭矩控制/角度监测工作方式

⑵生产率: 全自动状态下,生产节拍满足4分钟/台

⑶该机床各型螺栓转角 扭矩合格绿色窗口区限及各项拧紧参数见附表. GR1(生产组1): 机型1双头螺栓拧紧参数

GR2(生产组2): 机型1螺母预拧紧参数

GR3(生产组3): 机型1螺母终拧紧参数

GR4(生产组4): 机型2单头螺栓预拧紧参数

GR5(生产组5): 机型2单头螺栓终拧紧参数

5-2拧紧机操作说明

5-2-1 动作说明

1.拧紧动作说明

图8. 拧紧动作流程图

注:对于双头螺栓,“反转卸荷”程序更换为“套筒退出”程序

⒉机床动作说明

本机床用于主轴承盖加工线,两种机型通用,中心距可调,由“机型1/机型2”旋钮确定。每种机型可对四缸、六缸进行拧紧,由“四缸/六缸”旋钮确定。可在同一工位完成双头螺栓和螺母的拧紧,由“螺栓/螺母”旋钮确定。

调整:用各自的按钮使各个负载单独接通或断开。对于拧紧操作,通过“螺栓/螺母”旋钮、“步序1/步序2/步序3”旋钮、“拧紧/松开”旋钮的选择确定扳手工作状态,由“启动”按钮执行扳手动作。

横向:机床每次上电须在横向状态执行一次“回零”操作。通过“工位选择”拨码开关与“启动”按钮,可将扳手移至任意工位。

自动:

1)启动条件:拧紧系统准备好、油泵启动、扳手在1工位、滑台原位、缸体到位、夹具伸出

2)满足启动条件,按“启动”,滑台落下并启动拧紧控制系统工作。机床从1工位开始,按照1-7工位进行顺序拧紧,若本工位动作结束并合格,滑台抬起至工进位,并移至下一工位。若不合格,扳手自动补拧一次,仍不合格则滑台抬起至原位,操作者更换不合格螺栓后,按“启动”,继续进行自动动作。

3)对于机型1双头螺栓,首先选择“螺栓”,一步完成所有工位拧紧,之后滑台回原位,横向回1工位等待。操作者手工装好螺母后,切换至“螺母”,按“启动”,进行螺母的拧紧。

4)依工艺要求分预拧紧、松开、终拧紧三步完成所有工位拧紧后,滑台上升至原位,横向回1工位,夹具退回,自动动作结束。

5-2-3操作说明

1.机床上电,启动油泵,滑台须位于原位。将“调整/横向/自动”旋钮臵于“横向”,拨码开关臵于1工位,并点按“回零”按钮。机床回零并处于1工位。2.选好机型(机型1:B4/B6-02001 / 机型2:4110/6110-02001)、缸体类型(四缸/六缸)和拧紧对象(螺栓/螺母),将“调整/横向/自动”旋钮臵于“自动”,按“右定位抬起”,抬起到位后,轻拉缸体就位,按“启动”按钮,左侧夹具自动伸出,自动拧紧过程开始。

3.对于机型1,应先将“螺栓/螺母”旋钮臵于“螺栓”位臵,完成双头螺栓拧紧后,扳手箱回1工位等待。操作者装完前中后主轴承盖,旋上主轴承螺母后,应将“螺栓/螺母”旋钮臵于“螺母”位臵,按“启动”,机床自动分三步完成主轴承螺母的拧紧

4.中途若有不合格拧紧现象,扳手会自动松开补拧一次,若仍不合格,将全部松开且滑台退回原位等待,更换不合格螺栓后,点按“启动”按钮,自动过程从停止处继续进行。

若润滑灯闪烁,则有润滑故障,可按“故障撤除”按钮排除,保障设备正常润滑。

5.自动拧紧过程结束,此时滑台横向位于1工位,纵向位于原位,左右夹具退回,为自动动作起始准备状态,可进行下一台缸体的拧紧。

轴承端盖工艺设计.

专业课程设计 (零件工艺设计部分) 姓名: 学号:20090.................. 班级:机械工程学院09级工业工程班指导教师:李方义、查黎敏 2013年1月17日

一、零件的工艺分析 1、端盖的用途 端盖是应用广泛的机械零件之一,是轴承座的主要外部零件。 端盖的一般作用是:轴承外圈的轴向定位;轴承工作过程的防尘和密封(除本身可以防尘和密封外,也常和密封件配合以达到密封的作用);位于车床电动机和主轴箱之间的端盖,主要起传递扭矩和缓冲吸震的作用,使主轴箱的转动平稳。因此该零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耐磨性和韧性,以适应其的工作条件。该零件的主要工作表面为左右端面以及左端面的外圆表面,在设计工艺规程时必须重点考虑。端盖加工工艺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零件的质量、生产成本、使用性能和寿命等。 2、端盖工艺性分析 该端盖主要由平面、外圆面以及孔系组成,其结构简单、形状普通,属于一般的盘盖类零件。端盖主要加工表面有左、右和凸台等三个端面,Φ47和Φ80两个外圆面,Φ34和Φ16两个内圆面,密封圈内槽以及六个均布的Φ7的通孔。要求其Φ7孔的右端加工平面对于基准A的垂直度公差是0.03mm,端盖的Φ47外圆面与基准A的同轴度误差为0.03mm,其次就是均布的φ7孔的加工端面要求为平面,可以防止加工过程中钻头偏斜以保证孔的加工精度。 其中,端面和内外圆面均要求车削加工,可以采用半精车和粗车,并且粗、精加工应分开进行,以保证表面粗糙度要求;φ7通孔的加工采用钻铰来达到精度要求。其余非配合表面加工精度较低,不需要高精度机床加工,通过粗车和半精车就可以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采用较经济的方法加工出来;此外,该零件材料为铸铁HT200,切削加工性能较好。 综上所述,该端盖零件的工艺性能良好。 (1)工件的时效处理 对于毛坯为铸件的盖类零件,因其各部位厚度不均匀,存在较大的铸造内应力,容易造成变形等缺陷,因此必须安排人工时效处理。对于本端盖,其精度要求一般,则可利用粗、精加工工序间的自然停放和运输时间,得到自然时效处理的效果。其自然时效处理的时间越长越好,否则会影响端盖配合精度的稳定性。 对于特别精密的端盖,在粗加工和精加工工序间还应安排一次人工时效,以消除铸造内应力,提高精度稳定性。 (2)加工工艺的顺序应先面后孔 作为端盖上主要的两类加工表面——平面和孔,从定位稳定可靠的角度上分析,平面比孔要优越得多,同时还可以使孔的加工余量均匀;从加工难度上分析,平面比孔容易加工;从有利加工的进行上分析,采用先加工平面后加工分布在平面上的孔,由于铸件表面的凹凸不平和夹砂等缺陷已被切除,大大有利于孔加工的进行。

轴承端盖冲压模具设计说明书

1.冲压工艺性分析及冲压模方案确定 工件名称:端盖 生产批量:大批量 材料:F 08 材料厚度:2mm 零件图

1.1 冲压工艺性分析 (1)冲压件为F 08钢板,是优质碳素结构钢,具有良好的可冲压性能; (2)该工件没有厚度不变的要求,因此工件的形状满足拉深工艺要求。各圆角尺寸R=1mm ,满足拉深对圆角半径的要求。由φ24+00.23mm 查参考文献[1]中表7.14可知它的尺寸精度为IT13级,满足拉深工序对工件的公差等级的要求。 (3)该零件的外形是圆形,比较简单、规则。工件中间有孔,且孔在平面上,。这部分可以用冲裁工序完成. (4)零件图上未标注尺寸偏差的,可按IT14级确定工件尺寸的公差。经查参考文献[1]中表7.14,各尺寸为: 6.1-00. 36mm R10036.0-mm R7036.0-mm 3.005+φmm 48435.0±mm 。 1.2 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的确定 根据工件的根据工件的工艺性分析,可知冷冲压要完成的基本工序有:拉深、落料、冲孔和整形。由此制定两套工艺方案: 方案一:先落料,然后冲孔,再拉伸,三个简单模,此方案模具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制造周期短,但是需要三道工序,三套模具才能完成零件的加工,生产率低,难以满足零件大批量生产的要求,而且工件尺寸的累积误差大,所需要的模具操作人员也比较多。 方案二:拉深、落料、冲孔复合模。此方案模具结构紧凑,工序集中,对压力机工作台面的面积要求较小,且内外形相对位置及零件尺寸的一致性非常好,制件面平直,并且制造精度高。缺点是结构复杂,安装、试和维修不方便,制造周期长。由零件图可知,圆筒件部分的拉深尺寸不大,亦可一次拉成,可以考虑采用复合模;又由于产品批量较大,工序分散的单一工序生产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应考虑集中的工艺方法。经综合分析论证,采用拉深、落料、冲孔复合模既能满足生产量的要求,又能保证产品质量和模具的合理性,故采用方案二。 2 模具的设计 2.1 落料模设计计算 2.1.1毛坯尺寸及排样 根据公式 D=rd dH dp 44.34)2(2-++δ 计算出展平后φ38mm 所变化成的直径大小。 D=20144.31.4204)638(??-??++

轴承盖钻孔夹具课程设计说明书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机械制造工艺正向着高质量、高生产率和低成本方向发展。各种新工艺的出现,已突破传统的依靠机械能、切削力进行切削加工的范畴,可以加工各种难加工材料、复杂的型面和某些具有特殊要求的零件。数控机床的问世,提高了更新频率的小批量零件和复杂的零件加工的生产率及加工精度。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机械加工工艺的进步使工艺过程的自动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工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自20世纪末以来,现代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自动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工具(含刀具、夹具、量具与辅具等)在不断的革新中,起功能仍然十分显著。机床夹具是一种装夹工件的工艺设备,它广泛地应用于机械制造过程的切削加工、热处理、装配、焊接和检测等工艺过程中。在各种金属切削机床上用于装夹工件的工艺设备成为机床夹具,如车床上使用的三爪自定心卡盘、四爪卡盘,铣床上使用的平口虎钳等。现代生产中,机床夹具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工艺装备,它直接影响着工件的加工精度、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制造成本等。因此,无论是在传统制造还是现代制造工艺系统中,夹具都是重要的工艺装备。 一、夹具的功能 1.保证加工质量使用机床夹具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加工精度,特别是保证被加工工件加工面与定位面之间以及被加工表面相互之间的位置精度。使用机床夹具后,这种精度主要靠夹具和机床来保证,不再依赖工人的技术水平。 2.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使用夹具后可减少划线、找正的辅助时间,且易实现多件、多工位加工。在现代机床加工中,广泛采用气动、液动等机动加紧装置,可是辅助时间进一步减少。 3.扩大机床工艺范围在机床上使用夹具可使加工变得方便,并可扩大机床的工艺范围。例如,在机床或钻床上使用镗模,可以代替镗床镗孔。又如,使用靠模夹具,可在车床或铣床上进行仿形加工。 4.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保证安全生产。

轴承端盖工艺说明书

学号: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专业方向课程设计2)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轴承端盖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沈阳建筑大学 2014年12月12日

目录 序言 (3) 一、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 (4) 1.1 零件工作原理 (4) 1.2 零件工艺分析 (4) 1.3 零件的技术要求: (6) 二、毛坯的选择 (6) 2.1 确定毛坯制造形式 (6) 2.2基面选择 (7) 三、定位基准的选择 (8) 3.1精基准的选择 (8) 3.2粗基准的选择 (8) 四、工艺路线的拟定 (8) 4.1各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8) 4.2加工阶段的划分 (9) 五、工序内容的拟定 (9) 5.1工序尺寸和公差的确定 (9) 5.2设备及工艺装备的选择 (11) 5.3切削用量的选择及工序时间的计算 (11) 5.3.1 工序一车大端面,车外圆φ214 (11) 5.3.2 工序二车φ140,切槽 (12) 5.3.3 工序三车两端面 (14) 5.3.4 工序四镗Φ129: (15) 5.3.5 工序五镗Φ108: (15) 5.3.6 工序六镗Φ128,136: (16) 5.3.7 工序七切槽Φ128: (16) 5.3.8 工序八划线: (17) 5.3.9 工序九钻8xΦ15: (17) 5.3.10 工序十锪8xΦ15孔面: (17) 5.3.11 工序十一钻8xΦ9孔: (18) 5.3.12 工序十二钻4xΦ5孔: (19) 5.3.13 工序十三攻螺纹M6: (20) 5.3.14 工序十四精车两端面 (20) 5.3.15 工序十五精车Φ214h7: (20) 5.3.16 工序十六热处理: (20) 5.3.17 工序十七磨Φ140g6: (20) 六、设计心得 (21) 七、参考文献 (21)

轴承盖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二、序言……………………………………………………… 三、零件工艺分析…………………………………………… 四、确定生产类型…………………………………………… 五、毛坯选择和毛坯图说明………………………………… 六、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七、工艺路线的制定………………………………………… 八、工序间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及毛坯尺寸的确定… 九、加工余量,切削用量,工时定额的确定……………… 十、心得与体会………………………………………………十一、参考资料书目……………………………………………

蚌埠学院机械制造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层次:本科专业:2011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本 6

任务书审定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字) 任务书下达日期2014 年 6 月 3 日学生(签字) 1轴承盖的工艺性分析 1.1轴承盖用途 轴承盖的主要作用是轴承外圈的轴向定位;防尘和密封,除它本身可以防尘和密封外,它常和密封件配合以达到密封的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滚动体保持架等易损件受外力作用而损坏。轴承盖零件图如图1所示。

图1 轴承盖零件图 1.2轴承盖的技术要求 零件的材料为HT150,灰铸铁生产工艺简单,铸造性能优良,但塑性较差、脆性高,不适合磨削,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分析如下: (1).由零件图可知,零件的底座底面、内孔、端面及轴承座的顶面有粗糙度要求,其余的表面精度要求并不高,也就是说其余的表面不需要加工,只需按照铸造时的精度即可。底座底面的精度为Ra6.3、内孔、端面及内孔的精度要求均为Ra12.5。轴承座在工作时,静力平衡。 (2).铸件要求不能有砂眼、疏松等缺陷,以保证零件的强度、硬度及疲劳度,在静力的作用下,不至于发生意外事故。 表1 轴承盖零件技术要求表 加工表面尺寸及偏差 /mm 公差/mm 及精度等级 表面粗糙度 Ra/μm 形位公差/mm

机械设计 轴承端盖说明书

一、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 (一)零件的技术要求: 1.轴承盖零件,材料为HT200。 2.零件的技术要求表: (二)确定轴承盖的生产类型: 根据设计题目年产量为10万件,因此该轴承盖的生产类型为大批生产。 二、毛坯的选择: (一)选择毛坯: 由于该轴承盖在工作过程中要承受冲击载荷,为增强强度和

冲击韧度,获得纤维组织,毛坯选用铸件。该轴承盖的轮廓尺寸大,且生产类型属大批生产,为提高生产率和铸件精度,宜采用模铸方法制造毛坯,毛坯拔模斜度为5°。 (二)确定毛坯的尺寸公差: 1.公差等级: 由轴承盖的功能和技术要求,确定该零件的公差等级为普通级。 2.铸件件材质系数: 由于该轴承盖材料为HT200。 3.锻件分模线形状: 根据该轴承盖的形位特点,选择零件方向的对称平面为分模面,属于平直分模线。 4.零件表面粗糙度: 由零件图可知,该轴承盖的各加工表面粗糙度Ra均大于等于6.3μm。 三、定位基准的选择: (一)精基准的选择: 根据该零件的技术要求和装配要求,选择该轴承盖轴孔φ100f8和轴承盖右端面作为精基准,零件上的很多表面都可以采用它们作基准进行加工,即遵循了“基准统一”的原则。轴孔φ100f8的轴线是设计基准,选用其作精基准定位加工轴的外圆表面和轴承盖外圆表面,实现了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的重合,保证了被加工表面的垂直度要求。选用轴承盖左端面作为精基准同样遵循了“基准重合”的原则,选用轴承盖左端面作为精基准,夹紧可作用在轴承盖的右端面上,夹紧稳定可靠。 (二)粗基准的选择: 作为粗基准的表面应平整,没有飞边、毛刺或其他表面缺欠,该轴承盖轴的外圆表面、右堵头外圆表面作为粗基准,以保证为后序准备好精基准。

轴承型号含义说明

滚动轴承型号含义 现在网络上一般所写的轴承型号含义的文章都为介绍的滚动轴承型号含义的文章,滚动轴承型号含义一般有3部分组合:基本代号、前置代号和后置代号,关于这部分内容航五瑞在以前的文章中写过一篇“”,可以参考,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滚动轴承的基本代号构成,类型代号、尺寸系列代号和内径代号。在这里补充一下常见的滚动轴承前置代号和后置代号含义: 常见轴承前置代号含义 ?L:可分离轴承的可分离内圈或外圈 ?R:不带可分离内圈或外圈的轴承(滚针轴承仅适用于NA型) ?K:滚子和保持架组件 ?WS:推力圆柱滚子轴承轴圈 ?GS:推力圆柱滚子轴承座圈 ?F:凸缘外圈的向心球轴承(仅适用于内径小于等于10mm) ?KOW-:无轴圈推力轴承 ?KIW-:无座圈推力轴承 ?LR:带可分离的内圈或外圈与滚动体组件轴承 轴承后置代号含义 轴承的后置代号一般表示轴承的内部结构、密封、外部形状变化、保持架结构、轴承材料改变、公差等级、游隙代号、配置等内容,下面分别介绍。轴承内部结构代号含义

轴承保持架代号含义,包括了保持架材料、结构等内容。 1,轴承保持架材料 ?F:钢、球墨铸铁或粉末冶金实体保持架,用附加数字表示不同的材料。 ?F1:碳钢; ?F2:石墨钢; ?F3:球墨铸钢; ?F4:粉末冶金。 ?Q:青铜实体保持架,用附加数字表示不同的材料。 ?Q1:铝铁锰青铜; ?Q2:硅铁锌青铜; ?Q3:硅镍青铜; ?Q4:铝青铜。 ?M:黄铜实体保持架。 ?L:轻合金实体保持架,用附加数字表示不同的材料。 ?L1:LY11CZ ?L2:LY12CZ ?T:酚醛层压布管实体保持架。 ?TH:玻璃纤维增强酚醛树脂保持架(筐型)。

轴承盖文档 (3)

轴承部件的结构设计 绝大多数中、小型减速器均采用滚动轴承,滚动轴承是标准件,设计时只需要选择轴承的类型和型号并进行轴承的组合设计即可。 滚动轴承部件的结构设计主要考虑轴承的支承结构型式、支承刚度、以及轴承的固定、调整、拆装、密封及润滑等。下面就轴承端盖结构、调整垫片、轴承的润滑与密封等方面作一介绍。 1 .轴承端盖 轴承端盖用以固定轴承、调整轴承间隙并承受轴向力。 轴承端盖的结构有嵌入式和凸缘式两种。每种又有闷盖和透盖之分。 嵌入式轴承端盖结构简单、紧凑,无需固定螺钉,外径小,重量轻,外伸轴尺寸短。但装拆端盖和调整轴承间隙困难,密封性能差,座孔上开槽,加工费时。嵌入式轴承端盖多用于重量轻、结构紧凑的场合,其结构和尺寸见表 5.1 。 凸缘式轴承端盖安装、拆卸、调整轴承间隙都比较方便,密封性能也好,所以应用广泛。但缺点是外廓尺寸大,又需一组螺钉来联接。其结构和尺寸见表 5.2 。 表 5.1 嵌入式轴承端盖的结构尺寸 e 2 =5~10mm s=10~15mm m 由结构确定 D 3 =D+e 2 , 装有 o 型圈的,按 o 型圈外径取整 d1、 b1等由密封尺寸确定 表 5.2 凸缘式轴承端盖的结构和尺寸

do =d3 +1mm , d3—端盖联接螺栓直径,尺寸见右表。D1=D+2.5d3 D2 =D1 +2.5d3 e=1.2d3 e 1 ≥ e m 由结构确定 D4 =D- ( 10~15 ) mm b1、d1由密封尺寸确定 b=5~10mm h=(0.8~1)b 轴承外径 D 螺栓直径 d 3 端盖上螺栓数 目 45~65 70~100 110~140 150~230 6 8 10 12~16 4 4 6 6 当端盖与孔的配合处较长时,为了减少接触面,在端部铸出或车出一段较小的直径,但必须保留有足够的长度 e1,一般此处的配合长度为e1= ( 0.10~0.15 ) D , D 为轴承外径,图中端面凹进δ值,也是为了减少加工面。如图 5.8 所示。

轴承端盖设计精编版

5.7 轴承部件的结构设计 绝大多数中、小型减速器均采用滚动轴承,滚动轴承是标准件,设计时只需要选择轴承的类型和型号并进行轴承的组合设计即可。 滚动轴承部件的结构设计主要考虑轴承的支承结构型式、支承刚度、以及轴承的固定、调整、拆装、密封及润滑等。下面就轴承端盖结构、调整垫片、轴承的润滑与密封等方面作一介绍。 1 .轴承端盖 轴承端盖用以固定轴承、调整轴承间隙并承受轴向力。 轴承端盖的结构有嵌入式和凸缘式两种。每种又有闷盖和透盖之分。 嵌入式轴承端盖结构简单、紧凑,无需固定螺钉,外径小,重量轻,外伸轴尺寸短。但装拆端盖和调整轴承间隙困难,密封性能差,座孔上开槽,加工费时。嵌入式轴承端盖多用于重量轻、结构紧凑的场合,其结构和尺寸见表 5.1 。 凸缘式轴承端盖安装、拆卸、调整轴承间隙都比较方便,密封性能也好,所以应用广泛。但缺点是外廓尺寸大,又需一组螺钉来联接。其结构和尺寸见表 5.2 。 表 5.1 嵌入式轴承端盖的结构尺寸 表 5.2 凸缘式轴承端盖的结构和尺寸

当端盖与孔的配合处较长时,为了减少接触面,在端部铸出或车出一段较小的直径,但必须保留有足够的长度 e1,一般此处的配合长度为e1= ( 0.10~0.15 ) D , D 为轴承外径,图中端面凹进δ值,也是为 了减少加工面。如图 5.8 所示。

图 5.8 轴承端盖端部结构 图 5.9 穿通式轴承端盖 由于端盖多用铸铁铸造,所以要很好考虑铸造工艺。例如在设计穿通式轴承端盖图 5.9 时,由于装置密 封件需要较大的端盖厚度(图 5.9a ),这时应考虑铸造工艺,尽量使整个端盖厚度均匀,如图 5.9b )、 c )所示是较好的结构。 2 .轴伸出端的密封 轴伸出端的密封的作用是防止轴承处的润滑剂流出和箱外的污物、灰尘和水气进入轴承腔内,常见的密 封种类有接触式密封和非接触式密封两大类,接触式密封有毡圈密封、 O 形橡胶圈密封、唇形密封,非 接触式密封有沟槽密封和迷宫密封。 下面主要介绍毡圈密封和 O 形橡胶圈密封。 ( 1 )毡圈密封 将矩形毡圈压入梯形槽中使之产生对轴的压紧作用而实现密封,如图5.10 。它的结构简单,价格低廉,

端盖说明书

目录 一、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 (2) (一)零件的技术要求: (2) (二)确定端盖的生产类型: (2) 二、毛坯的选择: (2) (一)选择毛坯: (2) (二)确定毛坯的尺寸公差: (3) 三、定位基准的选择: (3) (一)精基准的选择: (3) (二)粗基准的选择: (3) 四、工艺路线的拟定: (3) (一)各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4) (二)加工阶段的划分 (4) (三)加工顺序的安排: (4) 五、工序内容的拟定: (5) (一)工序的尺寸和公差的确定: (5) (二)设备及工艺装备的选择: (6) (三)切削用量的选择及工序时间计算: (6) 六、参考文献: (14)

一、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 (一)零件的技术要求: 1、端盖零件,材料为HT200,具有较高的硬度、耐磨性。 2、零件的技术要求表: (二)确定端盖的生产类型: 根据设计题目年产量为10万件,因此该端盖的生产类型为大批生产。 二、毛坯的选择: (一)选择毛坯: 由于该端盖在工作过程中要承受冲击载荷,为增强端盖的强度和冲击韧度,获得纤维组织,毛坯选用铸件。为提高生产率和铸件精度,宜采用模铸方法制造毛坯,毛坯拔模斜度为5°。

(二)确定毛坯的尺寸公差: 1、公差等级: 由端盖的功能和技术要求,确定该零件的公差等级为普通级。 2、铸件材质系数: 由于该端盖材料为45钢,是碳的质量分数小于0.65%的碳素钢,故该锻件的材质系数为M级。 3、铸件分模线形状: 根据该端盖的形位特点,选择零件方向的对称平面为分模面,属于平直分模线。 4、零件表面粗糙度: 由零件图可知,该端盖的各加工表面粗糙度Ra均大于等于3.2μm。三、定位基准的选择: (一)精基准的选择: 根据该端盖零件的技术要求和装配要求,选择该端盖轴孔φ52f8和辊筒体下端面作为精基准,零件上的很多表面都可以采用它们作基准进行加工,即遵循了“基准统一”的原则。轴孔φ52f8的轴线是设计基准,选用其作精基准定位加工轴的外圆表面和端盖外圆表面,实现了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的重合,保证了被加工表面的垂直度要求。选用端盖左端面作为精基准同样遵循了“基准重合”的原则,选用辊筒体左端面作为精基准,夹紧可作用在端盖的右端面上,夹紧稳定可靠。 (二)粗基准的选择: 作为粗基准的表面应平整,没有飞边、毛刺或其他表面缺欠,该端盖的外圆表面、右堵头外圆表面作为粗基准,以保证为后序准备好精基准。 四、工艺路线的拟定:

轴承端盖零件工艺部分课程设计样本

专业课程设计(零件工艺设计某些)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引教师: 3月2日

一、零件工艺分析 1、端盖用途 端盖是应用广泛机械零件之一,是轴承座重要外部零件。 端盖普通作用是:轴承外圈轴向定位;轴承工作过程防尘和密封(除自身可以防尘和密封外,也常和密封件配合以达到密封作用);位于车床电动机和主轴箱之间端盖,重要起传递扭矩和缓冲吸震作用,使主轴箱转动平稳。因而该零件应具备足够强度、刚度、耐磨性和韧性,以适应其工作条件。该零件重要工作表面为左右端面以及左端面外圆表面,在设计工艺规程时必要重点考虑。端盖加工工艺可行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零件质量、生产成本、使用性能和寿命等。 2、端盖工艺性分析 该端盖重要由平面、外圆面以及孔系构成,其构造简朴、形状普通,属于普通盘盖类零件。端盖重要加工表面有左、右和凸台等三个端面,Φ47和Φ80两个外圆面,Φ34和Φ16两个内圆面,密封圈内槽以及六个均布Φ7通孔。规定其Φ7孔右端加工平面对于基准A垂直度公差是0.03mm,端盖Φ47外圆面与基准A同轴度误差为0.03mm,另一方面就是均布φ7孔加工端面规定为平面,可以防止加工过程中钻头偏斜以保证孔加工精度。 其中,端面和内外圆面均规定车削加工,可以采用半精车和粗车,并且粗、精加工应分开进行,以保证表面粗糙度规定;φ7通孔加工采用钻铰来达到精度规定。别的非配合表面加工精度较低,不需要高精度机床加工,通过粗车和半精车就可以在正常生产条件下,采用较经济办法加工出来;此外,该零件材料为铸铁HT200,切削加工性能较好。 综上所述,该端盖零件工艺性能良好。 (1)工件时效解决 对于毛坯为铸件盖类零件,因其各部位厚度不均匀,存在较大锻造内应力,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端盖

· 机械制造工艺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设计端盖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 ( 设计者: 郑四成 学号: 33 指导教师: 郭强 : ; 齐齐哈尔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电系

机电091班 2012年12月02日 '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适用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设计题目:设计端盖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一、设计前提:中批生产 二、设计内容: 1.零件图一张 、 2.课程设计说明书一份 3.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一套 三、课程设计工作计划 周一:绘制零件图 周二: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草稿 周三:修订并完成科技设计说明书 周五:答辩 三、相关教材及参考书目: ¥ 1.<<机械制造工艺学>>,王启平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手册>>,<<机械制造工艺学设计手册>>,<<机械加工工艺手册>>,<<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等 — !

年月日 : 目录 1端盖的零件图 (5) 2 零件的分析 (6) 零件的作用 (6) 零件的工艺分析 (6) 3 拟定机械加工工艺路线 (7) ( 4端盖的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卡片 (8) 5 课程设计说明书 (12) 选择毛坯 (13) 毛坯材料的分析 (13) 毛坯的结构简图 (13) 端盖的技术要求 (13) 该端盖的各项技术要求 (13) 审查端盖的工艺性 (14) ~

定位基准的选择 (14) 粗基准的选择 (14) 精基准的选择 (14) 工序顺序的安排 (15) 机械加工工序 (15) 热处理工序 (15) 辅助工序 (15) 确定加工的设备、刀具、和夹具 (15) ] 6、设计总结 (16) 参考文献......................................................... .. (17) ? ,

轴承箱使用说明书

轴承箱 安装使用说明书 中国·河北 河北同心风机配件有限公司 目录

一、用途 (1) 二、结构形式 (1) 三、产品安装 (2) 四、风机的安装调试和操作 (5) 五、风机的维护与保养 (6) 六、风机运转中的故障及消除 (6) 一、用途 轴承箱体广泛应用在通风机及其他机械产品的传递功率之用,对于风机而言介质不超过80℃时应采用油冷式,超过此温度应采用水冷方式,高温风机应采用高温轴承箱。 二、结构形式 轴承箱体按结构形式一般分为二大类;一类分为整体式(简称为箱体),另一类分为分体式(简称为瓦盒)。按风机的传动方式通常可分为D(双通)、F(一通一闷)二种。按润滑方式也可分为脂润滑(黄油)和油润滑(稀油)两种方式,根据使用风机的转速和机号大小而选用。 1、整体式(箱体) 通常有轴承盖、轴承座、侧盖和压盖组成,按风机介质不同可分为水冷和油冷两类。 其中实物箱体上标识“G”为固定端箱体,“F”为非固定端箱体。

2、分体式(瓦盒) 通常有轴承盖、轴承座、侧盖和压盖组成,按风机介质不同可分为水冷和油冷两类。 放油孔放水孔 本图为水冷式 三、产品安装: 1、安装前,先检查轴承箱外观有无碰裂等问题,如有碰裂不再安装;无碰裂的轴承箱方 可拆卸下两端侧盖,进行尺寸检验;检测轴承孔尺寸合格的,方可进行安装。 2、拆掉合箱螺栓,把轴承座上盖卸去,用干净的棉纱把轴承座上盖与底座的轴承位擦净,上盖、底座的结合面擦净,不得有污物。 3、把预装好的轴承与轴的组合件安放在轴承座上,固定端轴承顶紧。打胶:在轴承座的合箱面上,在螺栓孔的内部,均匀涂敷一层宽5~7mm的机械耐油密封胶,两端必须打到边,晾10分 钟,扣好上盖,安装紧固合箱螺栓。打胶参见照片。

轴承端盖设计教学内容

轴承端盖设计

5.7 轴承部件的结构设计 绝大多数中、小型减速器均采用滚动轴承,滚动轴承是标准件,设计时只需要选择轴承的类型和型号并进行轴承的组合设计即可。 滚动轴承部件的结构设计主要考虑轴承的支承结构型式、支承刚度、以及轴承的固定、调整、拆装、密封及润滑等。下面就轴承端盖结构、调整垫片、轴承的润滑与密封等方面作一介绍。 1 .轴承端盖 轴承端盖用以固定轴承、调整轴承间隙并承受轴向力。 轴承端盖的结构有嵌入式和凸缘式两种。每种又有闷盖和透盖之分。 嵌入式轴承端盖结构简单、紧凑,无需固定螺钉,外径小,重量轻,外伸轴尺寸短。但装拆端盖和调整轴承间隙困难,密封性能差,座孔上开槽,加工费时。嵌入式轴承端盖多用于重量轻、结构紧凑的场合,其结构和尺寸见表 5.1 。 凸缘式轴承端盖安装、拆卸、调整轴承间隙都比较方便,密封性能也好,所以应用广泛。但缺点是外廓尺寸大,又需一组螺钉来联接。其结构和尺寸见表 5.2 。 表 5.1 嵌入式轴承端盖的结构尺寸 表 5.2 凸缘式轴承端盖的结构和尺寸

当端盖与孔的配合处较长时,为了减少接触面,在端部铸出或车出一段较小的直径,但必须保留有足够的长度 e1,一般此处的配合长度为e1= ( 0.10~0.15 ) D , D 为轴承外径,图中端面凹进δ值,也是为了减少加工面。如图 5.8 所示。

图 5.8 轴承端盖端部结构 图 5.9 穿通式轴承端盖 由于端盖多用铸铁铸造,所以要很好考虑铸造工艺。例如在设计穿通式轴承端盖图 5.9 时,由于装置密封件需要较大的端盖厚度(图 5.9a ),这时应考虑铸造工艺,尽量使整个端盖厚度均匀,如图 5.9b )、c )所示是较好的结构。 2 .轴伸出端的密封 轴伸出端的密封的作用是防止轴承处的润滑剂流出和箱外的污物、灰尘和水气进入轴承腔内,常见的密封种类有接触式密封和非接触式密封两大类,接触式密封有毡圈密封、 O 形橡胶圈密封、唇形密封,非接触式密封有沟槽密封和迷宫密封。 下面主要介绍毡圈密封和 O 形橡胶圈密封。

主轴承盖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主轴承盖工艺规程设计 2011 年7月 前言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了机械制造工艺学(含机床夹具设计)和大部分专业课,并进行了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这次设计使我们能综合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独立的分析和解决工艺问题,初步具备了设计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主轴承盖)的工艺过程的能力和运用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拟定加工工艺方案,完成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的能力,也是熟悉和运用有关手册、图表等技术及编写技术文件等技能的一次实践机会,形成规范解决问题的理念,为今后的毕业设

计及未来从事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设计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在设计过程中常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通过指导老师的指点加上自己努力都一一解决,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也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由于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和错误之处请老师多加指导。 目录 任务介绍 (4) 主轴承盖工艺分析 (4) 主轴承盖工艺规程设计 (5) 3.1、确定主轴承盖毛坯的形式 (5) 3.2、基准选择 (5) 3.3制订工艺路线 (5) 3.4、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和毛坯尺寸的确定 (8)

3.5、各种机床与道具选择 (10) 3.6、确定切削用量和基本工时 (10) 3.7、计算时间定额和提高生产率的工艺途径简介 (15) 3.8、工艺方案的比较与技术经济分析 (16) 4、小结 (16) 5、参考文献 (17) 6、附件 (17) 1、任务介绍 本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我的题目是“主轴承盖工艺规程设计”。材料为HT200,生产批量为中批量生产,其他要求要求及零件参数见主轴承盖零件图,要求设计该主轴承盖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具体要求内容为:(1)、根据生产类型,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 (2)、选择毛坯种类及制造方法,绘制毛坯图; (3)、制订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选择工序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确定各工序切削用量及工序尺寸,并计算工序的工时定额; (7)、填写工艺文件; (8)、撰写设计说明书。

轴承端盖设计

?? 绝大多数中、小型减速器均采用滚动轴承,滚动轴承是标准件,设计时只需要选择轴承的类型和型号并进行轴承的组合设计即可。 ????滚动轴承部件的结构设计主要考虑轴承的支承结构型式、支承刚度、以及轴承的固定、调整、拆装、密封及润滑等。下面就轴承端盖结构、调整垫片、轴承的润滑与密封等方面作一介绍。 1 .轴承端盖 ??? 轴承端盖用以固定轴承、调整轴承间隙并承受轴向力。 ???轴承端盖的结构有嵌入式和凸缘式两种。每种又有闷盖和透盖之分。 ?? 嵌入式轴承端盖结构简单、紧凑,无需固定螺钉,外径小,重量轻,外伸轴尺寸短。但装拆端盖和调整轴承间隙困难,密封性能差,座孔上开槽,加工费时。嵌入式轴承端盖多用于重量轻、结构紧凑的场合,其结构和尺寸见表 5.1 。 ? 凸缘式轴承端盖安装、拆卸、调整轴承间隙都比较方便,密封性能也好,所以应用广泛。但缺点是外廓尺寸大,又需一组螺钉来联接。其结构和尺寸见表 5.2 。 表 5.1 嵌入式轴承端盖的结构尺寸 表 5.2 凸缘式轴承端盖的结构和尺寸

D2 =D1 +2.5d3 e=1.2d3 e 1 ≥ e m 由结构确定 D4 =D- ( 10~15 ) mm b1、d1由密封尺寸确定b=5~10mm h=(0.8~1)b 70~100 110~140 150~230 8 10 12~16 4 6 6 ????当端盖与孔的配合处较长时,为了减少接触面,在端部铸出或车出一段较小的直径,但必须保留有足够的长度 e1,一般此处的配合长度为e1= ( 0.10~0.15 ) D , D 为轴承外径,图中端面凹进δ值,也是为了减少加工面。如图 5.8 所示。 图 5.8 轴承端盖端部结构

端盖铸造工艺设计

湖南科技大学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名称:端盖铸造工艺设计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及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2015 年 7 月 7 日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任务与要求 1.完成产品零件图、铸件铸造工艺图各一张,铸造工艺图需要三维建模(完成3D图)。 2.完成芯盒装配图一张。 3.完成铸型装配图一张。 4. 编写设计说明书一份(15~20页),并将任务书及任务图放置首页。 二、设计内容为2周 1. 绘制产品零件图、铸造工艺图及工艺图的3D图(2天)。 2. 铸造工艺方案设计:确定浇注位置及分型面,确定加工余量、起模斜度、铸造圆角、收缩率,确定型芯、芯头间隙尺寸。(1天)。 3. 绘制芯盒装配图(1天)。 4. 绘制铸型装配图、即合箱图(包括流道计算共2天)。 5. 编制设计说明书(4天)。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张亮峰主编,材料成形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丁根宝主编,?铸造工艺学上册 [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3. 铸造手册编委会,铸造手册:第五卷[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4. 沈其文主编,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第三版)[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摘要 本设计是端盖的铸造工艺设计。端盖的材料为QT400-15,结构简单,无复杂的型腔。根据端盖的零件图进行铸造工艺性分析,选择分型面,确定浇注位置、造型、造芯方法、铸造工艺参数并进行浇注系统、冒口和型芯的设计。在确定铸造工艺的基础上,设计模样、芯盒和砂箱,并利用CAD、Pro/E等设计软件绘制端盖零件图、芯盒装配图。 关键词:铸造;端盖;型芯

轴承盖设计说明书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课程设计 题目:设计轴承盖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及加工φ26孔专用夹具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1-3-10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设计“轴承盖”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及加工φ26孔专用夹具 二、原始资料 (1) 被加工零件的零件草图 1张 (2) 生产类型: 50000件/年 三、上交材料 (1) 被加工工件的零件图 1张 (2) 工件的毛坯图 1张 (3)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 1张 (4) 与所设计夹具对应那道工序的工序卡片 1张 (5) 夹具装配图 1张 (7) 课程设计说明书(5000-8000字) 1份 四、进度安排(参考) (1) 熟悉零件,画零件图 2天 (2) 选择工艺方案,确定工艺路线,填写工艺过程综合卡片 5天 (3) 工艺装备设计(画夹具装配图及夹具体图) 9天 (4) 编写说明书 3天 (5) 准备及答辩 2天 五、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 日期 成绩评定 采用五级分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 优秀:设计方案合理并新颖,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纸规范、内容丰富。在设计过程中勤奋好学、有创新思想; 良好:设计方案合理,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纸比较规范、内容比较丰富。在设计过程中勤奋好学、有创新思想;

中等:设计方案一般,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纸欠规范、内容一般。在设计过程中比较勤奋、创新思想不明显; 及格:设计方案不完善,存在一些小错误,说明书及设计图纸欠规范、内容一般。在设计过程中勤奋精神不够: 不及格:设计方案有严重错误,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纸不规范、内容浅薄。在设计过程中勤奋好学精神不够。 摘要 本文是有关轴承座工艺步骤的说明和机床夹具设计方法的具体阐述。工艺设计是在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工艺学及机床夹具设计后,在生产实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对零件进行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和机床夹具的设计,根据零件加工要求制定出可行的工艺路线和合理的夹具方案,以确保零件的加工质量。 据资料所示,轴承座是变速器中的主要外部零件,其主要作用是实现变速器中传动作用和正常工作的。在设计轴承座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时要通过查表法准确的确定各表面的总余量及余量公差,合理选择机床加工设备以及相应的加工刀具,进给量,切削速度、功率,扭矩等用来提高加工精度,保证其加工质量。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专用夹具、轴承座

轴承座端盖零件工艺规程及专用夹具设计任务书

一、毕业设计题目轴承座端盖零件工艺规程及专用夹具设计 三、毕业设计内容要求: 零件图纸: 如图所示某轴承座端盖零件,年产量为10000件,设其备品率为7%,机械加工废品率为3%,试制定该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并自行选定一工序进行专用夹具设计。 (看不清请自行将显示比例放大到200%以上) 1、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 根据题目中给定的零件的年产量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 2、零件的分析 (1)熟悉零件图,了解零件的用途及工作条件。 (2)分析零件图上各项技术要求,确定主要加工表面。 (3)加工表面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 (4)主要加工表面间的相互位置精度。 (5)加工表面粗糙度及其它方面的表面质量要求。 (6)热处理要求及其它要求。

3、选择毛坯 (1)根据零件用途确定毛坯类型。 (2)根据生产批量确定毛坯制造方法。 (3)根据手册确定表面加工余量及余量公差。 4、工艺规程设计 (1)定位基准的选择(包括粗、精基准的选择) (2)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3)制定工艺路线 (4)确定机械加工余量及毛坯尺寸,设计毛坯——零件综合图 (5)工序设计 ①选择加工设备与工艺装备 a.选择机床 b.选择夹具 c.选择刀具 d.选择量具 ②工序尺寸的确定及计算 (6)选择切削用量、确定时间定额 (7)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卡片和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5、机床夹具设计 (1)拟定夹具的结构方案 ①确定夹具的类型 ②确定工件的定位方案 ③确定工件的夹紧形式 ④确定刀具的导向方式或对刀装置 ⑤确定其它机械,如分度、装卸用的辅助装置等。 ⑥夹具定位夹紧方案分析与论证(含夹紧力的计算)。 ⑦夹具体的结构类型的设计 (2)夹具总图设计 (3)夹紧力的计算及夹具精度的校核 (4)绘制夹具零件图样 6、编写说明书 说明书内容如下: (1)目录 (2)设计任务书。 (3)总论或前言 (4)对零件的工艺性分析(零件的作用结构特点、结构工艺性、关键表面的技术要求分析等)。 (5)工艺设计

轴承盒盖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 课程项目: 专业年级: 作者: 指导老师:

目录 一.设计任务书--------------------------------------------------------------------------------3 二.塑件成型工艺分析--------------------------------------------------------------------4 1.塑件成型特性-----------------------------------------------------------------------------------4 2.塑件的结构工艺--------------------------------------------------------------------------------5 3.初选注射机--------------------------------------------------------------------------------------6 4.确定冷却方式-----------------------------------------------------------------------------------6 5.确定成型设备-----------------------------------------------------------------------------------7 三.分型面的选择及浇注系统的设计--------------------------------------------7 1.分型面的选择----------------------------------------------------------------------------------7 2.浇注系统的设计-------------------------------------------------------------------------------8 四.模具设计的方案论证----------------------------------------------------------------9 1.型腔的布局---------------------------------------------------------------------------------------9 2.成型零件的结构--------------------------------------------------------------------------------10 3.推出机构的确定--------------------------------------------------------------------------------10 4.合模导向机构的设计--------------------------------------------------------------------------10 5.冷却系统的设计论证--------------------------------------------------------------------------11 五.主要零部件的设计算----------------------------------------------------------------11 1.成型零件的成型尺寸计算---------------------------------------------------------------------11 2.型腔壁厚的确定---------------------------------------------------------------------------------13 3.标准模架的确定--------------------------------------------------------------------------------13 六.注射机有关参数的核----------------------------------------------------------------13 七.型腔和凸模固定板加工卡--------------------------------------------------------15 1.型腔加工工艺过程----------------------------------------------------------------------------15 2.凸模固定板加工工艺卡--------------------------------------------------------------------16 八.装配图-----------------------------------------------------------------------------------------17 九.附录---------------------------------------------------------------------------------------------18 参考文献-------------------------------------------------------------------------------------21 设计体会------------------------------------------------------------------------------------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