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教学提升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阅读教学提升策略

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新面貌的同时,一些矛盾也渐渐浮出水面。河南省特级教师徐永生

曾撰文把目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概括为“十大流行病”:滥用课件、表演作秀、无效的分

组讨论、满堂发问、滥用赏识、满堂游动、放任自流、死守预案、装腔作势、高投入低效益。除此之外,必修、选修读本的教学,又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让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觉得课

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语文阅读教学需要“瘦身”。

一、融合:教学目标的“瘦身”

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知识和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系统,过程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三维目标的融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

种自觉意识。然而,很多教师在撰写教案时,往往只是贴标签一般地写上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并未真正综合起来考虑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这样,三维目标在他们的教案设

计中是彼此割裂的,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更是互不相干的三个部分。例如,有位教师在《让

我许个愿》(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一)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提出这样的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主旨;

2.体味课文的语言,掌握叙事的方法;

3.体会母女间的深情,感悟母爱,培养感恩心。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并在每个问题后面注明了设计意图:(1)题目

是“让我许个愿”,作者许的是什么愿?我们从这个愿望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情感?(通过这个

问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旨,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个基本的把握。)(2)仔细阅读体会

课文,找出蕴涵着浓浓母子深情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看法。(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本

文的语言特色。)(3)请大家找出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并说说为什么这件事令你最

感动。(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叙事的方法。)(4)母亲对你的教育,也许你会觉得啰唆,觉得不理解,但这也是母爱的一种表现,母亲付出了辛劳,希望你有朝一日能成长为一

个出色的人,你能理解这种爱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母爱,从而养成一颗感恩之心。)上述课例中,如果按照预设的那三个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主问题:“在越南参加笔会时,作者为什么会许下‘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这个愿?”围绕这个问题,可以讨论妈妈爱“我”的种种方式(引出妈妈爱“我”的事迹),那些与众不同的细节(妈妈独

特而感人的爱的方式),以及“我”对妈妈感情的变化过程(由不理解到深受感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概括文中所叙之事,也掌握了文中的细节描写以及欲扬先抑的手法,同时

更真切地感受到母女情深,以及母爱的独特伟大。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三维教学目标就融合

其中了。

二、约束:文本阐释的“瘦身”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多元解读在语文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夜之间,各种文本解读的

新模式诞生了:认知性解读、学院式解读、建构性解读、个性化解读、时尚式解读、颠覆性

解读,等等。很多教师在这方面也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执教《孔乙己》一文,在传统

的两种解读——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对科举制度害人的控诉和对世态炎凉的表现、对人心麻

木的揭露之外,引导学生进行了第三种解读:一个人要能走出自己破灭的梦。这样的探索与

实践,都具有一定的意义。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对文本解读渐渐陷入了另一个误区——过度

诠释。意大利著名学者安贝托·艾柯提出,批评对于文学的诠释不是无限的,本文的意义不该

在无休无止的漂流之中不尽地繁衍。丧失了鉴定的尺度必将导致诠释的失控,无限的衍义只

能扰乱本文的解读,使本文陷于虚无。所以,文本诠释须有度,用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的

话说,“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理解和解释”。

三、优化:教学环节的“瘦身”

语文课程,一般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语知识和语文实践活动等若干个子系统,这

样划分好处是线索分明,便于教学,但缺点也很明显,即片面地追求科学化,罗列大量训练点,肢解语文。事实上,精彩的课堂都是简洁的、巧于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应该是一个严

谨而又自然的流程,繁多而杂乱的环节安排则会扰乱学生的思维,也会使课堂过于匆忙,少

了语文课应有的从容气度。例如,有位教师执教《呼兰河传》(萧红)时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入。

2.展示学习目标。

3.介绍作家作品。

4.范读。

5.讨论一系列问题:(1)作者向我们介绍的是什么?(2)主要人物是谁?各自的年龄有多大?(3)地点在哪儿?(4)能大概看出是在什么季节吗?从文章的哪里得知?(5)“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受如何?(6)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7)能否尽可能多地回

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8)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

点是什么?(9)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的人呢?举例说说。

6.给节选部分加一个标题。

7.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读。

8.分组,一人读,一人点评。

9.归纳“我”、祖父和花园的特点。

10.品味语言。

11.质疑发现。

12.仿写。

13.课堂小结。

光看这份材料,就觉得头晕,更别说课堂教学效果了。我们可以尝试去这样优化教学环节:

第一,删去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例如第2个环节“展示学习目标”,后面的“质疑发现”和“仿写”也可以分别放到课前与课后;第二,整合相邻的教学环节,例如第5个环节中那些问题,完

全可以整合简化为“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里有哪些人、哪些物、哪些故事”;第三,修正交叉

重复的教学环节,例如第5和第7就有交叉,完全不必为了板书而特意加上第7个环节。黄

厚江先生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环节要力求精要,以少胜多。”优化教学环节后的课堂,必定能变得精致而富有实效。

四、节制:课堂拓展的“瘦身”

在最近组织的一次语文教学评比活动中,一位教师在《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一文设计的

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大量的拓展内容:投影展示海伦·凯勒、海明威、霍金、贝多芬等名人的

事迹,以此表明他们都是精神明亮的人;投影展示教师自己所写的文字片段,有写登山感悟的,有写观海体会的,有写听林中蝉鸣的,有写看窗外风景的……以此阐明要多与自然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