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农民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提高农民素质

摘要:本文论述了农民素质的含义,提高农民素质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政策和措施。并详细描述了我国如何提高农民的素质,当今社会科学对农民素质的影响及意义,同时阐述了提高农民素质水平是农民增收和农民奔小康的关键。

关键词:农民素质知识技能经济

一、农民素质的含义

农民素质主要包括农民的体质、知识、技能和品德等方面,体质主要指劳动者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而知识则是指农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技术和能力,而品德则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知识技能应包括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应用新知识、新技术进行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能力。

高素质农民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市场经济中最有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从一些农村的发展情况来看,近几年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一大批农民经过市场经济的锻炼,逐渐成为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才。高素质农民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一).市场意识强,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具有信息意识,能充分搜集和利用信息,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二)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把新科技及时应用到生产经营实践中去。能够不断创新进取,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重视质量,讲信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行事。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必要性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素质决定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在人类社会日益走近知识经济时代之际,则更是如此。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除了价格方面的竞争外,质量、花色品种、品牌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也会加剧,这些都对生产经营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我国的的农业和农村,正面临着重大的结构调整。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开辟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领域。要进行这些工作,就需要提高农民的素质。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知识化,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实现农业现代化、知识化,需要加大对农业的知识、科技投入,需要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会使用先进的投入物,会操作现代机器设备,不仅要熟悉生产过程,还要会经营,会管理,能够了解和驾驭市场。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知识化,首先就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知识化。

(四)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农产品进口关税的大幅度削减以及许多非关税保护措施的取消,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外的许多农产品不仅在价格、质量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在市场营销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国的农产品要想与之竞争,就必须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强市场营销等方面狠下工夫,而要做好这些工作,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

(五) 农民素质的高低是是农民增收的关键

舒尔茨所说, 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要素不是耕地, 而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在经济增长中, 除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外, 还在于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 而且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特殊的知识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

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农民目前平均教育年限不足7年, 在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 31%, 初中文化程度占48. 07% , 高中文化程度占9. 7%, 中专文化程度占2% ,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 52% 。农民素质的低下, 使得农村的面貌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改变。同时,农民素质低下, 使农民对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接纳、吸收能力, 在农业生产中, 沿用传统从事农业生产, 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再者, 由于农民素质不高, 外出打工的农民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因而大多数农民从事的是建筑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 只能维持较低的收入水平。

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是解决农村贫困、农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问题, 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 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而要促使农民增收, 就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增强农民的劳动技能。因此, 要促进农民收入迅速增加, 真正解决三农问题, 就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六) 农民素质的高低是实现农村小康的关键。

小康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讲, 就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全面地提高农民素质, 使他们成为新一代的中国现代化农业的生产者, 所以说, 农民本身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对象和主体, 因此, 农民素质将制约着中国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制约着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 二是制约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三是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是影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占全国人口的绝对多数, 这个国情决定农村的小康关乎着全国的小康, 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重点都在农村, 也就是三农问题, 实际上, 农民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素质问题, 农民素质的提高, 能够使农村人口资源逐步转化为人力和人才资源。而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效率, 才能缓解农村社会存在的人多地少, 人均生产效率低下的局面, 因此, 农村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就是提高以农民素质为重点, 不断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提高农民素质的意义

农民素质的提高,主要是指农民体质与精神状况的改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生产技能的提高,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参与能力的提高。高素质的农民是市场经济中最有生机与活力的主体,他们除了应具有强健的体魄、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技术、能力、道德水平外,还应具有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

农民素质差,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生产难以向现代生产转化,而且影响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

提高农民素质,能使农业劳动力更好地与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其它生产要素结合,以提高生产率。劳动力是人力资源的主体,劳动力的素质决定人力资源的质量。

提高农民素质能够促进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又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早期的生产由于技术简单,对体质的要求多于对知识技能的要求。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用的工具也越来越复杂,各种先进机器与技术的使用,都必须要求生产者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无论从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的要求来说,还是从社会生产的目的来说,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和首要目标。

世界上可以利用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对于物质与精神的追求却是无限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只能靠人类自身来推动,因此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的素质就成为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指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程度, 它体现在农民所掌握的文化知识的数量与质量上。其主要体现指标是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到目前为止, 我国农村尚未实现两基教育目标, 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大目标。2003 年全国乡村6 岁及6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7年; 在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 约有85% 的外出劳动力仅具备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根据统计资料, 1999年我国县镇及农村小学毕业学生数为1984. 5万人, 县镇及农村初中招生人数为1804. 3万人, 入学率为91% 。也就是说, 大约有9%, 近180万农村地区的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小学毕业后无法升入初中, 完不成法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因此, 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中初级中学教育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尽管经过新中国50年的努力, 我国文盲率已下降了64. 12%但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仍普遍较低。从表1中3次统计数字对比来看, 我国农民文化程度虽在逐步提高, 但增幅不大, 到1995年止高中文化程度以下比率仍达90% 。1990 年, 我国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有1. 8亿之多, 占同期世界成年文盲的20% 左右, 居世界榜首, 其中绝大部分在农村。美国1969年农民文盲只有 1. 0% , 而我国1995年农民文盲仍占人口总数的13. 47% 。尽管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指数从1985年的5.9增至1995年的6.5, 但增长缓慢, 平均每年只递增0.16。按此速度下去, 到2010年, 我国农民平均文化程度也只能达到8年(初中水平)。而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就达到了11年, 目前在12年以上。例表如下:

1985 27. 8 37. 13 27. 69 6. 16 0. 29 0. 06

1990 20. 73 38. 86 32. 84 6. 96 0. 69 0. 10

1995 13. 47 36. 62 40. 11 8. 01 0. 96 0. 24

(一)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