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农民素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提高农民素质
摘要:本文论述了农民素质的含义,提高农民素质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政策和措施。

并详细描述了我国如何提高农民的素质,当今社会科学对农民素质的影响及意义,同时阐述了提高农民素质水平是农民增收和农民奔小康的关键。

关键词:农民素质知识技能经济
一、农民素质的含义
农民素质主要包括农民的体质、知识、技能和品德等方面,体质主要指劳动者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而知识则是指农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技术和能力,而品德则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

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知识技能应包括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应用新知识、新技术进行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能力。

高素质农民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市场经济中最有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

从一些农村的发展情况来看,近几年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一大批农民经过市场经济的锻炼,逐渐成为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才。

高素质农民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一).市场意识强,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具有信息意识,能充分搜集和利用信息,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二)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把新科技及时应用到生产经营实践中去。

能够不断创新进取,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重视质量,讲信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行事。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必要性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素质决定着农业的发展。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在人类社会日益走近知识经济时代之际,则更是如此。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除了价格方面的竞争外,质量、花色品种、品牌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也会加剧,这些都对生产经营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我国的的农业和农村,正面临着重大的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开辟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领域。

要进行这些工作,就需要提高农民的素质。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知识化,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实现农业现代化、知识化,需要加大对农业的知识、科技投入,需要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会使用先进的投入物,会操作现代机器设备,不仅要熟悉生产过程,还要会经营,会管理,能够了解和驾驭市场。

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知识化,首先就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知识化。

(四)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农产品进口关税的大幅度削减以及许多非关税保护措施的取消,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国外的许多农产品不仅在价格、质量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在市场营销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国的农产品要想与之竞争,就必须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强市场营销等方面狠下工夫,而要做好这些工作,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

(五) 农民素质的高低是是农民增收的关键
舒尔茨所说, 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要素不是耕地, 而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在经济增长中, 除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外, 还在于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 而且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特殊的知识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

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农民目前平均教育年限不足7年, 在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 31%, 初中文化程度占48. 07% , 高中文化程度占9. 7%, 中专文化程度占2% ,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 52% 。

农民素质的低下, 使得农村的面貌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改变。

同时,农民素质低下, 使农民对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接纳、吸收能力, 在农业生产中, 沿用传统从事农业生产, 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再者, 由于农民素质不高, 外出打工的农民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因而大多数农民从事的是建筑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 只能维持较低的收入水平。

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是解决农村贫困、农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问题, 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 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而要促使农民增收, 就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增强农民的劳动技能。

因此, 要促进农民收入迅速增加, 真正解决三农问题, 就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六) 农民素质的高低是实现农村小康的关键。

小康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讲, 就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全面地提高农民素质, 使他们成为新一代的中国现代化农业的生产者, 所以说, 农民本身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对象和主体, 因此, 农民素质将制约着中国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制约着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 二是制约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三是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是影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占全国人口的绝对多数, 这个国情决定农村的小康关乎着全国的小康, 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重点都在农村, 也就是三农问题, 实际上, 农民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素质问题, 农民素质的提高, 能够使农村人口资源逐步转化为人力和人才资源。

而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效率, 才能缓解农村社会存在的人多地少, 人均生产效率低下的局面, 因此, 农村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就是提高以农民素质为重点, 不断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提高农民素质的意义
农民素质的提高,主要是指农民体质与精神状况的改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生产技能的提高,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参与能力的提高。

高素质的农民是市场经济中最有生机与活力的主体,他们除了应具有强健的体魄、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技术、能力、道德水平外,还应具有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

农民素质差,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生产难以向现代生产转化,而且影响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

提高农民素质,能使农业劳动力更好地与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其它生产要素结合,以提高生产率。

劳动力是人力资源的主体,劳动力的素质决定人力资源的质量。

提高农民素质能够促进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又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早期的生产由于技术简单,对体质的要求多于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用的工具也越来越复杂,各种先进机器与技术的使用,都必须要求生产者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无论从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的要求来说,还是从社会生产的目的来说,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和首要目标。

世界上可以利用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对于物质与精神的追求却是无限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只能靠人类自身来推动,因此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的素质就成为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指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程度, 它体现在农民所掌握的文化知识的数量与质量上。

其主要体现指标是农民受教育的程度。

到目前为止, 我国农村尚未实现两基教育目标, 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大目标。

2003 年全国乡村6 岁及6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7年; 在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 约有85% 的外出劳动力仅具备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

根据统计资料, 1999年我国县镇及农村小学毕业学生数为1984. 5万人, 县镇及农村初中招生人数为1804. 3万人, 入学率为91% 。

也就是说, 大约有9%, 近180万农村地区的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小学毕业后无法升入初中, 完不成法定的九年义务教育。

因此, 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中初级中学教育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尽管经过新中国50年的努力, 我国文盲率已下降了64. 12%但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仍普遍较低。

从表1中3次统计数字对比来看, 我国农民文化程度虽在逐步提高, 但增幅不大, 到1995年止高中文化程度以下比率仍达90% 。

1990 年, 我国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有1. 8亿之多, 占同期世界成年文盲的20% 左右, 居世界榜首, 其中绝大部分在农村。

美国1969年农民文盲只有 1. 0% , 而我国1995年农民文盲仍占人口总数的13. 47% 。

尽管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指数从1985年的5.9增至1995年的6.5, 但增长缓慢, 平均每年只递增0.16。

按此速度下去, 到2010年, 我国农民平均文化程度也只能达到8年(初中水平)。

而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就达到了11年, 目前在12年以上。

例表如下:
1985 27. 8 37. 13 27. 69 6. 16 0. 29 0. 06
1990 20. 73 38. 86 32. 84 6. 96 0. 69 0. 10
1995 13. 47 36. 62 40. 11 8. 01 0. 96 0. 24
(一)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
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民中文盲、半文盲多。

由于受教育年限少,导致农民素质低。

偏低的劳动力素质会阻碍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低,制约着人力资源潜力的发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农民健康状况差
在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普遍。

许多农民身患疾病,健康状况很差。

许多人由于收入低,有病看不起,以致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危及性命。

健康状况不佳严重影响他们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农村教育投资不足
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投资严重不足。

在农村许多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学校校舍陈旧,危房多,教学设备条件差。

图书仪器缺乏,许多中学生没有条件做物理、化学实验,有的中学甚至连演示实验部无法做。

教师待遇差,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低,许多教师末达到国家规定的文化程度。

(四)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较弱
许多农村地区因为长期以来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因而人们市场观念淡薄,缺乏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很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许多人由于对市场缺乏了解,不能按照市场需求变化组织生产经营,因而常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这是制约农村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五)农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少
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多,可支配的农业资源数量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这些劳动力很难在农业和农村以外找到就业机会。

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也会影响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五、提高农民素质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
应制订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

规划应包括相应的组织机构、资金筹措、目标、步骤、法律制度保障等内容。

需要组织力量,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分层次地制订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

要根据农村人口、经济、资源条件,通过调节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发展基础教育、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等手段或措施,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建立农村教育的合理结构。

农民素质低,既表现为受教育年限少,也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上。

要认真抓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减少农村贫困儿童的辍学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鼓励和吸引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改善校舍和教学设施,逐步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
普及高中教育,使更多的农村青少年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办好职业中学,使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办好农民文化学校,消除农村青壮年文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把扫盲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普及文化科学技术知识。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根据当地生产的需要对劳动者进行文化科学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术教育,注重实用技术人才培养。

结合农村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生态环境特点设置学科专业和课程,尽快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人才。

在构建农村教育结构时,必须加强师范教育,通过师范教育培养出大量的合格教师,以适应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调整农村教育的投资结构。

我国农村教育落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使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充足的资金保证。

办学模式应以国家办学为主体,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教育,使办学主体、办学投资渠道、办学管理模式更加多样化。

3.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确定教育方针,制订教育法规制度,编制教育发展规划和投资计划,审订学校资格并对学校的质量进行评估,考核认定教师和学生资格水平,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监督与协调等。

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要作出调整,由原来的直接参与转换为间接调控。

在教育资金的筹措方面,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广泛吸收来自各种社会力量和各种经济成分的资金。

4、通过各种媒体和传播渠道普及科技知识。

可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报纸、杂志、图书及其它载体,扩大科技知识的传播,传播的内容要兼顾先进性、实用性与易接受性。

(三)努力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

1、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政府应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医疗卫生服务计划。

要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增加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设施的资助,改善基层医院的医疗设施,充实医务人员,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培训医务人员。

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在农村的村一级要设立医疗站,使农民的一些常见病能及时就近得到治疗。

恢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培养农村基层医护人员,实行以预防性基本卫生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卫生计划,改善卫生条件,解决一些偏僻地区的饮水问题,对一些脏、乱、差的街道进行治理。

2.改善文化体育设施。

政府应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增设文化体育设施,开展多种多样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取缔赌博、封建迷信等一些损害民动,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制订合理的营养计划,调整膳食结构,改善农民营养状况。

(四)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更新。

要通过教育、宣传、示范以及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等途径来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与外界接触少,人们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对新事物反应迟钝。

因此,应引导
他们首先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感受新事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变思想观念。

(五)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站和农民技术协会的作用。

农技推广站承担着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对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要稳定和健全农技推广人员队伍。

在县一级应将农技、植保、土肥、种子等方面的技术干部由原来的分站管理变为由农技推广中心集中统一管理,以便使各方面的技术干部在农技推广中能互相协作与配合,更好地发挥作用。

乡一级农技推广站要配齐各类农业技术员,并解决好从农民中聘任的技术员的工资待遇问题,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村一级要选拔有一定技术专长、责任心强,能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农民担任技术员,报酬应与其提供的技术服务相联系。

要选择一些有影响力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新技术的引进可先在这些示范户中试行,通过示范、宣传,逐步在其他农户中推广应用。

通过建立上述的县、乡、村、户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成果尽快地推广到农户中去,把农业科技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农民技术协会是由农民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村技术组织,它在传递信息、交流技术、培养技术骨干、提高农民素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的引导下,一些协会将会由单纯的技术服务组织向产业一体化经营实体转化。

农民在参与这些技术协会的活动中,会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技术,开阔眼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自身素质。

(六)建立健全新的农村科技人才管理机制
1、采取适当措施,设法留住农业科技人才。

要认真了解农业科技人才的需要,积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多做贡献。

2、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作用。

乡土人才指农村中有胆识、有技术、有创新精神的能人。

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农村中通过从事建筑、运输、开办小企业、从事社会服务等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

他们往往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

要给他们以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收入分配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很大。

要建立一套能够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合理的激励机制应是一种能够促进“高素质----高效率----高收入”的良性循环的运转机制。

收入应该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人才的工作绩效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优化部门、岗位和地区之间的人力资源配置,激励人才不断努力,做出更大贡献。

(七)加快信息工程建设。

1、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

国家和地方应增加对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投资,保证村村有条件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

国家和地方广
播、电视、有线电视网应增加那些对当地适用的生产技术知识节目,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2、加快通讯设施建设。

政府应制订农村电信发展规划,增加投资,尽快实现信息交流的现代化。

加快农村用户入网的步伐,使得农民能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和科技知识。

各类学校应提高网络的普及率,培养学生使用网络的技能,增加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政府要为小城镇、边远地区、山区电话网建设以及各类学校电脑网络建设、无线通讯技术的使用等提供专项补助资金,提高这些地区的电话普及率和电脑普及率,增强这些地区人口与外界的联系,提高他们利用信息的能力。

(八)为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农业以外的就业机会。

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过程也是他们对市场经济的规律进一步了解、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通过劳动力转移,可以使农民的视野从农业和农村扩展到更加广阔的外部世界,接触到市场经济中的各种新事物,对头脑中的传统思想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促使他们由封闭保守向开放进取转化,朝着有利于步入市场经济、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方向发展。

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了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风险意识和经营管理方法,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逐步适应现代产业活动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例如,有许多农民通过外出打工,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然后再回乡兴办企业,对发展当地农村经济起了很大作用。

因此,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的过程,一个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一个农民自身现代化的过程。

(九)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与其它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要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有序、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动。

1、建立劳动力市场管理机制。

建立动力市场管理机制劳、市场监督、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传播、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动争议仲裁等机构,为劳动力的市场交易提供全程系列服务。

选拔那些公正廉洁、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充实市场管理机构,通过培训使他们熟悉劳动力市场的有关法规制度,并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和规章制度对市场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法规的实施。

2、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的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的法规体系依法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保证市场正常运转,提高市场效率。

要建立健全劳动法、劳动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劳动力市场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劳动争议仲裁等方面的法规,通过法规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使供需双方在市场交易中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交易中的摩擦和冲突。

简化农村劳动力进入市场的手续,拆除各种人为的障碍,给农村劳动力以市场进入的充分自由,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

3、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市场中介组织。

除了劳动部门和其它社会团体开办的市场中介机构外,应允许私人开办职业介绍机构,以扩大就业中介服务。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多,市场交易量大,仅靠劳动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办的中介机构,服务量将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应鼓励私人开办职业介绍机构。

不论是国家、集体或个人开办的中介机构,都应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