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拓展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立足文本明确提出观点 个性表达
1、评价比较以下三个答案示例
移树之时要保留很厚的宿土在树根,这样来 保证树的元气足。我认为培养人才也应如此。 使人先积累一定的学识,好的品行,做到博 学,这样有了足够的元气,才可以有所作为。 姜子牙早年一直在外不断地学习,磨砺自己, 直到晚年,才辅助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周 朝。若没有早年姜子牙的点点积累,使他有 足够的元气——治世才能,他又如何助武王 灭商呢? 高三(1) 修世敏
2018/12/4
吴继烈
3
阅读延伸型题目,从不同角度和层面 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 悟、探究与阐释。前者强调对作者及文本 的理解;后者是强调自己的感受和领悟。 这类题目一般要求在200字左右。 ——摘自北青报
2018/12/4
吴继烈
4
我读:读懂作品,读懂作者,读出自己; 我思:不是对文本信息的简单筛选整合,不 仅是对文本原意的评说、鉴赏,更是对作品思 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核心 是在把握文本意义基础之上的发现和创新。
文中移树人使树“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 伤。”保留其宿土使其元气足,而并不是把树 连根拔起移植进新土之中。培养人才也是如此, 璞玉之所以有其价值就在于其原有的色泽、质 地,只需加以雕琢,而不用改其根本;人才之 所以有潜力也在于其本质,只需要加以培养点 拨,使其顺着本性向前发展,而不必大肆对其 进行改造、规划,让他失去了原本的闪光点。 这种方式来培育英才才能让其淋漓的展现自己 所长,自由的进取发展。
阅卷标准
能准确指出“移树之道”并解释(2分)
转述文本 符合要求的提取信息
有观点且观点正确(3分)
立足文本明确提出观点
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3分)
动用知识储备分析论证
语言表达顺畅(2分)
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 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 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其坎之稜,絙树腰而卧之, 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 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 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 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 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 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 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 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 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 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 有序尔。
高三(5) 韩雨晴
文中的“宿土厚,故元气足。”意思是说树 根部积累的土厚,那么树的元气就足了。和 培养人才相联系,应让人才不断积累知识、 经验,才能提高其修养。积累得多了,人才 才能稳定的成长,厚积而薄发。根,是木之 本;而知识的积累是人才之本。只有掌握了 足够的知识,人才才能有所作为,才可“元 气足”矣。这就是育人、移树之道。
二、规范答题步骤:
转述文本: 融入观点的概括文本 符合要求的提取信息 提出观点: 立足文本 分析论证: 动用知识储备、有我有思、个性表达 重申观点
答案示例:
高三(3)张毅
转述文本:
移树时要“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即要保留它原 有的基本环境,顺应它的天性,移树之后才能更好发展。
提出观点:
高三(1) 马峥
三、立足文本明确提出观点
2、挖掘文本其他可拓展的点
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 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 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其坎之稜,絙树腰而卧之, 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 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 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 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 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 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 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 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 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 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 有序尔。
2018/12/4
吴继烈
7
联考拓展题分析
常见命题角度: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对文本内容、意蕴的领悟、探究与阐释
一、审题:(划出题干要点)
10.上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言文中说:“世之培植人材,
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 君子之归也哉?”请你结合移树人移树之 “道”中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来谈谈 “培植人才”之“道”。200字左右。(10 分) “培植人才”之 移树之“道” “道”
阅读拓展题
新课标新题型
一 、解说考试说明:
北京考试院《2010年考试说明》的解说 是这样描述的: 古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词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 察、阐发和评价 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 悟、探究与阐释
2018/12/4
吴继烈
2
现代文阅读: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 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 的体察、阐发和评价 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 的领悟、探究与阐释
2018/12/4
吴继烈
5
试题总体特点: 第一,依附于文本的阅读。 第二,立足于文本的延伸。 第三,设题于能力的考量。 第四,取材于多义的语料。
注意:古诗文以及文学类、论述类、实用 类等现代文阅读文本都有可能出阅读延伸 题
2018/12/4 吴继烈 6
二、 答题思路:
第一,确立一种答题意识 ——立足原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第二,养成一种思考习惯 ——多元放射,正反思考,用著显微。 第三,形成一种答题路数 ——转述文本,确认认识,个性表达。
培养人才也是如此,应顺应它的天性,给予其恰当的 环境让其成长。
分析论证:
换句话说,培养要依照人才的兴趣进行,只要有了对所 学知识的兴趣,之后的学习培养才会事半功倍。
重申观点:
由此可见,培养人才要顺应天性,因材施教,才会取得 成功。
请划分出此答案的层次:
我认为培植人才就像“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 土”一样。树如果围得太近或没有留宿土,那 移树就不会成功。培养人才如果管理得太死板, 那他的本心就会失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贵 之处。如果只是一味的传授圣人之理,而没有 让他们本来美好的质性得以发展,我认为这样 的培植人才是失败的。所以,应像留宿土一样 留住本心,像围数尺一样保护他们的天性,这 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高三(1)倪子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