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艺术先驱—— 李青萍艺术作品精选

中国现代艺术先驱

艺术作品精选

黄德泽 主编

河北美术出版社

徐悲鸿先生作李青萍肖像

《青萍画集》序

青萍女士,既来南洋四载,辑其课余所写之风景静物凡若干图,将付印刷纪念。兹行不佞幸得见其原作,赏览赞美,并曾参与选辑之役。为弁一言曰:昔之鄙夫,皆以艺为小道。迨及近世,铁道即兴,行于一切纵横小道之上,成为最大之道,于是乡曲之桥项黄馘,习惯行小道者,亦禴被登车,附之以驰焉。小道固不可废,而大道如行地江河,经天日月,然铁道之父亲,当称昔之鄙夫所视为小道者也。

市上两毫一斤之苹果,时有酸甜之差,医生谓其中葆有某种肥塔命(今译作“维他命”)者在犹太盘古手中,目击巨蟒,闻尚有甚大深奥意义。但芸芸众生之我,食苹而甘,于愿已足,不遑深究。吾之所惆怅者,乃见他人食之而甘之味,而我不可得也。为道之目的在通,苟因以无阻滞,则道之大小,正吾所不必计也。他人之视闻及感想如何,各人有独到之见,殆尽繁多,非不佞所及知。惟在刊行之前,先发谰言,乃不佞对作者阅者,深致其歉哀与惶怒者也。

1941年5月

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欣赏李青萍的绘画作品,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人,那就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茨维塔耶娃。这两位杰出的天才都是女性,她们虽然天各一方,一个是诗人,一个是画家,但其命运的多舛和悲苦,以及她们那来自灵魂和生命本源的强大张力,却是如此的相像。她们如同两个精神上的姐妹,虽然从未晤面,可她们都是那个充满着战争、动荡、漂泊、浮沉、失落的时代中,最让人唏嘘感动不已的光辉女性。或许有人会说,茨维塔耶娃已经被世人公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她的全部诗歌作品,毫无争议地已经成为了20世纪留给人类诗歌遗产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作为一个虽然一生都在接受命运的挑战,既为画而生,同时又为画而死的艺术家,李青萍的那些数以千计的天才画作,其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却远远还未达到茨维塔耶娃那样的高度。由此,我想声明的是,这不过仅仅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我坚信作为一个天才的画家,李青萍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中国20世纪进入世界美术领域,将被广泛承认的重量级画家之一。其实,我想这一切并不足为奇,我在这里把她们进行比较,是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在她们的生命历程中,这两位都是把苦难作为乳汁吮吸了一生的女人,她们的身上都有着一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她们的个体生命与她们的作品所构成的创作世界,从一开始就是她们的灵魂与这个现实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她们无论是用诗歌语言和意象,还是使用色彩和构图,她们各自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来自心灵的震荡,都能直接抵达其生命中最核心的最柔软的部位。无论她们是用哪一种方式在释放生命本质中的激情和梦幻,有时甚至是非理性的“直觉”倾诉,或许是潜意识的更为隐秘的呈现,她们的作品都是那个时代最让人灵魂感到不安而又能感动所有心灵的悲怆记忆。她们的作品所包含的悲剧感,既是个体生

命的担当,同时又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现实存在,正因

为此,她们属于20世纪,同时她们也属于未来所有

的世纪。二是这两位在精神世界里极为孤傲的女性,

都曾经在漫长的被压迫、流放、凌辱、贫穷的岁月中,

始终坚守着人的尊严,并且一贯把“人道”和“自由”

的信念,注入到自己的全部作品中,她们的作品所表

现出来的生命与精神的价值,哪怕就是在她们生命中

最黑暗的时期,都无不闪耀着金子般的光芒。我想这

一定是一般的诗人和艺术家与那些伟大的诗人和艺

术家最为显著的区别。

可能是我的一家之言,但我必须这样告诉这个世

界。我把李青萍的全部抽象绘画,毫无例外地看成是,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中国现代艺术运动到20世

纪90年代末现代艺术领域里最为不可思议的伟大的

艺术创造收获。她的伟大和不朽在于,她始终自觉和

不自觉地坚守着现代艺术的精神,她自始至终心无旁

骛,她始终是一个被世人曾经遗忘,然而却始终保持

着独立艺术人格的强大存在。有趣的是,她从不属于

现当代艺术史上的任何流派,她的创作探索,从不被

那些所谓现代艺术理论所影响,她的作品所表达的主

题,永远是其生命感知的那个部分。就是在“文革”

后期,她的作品也秉持了一种高尚的独立精神,她是

一个从不被政治和世俗流行文化“异化”的奇特人物,

她的内心和灵魂里充满着强大的力量,虽然她的身躯

是如此的瘦弱,她有一种掩藏在宁静中的悲剧情怀,

从她的身世可以看出,这种悲剧感直到她生命的结

束都始终伴随着她。因此我想,她能画出20世纪见

证中国光明与黑暗相交错的为数不多的深刻的作品,

绝不是偶然的。她的艺术世界,从来不是空洞的,她

的每一幅画作,都与她的生命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她的作品是生命遭受打击之后,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

抗争和复苏的产物,从这个意义而言,她的作品是一

个边缘人心灵孤独的产物,任何人都无法再去复制。

她的艺术人生似乎只能属于这个社会的边缘和角落,

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如果我们抛开她不幸的命

运,以及她曾有过的极度贫困和失去自由,她所曾经

经历过的精神和社会边缘生活,或许从另外一个角度

造就了她的艺术。当然,这作为一个人的正常生活,

却是一种深深的不幸。她可以说是中国美术界在20

世纪中的异类,并且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异类,她虽

然在那个时代生活着,她的肉体和日常行为,跟当时

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不,她要比当时大多数中国人

的生活更为不一样,因为她被关押、管制、劳改、下

放底层的时间占去了她有限生命的大部分,直到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的生活才真正发生了改变。

也因为她的悲剧经历和长期身居偏远的故乡江陵,她

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有别于20世纪中国所有最重

要的画家,那就是她的作品似乎都游离在当时的被概

念化了的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她的作品折射出的时

间,我们能看到的只有灵魂的呐喊和生命不能承受之

重的痕迹,而不是现实的简单重现。我可以肯定,从

这个角度来评价李青萍,她是那个时代最叫人惊叹的

唯一的艺术现象。作为一个诗人,当我看完李青萍的

大部分作品,我不想简单地从现代艺术史的角度来为

她定位,我更多的是从她作品所表达的“生命意识”,

感受苦难和悲悯的“人性”所显现出的独特而鲜明的

个性来评价她。同样,我更不情愿生硬地把她放到世

界现代主义绘画思潮中,来对她进行一般性的评价,

因为李青萍就是李青萍,她的作品完全属于她主观精

神的写照,她那些非理性的、神秘的、癫狂的有时甚

至是体现相反意志的绘画作品,毫无疑问现在已经成

了我们20世纪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作

品包含着奇幻、梦魇、象征、隐喻、分裂、追忆、苦涩、

自由意志等那样一些要素,她的作品表现出了一个色

彩大师所具有的对色彩的天才的敏感度,完全不是从

我个人带有狭隘审美的角度而言,而是从更广阔的艺

术领域来认识这位天才的女性画家,李青萍将以她独

特高超的艺术贡献,当之无愧地成为20世纪人类最

伟大的画家之一。我们感到自豪的是,我们与这位伟

大的女性画家曾经生活在一个时代!是为序。

2012年8月6日于青藏高原

吉狄马加 彝族,著名诗人、作家、书法家。1961

年生于四川大凉山,1982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中

文系。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青海省副省长,

现任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并兼任中国少数民族

学会会长,中国诗歌学会顾问。

刀尖上的色彩之舞吉狄马加

红与黑的交响

—对李青萍绘画的一种解读

殷双喜

对李青萍先生的了解,是在参加中央美院人文学

院张希丹的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的时候,读到了张

希丹同学对李青萍这样一位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十分

重要而又不为人知的女画家的研究。张希丹的论文

从选题、资料收集到写作都做得相当扎实,并且有

自己的独到见解。事实上,20世纪前半叶中国美术

中有一批才华横溢的女画家(如关紫兰、蔡威廉、

唐蕴玉、周多、丘堤、潘玉良、孙多慈等),李青

萍的艺术应该放入这个女美术家群体中考察,才能

凸显出其艺术史意义。从一幅上海美专西画系师生

与人体女模特儿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是

20世纪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西风东渐,女性走出

封建束缚的时代(我们从丁玲等五四以来的中国新

文学作品中可以充分感受那个时代的解放氛围),

照片中的女生站在人体模特儿旁边,共有7位,几

近一半。可以想见,李青萍在这样的时代氛围里,

接受了充分而自由的西画教育。她的艺术,与1930

年代上海的决澜社、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的艺术家的

追求,是一脉相承的。她的命运,也和这些中国现

代美术的先驱一样,自抗战起就发生了逆转,在整

个20世纪的中后期,一直处于一种被抑制的边缘化

状态。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李青萍的艺术之路,

如此坎坷艰难,不仅有她个人的原因,也有着无法

超越的时代宿命。

黄德泽先生与李青萍先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偶然相

逢,不意间却在相互交流中改变了自身的命运,成

为生活和精神上的忘年之交。黄先生对于李青萍先

生由相逢到相知,经历了25年的交往,本着对历史

负责的态度,依据大量的档案、个人资料、作者亲

历和李青萍先生的口述,自2000年起,用8年的时

间完成了《炼狱里的祈祷——李青萍画传》一书的

写作,读来让人感动、沉思。使我们对20世纪中国

现代美术的发展,有了个案基础上的真实体验,历

史在这里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家人生。黄先生来信,

要我为李青萍先生写一些文字,我对李先生素无研

究,十分诚惶,谨以对李青萍先生的一些作品的解

读文字求教于读者。

一、红与黑的交响

李青萍先生的作品,大量地使用了红色与黑色,

如果对现存作品做一个数量上的统计,相信会占居

多数。我认为这与李青萍先生的人生经历、个人际

遇和艺术审美有关。一是她的童年记忆。据李青萍

先生回忆,她童年时最爱看日出和日落。别人说她

的眼神有时候发痴,她也觉得自己的眼力怪怪的。

对此,黄德泽认为:“美丽的红色成了李青萍精神

世界的图腾,在她献身绘画事业的半个多世纪里,

这种对红色的崇拜与感悟,始终贯穿于她对色彩的

感知和审美情趣,她敢于运用原色的红来描绘这个

光怪陆离的世界,那些在画面上随手涂抹的一处瑰

丽的红色,总能强烈地冲撞读者的心扉。”[1]第二

点,是楚文化和湖北民间艺术的影响。据李青萍自

己回忆,小时候,她特别喜欢看母亲和婶婶们做针线。

“她们把大红、大绿、大花、大朵的零碎布头贴成

图案,色块之间的冲突让我好激动啊!到武昌艺专

后我才第一次看见西方的油画,马上被它们堆积起

来的颜色征服了。”[2]她早年就读的武昌艺专的教师

和学生对于她的作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

种说我的作品是信手涂鸦,因为我的作品的色彩过

于鲜艳离奇,色块对比强烈刺目。一种说我的作品

是流光溢彩,是指我的图案、线条具有楚文化特色

和民间艺术那种张扬流畅,在西画中融入了中国的

传统风格。但是有一点大家都喜欢,就是说我的习

作色彩绚丽,少有雕琢。”[3]且不说楚文化中的红

黑二色,构成先秦楚艺术中的响亮基调,就是现存

的湖北民间艺术刺绣,也是在黑底子上突出红白黄

等色彩,十分醒目。很明显,李青萍的艺术特别是

色彩观,受到了这种耳濡目染的深刻影响,在构图

与用笔方面,也具有楚文化与民间艺术那种自由张

扬的童心与率真。第三点,我认为,李青萍艺术中

的红与黑构成了巨大的冲突性对比,不仅是视觉上

的,也是心理上的。这与她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有关,

她不谙世事,直率真诚,但和现实社会的待人处事

规则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屡受伤害,内心深处

常常处于一种高度的紧张状态。这些反映在她的作

品中,呈现为激烈的红与黑的交织,也寓意着光明

与黑暗的冲突。例如作于1980年代的《生命之海》、

1984年的《呐喊》,作于1990年代末期的《癔》《伶

仃洋梦幻系列之二》《来去匆匆》等作品。李青萍

的作品使我想到另一位20世纪的独特中国油画家沙

耆,他也有着对于红色和黄色等高明度色彩的偏爱,

因为这些色彩表现了他在受到强烈的现实刺激后所

产生的心理反应。从这一角度来看李青萍的艺术,

可以看到她和沙耆乃至凡·高一样,都具有某种以

强烈的原色表现个人内心的表现主义画家特征,不

同的是后两者都患有某种精神性疾病,而李青萍虽

历尽磨难,却有着对于艺术的坚定信念,从而得以 新华艺专时期的李青萍

上海新华艺专旅镇(江)写生队摄影,左五为李瑗(李青萍)。

1935年,李青萍于新华艺专毕业,先后在上海普爱小学、上

海闸北区安徽中学任教。1937年2月回到母校新华艺专西画研究

班学习,同年夏结业。

李青萍新华艺专时期的作品

圆满完成其93岁的艺术人生。正如李青萍所说:“我为艺术而生,为自由而死。艺术和自由相伴,艺术和自由与生命紧紧相连。追求它们中的任何一种境界,都是应该付出代价的。”[4]

二、具象与表现

有些研究者对于李青萍的艺术评价,将其归之为中国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家。如果这是指李青萍艺术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抽象性,我是同意的。但是,仔细阅读李青萍的艺术,可以看出,她早期的作品,由于在武昌艺专和上海新华艺专的西式教育,具有很强的印象主义特点,其中写生的因素仍然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她不能拿起心爱的画笔,直到1980年代才可以自由地重新拿起画笔,此时的作品,更多地是表现了她心中的意象,具有突出的主观性想象。但是无论她的作品多么复杂,充满时空与物象的错位,其中还是有着可以辨识的现实物象。虽然她晚年的一些作品,确实达到了某种热抽象绘画的状态(如1990年代初期创作的《天地轮回》《回流》《色彩游戏》等),但从李青萍一生绘画的整体上看,她的作品,还不属于纯粹的抽象艺术,更接近于法国后期印象派、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 1952年,李青萍有过一个短暂的在江陵县文化馆工作的时期,她画了若干水粉画,但是周围的人难以理解,李青萍对文化馆的副馆长说:“我画的是西方印象派,并不是摹写实物,而是把可辨认的物象肢解、分割、隐藏,将它们淹没在各种图形残片的堆积里,仅在某些角落隐约透出具体物象的原形。您看,这里是不是像一个与自然物完全不同的新的整体?还有……这图形残片之间的叠置、穿插、掩映、渗透……您不要去追究图形与自然物象之间

的相似,而是要去倾听我创作的画面里自身的音响……就是用这些,我构筑了一个新视觉。” [5] 1996年,我在提交第一届上海双年展的论文《从写实到具象》中,就提出了“具象绘画”(Representational Painting)的概念。我所理解

的具象绘画,应该定位于传统写实绘画和当代抽象绘画之间。相对于传统写实绘画,当代具象绘画更强调“呈现”而非“再现”,在写实绘画的基本矛盾中,当代具象绘画更强调艺术家观念的渗入与主体的创造。相对于抽象绘画,具象绘画保持了与自然、形象的视觉联系,即具象绘画的创作母题来源于自然对象,在其作品中保持了可视的(哪怕是依稀可辨的)形象,以此来保存写实绘画的精髓与奥秘,即写实绘画必须在视觉与想象的基础上建立起与观众的基本联系。具象绘画与传统写实绘画的差异,使它不再局限于统一的三度幻觉空间,而在二维平面上呈现出形象的多重组合、空间的自由切换,技法、风格的多样探讨,获得更大的观念与内心情感的空间。与抽象绘画的差异,使具象绘画保留了现象学意义上的意象呈现,它使得

艺术家有可能发挥创造性想象力,将个人对于自然物象的观察体悟通过多种技法与媒介综合组织、呈现于观众面前,使观众摒弃传统写实绘画的“真实之镜”,直面作品与形象,获得个人化的独特审美经验。当代具象绘画的根本目标,应该是在视觉性的审美活动中,揭开存在之帷,将大地带入光亮,让作品焕发出不可言喻之美。由此,具象绘画可以将表现性绘画、叙事性绘画、象征性绘画等都纳入其中,在空间的组织、形象的变异、媒介的多样化中,获得更为广泛的自由度。[6]

李青萍的艺术,具有我所说的“广泛的自由度”,

她所说的“新视觉”,就是具象中的抽象,印象中的表现。对此,李青萍强烈地表述了她的艺术的表现主义特征:“我是画的具象画啊!我想将自己的感悟和

热情尽情表达出来。”这使我想到西班牙著名画家塔皮埃斯,他也将自己的绘画表述为“具象艺术”,是令人回味的。观察李青萍自1980年代以来的作品,都具有这种对现实生活和物象的高度提炼和自由抒发的特征。可以这样说,李青萍的艺术,是20世纪中国油画艺术语言发展历程的一个浓缩。她从写生出发,经历了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最后并没有走向冷静理性的几何抽象,而是在强烈的抒情和表现中达到中国传统绘画所说的“似与不似之间”。李青萍在一个广泛的艺术空间进行自由的创造,并不在意自己的风格与定位,也从不用某种固定的样式和画法批量生产。观察近十年来的中国油画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油画学会在2008年举办的“中国油画现代性研究展”,我们看到,这种表现性、象征性、抽象

李青萍在吉隆坡举办抗日义演。

李青萍在筹赈会担任联络部副主任,经常接待许多国内到南洋的爱国劝募团体和爱国人士,她先后接待过由陈炳仁和夏之秋率领的武汉合唱团,以马俊为首的京剧团,以及徐悲鸿、刘海粟、沈仪彬、张丹龙、徐谦等艺术家 。

李青萍南洋任教时期的作品。

南洋飘洒自在的风土人情,大海、沙滩、椰林以及热带气候所特有的透明色调,与李青萍那色彩明艳、挥洒自如的画风一拍即合,她似乎寻觅到了艺术创作的融汇点。

性的艺术语言越来越多地吸引了许多中青年油画家的注意力,并且产生了一些相当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中国当代油画的艺术语言。李青萍的艺术,是一种非常纯粹的艺术,虽然保持了与现实的某种关联,但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再现性、主题性、情节性的写实艺术,而是更多地触及到人的内心与感觉。虽然她的作品,有一些显示出某种急就章式的快速与激情,似乎少一些沉稳的推敲和修饰,但其中的率真品质,远远高出她的同时代画家对西方写实艺术的亦步亦趋,也远远地高出了今天许多模式化、符号化的商业性绘画(包括古典的和前卫的)。对李青萍的艺术,有必要进行深入持久的研究。她的艺术,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发展过程中的宝贵遗产。

2010年2月9日

注释:

[1]黄德泽.炼狱里的祈祷—李青萍画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35.

[2]同[1],第53页。

[3]同[1],第52页。

[4]同[1],李青萍《序》,第15页。

[5]同[1],第139页。

[6]殷双喜.从写实到具象//第一届上海美术双年展论文集.上海美术馆,1996.殷双喜 江苏泰州人。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国雕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雕塑》主编、《美术》杂志编委、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大风景之四 布面油彩 46.5 cm×58.5 cm 1987年

抽象 布面油画 42.5 cm × 65 cm 1980年代

春 布面油彩 37 cm × 59 cm 1980年代

人与马 布面油彩 41.5 cm × 64 cm 1980年代

狂奔的骏马 布面油彩 52 cm × 51 cm 1980年代 大风景之二 布面油彩 49 cm × 57 cm 1980年代

深秋 布面油彩 54 cm × 59 cm 1986年

鱼跃 布面油彩 38 cm × 61 cm 1985

有栅栏的风景 布面油彩 39.5 cm × 66 cm 1990年代

山润春雪 布面油彩 52 cm × 70 cm 1985年

城市回忆 布面油彩 52 cm × 70 cm 1984年

峡谷 布面油彩 54 cm × 60 cm 1980年代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1,中国画的分类: 技法不同:工笔画,写意画 题材不同: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2,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点: 人物画:传神写照 山水画: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知识补充]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鉴赏(一) 在人类早期活动中,文字还远未形成以前,就已有了绘画的萌芽。大约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彩色陶器上画上各种图案花纹,或一些动物的形象。把过去的历史记载和近年来考古发掘中出上的文物对照来看,我国的绘画艺术在战国时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最突出的例子便是1949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中 出土的一帼晚周帛画。画着一个侧身而立的细腰长裳的女子,合掌敬礼,左上方为乘龙跨凤升天之像。画家运用细劲有力的线条,生动地描绘了仪态端庄的女子,矫健腾飞的龙凤,表现了作者杰出的艺术才能。但汉以前的绘画,笔墨简略,构图还未臻复杂。

秦汉时代,对画工和画家作了不少记述。汉元帝时的 御用画工毛延寿,就是一个很好的肖像画家,把人物的像貌和年龄特质都能画得很逼真。同时汉代石刻如画像石、画像砖等,存世很多,所以汉代又可以石刻艺术为其特征。另外在辽宁的辽阳、营城子,河北望都等地发现许多汉墓壁画,说明汉朝的壁画也开始盛行。从汉墓壁画的表现手法和特点来看,大都以朴实的墨线,勾出形象的轮廓,然后用朱、青、黄等明快的原色加以点染,具有技法古拙而风格鲜明的特点。 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文史箴图》,是为西晋诗人张华《女史箴》一文作的几段插图,在我国是最早的卷轴绘画,在中国和世界画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魏晋南北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勃兴期。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西等大画家,蔚然并起,他们继承秦汉艺术的传统,并大大发扬创造,后人对他们的评语是:“张得其肉,陆得 其骨,顾得其神。”说明三人各有其独特的绘画风格。顾画中的线条,具有连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特点。历代画家称顾的用笔“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或是“青云浮空,流水行地”。陆是顾的学生,画中的线条有连绵不断之状,而被人称为 “一笔画”。从文献记载获知张僧繇作画时,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有点像后来的速写法,后来人将此种画法与顾、陆连绵不绝的一笔画加以比较,则

浅谈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我国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艺术设计发展取得突破性成就的黄金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在社会发展稳定,综合国力排名不断上升的环境优势下,艺术设计得到了蓬勃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逐渐显示出重复的国际主义刻板面貌、过分依赖计算技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底气不足等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探究分析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现代艺术设计逐渐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具体表现在设计队伍逐渐壮大、设计产业迅猛发展、设计观念更新快速、艺术水准全球化等等,笔者主要从整合本土化与全球化、中国的艺术设计将走向世界、艺术设计将进入个性化设计时代、绿色设计是21世纪的设计主流四个方面,浅析了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抛砖引玉,旨在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进上绵薄之力。 1.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及弊端 (1)重复的国际主义刻板面貌 从中国目前的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状况来看,市场的发展和商业形式的急功近利导致相当一部分平庸之作产生,其对于国外某种流行“艺术语言”进行大量复制和抄袭。这种“重复”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为了获得短期的艺术效应,一部分人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而沉酒于对形式与技法等视觉刺激的追求,我国相当多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追随国际潮流之后,走别人已走过的路而乐此不疲,“照猫画虎”,生硬地设计出一批“国际主义”的刻板面孔,用国际风格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和个性,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现代艺术设计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设计师的创造力是现代艺术设计内在的发展动力,而设计师的创造源泉更多地取决于自身在信息和文化大背景下接收与转换艺术资源的能力。 (2)计算机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艺术设计的发展不是孤立、片面的,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它自身还必须不断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发展自己,从而更好地实现为社会服务的宗旨。电脑作为一种表现的工具对艺术设计有着非凡的贡献,电脑参与设计的最大好处是它为设计者带来了空前的快捷和便利,使设计者减少了手工制作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对设计者是极大的解放,同时电脑的灵活组合性可以使平常看不到的现象变成可视的画面,对于开发创作思路有了很多好处,这是设计领域的一次革命,是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增订本) 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主编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诗歌: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朋友之情,我不太相信,因为用“蝶”比喻两个大男人,未免过于唐突。我觉得这是胡适对自己爱情生活的一声叹息。胡适十几岁时就与江冬秀订了婚,但到美国之后,邂逅了才情超逸的韦莲司并为之倾倒,两人的半世情缘从此启幕,现在已不是秘密了。这首诗写于1916年,正是胡适回国的前夕,这首《蝴蝶》其实是一曲中西合璧的现代“梁祝”。本来“双双飞上天”翩翩翻飞的两只蝴蝶,因胡适母亲催胡适回家成亲,不得不“忽飞还”一个,剩下韦莲司一个人孤苦伶仃,望穿秋水,也真“怪可怜”——韦莲司一生未嫁。 表达了他当时孤寂、苦闷心情 鸽子《鸽子》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凤凰涅槃(存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提高了声调

看无数白云 喝滚滚洪涛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无比自豪 迎着狂风 我高傲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不为凛冽的寒风动摇 顶着它冲上去 才能为铮铮铁骨索取回报 天狗 太阳礼赞 夜步十里松原 瓶·春莺曲 伊底眼 繁星(一、七、十、七十五、一百三十一)春水(五、一○五) 夜 弃妇 采莲曲

雨景 晚祷 雪花的快乐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 我不知道风—— 云游 忆菊 死水 发现 静夜 十二月十九夜 蛇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雨巷 寻梦者 乐园鸟 我用残损的手掌 预言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断章

浅谈中国现代艺术现时下的文化意义(一)

浅谈中国现代艺术现时下的文化意义(一) 摘要]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在西方人与生俱来的极端主义思维方式的引导下,经过近一百年的连续不断的推陈出新,终于陷入山穷水尽的绝境,至于人们惊呼:“艺术死了!”然而,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双重包围的中国当代艺术,其在形式语言和文化意义上的不断突围和实验摸索中,却在不知觉间兼具了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急先锋。 关键词]现代艺术先锋艺术文化突围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在西方人与生俱来的极端主义思维方式的引导下,经过近一百年的连续不断的推陈出新,终于陷入山穷水尽的绝境,至于人们惊呼:“艺术死了!”现代主义艺术不仅在美学上构成了与传统的对立,在内在精神上体现出人的灵魂与肉体、人与自然的分离,而且在艺术的接受上也产生了与大众的隔膜。正如有人指出的,现代艺术将大众分成懂它的和不懂它的两部分人,而懂它的人总是少数。然而,置身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双重包围的中国当代艺术,其在形式语言和文化意义上的不断突围和实验摸索中,在不知觉间兼具了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急先锋。此时,以实验探索艺术语言和对当下现实做积极批判的中国现代艺术在对现实的表述和批判时表现出了应有的锐度和积极性。艺术家不仅用人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着对大自然的亲近,对社会生活的关心,而且竭力想要消除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他们全心全意地想与社会合作,千方百计地迎合大众审美趣味。 中国当代艺术就此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化语境,即中国的这个交织着现时与以往传统、东方和西方交织错位的文化语境。如果单纯从艺术的当下性来说,中国现时代的艺术家几乎无不处于时代的错位之中,但如果从艺术家中国性的生存处境来看,原先的错位则是正常和必然的,因为唯有从这种“错位”才从一个更深的层次提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本质和意义,那些错位的艺术家们所进行的艺术创作以及形式的追求,无不是特定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和民族特质所能成就的最大极限之所在。应该看到,并不是这一批批当代艺术家甘愿精神迷失和徘徊途中,而是我们的文脉传统和时代境况并没有从源流洞开永恒之泉,而每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实验探索也并没有从一开始就能抵达到艺术和社会的实质性问题。所以,现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不是在徘徊或迷失,而是艺术家们在与繁杂交错的文化和商业环境地碰撞中,在不懈地实验和探索着! 这样一来,中国当代艺术便在另一个背景下获得了新的意义,从80年代的狂飙突进到今日的波普艺术,从写实主义到形式抽象,从表现主义到观念艺术再到行为艺术,从群体活动到个体行为,从初期现代艺术的全盘西化模仿到犯规传统的文化寻根,从反映文化和社会创痛到后来的嬉皮和玩世主义…,可以说,中国现代艺术的每一个足迹都在中国式标识中具有了探索和实验的价值,它们展示了中国现代艺术在一个当下中国这个特定的语境下所能穷尽的一切可能可为。必须指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几乎是从空白开始,中国艺术家缺少西方艺术家那种对西方现代艺术传统的那种熟念,因此,对于中国的现代艺术家来说,创造和批判地继承吸收是同等重要的,并且几乎是同时在发生的!基于此,中国当代艺术的每一次实验和探索都显得格外意义珍贵! 由此来看,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锋性恰恰是由于它这种独特的处境使然,他展示出的任何一个汉语世界所缺乏的当代因素都可以被视为革命性的先锋因素,特别是这种因素对中国旧有文化模式和生活法则构成批判性时,这种先锋性地位便更加巩固,不过,随着中国当代文化对诸如此类的先锋艺术汲取融合,他便需要一种更新的观念和形式来不断突破自己,以应对所处文化环境对它先锋性地位地消融。如此,新的艺术先锋便又应运而生,这样一种需求、创生(往往发胎于移植)和融纳的过程,便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先锋艺术景观。中国近代现代艺术的严重缺位和对新艺术形式及观念的迫切需求,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在短短十余年间,便走过了西方现代艺术之路近百年的历程,这样的全方位多维度的文化覆盖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现代艺术的最大意义,它在每个方位和维度上都达到了当代中国文化需要与吸收所能达到的

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教学设计

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 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设计思想:《美术欣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尤其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标新立异、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表现形式也从具象转变为意象和抽象,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欣赏难度较大。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以及我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特别对广大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陌生的艺术世界,一个急切想了解的艺术世界。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有机会更多的接肋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展览和作品,但人们常常是“许多人去看了,有些人窃窃私议,不说好,也不敢说不好,更不敢说看不伍,而事实是看不值。” (施蛰存语)我们有必要对现代中学生进行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员基础的启蒙教育。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种类繁多、流派纷呈,表现形式和艺术理论也各不相同,它的出现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渊源,对于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不仅在我国,就是在西方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纺坛,要通过一节课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接受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是不可能的,因此本课的重点以转变学生的欣赏观念为主,以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美术欣赏的标准为线索,通过一些现代主义绘画的代表面家自身从具象到意象、抽象的观念和表现形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理解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特点,初步学

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欣赏美术作品,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学生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鉴赏能力。 教材版本:上海版高中美术课本《美术欣赏》上册 课题: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介绍,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和欣赏外国现代绘画作品,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操作: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启发学生在读读、议议、看看、谈谈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外国现代摄绘画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正确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方法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以及相应的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中国的绘画艺术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提起中国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战争频繁,古人就发明了以鸟为形,以木为料,用阔叶植物叶子扎制而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这就是现代风筝的雏形。随着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和丝织品的发展,后来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风筝多是以竹为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制成。有趣的是,今天老少皆宜的娱乐工具──风筝,在历史上,还曾用于战争之中。当时人们将它用于军事上的勘测、侦察、通讯和宣传等,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到了唐宋时期,风筝的用途有了新的变化,工艺也日臻完美,寓意也愈加丰富,开始作为一种饶有情趣的民间娱乐项目,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涵和色彩。 众所周知,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中国的风筝产生于民间,因此它的取材也离不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有浓厚的民俗特色。现实生活中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无一不被能工巧匠们移植到风筝绘制上。造形各异,图案逼真的风筝都寄托了人们深厚的思想感情,人们把自己的爱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理想的追求以及纯朴的思想情感,寄托在风筝的一端。借着融融的春意,凭着平稳的风力,放飞到空中,使人得到美的陶冶和无穷的享受。 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筝,可惜后来失传。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 美国也有放风筝的故事,当时的人们以为雷电与闪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惧,富兰克林则利用风筝,证明了雷电与闪光是空中放电的现象,而发明了避雷针。

最新中国传统美术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讲课教案

中国传统美术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其传统文化元素更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传统美术元素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印迹,虽然几经结构重组,样式万变无穷,但是无不与生活有关、无不与智慧相连。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路,再到战国时期的轻巧器皿,都在图形、文字及造型等方面体现着中国传统美术元素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这些方面成为中国传统美术元素的主要载体,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和希望,传承着神州大地的艺术精神。再看如今的现代设计艺术,都或多或少的继承了中国传统美术元素的恢弘与精巧、简约与精致、粗放与娟秀,随着西方美术元素对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渗透,我国的现代艺术作品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也都富有现代气息与西方浓郁的文化涵养。因此,现代设计艺术,不是一味的对中国传统美术元素的继承,也不是只顾西方美术元素的模仿,而是时代特色下,设计师的创新与综合,是东方文化与西方魅力在设计艺术中的交融。为了便于分析应用,中国传统美术元素可以通俗的分为三大部分,即传统美术图形、美术字书法、传统美术造型文化。现代设计艺术对中国传统美术元素的应用具体分析如下: 一、掌握传统美术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提炼与衍生 美术图形在传统艺术中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要素和风格样式,是传统美术元素的风格外化表现。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将传统美术元素融合与应用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需要用现代设计艺术的构图理念对传统美术图形进行多种方式的设计重组,这样才能在提炼传统美术图形的同时,将时代特色融入其中,体现出创新风范与历史底蕴。在生活中和影视作品中能够看到许多富有传统美术图形元素的作品,如备受业内人士称赞的凤凰卫视台标。这就是从传统美术图形元素凤凰图形中获取的灵感,虽然仅仅是一个电视台的台标,但是确实一个媒体管理理念的体现,一凤一凰振翅高飞,铿锵和鸣,企业形象与管理者的理念得到充分表达。不仅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特点,还能够能够充分地体现出设计理念的核心个性。 但是,随着现代设计艺术作品当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美术图形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现象,再加上目前中小企业对企业形象设计的重视,出现了较多的畸形设计这些设计作品当中一眼能够看出哪些是传统美术图形元素,哪些是富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元素,但是却是众多设计元素的堆砌,没有抓住这些图形的文化灵魂,使作品失去了最关键的部分。 二、思考美术字书法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合理运用 美术字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特定艺术形式,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具有书法特色,还要具有美术特色。甲骨文、篆、隶、楷等各种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不但讲究字体的造型变化,而且非常重视文字的组合和虚、实、轻、重等整体构成关系,使传统美术艺术更加富有表现张力。 因此,在现代设计艺术中,传统美术字书法也被广泛运用,甚至将其书写时的书法要求运用到西方字母的写作当中,使艺术作品上的文字成了文化底蕴的鲜明符号。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当中的京字就是中国传统美术字书法的经典应用。会徽以古老的印信代表华夏古国向世界的庄严承诺:世界给我以信任,我给世界以辉煌!同时,将古都北京的青春气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结合,向世人展示了对现代文明和各地文化的包容,欢迎世界各族人民的到来。正是

中国当代艺术的特点

中国当代艺术的特点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由于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媒体的出现,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都将面临着许多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艺术创作上, 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既深受自身文化传统的浸染和影响而表现出自身强烈的地域性特色,同时也处在国际文化大背景的交互作用当代性之中。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就是在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同时体现了我们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及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创新之作。 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考察当代艺术家的文化背景和身份时我们注意到许多艺术家已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 因而很难简单地用一种单一地域性来加以界定。当代社会由于交流与移民的日益频繁,许多艺术家在世界各国漫游,如著名当代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徐冰、谷文达等都先后在几个不同的国家长期居住和从事艺术创作。20世纪以来由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领先地位, 西方国家的文化和艺术也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似乎形成一种西方艺术也处于领导国际艺术发展潮流的错觉。亚洲、非洲、拉美第三世界国家的艺术只能尾随其后, 亦步亦趋地模仿或照搬。今天这种局面应该有所改变。 中国当代艺术应该包括在中国大陆的艺术家和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已逐渐分化和发展成为以大陆为基地的艺术家和居住在海外的艺术家,长期以来一部分海外中国艺术家已融入西方主流艺术的大军,他们无论在艺术语言上还是在主题上都出于西方主流的话语范畴,唯一保留的只是作为早期文化背景上中国的身份。如蔡国强、谷文达、徐冰和黄永砅等人。他们的艺术创作更多地关注对文化冲突和权力的思考,特别有关文化权力的斗争。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日益开放以及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发达,中国的大陆艺术家也分化成传统中国画型,学院架上油画型和新媒体和材料型(行为、观念、装置、多媒体等)等各种艺术观念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而越来越多元化。从艺术生态和社会赞助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由于艺术的展示方式、渠道、策划方式,赞助来源的多样化使今天的中国艺术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生态。海外中国艺术家由于所处的国际文化背景中,因此,每天每时都在接触和思考更加广泛、深入的艺术问题,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种族、历史和文化权利斗争的主题与问题。从而使他们的艺术创作具有更大的国际性。 关注中国历史与现实、中国的当代艺术第一要强调中国的当代性,中国近百年来的发展与变革,同时也交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全球化与本土化,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冲突与交融的时代性之间。因此如何面对中国文化传统,以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重合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必须关注的问题与特点。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后现代文化)并不完全等同,当代中国同时具有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的交织并存的状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及社会形态不断变革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必须关注的中国当下社会与文化的问题。如人性与价值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民族与地域问题、生存与权利问题等。从而构成中国艺术的

(初中美术教案)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初中美术教案 第一课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1课时) 课型: 单一课 教学方法: 讲述、欣赏与思考。 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教学步骤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 作者介绍: 艺术欣赏: 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____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 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 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 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 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 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 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 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 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 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感悟与心得 在中华民族蔓延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生长发育起来的中国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面貌屹立于东方大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身一套独有的审美体系、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中国绘画具有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完整的画学体系,是华夏文化与创造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闪光。美术史家把中国的绘画与希腊的雕刻、德国的音乐称为世界文化史上鼎足而立的三大艺术,又因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称之为国粹。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倾注了古今大师们的心血,中国绘画发展于今,也委实经历了一番不平常的历程。 中国绘画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体现着热爱自然、忍耐细致、中庸的民族性格,诠释了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对于原始的绘画艺术,这些绘画具有一定的文字功能和符号意义,反映了先民社会生活的信息及相关的图腾崇拜。进入商周时期,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青铜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青铜文化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征。及至秦汉时期,在继承了前代绘画的基础上,绘画有了长足的发展。绘画的种类也增多,包括壁画、帛画、秦汉画像石及画像砖、器物上的装饰绘画等等,在内容上,反映了广泛、丰富的社会生活;在形式上,以相对写实的艺术风貌冲破装饰风格的羁绊,扫除西周时代的陈旧格式,呈现出崭新面貌;在思想上,要求绘画“恶以戒世,善以示后”的教化作用。这一时期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的艺术观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观。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社会政治服务的外在功利,注重其“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效果,这种艺术观始终是中国艺术家心目中确定主题内容的准则。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繁的动荡时期,痛苦动荡的社会促进了精神领域的全速发展,并给这个时代的艺术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在内容上以生活为主,注重人的因素,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精神。在题材上,继承汉代的神话和历史故事题材,同时,新的绘画题材如肖像画、文学题材绘画、风俗画、花鸟画兴起,山水画也成为独立的画科。在风格上,从汉代的雄浑、粗朴、古拙、转为严谨精密、体韵飘然的风尚。隋唐时期统治者提倡绘画,许多著名画家云集宫廷,由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各题材竞立并存,中国古代绘画进入绚丽多彩的时期。此时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画家不断吸收西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作题材也比较广泛。人物画越来越注意反应现实生活和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产生南方、北方不同的地域风格;花鸟画创立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没骨等多种表现方法,宗教画也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可以说,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的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两宋绘画经历三百多年,题材、风格、技法都有大发展。艺术水平和表现力达到新境界。绘画内容,转向生活中的形象描写,注重真实的具体的描写。表现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子夜》出版于哪一年? A.1928年 B.1932年 C.1933年 D.1936年 2.翠翠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A.《子夜》 B.《边城》 C.《神巫之爱》 D.《长河》 3.萧红最后一篇小说作品《小城三月》完成于 A.1935年 B.1938年 C.1940年 D.1940年 4.下列哪一部作品称得上是分析心理小说? A.《金锁记》 B.《在其香居茶馆里》 C.《梅雨之夕》 D.《子夜》 5.散文《匆匆》的作者是 A.周作人 B.冰心 C.朱自清 D.俞平伯 6.以长篇小说《桥》而被周作人大为称道的小说家是 A.废名 B.俞平伯 C.沈从文 D.老舍 7.曾经评价《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是大胆的描写,至少在中国那时的女性作家中是大胆的”的作家是

A.鲁迅 B.茅盾 C.瞿秋白 D.林语堂 8.发表于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1号并收入小说集《呐喊》的鲁迅作品是 A.《故乡》 B.《孔乙己》 C.《阿Q正传》 D.《伤逝》 9.小说集《南行记》是下列哪位作家创作的? A.柔石 B.老舍 C.萧红 D.艾芜 10.下列创作了散文集《空山灵雨》的作家是 A.废名 B.沈从文 C.萧红 D.许地山 11.《昨日之歌》是下列哪位诗人的诗集? A.徐志摩 B.冯至 C.闻一多 D.卞之琳 12.下列哪一位诗人是“九叶”诗派的诗人? A.卞之琳 B.牛汉 C.郑敏 D.绿原 13.欧阳予倩《屏风后》是一出 A.独幕剧 B.三幕剧 C.四幕剧 D.五幕剧 14.诗篇《沉钟》的作者是 A.艾青 B.郑敏 C.袁可嘉 D.冯至 15.赵树理小说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创作于

全国统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u试卷(最新)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小说《断魂枪》中,王三胜的性格特征是()(1分) A:争强好胜,目光短浅 B:豪爽磊落,与时俱进 C:固步自封,偏执狭隘 D:老成持重,处事周全 2、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是()(1分) A:20世纪20年代受“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成长起来的知识女性 B: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东北女作家 C:20世纪40年代任职于重庆某银行的女职员 D:20世纪40年代任教于三间大学的女教师 3、散文《鹰之歌》表达对女友的怀念之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是()(1分) A:反讽 B:对比 C:象征 D:排比 4、话剧《屈原》中虚构出来的道义美的化身是()(1分) A:南后 B:婵娟 C:郑詹尹 D:张仪 5、形象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主题的作品是()(1分) A:《北京人》 B:《升官图》 C:《上海屋檐下》 D:《白毛女》 6、小说《桃园》的艺术特色主要是()(1分) A:视角灵活多变 B:故事结构环环紧扣 C:明暗线索交织 D:散文化和诗化 7、下列表述中,对诗歌《纤夫》中“纤夫”形象理解正确的是()(1分) A:讥讽了追名逐利的生活方式 B:传达了人生悲凉的生命体验 C:象征着坚韧强劲的古老民族精神和顽强生命力 D:象征着英勇无畏、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

8、话剧《南归》精心选取的“桃花落了满地”的舞台背景是()(1分) A:华北农家小院 B:江南农家小院 C:天津周公馆 D:上海公寓 9、报告文学《包身工》着重刻画的三个被殴打、被侮辱的人物形象是()(1分) A: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名的小姑娘 B:芦柴棒、拿莫温和荡管 C:芦柴棒、拿莫温和不知名的小姑娘 D:拿莫温、荡管和小福子 10、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国统区的女作家陈敬容、郑敏是()(1分) A:七月派诗人 B:九叶派诗人 C:新月派诗人 D:现代派诗人 11、小说《绣枕》中,小姐精心绣制的“绣枕”最后的下落是()(1分) A:泥牛入海,去向不明 B:被人践踏而落入下人手中 C:高价售出,被人收藏 D:被人赏识而作为艺术品陈列 12、散文《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引用并做了辩证分析的观点是()(1分) A:钱玄同“废汉文”的主张 B:郁达夫把小说当作作家自叙传的主张 C:林语堂生活艺术化的主张 D:鲁迅用文艺改造国民性的主张 13、小说《金锁记》用以引出全篇,贯穿始终,给小说涂上一层苍凉色调的意象是()(1分) A:枷锁 B:月亮 C:死水 D:风雪 14、散文《钓台的春昼》中,“我”游历的两个景点是()(1分) A:金燕村、雷峰塔 B:前庄、后庄 C:桐君山、严陵台 D:白洋淀、荷花淀 15、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所叙故事的历史背景是()(1分) A:20世纪10年代的张勋复辟 B:20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201910真题(含解析)

2019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考试试题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晨报副刊》以连载的形式刊出的鲁迅小说是 A.《阿Q正传》 B.《铸剑》 C.《彷徨》 D.《狂人日记》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阿Q正传》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报副刊》,小说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P25 2.下列各项,关于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表述正确的是 A.最早表现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具有共同命运的小说 B.最早表现女性冲出家庭,实现婚姻自由的小说 C.最早表现留学生活的小说 D.最早表现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小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春风沉醉的晚上》写于1923年,是最早表现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具有共同命运的小说。小说里的“我”和女工人陈二妹同住在贫民窟里,两人由相识、猜疑最后走向相互了解相互同情。P34 3.小说《萧萧》描述的生活场景所在地城是 A.东北农村 B.江南农村 C.湘西农村 D.广州郊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萧萧》写于1929年,表现的是湖南湘西农村的生活场景。小说塑造了萧萧这一悲剧的形象。P52 4.小说《春蚕》揭示造成农村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是 A.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榨和盘剥 B.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 C.民族资本家对农村自有经济的破坏 D.农民自身的懒惰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春蚕》反映了“一·二八”战争后江南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貧困化的现实,形象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是造成农村经济崩渍的根本原因。P65 5.被茅盾称赞为“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的作家是 A.废名 B.路翎 C.台静农 D.叶圣陶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茅盾曾称赞叶圣陶:“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借助人物自身动作和心理过程,在冷静的描写中寄寓着讽刺、批判的含义,这是小说的另一艺术特色。P44 6.小说《断魂枪》中,王三胜的性格特征是 A.固步自封,偏执狭隘 B.豪爽磊落,与时俱进 C.争强好胜,目光短浅 D.老成持重,处事周全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王三胜是沙子龙的大徒弟,性格外露,争强好胜,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他对武艺没有超功利的追求,只是拿武艺混饭吃,当武艺“被狂风吹走了”之后,他便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练起了武艺,但不白练。他对沙子龙由崇拜、吹嘘到后来的贬低、蔑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对沙子龙前后态度的变化中表现了他们肤浅短视的一面。P86 7.小说《小城三月》中翠姨的性格特征是

民国初期中国现代艺术的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94350816.html, 民国初期中国现代艺术的特点 作者:罗霄 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9期 摘要:民国初期作为一个社会阶级和思想观念大变更的时代,衔接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近 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出现了大量复杂而又纯粹的文化变革,也形成了众多全新的文化观念,表现在现代艺术方面更是如此。本文作者和众多历史艺术爱好者一样被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艺术深深吸引,通过对一些当时的艺术状态和代表人物的描绘来展现那一时期中国现代艺术的特点,并给出作者对这一时期现代艺术的观点。 关键词:民国初期;现代艺术;变革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中国社会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动荡和变革仍然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20世纪上半期,中国 人民不断地开展着救亡图强运动,主要表现在引进西学和革命斗争两个方面,因而民国初期的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背景也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学习西方的组成部分,现代艺术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艺术,两者在混沌之中彼此对抗而又相互融合。二是此时的现代艺术带有鲜明的社会化和政治化倾向。 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民国初期的中国,这样一个混乱时代不断展现着它的时代性特征。除了艺术思想和观念的变革,本文将主要通过建筑、美术、手工艺等方面来表现一时期的中国现代艺术。 在建筑方面,早在清末开始,西方入侵我国,在势力范围所到之处,渐渐出现了一些洋式建筑。民国初期的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一个缩影,尽管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但各个地方的建筑风格又各不相同;一般都为砖混结构,这是一种混合结构,是采用砖墙来承重,钢筋混凝土、梁柱板等构件构成的混合机构体系。就建筑风格而言主要分为西方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民族主义三种,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指运用古希腊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受它的影响的建筑为模板建造的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是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的具有鲜明现实主义倾向的建筑风格,这正好符合当时的资产阶级民国政府的意识形态;新民族主义建筑是在民族主义大行其道的历史背景下,众多建筑艺术家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思想而发展出的一种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这三种风格的代表建筑有上海外滩建筑群、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原汉口南洋大楼和南京各类官员府邸等。此时的建筑艺术装饰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材料演变和欧式风格的再现与演变。在建筑材料上,从晚清开始,西方的建筑材料,如砖块、水泥、石材、玻璃等被引进到中国,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木材在建筑中的构造主体地位;此外红砖、钢筋混凝土也被大规模的运用,几乎在整体上改变了中国今后的建筑材料风格。在建

浅谈原始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借鉴仅供)

浅谈原始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摘要:原始艺术是艺术史的开端,它的造型语言古老,朴拙,抽象,充满神秘的魅力,让人们好奇和向往,尤其对现当代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论从形式语言还是精神内涵上,原始艺术都给我们现当代艺术创作与发展提供了灵感和启发,包括野兽派、立体主义,中国画艺术等,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原始艺术精神。 关键词:原始艺术;现代艺术;岩画;水墨画 随着考古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原始艺术呈现在人们眼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原始艺术是人类最初的思维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它的艺术特色鲜明,形成了独有的原始语言,不论从形式还是精神上,对各个时期的艺术影响都非常巨大。本文将从原始艺术的特点,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艺术创作应怎样融入原始艺术精神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一.原始艺术的特点 “原始”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一个术语,是19世纪初至二十世纪末流行的一种艺术趋势。原始艺术形成于人类早期发展阶段,它最大的特点是史前艺术与现代社会文

明程度平行发展,对西方传统艺术的创新起到了革命性的颠覆作用。原始艺术普遍具有粗犷,质朴,单纯的特点,充满了野性和生命力,有着极其简洁的线条和浑然天成的色彩,不讲究构图和立体,无论哪一个事物,他们都从它最具有特性的角度去表现,感性的积淀是原始艺术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感性大于理性,精神盖过物质,它便古拙,纯粹。古代和现代的各种艺术都是在原始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其最大的共性。 二.原始艺术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 原始艺术可以称得上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范本”。西方的艺术自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基本上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模仿论”占统治地位,一直到20世纪初,人们开始把直接表现自然形态转化为通过艺术家的大脑展现艺术形态。一方面,从各个民族,各种艺术类型相互借鉴;另一方面,回归历史,学习研究艺术的起源――人类童年的艺术。原始岩画带给艺术家们新的造型形式语言,打破了传统的三维空间,抛弃了理性的焦点透视,把富有立体感的画面变成了一种平面装饰。法国19世纪末出现的“野兽派”就是深受原始艺术影响的结果。西方现代艺术的奠基人塞尚、高更、梵高、马蒂斯等均受原始艺术的影响,从中吸取营养,激发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浅谈宋代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继承与发扬 材料学院10级四班申艳微201000150163 大唐盛世百花齐放,经济文化高度发展,长安也成为世界经 济文化的中心,然而安史之乱后的中原千疮百孔,巍峨霸气的唐朝宫殿还是在无数人的哭声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时宋代来临了,当浓墨重彩的繁华化为泡影,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追求对内的征服。表现在艺术形式上,自然会自成一种风格,别具一番特色。再加上宋代皇帝尤其是宋徽宗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及独特的艺术见解,所以宋代的艺术很顺利的完成了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宋代,政府组织建立了皇家画院。根据史书记载,宋徽宗曾亲自主持画院,宋代统治者对艺术的推崇与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当时两宋宫廷画院都讲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学习传统,形似是要真切细致地再现客观事物。宫廷画师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作风,追求形象的逼真,构图的提炼。总的说来,两宋宫廷绘画有一段时间都追求高度的“写实”,有的美术史家把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物极必反,同样适用于艺术的发展规律。当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时,宋代一些 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倡导文人画运动。 文人运动以苏轼为核心。他提出“士人画”这一概念,系统的阐释了文人画理论,提出要将文人画家与画工区别对待,积极鼓励文化积淀深厚的文人加入到绘画创作中来。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

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极力推崇王维的画作,“味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另一方面,文人画理论很快得到了在绘画方面颇有造诣的宋徽宗的赞赏,并有宋徽宗将其推展全国性的绘画规范。文人画的迅速、顺利的开展不能说不得益于宋代有一个皇帝画家——宋徽宗。据记载,为推展文人画运动,宋徽宗亲选宫廷画师的考试题目。由以往的看事物作画,求画作的逼真,改为以诗作画。一句“踏花归去马蹄香”, 让全国的学画、作画风气为之一变。从此画家开始追求人文精神的提高,人文关怀的培养。南宋被史学家成为南宋的继续,绘画上也不例外,文人画在南宋仍得到了较好的鼓励与发展。 下面我就个人的理解谈一下,在社会背景影响下的宋代绘画的突出特点。 宋代开始画家开始抽调画中的缤纷色彩,而进行以墨为主的创作。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每一种墨色若运用得巧妙、适当,则会呈现丰富的变化。一反面,放弃色彩,只保留最基本最经典的墨色,还原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让人看到的是最自然的状态。这一点正是对中国文化中“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的继承。另一方面,没有外在缤纷色彩的渲染与修饰会让人们更加关注内心,注重对内心的征服,表达自己强烈的内心感受,体现的是一种极强的人文关怀。这正是文人画运动的必然产物。另外,这一点与中国画中大片的留白一起,实现了中国画家追求的永恒。没有色彩涂抹、占据,仅用计白当黑凝练的笔法将对象的轮廓作于画上,永远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