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及其成因与资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海及其成因与资源(1)
胡经国
一、南海概述
南海(South China Sea),为南中国海(地理水域)、中国南海的简称,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
南海九段线内海域为中国领海,是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
南海自然海域总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领海海域面积约为210万平方公里。
南海南北纵跨约2000公里,东西横越约1000公里;北起广东省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鹅銮鼻一线,南至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西依中国大陆、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东抵菲律宾;通过海峡或水道东与太平洋相连,西与印度洋相通,是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半封闭海。
南海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处马尼拉海沟水深4577米;海水温度为25~~28 ℃;平均盐度为34‰;最大海湾泰国湾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
中国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清代逐渐改称南海。
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南海中国大陆海岸线长5800多公里;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台湾。
南海北部沿岸海域是传统经济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和索饵场。
南海有丰富的海洋油气矿产资源、滨海和海岛旅游资源、海洋能资源、港口航运资源、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岛和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热带生态系统分布区。
20世纪70年代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相继出兵侵占了南沙部分岛礁,引发南海争端。
二、南海自然地理
㈠、位置境域
南海位于北纬23°37′以南的低纬度地区,北抵北回归线,南跨赤道进入南半球,南北跨纬度26°47′,位于印尼的南苏门达腊和加里曼丹之间。
北边至中国广东、广西、福建,香港和澳门;东北至台湾岛;东至菲律宾群岛,并且包含吕宋海峡西半侧;西南至越南与马来半岛;通过巴士海峡、苏禄海和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
汇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以及中南半岛上的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
南海周边国家(地区)从北部顺时针方向有中国台湾地区、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越南、中国(大陆地区)。
㈡、地形地貌
1、海底地貌
⑴、海底地貌的形成
南海海盆是一个断陷盆地。
其中部有一条东北-西南向断裂带;在地质历
史上该断裂带向东、西两边扩展,从而形成了深海盆地。
在海盆扩展过程中,残留的陆块碎片,成为海底高地或下陷为海槽;其间有断裂发生,成为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的熔岩高地,露出海面形成高尖石式的海岛。
因此,在南海盆地形成了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隆起高地与深邃海槽相间排列的海底地貌。
⑵、海底地貌的三层环状结构
海底从外围至中心顺次为大陆架、大陆坡、中央海盆,略呈同心圆式的三层环状结构图式。
最外一环是大陆架,包括岛弧向海盆陆缘以远的岛缘陆架,大陆架深度一般为0~150米;宽度不一,西北、西南两部分较宽而缓,分别宽300~484公里(坡度2‰~1.2‰)和230公里左右(坡度3‰),属于堆积型陆架,富含油气资源;东部岛缘陆架狭而陡,吕宋岛以东之陆架宽仅5~10公里,坡度31.3‰,巴拉望岛以西之陆架宽约46~57公里,坡度3.97‰,属于侵蚀-堆积型陆架。
大陆架和岛架往内一环是陡峭的大陆坡,大陆架到大陆坡转折处的水深为150~180米,大陆坡水深在100~3500米上下,坡面高低起伏、崎岖不平,垂直方向的坡长也有差别;面积在海盆的不同部位也不同,西北部和东南部的陆坡面积比高居它们之上的大陆架和岛架面积要大,而东部和北部的陆坡面积却较小。
南海海底中心一环最深部分即中央深海盆地,是南海海盆的盆底,平均水深约4000米,最深处水深为4577米(马尼拉海沟),底部平坦,与周围陆坡成鲜明的反差。
⑶、海底地貌的特点
南海海底地貌的特点是:北、西、南部是浅海大陆架,外缘是大陆坡,陆坡上有高原、海山、峡谷、海槽和海沟;东部是狭窄的岛架,外缘临海沟和海槽;中央是深水海盆,盆底为宽广的平原,点缀着孤立的海山。
⑷、海底地貌分区
按照地貌成因和形态,结合南海诸岛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将南海海底划分为9个地貌区:北部堆积型陆架区、北部断裂阶坡区、西部堆积-侵蚀型陆架区、西部堆积-侵蚀型陆架区(此处重复,引用资料原文如此)、西部断裂阶坡区、南部堆积型大陆架区、南部分割高原陆架区、东部侵蚀-堆积型岛架区、中央深海平原区。
⑸、相邻海区通道
南海同相邻的海区之间有许多通道,为海水交换和海上航行的必经通道。
其中较重要的有以下8处:
①、台湾海峡
北通东海,最狭处宽75海里,水深70米。
②、巴士海峡
位于台湾南部与巴坦群岛之间,水深达2600米,为南海东通太平洋最重要的水道。
③、巴林塘海峡
位于巴士海峡之南,亦为南海通往太平洋水道之一。
④、民都洛海峡
位于菲律宾的民都洛岛与巴拉望岛之间,东通苏禄海,水深达450米。
⑤、巴拉巴克海峡
位于巴拉望岛之南,亦东通苏禄海,水深仅为100米。
⑥、卡里马塔海峡
位于加里曼丹岛西南侧与勿里洞岛之间,为南海通爪哇海的重要水道,水深仅约为40米。
⑦、加斯帕海峡
位于勿里洞岛与邦加岛之间,亦为南海通爪哇海通道之一,水深亦仅为40米。
⑧、马六甲海峡
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地带。
2、海岸地貌
南海海岸分为华南大陆、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海岸地貌、里曼丹岛和菲律宾群岛六大区域。
根据南海海岸带地貌特征,将其海岸带细分为51个岸段。
⑴、华南大陆海岸
多山地丘陵,海岸曲折,平原分布比较零散,比较大的平原位于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其次在漠阳江、鉴江、南渡江等小河口三角洲及小海湾湾头发育了一些小平原。
⑵、中南半岛海岸
分布着长山山脉、豆蔻山脉、比劳山脉3条大型山脉,被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昭披耶河三角洲3大三角洲平原隔开,山脉、平原分布相对地集中,山前还有一些小平原。
⑶、马来半岛海岸
多山,自北向南分布着普吉山山脉、銮山山脉、宾坦山脉、吉保山脉和塔汉山脉;海岸带以平原为主,分布有小部分台地。
⑷、苏门答腊岛海岸
地形西高东低。
东岸为巨大的冲积平原,自北向南面积逐渐增大,按其平原面积大小将其东海岸分为三块;北部岸段自苏门答腊岛西北角到司马威;东北岸段自司马威到丹戎巴来;中南岸段自丹戎巴来到勿里洞岛以西。
⑸、加里曼丹岛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原广布;但是覆盖大片热带雨林,三角洲河口泥沙淤泥严重。
⑹、菲律宾群岛
海岸多山地丘陵,平原稀少,主要分布在吕宋岛的马尼拉湾、林加延湾和卡加延河。
㈢、岛礁分布
南海海域中有超过200个无人居住的岛屿和岩礁。
主要群岛有纳土纳群岛、阿南巴斯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等。
其中,属于中国领土的有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
1、东沙群岛
位居中国广东省陆丰市、海南岛、台湾岛及菲律宾吕宋岛的中间位置。
在北纬20°33′~21°10′、东经115°54′~116°57′之间的海域中。
东沙群岛共有3个珊瑚环礁,即:东沙环礁、南卫滩环礁及北卫滩环礁。
东沙群岛的的直径大约为30千米。
2、西沙群岛
为南海诸岛中最西的一群;北起北礁,南至先驱滩,东起西渡滩,西止中建岛,在北纬15°46′~17°08′,东经111°11′~112°54′之间;处于中国大陆、广东省的东沙群岛与海南省的海南岛及中沙、南沙群岛之间的中心环节。
西沙群岛海域面积为50多万平方公里;共有40座岛礁,其中露出海面的29座,总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是南海诸岛中露出水面岛礁最多的一群。
它们可分为2大群组:位于东北面的是宣德群岛;位于西南面的是永乐群岛。
3、中沙群岛
位于南海中部海域。
西沙群岛东面偏南,距永兴岛200公里,是南海诸岛中位置居中的一群。
该群岛北起神狐暗沙,东至黄岩岛;地理位置在北纬13°57′~19°33′,东经113°02′~118°45′之间,南北跨纬度5°36′,东西跨经度5°43′。
海域面积为60多万平方公里。
其岛礁散布范围之广仅次于南沙群岛;由黄岩岛和中沙大环礁上的26座已命名的暗沙,以及一统暗沙、宪法暗沙、神狐暗沙、中南暗沙等4座分散的暗沙组成。
4、南沙群岛
位于南海南部海域。
北起雄南礁,南至曾母暗沙,西为万安滩,东为海马滩,是南海最南的一组群岛;岛屿、滩礁最多、散布范围最广的一组群岛。
地理坐标为北纬3°35′~11°55′,东经109°30′~117°50′;东西长约905公里,南北宽887公里,海域面积为88.6万平方公里。
南华水道由东经112°35′~116°30′之间横穿群岛,通过北纬10°55′、9°55′及8°40′成为三点连线,把群岛的北部和中部分开。
有岛屿11座,沙洲6座;暗礁105座,暗沙34座,暗滩21座。
三、南海:中国最大边缘海
据报道(20191222),地球表面可以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
其中,海洋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1%,全球海洋总面积约为 3.6亿平方千米。
地球表面海洋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
全球海洋的平均水深约为3795米。
当然,海洋中的不同区域水深条件的差异是巨大的。
比如,靠近大陆
的大陆架海区,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内;而在大陆架边缘的大陆坡深度急剧加深;大陆坡底下的海沟区域水深多在5000~6000米以上,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水深在1.1万米以上。
大洋中部广阔的洋盆区域是大洋的主体,水深多在3000~4000米左右。
此外,位于海底的海岭区域,相当于是海底的山脉,从海底往上有一定的高度,水深多在2000~3000米左右。
南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又称为“南中国海”,属于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
南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海域。
南海的北部靠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包括海南岛;南海的西部靠中南半岛以及马来半岛;南海的南部是岛屿数量众多的马来群岛;南海的东部以菲律宾群岛与广阔的太平洋相隔。
(插图来源:网络。
下同。
)
南海海域总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千米,约为中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南海海底是一个巨大的断陷盆地。
其中,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断裂带。
印度
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挤压,对于南海海底地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南海海底北西南三面边缘部分为大陆架海区,水深在200米以内;边缘为大陆坡,水深从200~3500米不等;再往南海中心区域为深海洋盆,平均水深约为4000米。
南海深海洋盆的东部就是北东-南西走向的断裂带,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了“马尼拉海沟”。
马尼拉海沟位于菲律宾群岛的西侧,总长度约为350千米,其中最深处水深约为5559米,也是南海水深最深的地方。
马尼拉海沟底部宽度约为10千米。
其两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随着板块运动,该海沟附近经常会发生地震,而海底地震很有可能就会诱发海啸灾害。
位于马尼拉海沟附近的菲律宾,就是一个多地震和火山喷发灾害的国家。
四、南海海区海水物理特性
琼辖南海海区的水温、盐度、密度、透明度等海水物理特性,即海洋水文要素,影响着本区海水的运动、海洋生物的繁衍和南海渔场的分布。
㈠、水温
南海属热带海洋,表层水温都很高。
但时,由于纬度跨度大,并且受到季风、海流等因素的影响,南北表层水温分布有差异。
水温时空变化不大,年较差北大南小,西沙群岛水温年较差为5℃,南沙群岛南部的曾母暗沙水温年较差为2.4℃,自北向南递减。
水温的季节变化也是北大南小,东北季风盛行期西沙群岛附近水温在22~27℃之间,南沙群岛海区则增高为28℃,南北海水温差约为2~5℃。
但是,表层与底层温差却很大。
西南季风盛行期南北表层水温都在28~29℃之间,而水深500米以下的水温则终年低于8~9℃,表底水温相差约有20℃之多。
上半年的季风转换期,南海北部水温增高8℃左右,而南部则略增1~2℃;下半年的季风转换期,北部水温降低大于南部。
㈡、盐度
中沙群岛海域由于少受陆地迳流影响,总的来说盐度较为均匀,时空变化不大。
在平面上以北部盐度比南部高,而在垂向上表层海水盐度年平均约为32‰~33.5‰,底层盐度则比表层高。
东北季风期,高盐度(34.5‰)的太平洋黑潮暖流由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北部,转向西南扩伸,经西沙群岛、越南东岸南下,至南海西南端时盐度降低为32‰。
南沙群岛海区有一股低盐度(32.5‰)的水北移。
1月份南海表层海水盐度的空间分布,在北纬15.5°以北的海区,盐度等值线自台湾岛西南的34.5‰起呈舌状向西南延伸,依次递减至西沙海区为33.50‰;在北纬15.5°以南的海区,南沙群岛西南部的日积礁、南薇礁、广雅滩一带海区为低盐度区,32.5‰低盐线呈封闭环形,自此向外围盐度逐渐趋高,33.25‰等盐线呈舌形北伸至中沙群岛之南。
西南季风期,在丰沛的降水和周围陆地地表迳流注入的影响下,自两广沿岸经北部湾、越南沿岸、南海西南端,折而向东北沿加里曼丹北岸为低盐区(32.00‰~32.50‰)。
由中沙群岛向西南至南沙群岛33.25‰及33.00‰盐度线,自东北向西南呈
舌形延伸,西沙群岛海区的33.50‰盐度等值线呈封闭环状分布,自此向外围减低。
㈢、密度
中沙群岛海区表层海水密度的分布受温度、盐度、黑潮暖流和上升流等因素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与盐度分布大体一致,呈现东北高西南低态势。
台湾海峡南和巴士海峡西的东沙群岛海区为高密度区。
南沙群岛海区密度减低。
在时间分布上,东北季风期海水密度高,1月份东北部密度高达21.00~23.50克/厘米3;西南季风期海水密度低,1月份西南部密度仅为21.00~21.25克/厘米3,7月份密度低至19.75~21.25克/厘米3。
21.00~20.50克/厘米3等密线自东北向西南延伸至南沙群岛西侧。
㈣、透明度
中沙群岛海水透明度约在20~30米之间,大于中国另外三大海的透明度。
因此,阳光射入海水更深,有利于海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制造叶绿素,增加溶解氧,促进浮游生物和各种鱼类、珊瑚类生长。
但是,透明度季节变化较大。
在东北季风盛行期的10-12月份,透明度在28~30米间;1-3月份为26~30米间,这一时期降雨量小,东、西、北三面陆地入海的地表迳流量也小,带入海中的泥沙和浮游生物等悬浮物质也比较少,故透明度较高。
西南季风盛行期,本海区降雨量大,周围陆地的地表迳流量也相对增大,带入海中的悬浮物质较多,海水透明度自然就比较低,7-9月份仅为18~24米。
2020年6月12日编写于重庆
2020年6月22日修改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