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南海海洋科学研究是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中国海洋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重要。
海洋教育作为培养海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近年来,我国海洋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海洋教学实践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我国海洋教学实践现状1. 教育体系完善我国海洋教育体系包括海洋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层次。
其中,海洋高等教育是我国海洋教育体系的核心,涵盖了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近年来,我国海洋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了大量海洋专业人才。
2. 教学内容丰富我国海洋教学内容涵盖了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管理等各个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理论教学,又强调实践教学。
此外,还开展了一些海洋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的海洋意识。
3. 教学手段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海洋教学手段不断创新。
如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在线教育平台等在海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新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质量提高我国海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措施,确保了海洋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我国海洋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足尽管我国海洋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教育资源仍然不足。
一些沿海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先进的海洋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制约了海洋教学的发展。
2. 师资力量薄弱我国海洋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一方面,海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另一方面,现有教师的学科背景和教学经验有待提高。
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我国海洋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
4. 海洋科普教育滞后我国海洋科普教育滞后,公众的海洋意识有待提高。
一些地区对海洋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海洋科普活动开展不力。
四、改进措施1. 加大海洋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海洋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沿海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条件,为海洋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具体做法与取得的成效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具体做法与取得的成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具体做法与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学研究应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国家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创新性、前瞻性的研究。
通过解决这些关键问题,推动国家科技进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2. 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提高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
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优势,攻克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
3. 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包括实验室、研究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
这些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先进的设施和条件,促进科研成果的产生和转化。
4. 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创新。
通过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5. 优化科研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工作。
同时,加强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评价,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
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一些具体的做法包括:1. 凝练战略性科学问题:基于自身优势学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面向战略需求的关键问题凝练方面,完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重大科学问题征集、筛选、凝练、分解机制。
2. 构建稳定性经费为主、竞争性经费为辅的资助方式:充分发挥基本科研业务费稳定支持的重要作用,探索通过与地方财政联合的方式给予地方高校适当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同时积极争取国有企业、科技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投入。
3. 完善科研资助激励体系:注重短期效应与长期发展相结合,完善科研资助激励体系。
部分行业特色高校还可基于学科优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系统性布局技术攻关战略方向,引导科研活动向学校发展方向靠拢,引导创新团队聚焦重大需求提炼研究方向,推进团队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
我国海洋强国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海洋强国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者:张景全来源:《人民论坛》2023年第20期【关键词】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强国战略海洋机遇与挑战【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识码】A我国有着悠久的海洋历史。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海洋强国建设逐步驶入快车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我们在新时代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其面临的一系列机遇与挑战也逐渐凸显。
国际层面的机遇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泛海洋时代的到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各个国家及其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直接或间接地与海洋联系起来,世界各国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入海洋事务,泛海洋时代已经到来。
以往存在“海陆冲突论”的观点,认为海洋与陆地的关系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但当前这种观点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而言,海洋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速公路”,不再像过去那样与陆地呈现二元分割的状态,而是愈发与陆地融为一体,成为连接世界各国的桥梁。
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大大提升了海运效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在努力开展国际贸易。
事实上,无论沿海国家还是内陆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海运都是其运输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因此,即使是内陆国家,也因为物流、旅游、食品等因素置身于海洋事务当中。
可见,人类社会逐渐步入泛海洋时代。
二是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
当前世界格局加速演变,乌克兰危机、中东乱局等一系列地缘政治事件,使得国际社会充满不确定性。
尽管国际局势持续动荡,但一方面,热爱和平的力量仍占大多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共同的发展问题。
因此,这些和平力量与共同的发展诉求,能够对国际体系中的破坏力量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
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海域,海洋科学的发展对于探索海洋的奥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海洋科学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本文将从我国海洋科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已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首先是我国在海洋探索和勘探方面的突破。
我国成功开展了深海载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蛟龙”科考活动,探索了深海的奥秘。
其次是我国在海洋地质、海洋生态、海洋生物资源研究等领域的突破。
我国科学家在南海、北极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科考和调查,对海底地质、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外,我国加强了海洋观测和监测体系的建设,提高了海洋环境数据的获取和利用能力。
然而,我国海洋科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科研投入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海洋科学的投入还有待提高。
其次是海洋科研人才的短缺。
尽管我国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在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此外,我国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亟待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进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海洋科学的发展。
未来,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展望十分广阔。
首先,我国应加大对海洋科学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项目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其次,应加强对海洋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能力。
此外,我国应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共同攻克海洋科学研究面临的难题。
同时,我国应加强海洋观测和监测体系的建设,提高对海洋环境变化的监控和预警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海洋科学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未来,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展望十分广阔,需要加大对海洋科学的投入力度,加强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加强海洋观测和监测体系的建设。
新型领域安全 国家安全的新焦点
一、新型领域安全的主要内容
(二)深海安全
1.深海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深海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矿产和生物基因资源,是 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区域。谁抢占了开发深 海的先机,也就掌握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巨 大资源宝库。
在这种形势下,完善深海能源开发战略和体制机 制,解决深海投资大、作业和工程难度大及地缘 政治风险等问题,继续加大深海勘探开发力度, 加快发展海洋信息技术以服务于海洋资源保护和 开发,成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第 12 页
一、新型领域安全的主要内容
时事博览 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圆满完成 2021年5月7日,“雪龙2号”船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圆
满完成。 平均年龄不超过34岁的考察队员,搭载我国自主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艘极地
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于2020年11月10日从上海出发奔赴南极,历时179天,行程 3.6万余海里,顺利完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的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任务,开展了南大洋生 态系统和海洋环境综合调查,成功回收了西风带环境监测浮标,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相对于世界其他区域而言,极地区域的自然地理、地质构造、水文气象都较为复杂,影 响巨大。
技术装备是认知、利用和保护极地的基础。极地的开发与挺进并不仅仅是科考船所能解 决的问题,更是一个系统的战略工程,涉及进入、探测、运输、冰区管理、平台供应和 应急救援等多项问题,每项都需要技术的支撑。这要求我国有意识地适应极地要求,增 加投入,研发高科技产品,以实现在严酷的环境下进行高难度的工作。
第9 页
一、新型领域安全的主要内容
(三)极地安全
1.极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极地是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区,这一“无主 权”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 和渔业资源。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举措方面存在的问题。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举措方面存在的问题。
科技创新事业发展要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这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的“四个面向”之一,也是新中国科技工作一直保持的优良传统。
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短板和弱项,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
一些关键工业技术、部分关键元器件和重要装备、新能源技术等关系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的领域,就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
看准方向行对路。
只有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放在首位,使科技创新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需要、人民的利益同向同行,才能让科技创新走在符合国家核心利益和重大需求的光荣之路上,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作出卓越贡献。
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必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来布局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既是新中国科技工作的宝贵经验,也能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新一代核电……这些重大科技工程都是围绕不同时代的国家战略需求而布置,在其实施过程中提升了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保障了我国的。
在目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中,我国正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意义重大。
显然,在这新一批的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中,我们更应该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勇攀战略制高点。
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康就有了坚实的保障。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支撑地球宜居性的关键空间,是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
海洋是地球气候系统的调节器,对地球系统的热量循环、水循环、物质循环等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深入认识海洋动力过程及能量物质循环过程是理解和应对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的关键。
海洋也孕育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服务功能和价值,认识蓝色生命系统过程与规律、合理开发和保护蓝色生物资源是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人类对能源、粮食、空间、矿产、淡水等资源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温室气体、污染物(如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微塑料)等排放量增加,地球气候系统正在急速变化,环境和生态系统正在迅速退化。
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兴衰。
然而到目前为止,广袤深邃的海洋只有5%的区域被人类探索。
未知的海洋蕴藏着无尽的资源,是重大科学发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摇篮。
海洋独特的生命过程,特别是热液、冷泉以及深海暗生命系统等一系列重大发现,颠覆了人类对于生命极限的认识,有望通过人类的探索解答地球生命起源这一终极问题。
海洋作为地球系统的〃血液〃,是联系地球系统各圈层的纽带(图1),开展以海洋为核心的多圈层耦合研究,是催生地球科学重大发现、创建和发展地球系统科学新理论的必由之路。
图1地球系统多圈层耦合小意图自20世纪中期以来,围绕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及其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全球海洋科学界以国际合作的方式发起了一系列国际大科学计划,例如海洋与气候方面的世界海洋环流实验(WoCE)、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系统方面的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JGoFS)和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计划(G1oBEC),海洋地质和地球系统科学方面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等。
这些国际大科学计划极大地推动了海洋科学各个分支的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形势与政策答案整理
形势与政策答案整理1.为什么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
习近平同志突出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这一重要思想,鲜明地表明了中国梦蕴涵的人民主体本质属性,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归宿,是中国梦的深厚底蕴。
搜索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凝聚着中国人民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包含着每个中国人的梦,依靠人民的力量,有赖于党的领导。
所以,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
2.为了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你认为中国法治建设方面目前应有哪些努力?建设法制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
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我们之所以要抓住“严格执法”这一关键,是因为中国当下法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显然不是无法可依的问题,而是执法不严、执法疲软的问题。
这一法治建设的“短板”已经困扰了我们几十年。
执法不严、执法疲软,主要表现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弱作为、乱作为。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就是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执法不严、执法疲软”的问题。
3.试述中国梦的主要蕴涵和实现路径。
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梦想照进现实,关键在于行动、在于实干。
只有行动第一、实干第一,才能为“中国梦”照进现实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根本保障。
坚持求真务实。
勇于攻坚克难。
“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
在圆梦的征程中,还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压力,需要我们的努力。
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寻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采取新举措,用创新走出新路,用创新实现新梦。
4.1.结合史实论述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实现强军目标。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场强军运动,那么洋务运动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路、海军是主要内容。
学科对国家重大需求的支撑情况
学科对国家重大需求的支撑情况学科对国家重大需求的支撑情况可以从多个维度来阐述。
以科技类学科为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基础学科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扎实的基础理论支撑;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海洋科学、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应用学科则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例如,面对国家安全战略需求,航空航天学科研发了新型战机和火箭技术;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污染物处理技术和生态修复方案;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经济学科提出并优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
再者,医学学科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如新冠疫情时,快速研发疫苗和药物,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农业科学学科则通过科研创新,助力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总之,各学科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和社会重大需求,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有力地支撑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作者:朱锋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20期【摘要】百年变局以前所未有的烈度向纵深演化,动荡变革的转型期特征更加突出。
当前我国正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安全与发展面临新的威胁和挑战。
新安全格局和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党和国家进入历史新阶段的时代产物,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为我国发展打破国际围堵、打压、遏制开拓一条更为安全的道路。
我们可以从安全领域、安全视野、安全思维三个方面来把握新安全格局的科学内涵,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新安全格局新发展格局国家安全【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3.20.001安全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之根基。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进入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安全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临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和风险。
在国际层面,中国越是发展,招致的外部阻力和风险越多,特别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加大了遏制中国的力度,使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期的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
就国内形势而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大量社会矛盾在短期内释放,各种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叠加传导,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大大增加。
面对中国国家安全和改革发展任务复杂严峻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创新理论,对于在动荡的外部环境下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1]这是党在新时代作出的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和发展,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理念指引,也为推动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安全保障。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和新发展格局,从而更为科学合理地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第十四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内容提要:神经、免授、内分泌系统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具有重要作用。
掌握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制,以及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是实现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积极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认识植物杭逆性及水分养分和光能高效利用机理,开展农业生物安全与主要病虫害控制原理研究,是解决农业问题大基础科学问题。
认识重点流域大规模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适应性和区域生态安全,从而更好为人类健康服务。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我国经济全局。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具有巨大影响。
研究青藏高原和极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温室效应的机理,气溶胶形成、演变机制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控制是营造人类有利生活环境的必需邵分。
研究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原理和新途径,大规模核能基本技术和氢能技术的科学基拙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健之一。
纳米研究是国际前沿性学科。
我国其他关键科学技术还涉及生殖与发育、干细胞等诸多领域。
核心概念: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中医药理论体系;全球气候变化;气溶胶;可再生能源;氢能;纳米技术。
第一节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一、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和细胞基础蛋白质组学是继基因组学之后,国际科学界关注和竞争的又一个焦点。
随着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完成,人类基因组中绝大部分基因及其功能都需要在蛋白质水平上揭示与阐述。
蛋白质组学将全面研究细胞、组织乃至整个生命体内蛋白质组成及其活动规律,全景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阐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同时,蛋白质组研究也是开发新型药物,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腾飞的重要途径,随着研究的深人,人们可以直接获得一批应用性抗体、发现一批诊断和药物靶标,并依此研究发现大量新药,从而推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
另外,蛋白质组研究还将刺激和带动其他生物、分析、信息、材料等相关技术、设备与产品的产业化发展,通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广泛影响工业、农业、畜牧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024秋形势与政策教案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
强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要求我们建立起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的新型举国体制,形成重大任务牵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谋取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对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求,对于先进科技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对教育的需求、对人才的需求。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我们必须从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全方位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自主培养的要求,以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筑牢对国家战略的全面支撑。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把握好人才培养方向,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提高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持续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关键在于破解思政工作体系的缺项、弱项,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尤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系统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有力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第五章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
授课题目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
教学目的
通过本专题内容的学习,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之一,已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
现有职工388人,研究员47人,博士导师4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
拥有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海洋生物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和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在学研究生234人,博士后和客座流动专家30余人。
重点研究热带半闭合型边缘海海洋水-地-生(物)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特征与演变规律,探讨其对资源形成和环境变化的控制和影响,发展具有南海特色的热带海洋资源与环境过程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
根据我国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和维护海洋权益的需求,以南海区域海洋过程的理论创新为重点,推动海洋应用技术的重大突破,开展海洋矿产资源勘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工程环境与军事环境评价和预测等方面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并促进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为国家发展海洋经济和维护海洋权益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贡献。
重点学科领域:热带海洋环境动力过程、边缘海地质演化、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中科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科院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学科研究室(物理海洋、海洋环境与生态、海洋地质和应用海洋生物研究室)和科技产品开发中心;环境调查、环境评价和工程勘察等咨询服务主要集中在海洋环境工程中心。
拥有4个野外台站: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国家野外重点试验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中科院开放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网络研究“CERN”重点站、湛江海洋经济动物实验站、汕头海洋植物实验站。
并拥有“实验2号”、“实验3号”两艘大型海洋科学考察船以及正在建造的一艘新型小水线面双体综合科学考察船,还拥有热带海洋生物标本馆和信息中心。
中国海洋研究中心海洋科学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中国海洋研究中心海洋科学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资源的枯竭和经济的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作为世界上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国家之一,中国不仅需要保护和管理好这些资源,还需要利用科技手段来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
中国海洋研究中心扮演着关键角色,其在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一、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海洋是地球最大的自然资源库,拥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能源资源。
海洋科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可以开发新的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因此,海洋科学研究对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中国海洋研究中心的角色和使命中国海洋研究中心是国家海洋科学研究机构,致力于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海洋科技进步和海洋产业发展。
其重要使命包括海洋资源的科学调查和评价、海洋环境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海洋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等。
通过这些工作,中国海洋研究中心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三、中国海洋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与应用中国海洋研究中心在海洋科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其中包括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和利用技术、远洋科考技术、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等方面。
这些成果在中国的海洋产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中国海洋研究中心在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和利用技术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提高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通过对不同海洋生物的分布、数量和生态特征的研究,中国海洋研究中心帮助相关部门合理规划渔业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海洋生物多样性。
此外,中国海洋研究中心在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通过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和评估研究,中国海洋研究中心帮助政府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保护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
大家交卷时,请按学号顺序排好再走,谢谢您的合作!O(∩_∩)O08港5《形势与政策》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海权2、海洋权益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国民经济是指一个现代国家范围内各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所构成的互相联系的总体。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一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4、中等收人陷阱中等收人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从低收入国家行列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经济发展长期徘徊、迟迟不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现象。
5、老龄化社会老龄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
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6、扩大内需内需:是指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
扩大内需,就是要启动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
7、消费率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的最终消费(用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总额)占当年GDP的比率。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的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消费率=消费基金/GDP×100%。
其中,消费基金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8、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经济或金融危机期间,向经济社会注入大量定额货币的超宽松货币政策。
9、金砖国家原先“金砖四国“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南非,即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
二、简述题1、简述海权在国家政治、经济、安全中的作用。
1、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历史上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从20世纪后半期到21世纪初,国际社会的海洋之争主要是海洋权益之争,强于世界者必先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
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公布日期】2017.10.24•【文号】国科发基〔2017〕322号•【施行日期】2017.10.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基〔2017〕3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部署要求,依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制定《“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
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017年10月24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基础条件保障能力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各项任务,依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一)现状与成效“十二五”以来,通过实施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基础研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科研条件发展、科技基础性工作等专项规划,建设了一批国家科研基地和平台,科技基础条件保障能力得到加强,为推动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海洋局关于印发《“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海洋局关于印发《“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2017.05.08•【文号】国科发社〔2017〕129号•【施行日期】2017.05.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海洋局关于印发《“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社〔2017〕1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海洋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土资源局,各有关单位:按照《“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等总体部署,为明确“十三五”期间海洋领域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技术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特制定《“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海洋局2017年5月8日“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必须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
要搞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为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进一步建设完善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对提高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制定《“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一)工作基础“十二五”以来,我国的海洋科学和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实现对世界先进水平的全面跟踪,取得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马号”4500米级遥控潜水器、“海燕号”深海滑翔机、“海洋石油981”和“中海石油201”等一批重大成果,我国海洋领域论文发表总数由2008年的世界第12位上升为2013年的第2位。
谋海济国 满舵启航
谋海济国满舵启航作者:丁莉莎来源:《大学生》2024年第05期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中国海洋大学(以下简称“中国海大”)将殷殷嘱托刻在心间,将时代重任扛在肩上,埋头科研、向海图强,研发制造新装备、紧盯需求选育攻关水产新品种、着眼未来精心培育人才团队,以实干构筑陆海兼修现代化强国的磅礴深海力量。
二十年测一海两年前,中国海大三亚海洋研究院副院长、深远海立体观测网支撑保障与信息服务中心主任赵玮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南海立体观测网”“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和海洋安全保障应用等情况。
在赵玮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停下脚步,听得非常专注并不时提问。
管延锋作为海洋观测技术工程师,当时在现场全程聆听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他回忆道,总书记提的问题都很专业,他對海洋装备和科考工作有着长期关注和深入了解。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总书记对海洋事业的关心,以及对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期盼,这对我们一线调查人员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中国海大三亚海洋研究院牢记总书记嘱托,以维护国家海洋安全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深耕南海,实现“南海立体观测网”立体化、实时化能力大幅度提升,“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一期)全面启动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南海环境安全的保障能力。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海域,也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战略海区。
早在2003年,海洋与大气学院教授田纪伟就萌生了开展南海观测研究探索的想法。
但当时在南海开展深海观测研究困难重重,需要大量的经费和政策支持。
在学校各级领导和国家项目的持续强力支持下,田纪伟开启了6年的南海观测研究之路。
专题十四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2节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2025年高考地理基础专项复习
石油生产
石油储量
①我国通过理论创新,摆脱了“贫油国”的帽子;②主要分布在大庆油田、新疆地区克拉玛依油田等陆相沉积区域和大港油田、胜利油田等近海海相沉积区域
开采量
油田位置、地质条件、资金、技术、经济、政治等因素
①20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主要依赖进口;②大庆油田等大油田的开发,使我国在1964年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③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成为自给有余的净出口国
节流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能少的产业;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开展石油深加工,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倡导节油,调节油价;对石油资源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
储存
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和石油储备洞库
调配
建设输油管道,实现石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
(1)我国煤炭供需状况: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数量上足以满足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需求。
缓解资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
①占用耕地,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地表塌陷;②破坏和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产生粉尘、甲烷等废气,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③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④地下水漏失,废水排放污染水源,加剧水资源紧张
①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有毒汞等污染物,造成酸雨和严重雾霾,危害人体健康;②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
深化南海海洋科学研究是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深化南海海洋科学研究是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发布时间:2011-10-31信息来源:中国科学院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 510301 作者:颜文黄良民王东晓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通过研究和开发海洋寻求解决当今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问题的途径,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南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端,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陆缘海,约占我国海域的3/4。
在南海辽阔的海域中,不仅分布着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众多的岛礁国土,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和生物资源,以及太阳能、风能、波能、温差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资源开发潜力。
同时,南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它又是国防海洋学研究的重地和地球动力学、全球变化等重大前沿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南海研究在数据积累、理论创新、技术开发等方面都还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国家的战略需求与目前对南海海洋认知的现状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南海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疆域,为了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以及在海洋科学前沿为人类做出贡献,我国必须首先拥有南海海洋国土、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精确资料,进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南海的国防安全形势、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在某些热点、难点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研究上的独特环境地理优势。
对南海进行全面深入的科学研究,不仅在经济和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也是我国在南海行使主权的重要体现。
因此,加强南海海洋科学研究是事关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1 南海是我国国家安全和贸易利益的战略要地南海海接九国,连通两大洋,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是我国与东亚地区能源和贸易运输大通道,也是我国战略防卫的要地,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中国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经济以及保卫这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上国防力量的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南海海洋科学研究是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发布时间:2011-10-31信息来源:中国科学院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 510301 作者:颜文黄良民王东晓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通过研究和开发海洋寻求解决当今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问题的途径,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南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端,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陆缘海,约占我国海域的3/4。
在南海辽阔的海域中,不仅分布着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众多的岛礁国土,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和生物资源,以及太阳能、风能、波能、温差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资源开发潜力。
同时,南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它又是国防海洋学研究的重地和地球动力学、全球变化等重大前沿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南海研究在数据积累、理论创新、技术开发等方面都还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国家的战略需求与目前对南海海洋认知的现状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南海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疆域,为了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以及在海洋科学前沿为人类做出贡献,我国必须首先拥有南海海洋国土、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精确资料,进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南海的国防安全形势、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在某些热点、难点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研究上的独特环境地理优势。
对南海进行全面深入的科学研究,不仅在经济和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也是我国在南海行使主权的重要体现。
因此,加强南海海洋科学研究是事关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1 南海是我国国家安全和贸易利益的战略要地南海海接九国,连通两大洋,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是我国与东亚地区能源和贸易运输大通道,也是我国战略防卫的要地,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中国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经济以及保卫这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上国防力量的水平。
因地理位置和资源的重要性,南海尤其是南沙争端已被西方学者列为世界几大热点问题之一,且呈明显的国际化倾向。
周边国家利用东盟框架以多制少,少数西方大国借口保证南海的航行自由和地区安全,插手南沙事务,以遏制和削弱中国。
近年来,美日联手加紧对中国进行海上围堵的趋势日益明显;南海周边国家不断强化海上实际管控,海上军演此起彼伏,并持续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袭击、抓扣、枪击我国渔民和渔船的事件时有发生;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国在持续加强开采南海油气资源的同时,还不同程度地加强与美英等西方大国合作。
利益的多方化和争端的国际化,使南海问题的解决面临日益复杂的局面。
在南海问题逐渐升温的国际形势下,依靠自身力量,加强以国防安全为重要目标的南海海洋科学研究刻不容缓。
我国对外贸易的90%以上是通过海洋运输实现的,其中马六甲海峡?蛳南海航线最为重要,该航线是中国能源、贸易运输的咽喉。
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地区——中东(占总进口的50.79%)和非洲(占总进口的24.63%)均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蛳南海航线,同时,该航线也是中欧贸易和中美东部贸易的咽喉,以及中国及其它东亚港口连接的生命线。
保障海洋通道安全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其也对我们对南海环境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南海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南海是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海区,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是我国实现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2.1 油气(水合物)资源异常丰富据估计,南海的石油资源量可达400亿吨,其中70%蕴藏于深水区,属于世界4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
全部或部分在我国断续国界线内的南海大陆架和大陆坡的含油气盆地,已知的有: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中越盆地、万安盆地、曾母盆地、文莱?蛳沙巴盆地、西北巴拉望盆地和礼乐滩盆地、安渡滩盆地和郑和盆地等。
目前我国仅开发了南海北部的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和莺歌海盆地的油气田。
南海北部自1996年起连续10年保持年产量超过1 000万吨,已成为我国第四大油气产地。
近年来全球深水油气勘探和发现突飞猛进,已进入超深水区,南海北部深水油气是2005年中国油气资源6大战略选区之首,2006年5月中海油与Husky公司合作在珠江口盆地南部深水区(1 480m)钻获1 000亿m3储量。
南海南部海区也分布着众多的含油气盆地,但我国在这些含油气盆地仅开展了一些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尚未涉及油气地质钻探研究。
根据对曾母盆地、万安盆地、北康盆地、礼乐盆地、南沙海槽盆地等进行的初步勘探和评估,南沙海区的油气资源量估计在200亿吨以上。
有关资料显示,周边国家大肆掠夺南海的石油资源,到上世纪末,已有十几个国家的100多家公司在南海从事油气开采,在南沙海域钻井1 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1999年年产石油4 043万吨、天然气310亿立方米,分别是中国1999年整个近海石油年产量和天然气产量的2.5倍和7倍。
天然气水合物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新型替代能源,资源潜力十分巨大。
近年来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南海大陆坡是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理想场所,根据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地球物理证据(BSR)及其它相关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已在南海北部圈定了分布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的有利远景区,并于最近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
初步评价认为,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约相当于680亿吨油当量,北部达187亿吨油当量。
显然,加快勘探和开发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对于减轻我国因油气资源不足而造成的能源安全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2.2 海洋生物资源种多量大南海的生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我国目前已有记录的2万多种海洋生物中,南海约占70%,南海北部海区有记录的鱼类1 065种,常见的经济鱼类100多种。
南海珊瑚礁区生物类群已有研究记载的在2 000种以上,往往是质优价高的种类,其中经济鱼类50多种,经济贝类40多种,经济海参约20种,还有经济藻类、经济甲壳类动物,观赏用的珊瑚、宝贝科的贝螺和各种小型热带鱼。
部分珊瑚礁所在的大陆架底栖经济鱼类200多种,附近深海区还拥有大洋性上层经济鱼类。
南海各类特色的生态系统还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包括食用、药用和观赏生物,它们是开发前景极其广阔的基因资源和天然活性物质资源,是未来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资源库。
2.3 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南海的太阳能、风能、波能、温差能等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
南海各岛屿终年处于强烈的太阳辐射中,日照时数可达2 400—3 000h·a-1,日均温大于或等于10℃的年积温达9 230—10 180℃。
全年各月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90—260W·m-2,是我国太阳能资源的高值区之一。
南海的有效风速(3—20m·s-1)出现时数介于5 500—8 000h,有效风速出现时间百分率介于65%—89%之间,有效风能密度介于300—650 W·m-2之间,属我国风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在中国海中仅次于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
南海年平均波高,风浪为1.3m,涌浪为1.8m,开发潜力也很大。
南海诸岛大部分耸立于深海中,礁外坡陡峭,礁缘外近处水深就达到500m,年平均表层水温在25—28℃之间,而水深500m 处的水温常为8—9℃,1 000m处水温常为5℃,温差能源潜力巨大,据估算,蕴藏量高达18.98 ×1020J。
除此之外,南海大陆架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在南海深海沉积中发现了锰结核和富钴锰结壳、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等;南海诸岛国土资源辽阔,航线、港口、水道与锚地资源也很多。
虽然南海海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目前我国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的程度还很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南海研究开发工作滞后。
基础数据是海洋知识的“窗口”,是了解和认识海洋资源环境状况及其演变规律的依据,只有掌握了系统的海洋数据,才能把握开发海洋的主动权。
海洋资源与赖以存在的海洋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海洋能否成为人类可依托的新地理区域,能否实施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持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以及人类今天对海洋的行为。
一方面,只有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资源开发利用,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利用过程所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先进管理体制的保障,正如库兹涅茨曾表达的,如果技术要得到高效而广泛的应用,必须做出制度的和意识形态的调整,以实现正确利用人类知识中先进部分所产生的创造力。
3 南海是热带区域海洋科学创新性研究的理想场所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在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成因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南海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蛳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区,并且在地质历史上又受到古特提斯和古太平洋板块演化的制约,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形成了裂谷、海盆、推覆、走滑拉分构造等丰富多彩的地质构造现象和陆壳、过渡地壳和洋壳等多种构造单元,是研究板块相互作用及边缘海形成演化动力系统的“地球上最好的天然实验室”。
气候变化与预测研究是当今全球的热点问题和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也是关乎我国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近10多年来,世界范围的气候异常给许多国家的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带来了严重影响。
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是全球气候异常的突出表现,它所导致的全球各地洪水、干旱等例子举不胜举,与我国的气候灾害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1998年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就与1997/1998年的ENSO事件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能否预报气候的这些异常变化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是关乎民生的一件大事。
在全球海洋中,有几个关键海域的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全球气候和我国气候有直接的影响。
其中,西太平洋?蛳南海?蛳东印度洋所组成的暖池是重中之重,它是世界上驱动大气环流的最大热源之一,它的变动与ENSO事件密切相关,并对我国气候产生极大的影响。
此外,南海也是一个关键海域,与之密切相关的南海季风爆发的早晚和强弱直接控制华东华南的降水和旱涝。
由于南海季风和南海贯穿流的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内在联系,西太平洋、南海和东印度洋在暖池动力学、海洋环流动力学和季风动力学方面可视为一个整体,它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却并没能对其做出准确的描述、理论上的解释和实现数值模拟。
正如一位国际著名海洋学家所说的那样,对于赤道西太平洋环流来说,甚至仍不能较完整地给出其平均状况和季节变化的零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