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
本科学年论文浅析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所学专业班级
所属院系经济系
学习年限2010 年9 月至2013 年11 月
二○一三年十月
目录
内容提要 (2)
引言 (2)
一、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的现状 (2)
二、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 (3)
(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3)
(二)煤炭资源面临枯竭 (3)
(三)煤炭企业的社会包袱过重,转型压力大 (4)
(四)山西煤炭企业人才资源不足,创新能力是短板 (4)
三、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4)
(一)治理环境污染,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
1.重点推进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4)
2.大力实施太原西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4)
3.积极开展重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4)
4.全面启动全省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5)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支柱产业 (5)
1.延伸产业链条,加快煤炭高关联度产业的发展 (5)
2.依托旅游业,带动山西第三产业发展 (5)
(三)发挥政府在产业转型中的作用,完善资源转型援助政策 (5)
(四)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构筑产业转型人才优势 (6)
1.是要结合产业需要,重点培养潜力人才 (6)
2.是要实施开放的人才引进战略 (6)
3.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 (6)
参考文献 (6)
英文摘要 (7)
浅析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学生姓名:李建行指导教师:杨二霞
内容提要了解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分析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所面临的问题,从而走出一条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特色之路。
每个资源型城市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新型的支柱产业,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促进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
引言
山西省地处内陆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炭的储量更是突出。
建国60年来,山西省为全国经济建设输出大量煤炭资源。
做出巨大贡献。
同时,煤炭产业成为山西省的主导产业,随之形成众多资源型城市。
煤炭属于不可再生源,经过多年的大规模、粗放型的开采,资源储量迅速递减,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与转型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的现状
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
这里所指的自然资源绝大部分是矿业资源。
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大同、阳泉、晋城等,都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作为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长期以来主要承担着能源、原材料供给的生产任务,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山西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是依煤而兴的城市,产业大多以“煤”为主,采煤、选煤、煤化工等等行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矛盾尖锐,单位GDP 能耗超出全国均水平的1.6倍。
煤炭开采引发的大面积地表的下沉和塌陷,是城市地质与生存环境恶化;煤炭开采引发地下水的输入、输出和内部结构的变化,从而使城市水资源遭到破坏。
煤炭开采引发的矿区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植被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绿地的贫乏;尾矿、煤矸石、粉煤灰的露天堆放,使山西省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因为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有很多,不容乐观。
2011年山西省煤炭产量达到8.6亿吨,创造历史新高。
目前,我省煤炭资源的平均开采强度在25%以上,由于长时间、大规模、超强度开采,资源枯竭问题日显突出。
据测算,预计2012到2020年,五个大型煤炭集团公司将有32处矿井面临资源枯竭,衰减生产能力约5400万吨。
由于长时间、大规模、超强度开采山西资源枯竭问题将日渐凸显。
2008年,国际经融危机从美国波及了整个世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煤炭市场面临着巨大压力,煤炭企业更是受到了巨大的冲突,一时间煤炭市场萎缩,煤炭大量堆积,导致供过于求,煤炭价格大幅下跌。
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对用煤量需求大幅减少,作为煤炭资源大省的山西首当其冲,煤炭产业举步维艰。
由于煤炭需求大幅减少,而煤炭企业产能过
剩,使得煤炭、电力、焦炭价格大幅下跌,其中,煤炭价格从最高点下跌了近30%,焦炭价格更是下跌了50%,煤炭行业一度进入了低谷。
但是,2012年山西生产原煤9.13亿吨,同比增长4.7%,煤炭市场依旧不乐观。
二、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出现了环境问题。
山西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水文气象条件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而煤炭的大规模、高强度开发,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要原因。
采煤要对地下形成一个个的大窟窿。
当降水穿过地表下渗时,就渗到大窟窿里,破坏了地下水上下的连通。
使地下水位下降,泉源衰竭。
山西省煤炭资源极其丰富,含煤地层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
然而山西水资源却严重短缺,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
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不仅使水资源雪上加霜,而且严重破坏了地下水脉,污染了水环境,对自然生态状况产生扰动。
山西以及周边省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深受影响。
据统计,山西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面积已达2035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3%。
目前,山西全省大多数泉源已干涸,人们主要靠从浅层地下水取水饮用,维持生活。
一些矿区已因浅层地下水干枯而造成饮水困难,而这种挖煤造成的地下水破坏的势头,随着产煤量的增加,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增加。
山西省大部分农村人畜吃水靠煤系裂隙水,而煤矿开采恰好破坏了这个层段的含水层。
由于这个原因引起矿区水位下降,导致泉水流量下降或断流,导致近600万人以及几十万头大牲畜饮水严重困难。
按目前的年采煤量连同矸石、岩石、泥土在内测算,每年会在地下形成一个超过10亿立方以上容积的大库容,那么20年以后呢?会更大范围地影响到水环境的平衡,缺水将会更加严重,加上炼焦、煤化工可能出现的对地下水的污染,水环境危机的潜在威胁形势十分严峻。
(二)煤炭资源面临枯竭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全省国土面积15.7万平方千米,含煤面积5.7万平方千米,占近40%,全省118个县级行政区中94个县地下有煤,91个县有煤矿。
山西省现有各类煤矿3207处,生产及在建总产能为9.33亿吨/年,已查明及预测的2000米以上的煤炭资源总量达到6552.02亿吨,占全国的11.8%;全省保有查明煤炭资源储量2654.84亿吨,占全国的26%。
煤的大规模开采和普遍使用,始于北宋。
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经过历史的变迁,山西煤炭资源却没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累计生产原煤近百亿吨,造成矿山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约2146处,3309个村庄受到影响,1082平方公里的耕地、42.6平方公里的林地遭到破坏。
2000年至2004年,仅全省重点煤矿已有“一局十七矿”衰老矿井关闭破产。
今后,随着开采强度的进一步加大,矿井衰竭程度更甚,预计2005-2020年的16年间,仅五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将有32处矿井面临资源枯竭,衰减生产能力5400万吨,需要新安置转产工人102650人。
全省地方国有煤矿及乡镇煤矿,由于大部分煤矿主要开采边角、浅层资源、批准煤田和资源储量小,已开采多年,预计到2020年将近有三分之一的地方国有矿井资源枯竭。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大同、阳泉两市。
大同市侏罗纪煤田,目前保有储量28.2亿吨,按现有的开采能力和回采率计算,还能服务13年左右。
同煤集团公司本部的15个主产矿井中,有4个已经关闭,2个正在实施关闭破产。
阳泉市境内的盂县煤矿剩余服务年限16年,平定煤矿剩余服务年限30年,郊区煤矿剩余服务年限不到10年,预计到2020年将有三分之二的矿井面临资源枯竭。
目前,阳煤集团所属四矿已经实施关闭破产,三矿已经申请破产。
(三)煤炭企业的社会包袱过重,转型压力大
所谓企业的社会压力,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国有企业而言的,企业建立和兴办了一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联系的机构和设施,承担了产前产后服务和职工生活、福利、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能。
山西省煤炭企业的社会压力问题一直存在,目前,我省5个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共有600个企业办社会单位,从业人员多达6万人,每年需要支付企业办社会的费用就近30亿元。
其中,各类学校就有205所,在校教职员工2.16万人,在校学生22.4万人,每年发生费用3.67亿元。
如:阳煤集团每年企业办社会净支出在2亿元以上,这使得吨煤增加了约7.15元得成本。
煤炭企业办社会一,方面缓解了社会矛盾,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
另一方面,过重的社会包袱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长期以往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四)山西煤炭企业人才资源不足,创新能力是短板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山西省要想转型发展,人才是关键,从我省人才市场调查情况看,我省人才资源总量不足,而且存在结构性短缺。
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企业缺乏吸引高层次管理人才的环境和措施,使得高层次管理人才偏少。
其中,硕士学历人才占0.16%,大学学历人才占18.4%。
二是缺乏优秀的高级技工。
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聘请具有高水平的电工、焊工、钳工等高级技工很难,一些具有一定学历的人工作期望高,他们看不起从事具体的技术操作工作。
三是缺乏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目前,我省只有少部分企业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绝大多数企业的科研能力不足,从而缺乏长远的发展。
人才资源的匮乏也使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软实力和创新力薄弱。
山西资源型城市均为地级市或县级市,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一方面,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一般都能够找到提供更优越的就业生活条件的工作而不愿到这类城市工作;另一方面,人才流失情况严重,一部分流向发达的地区,更多数是由地级、县级市流向省会城市。
人才和吸引力的双重匮乏,使得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客观动力严重不足。
三、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一)治理环境污染,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以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的观念,建立我省“不欠新账、渐还旧账”的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完善“事先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推进煤炭开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1.重点推进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从宁武到万荣汾河沿线6市27个县,实施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开展水污染治理,采煤废水资源化及水资源保护;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矸石山污染治理;地表沉陷治理;植被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优先安排资金和项目进行实施。
2.大力实施太原西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在太原市西山地区关停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污染严重的开采矿井,淘汰、取缔和关闭一批污染严重、生产能力落后的生产企业或设施,逐步搬迁污染排放量较大的企业,大幅度削减西山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通过塌陷区治理、土地复垦、造林绿化加快植被恢复,遏制生态破坏趋势;通过城中村改造、道路改造、地区内城市基础设施的改、扩、新建等,采取各种综合性的治理措施,使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3.积极开展重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大同、阳泉、临汾、太原等市矿区治理要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分阶段确定
恢复治理任务,矿井水要提高资源化利用率,洗煤厂实现闭路循环,生产废水、生活污水达标处理,区域内主要地表水系得到恢复;提高矿区锅炉脱硫除尘效率,稳定达标;煤场和集运站加快防尘设施建设,大幅度削减空气中扬尘和粉尘污染量。
4.全面启动全省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实施以下内容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及监控;煤矸石污染治理;采煤废水资源化及水资源保护;地表沉陷治理;植被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过程控制、综合治理”这两个基本原则才能扎实的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支柱产业
1.延伸产业链条,加快煤炭高关联度产业的发展
产业链条延伸就是在资源开采的基础上,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通过产业链的扩展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资源的产出价值,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
山西省所谓煤炭资源大省,应该充分依托煤炭资源,延伸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发展煤炭高关联度产业,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按照“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的发展理念,我省煤炭企业应积极推进煤炭工业优化升级,坚持煤电、煤焦化、煤化工、煤建材、煤气化、煤变油等相关产业并举,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目标,以资源循环利用、多联产、洁净化为方向,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我省煤炭企业建设一批坑口电厂,将煤炭就地发电,面向全国提供清洁能源,大大节省了煤炭的运输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为煤炭城市发挥比较优势,发展高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奠定基础;煤矸石作为采煤过程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它的堆放对环境会造成较大的污染,我省煤炭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废弃的资源,发展一批煤矸石电厂、热电联产项目,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托强大的煤炭资源优势,发展一批大型新型煤化工产业项目。
新型煤化工以生产清洁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为主,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乙烯原料、聚丙烯原料、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等,将它与能源、化工技术结合,还可以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在可持续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铝土矿、煤质高岭岩、粘土矿等这些资源都是伴随着煤炭的开采而出现的伴生资源,加快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充分发挥我省煤炭城市资源与能源的双重优势,形成煤炭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我省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大型煤炭企业实现产业新的扩张。
2.依托旅游业,带动山西第三产业发展
旅游业具有促进开放、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改善环境、带动大批相关产业发展等综合功能和显著的产出效益,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经过多年开发与经营,山西旅游业取得了很大发展。
然而,山西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仍然处于落后地位,与其拥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严重不符,旅游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特色化发展程度较低,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弱项,对我省经济发展拉动效果不大.而面对今天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趋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山西省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在全面分析其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实现山西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发展旅游业有助于优化我省相对不协调的产业结构,而且它对我省经济发展的拉动效果也会是巨大的,发展旅游业,利用我省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发挥政府在产业转型中的作用,完善资源转型援助政策
山西省在计划经济时期长期低价输出原材料,高价购入制成品,处于经济上的“双失血”
状态,是我省许多城市的劳动力多以体力劳动为主,缺乏现代市场经济人才。
基于上述问题,我省要想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复兴,就需要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型的机遇,给予这些企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解决好产业破产、改制重组等问题。
为了扶持替代产业和新型产业的发展,政府要用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使我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跳出资源枯竭的约束陷阱,最终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四)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构筑产业转型人才优势
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大对新型产业需要人才的培养力度,构筑产业转型的人才优势。
1.是要结合产业需要,重点培养潜力人才
企业要想长远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关键岗位的人才我省煤炭企业应该用长远的眼光去培养。
要把人才培养结合到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规划中,加大后备技术人才的建设。
培养中要有选择性,有潜力的人才要重点培养。
2.是要实施开放的人才引进战略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完善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和方法,围绕我省煤炭产业转型发展,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3.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
逐步形成高层次、大规模、强辐射的人才服务体系。
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加强法制建设,确保人才竞争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我省人才资源高效、充分合理的配置,调动基层尤其是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积极性。
总结
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是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通过产业转型,不仅可以促使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结构模式的生成,有效解决煤炭企业面临资源枯竭以后的恶性局面,而且在深层次上能够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总之,我省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无论是从资源的经济性上,还是对于环境的保护,甚至解决人力资源的就业问题等多个方面都具有多赢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雅静.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出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7-28.
[2] 袁增伟、毕军.中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6-47.
[3] 于立.姜春海,于左.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资源枯竭问题研究丛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92-94.
[4] 高峰、刘全根、张健. 资源型城市科学发展实证研究[M]. 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128-129.
[5] 李建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7-58.
[6] 徐君、王育红.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68-170.
[7] (美)勃兰特、(美)罗斯基编、方颖等译.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167-168.
英文摘要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oriented city in Shanxi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faced by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resource-oriented city in Shanxi.Thus out of a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oriented city in Shanxi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ad. Each resource-based cities can according to their own strengths to develop new pillar industries. Accelerate the pa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novation. Promotion of Shanxi Province'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So as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Keywords Resource-oriented city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