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3)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引起地表沉陷, 导致农田,建筑设计的毁坏。
“三下一上”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承压水上
传统的开采模式引起的采动损害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尽 快形成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 基本出发点:防治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 源的不良影响。 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层 当部分煤层被采出后,在岩体内部形成了一个采空区,其周围岩体应
顶 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引起应力重新分布,从而使岩体产生移动、变
底 形和破坏,直至达到新的平衡。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这一过程不断重
板 复。


这一现象和过程称为岩层移动。
1、基本顶;2、直接顶;3、伪顶;4、煤层;5、底板岩层9
采空区周围岩层的移动和破坏形式有
13
盆地内地表移动和变形分析
2、移动与变形分析 描述地表移动盆地内移动和变形的指标是:下
沉、水平移动、倾斜、曲率、水平变形及扭曲和剪切 变形。
目前,前五种研究充分,后两种研究较少,应用不广泛。
14
(1).地表主断面内某一点的下沉
Hn0、Hnm分别为第n个点初次观测和 第m次观测时的高程。正值代表该点 下沉;负值代表该点上升。通常用w 表示。
4、破断特征:破断导致全部或局部上覆岩层的同步破断, 引起大范围的岩层移动;
5、承载特征:“梁”的结构形式为全部岩层或局部岩层 的承载主体,形成砌体梁结构
5
覆岩关键层位置的判别:
6
7
关键层复合破断规律:
8
6.3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一、有关概念:
岩层移动和破坏过程
煤 在地下煤层被采出之前,岩体在地应力场作用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i34 i23
1 2
l23
l34
2i234 l23 l34
倾斜的变化。
它反映在观测线断面上的弯 曲程度。通常用k表示。
单位:mm/m2
符号规定:上凸的曲率为正, 下凹的曲率为负。
17
18
(5).水平变形
地表水平变形是指相邻两点的水平移动差值与两点 间水平距离的比值。
它反映相邻两测点间单位长度的水平移动差值。由 于相邻点的水平移动量不相等而引起的,用ε来表示。
2
3
6.2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关键层定义:对采场上覆岩层局部或直
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
亚关键层:一层或多层; 主关键层:只有一层;
4
采场上覆岩层中的关键层如下特征:
1、几何特征:相对较厚; 2、岩性特征:较坚硬,弹性模量较大,强度较高; 3、变形特征:关键层下沉变形时,上覆全部或局部岩层 下沉量同步协调;
符号规定:拉伸变形为正,压缩变形为负。分布在 移动盆地两拐点之间。
U3 U2 U 23
l23
l23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单位:mm/m
19
3.岩层移动角
20
二、覆岩移动破坏分带
1.冒落带(垮落带)
多数情况下,冒落带是由直接顶垮落后形成的。
✓ 冒落带内的岩层破坏特征
1. 从煤层往上岩层破碎程度逐步减小;
2. 冒落岩块间空隙较大,连通性好,有利于水、沙和泥土通 过;
弯曲 跨落 煤的挤出 岩石沿层面的滑移 岩石的下滑 底板的隆起 以上六种移动形式不一定同时出现在某一个具体的移
动过程中。
10
松散层 弯曲下沉
带 裂隙带
冒落带
11
1.充分采动: 当采空区尺寸相当大时,地表最大下沉值为该地质 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称充分采动
临界开采尺寸: 刚达到充分采动状态的采空区尺寸称为临界开采尺寸
W23 l23
由于相邻地表点的下沉量不相等,
使地表产生倾斜,反映盆地沿某一 方向的坡度,通常用i表示。
单位:mm/m
l2-3——2号点到3号点之间的水平 距离。
含义:该曲线中点的切线斜率。
16
(4).地表曲率变形
地表曲率变形是指两相邻线 段的倾斜差与两线段中点间的水 平距离的比值。即单位长度内
K 234
6.1 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
岩层移动主要表现以下:
(1)形成矿山压力显现,引起采场和巷道顶板下 沉、垮落和来压,甚至引发冲击地压等强烈的矿 压显现。
(2)形成采动裂隙,引起周围煤体中的水与瓦斯 的流动,导致井下瓦斯事故与突水事故,需对此 进行控制与利用。
岩层移动导致的煤岩体应力场与裂隙场的变化,是引 起瓦斯卸压和煤层渗透率增加的原因所在。
3. 冒落岩石具有的碎胀性能使冒落自行停止。碎胀系数恒大 于1;
4. 冒落带高度取决于采出厚度和上覆岩层的碎胀系数。
h m
(k 1)cos
h—冒落带高度, --煤层倾角 m—采出煤层厚度, k—碎胀系数
21
松散层 弯曲下沉
带 裂隙带
冒落带
22
横三区、竖三带的形成:图(3-7)
Ⅲ—弯曲下沉带 Ⅱ—裂隙带
Wn Hn0 Hnm 单位:mm
(2).水平移动
Ln0、Lnm分别表示初次观测和第m次 观测时地表n点至观测线控制点间的 水平距离。通常用u表示。
Un Lnm Ln0 单位:mm
15
(3).倾斜变形
地表倾斜变形是指相邻点在竖直
方向的相对移动量与两相邻点间水
平距离的比值。
i23
W3 W2 l23
达到最大。
24
实际测得的不同类型覆岩开采后的破坏情况
上覆松软岩层 9-12 倍 上覆中硬岩层12-18倍 上覆坚硬岩层18-28倍
1—冒落带;
2—裂隙带
25
3.弯曲带
裂隙带顶界之上直至地表的整个岩系地层。
✓ 弯曲带内的岩层破坏特征
1. 垂直方向由于自重作用产生法向弯曲,水平方向双向受压; 2. 不存在或极少离层裂缝,其中的隔水层是良好的保护层; 3. 弯曲带的高度主要受开采深度的影响。采深较小,导水断
非充分采动:采空区尺寸小于临界开采尺寸。
12
地表移动盆地的形成:
1.当工作面推进一段距离之后才在地表产生显著的 移动。 2.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采空区的扩大,下沉盆地也 逐渐扩大。 3.当采空区达到一定程度时,最大下沉将不再增加 而形成一个平底的下沉盆地。 4.当工作面停止以后,地表的移动不会马上停止, 要延续一段距离时间。
Ⅰ—冒落带 A—煤壁支撑影响区(a—b);B—离层区(b—c);C—重新压实区(c—d)
23
2.裂隙带
采空区上覆岩层中产生裂隙、离层及断裂,但是仍然保持 层状结构的岩层。
✓ 裂隙带内的岩层破坏特征
1. 产生垂直层理面和顺层理面的裂缝; 2. 根据连通性好坏,一般导水,但不利于沙和泥土通过; 3. 冒落带和裂隙带合称两带,又称冒落断裂带,导水断裂带; 4. 裂隙带高度与岩性/采高有关。 5. 裂隙带高度随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加,到一定范围,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